突厥汗國(552年~630年,682年~745年)是突厥人建立的一個以遊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由六世紀中期在漠北崛起。583年因隋分裂離間,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分別於630年和657年滅亡,後突厥於682年復國,193年共立國,曾對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朝代構成極大威脅。
根據史書記載,李淵父子能夠在起兵後迅速崛起,離不開突厥的支持。事實上,突厥的力量並不弱,大約在六世紀時,它脫離了柔然的統治,不斷吞併其他部落,最終建立了突厥汗國。只是這個政權的基礎很脆弱,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化支持,沒有緊密的經濟聯繫,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分崩離析。
在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之前,突厥一直分裂為東西兩部。其中,東突厥可汗汗室為原統一突厥可汗的正支嫡系,因此東突厥仍常被稱為「突厥」。在這一時期,他們也曾臣服於隋朝,只是隋末天下大亂,突厥再度強大,許多割據勢力依附於東突厥,如竇建德、王世充等。擔任過太原官職的李淵與突厥多次交戰,他十分了解突厥的實力。
因此,李淵倒也毫不含糊,直接向突厥示好,希望能得到支持。突厥也看到隋朝就要完蛋,倒也樂意摻和,送馬千匹到太原互市,發兵送李淵入關,突厥派出精騎,雖然人數不多,也就兩千騎,可是,在李氏父子力挫群雄的幾次戰爭中,都有參與,只是史書上對這件事的描述比較低調而已。
陳寅恪先生考證認為:李淵起兵時應該向突厥稱臣。換言之,這個時期的突厥更是成為唐朝的一個宗主。最初,突厥支持李氏父子,只是想要分裂中原,好維持自己強勢的地位。可是,唐建立後居然越來越有宗主範,這可不是突厥所希望的,於是,它就轉向唐朝。
對於這一點,史書上有記載:初唐時期,國力衰微,高祖李淵通過與突厥及親等軟禁手段,與突厥保持了相對友好的關係,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然而,突厥並不願擴大,可說是對唐朝的侵犯愈加猖獗,不僅大肆索取財物,而且還不時掠奪中原的人口和牲畜,《新唐書》和《資治通鑑》都有詳盡的資料。
大概李淵感謝突厥曾經給予的幫助,對突厥的侵犯也是一忍再忍,甚至,有人提議「燒毀長安而無都城,則胡寇自止」,李淵一致同意。但是李世民與李淵不同,即位後,與突厥可汗就人口掠奪問題展開交涉,但無結果。這時李世民已經想好了辦法,他必須徹底拔掉突厥,否則大唐西北邊疆永遠禍患無窮。
李世民已經看到了突厥的軟肋,但並未立即出兵,而是採取內部分化的方法,先削弱突厥的實力,然後對其進行致命一擊。
因此,唐朝如何終結突厥?
對於突厥,李氏父子態度,只有李世民最堅決,是要壓倒突厥。還沒登基,他就與突厥發生了正面衝突,這就是「便橋聯盟」。這件事發生後,李世民每天勤練,成績優秀的人都有獎賞,沒過幾年就建立了一支精銳的軍隊。
此時的大唐國力也日漸強盛,而機遇也隨之而來。正德三年(公元629年),東突厥進犯河西,被擊退,代州(今山西代縣)張公瑾上書,提出發兵進攻的六條理由,唐廷遂以東突厥進擾河西為由,發動了消滅東突厥的戰爭。
很快,以李靖為定襄軍節度使,分六路出徵,次年正月,李靖在定襄出奇制勝,擊敗突厥,又一路乘勝追擊,同年三月,東突厥滅亡。借鑑東漢光武帝劉秀安置匈奴降部的做法,李世民把東突厥餘部安置在河套以南。(提到這一段,李靖用了離間計,大將康蘇密與王后楊廣及其孫楊政道向唐朝投降。)
唐末五代結束對漠北的統治後,焦點轉向西域。
唐初的隋末,西突厥控制了西域,唐人為了保持西域道路的通暢,只能再次收回。從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到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朝與西突厥的「糾纏」持續近30年。在這些人中,有兩個人對唐朝進行了大規模的進攻:
第一個是貞觀十六年(642年),西突厥北廷侵犯了伊州。伊州一帶曾經是隋朝時期西突厥勢力範圍,貞觀四年,唐朝在此設州。二是因為李世民死後,原降唐的阿史那賀魯統一了西突厥各部,並反唐,所以,在七年間,唐朝三次發兵,最後,西突厥滅亡。從此,大唐北部邊境的隱患基本上都消除了,可以說是對中亞地區的真正控制,並在這裡建立了安西與北庭兩大都護府。
唐與突厥之間的戰爭,充分利用了其他部落與突厥之間的矛盾,如:唐高宗派遣大軍徵討反唐的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就是為了回紇、處月、處蜜等部落出兵。根據史籍記載,在戰爭中,「胡騎出徵,唐兵攝後」。因此,後人紛紛稱讚唐高宗,認為這既增進了與各民族(部落)的友誼,又是對反抗者的一次打擊,最終使自己成為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