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相聲也要有底線,馬志明就曾因此惹上官司,郭德綱也不例外!

2020-12-22 華子愛吃娛

對於一個相聲演員來說,「包袱」就是一個作品的「命根子」。如果一個相聲作品中沒有「包袱」或者相聲演員沒有讓「包袱」響了,那麼這對於一個相聲演員來說無疑是失敗的。

我們都知道能把觀眾逗樂的「包袱」才是好「包袱」,觀眾才會喜歡這樣的相聲作品。但是相聲演員在使「包袱」的時候,並不能僅僅為了逗樂觀眾就可以了。他還要考慮到包袱本身之外的東西,比如它可能映射到其他人,或者說這個包袱會不會造成其他歧義等等。

因為很多相聲演員都曾因為「包袱」的問題,而惹上官司。比如我們今天你要說的這位,他正是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先生。他作為一位資深相聲專家,也曾因為「包袱」問題惹上了官司。

相聲《糾紛》可以說是當年非常火爆,同時也非常受觀眾歡迎的相聲作品。它正是由馬志明先生親自創作的,其靈感則是來源於生活中二人鬧糾紛。某一天,馬志明看到了一人吐唾沫吐到另外一人的袖子上,二人為此爭吵起來,這些對話給了馬志明創作靈感。

回到家中,馬志明很快就創作完成了相聲作品《糾紛》的創作。作品中的主人公丁文元的工作單位正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天津市拖拉機廠」。當然也正是因為作品中我們熟知的那句話「天拖保全工惹的禍」,讓馬志明惹上了官司。

因為那時候的天津市拖拉機廠業績十分不景氣,加之馬志明在作品中無意間塑造的拖拉機職工的形象十分高傲。對此企業領導認為這段相聲,對企業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一度二者對簿公堂。

馬志明曾解釋道:「天拖」並不是指天津市拖拉機廠,它也有可能是天津市拖鞋廠,天水拖拉機等。但對方明顯是有備而來,他們拿出了馬志明當年在大連演出的錄音,其中說到「天拖」的時候,捧哏演員承認是「天津市拖拉機廠」。

就在此時,單位相關領導出面進行協調,最終雙方握手言和,才避免了事件的進一步發酵升級。但是此事在當時,對馬志明確實造成了很大影響。他對相聲包袱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後來少馬再表演這段相聲,說到民警問丁文元工作單位的時候,他自己先把包袱刨了:「算了,不問了。」臺下觀眾哈哈大笑,包袱外的包袱。

另外我們熟知的相聲演員郭德綱,也同樣吃過這方面的虧。比如當年他就曾因為在相聲作品中拿相聲演員汪洋和對方媳婦進行砸掛,結果被對方告上了法庭。最終郭德綱也不得不親自發文致歉,師父侯耀文也多次從中斡旋才結束此事。

由此可見,相聲演員使「包袱」並能僅僅為了娛樂觀眾,還要多方面的考慮。對此郭德綱的徒弟張雲雷,恐怕他的教訓也非常深刻了。

因為我們都知道,去年他就曾因為「調侃門」事件,幾近於被封殺。時至今日,依然還沒能正式登上相聲舞臺。起因正是因為在表演過程中,毫無底線的肆意調侃,結果遭到對方的強烈不滿。再加之各路媒體的添油加醋,導致紅極一時的張雲雷不得不暫時淡出相聲舞臺。

為此在最近的綜藝節目《德雲鬥笑社》當中,郭德綱也旁敲惻隱的告誡徒弟們:說相聲不僅要動腦子,更要有底線。

比如在節目中徒弟們比賽環節,張鶴倫猜燈謎問:「吃黃豆為什麼打嗝?」答:「因為屁迷路了」。

聽到這話郭德綱當時的臉色就不好了,待比賽結束後,他直言:直接不叫玩意。

因為這個包袱有嚴重歧義,因為:打嗝是屁,那場下的觀眾難道都不打嗝嗎?這意思就不是大家的屁從嘴出來了嗎?

所以說,一個好的相聲演員是需要有一定文化底蘊的,要明白什麼東西該說什麼東西不該說。如果一味追求娛樂效果,而沒有看到相聲作品潛在風險,那麼這樣的相聲演員也不會走得太遠!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相聲大師馬志明先生不像郭德綱那樣廣收弟子
    馬志明這一生沒有爭議的徒弟有三個:盧福來、於克志、黃族民。但按照馬志明自己的說法,「我這輩子只能有學生,不能有徒弟」。這並不是馬志明故意擺姿態,也確實是他一貫的堅持。去年在《笑禮相迎》節目上,因為一個叫多子宣的選手不敢說自己是相聲演員,馬志明問其原因,多子宣回答因為沒有門戶。馬志明表示:門戶不是主要的。我贊成師生,我不贊成師徒。
  • 馬志明,低調的相聲前輩
    馬志明作為馬三立之子,人們對他的期待一直很高。其實他最初愛好的是京劇,同時也愛唱京韻大鼓,甚至於他已經考進了專業團體,差一點就成為了一名武生。可是全天津的人都知道,馬志明是馬三立之子,他是一定要繼承父親衣缽的。也因此,身邊的人也勸他學說相聲,慢慢地,馬志明一邊跟著父親學相聲,一邊練習武生。與其他人比起來,馬志明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 郭德綱說相聲不要有教育意義,未免太過偏激了些,看馬志明怎麼說
    相聲傳承有150年了吧!它的目的是讓大家樂,但是要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有人物,有內容,有包袱。——馬志明以前寫過一篇關於相聲教育意義的文章,結果遭遇了許多網友的不理解和無端指責。說什麼聽相聲就是為了樂,要接受教育去學校之類的話。
  • 相聲界輩分排名大揭曉,郭德綱排在第八代,馬志明現今輩分最高
    第六代:侯寶林、白全福、張永熙、劉寶瑞、趙佩茹、郭全寶、王鳳山、馬志明、尹笑聲、常寶堃、常寶豐、常寶華、常寶霆、楊少華、方笑文、任笑海、彭國良等。第八代:姜昆、郭德綱、于謙、馮鞏、趙炎、劉偉、笑林、王謙祥、李增瑞、尹卓林、李金鬥、李菁、徐德亮、高峰、奇志、戴志誠、董宏、韓蘭成、劉喜堯、彭子義、常佩業、黃志強、黃宏、姚新光、李國修、趙龍軍、邢瑛瑛、劉立新、侯冠男、範偉等。馬派相聲:範長利徒弟周德山,周德山徒弟馬三立,馬三立徒弟常寶華,常寶華徒弟牛群和馮翊綱。
  • 郭德綱和馬志明關係那麼好,當年為什麼沒有拜少馬爺為師?
    郭德綱在主流相聲界「樹敵」比較多,與很多主流相聲演員都不太對付,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然而同時他又和其中多位相聲名家,保持著比較緊密的關係,其中包括當今相聲界屈指可數的人物之一馬志明,人稱少馬爺。
  • 馬志明:一個好的相聲作品,到底是怎麼煉成的?
    因為特殊的原因,相聲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很多相聲名家一身本事卻未得到有效地傳承,傳統相聲作品非常難。在很多相聲演員看來,即使你辛辛苦苦學會了一段傳統相聲,觀眾能聽相聲的途徑太多了,從廣播裡,電視裡聽你說完了,下一次觀眾就不聽了。
  • 馬志明支持,姜昆郭德綱難得意見一致
    如今的相聲可以說分為主流和非主流,主流的相聲以姜昆等人為主,而非主流的則是以郭德綱為領頭羊,但是相聲裡的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不管你是主流還是非主流,必須有一個師承,不管你在師父那裡學不學東西,但是必須有一個說的過去的師承,那麼這個相聲的師承究竟有什麼用呢?
  • 郭德綱憑藉傳統相聲成名,學習途徑有四種,楊志剛不可或缺
    二、跟楊志剛學的郭德綱在相聲行第一個正式拜師的其實是靳鶴嵐的爺爺靳金來,但靳金來不會教,因此郭德綱同時又一馬雙跨拜了楊志剛,由楊志剛給郭德綱傳授相聲,郭德綱也成為楊志剛的關門弟子,這些事在郭德綱早期的文章裡都有記載。
  • 相聲泰鬥馬三立,是郭德綱口中所說的,活得久才成的藝術家?
    妙趣橫生的題字,後面有老伴的照片馬三立晚年時候登臺,基本都是一個人,說些單口的小段兒。都說相聲是兩個人的藝術,並非馬三立不想要捧哏,而是那時候已經沒有人能夠接得住馬三立逗的哏了。無論是馬三立先生,還是現在的馬志明先生,說的都是勤勤懇懇的相聲,服務的都是平平凡凡的社會大眾。因此上,許多人都敬仰著馬家,懷念著馬三立先生。好多老觀眾感慨:在馬老去世的前幾年,我都覺得馬老沒有去世,是因為年齡的原因,身體的原因無法登臺演出。
  • 馬志明75歲了,說馬氏相聲俗?俗就對了,這是一種活著的煙火氣
    9月1日,也是相聲名家馬志明先生的陰曆生日。有前輩網友說,親朋好友在天津一飯莊為馬志明辦了一場生日宴。從網友所發的多段現場短視頻看,坐在馬志明右手邊的是姚雪芬,左手邊是李嘉存。雖然不喜歡別人稱其少馬爺,可是馬志明在相聲門也是一座仰之彌高的山峰。這並不只是因為馬志明先生的輩分(與侯寶林同輩,郭德綱是其徒孫輩,德雲社各位小角兒再低一輩兒),馬先生一脈相承下來的馬氏相聲讓天津歡笑了100餘年。
  • 相聲界不可觸犯的條律,郭德綱曾因此惹過官司,明智的當屬馬三立
    所以有很多精彩的砸掛都是相聲演員在說段子的過程中臨時起意,既然是臨時起意,如何能去徵得對方的同意呢?所以在相聲歷史中,因為「砸掛」還惹出不少事情。比較著名的就是郭德綱砸掛汪洋的事件。為什麼說這一件著名,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打了官司的砸掛。事情一出,即刻滿城風雨。
  • 相聲傳統拜師無非擺知儀式,為什麼郭德綱招生卻要在全網直播?
    「相聲皇后」于謙,當時也是由李金鬥介紹,拜石富寬為師的。而他後來,又介紹郭德綱拜侯耀文為師。而郭德綱自「鶴字科」開始,就開始向全社會招生。這樣的好處,就是讓那些喜歡曲藝,卻沒有門路的愛好者,有一個成為相聲演員的機會。由於採用的是優勝劣汰的機制,因此,這種方式招到的徒弟,成才率極高。
  • 相聲界依然在世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什麼輩分?郭德綱是什麼輩分?
    相聲界是十分講究輩分的,以前郭德綱三次闖蕩北京城,就是因為沒有拜師屬於海清,沒有師門在相聲這個行業就不好混,這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如此,看看張攀劉銓淼吧,沒有師門之前即使相聲大賽拿了一等獎,照樣沒有機會登臺演出,在天津都混不下去了,拜師郭德綱後終於有了演出的機會。
  • 相聲引保代三師,已無實際意義,為何郭德綱要重新定義代師
    相聲行業的拜師儀式「擺知」,近些年來突然成為相聲愛好者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拜一些從業者別有目的的所謂「科普」,也產生了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觀點。比如,有說「不擺知就不被同行承認」觀點的,按照這些網友的說法,相聲行業幾乎不剩幾個人了,因為受經濟條件和時代環境以及觀念進步影響,有一大半相聲演員拜師根本沒有擺知。
  • 郭德綱單口相聲說的好,還是對口相聲說的好?
    作為把老郭當睡神,每晚必聽老郭的相聲才能睡著的鋼絲,明顯的發現郭德綱這幾年的新作品越來越少,尤其從2012年以後。大多數的相聲的包袱都沒有變過,和剛出名那會兒你字系列,我字系列相比較,老郭的對口相聲處在一個平淡期,不過他的單口相聲作品的數量卻沒減少,尤其是在愛奇藝錄製《坑王駕到》這個節目以來,一年大約至少還有七八部長篇單口相聲作品。馬未都也曾評價過說郭德綱的單口相聲,說得比雙口相聲要好,其實我個人也是這麼感覺。
  • 曾經也是相聲演員的範偉讚賞郭德綱,坦言:相聲和二人轉不一樣!
    1986年全國相聲邀請賽之後,範偉逐漸成了瀋陽曲藝團的骨幹。1993年,範偉憑藉自己的原創相聲《要帳》在首屆中國相聲節上獲得表演一等獎和創作二等獎。可以說那時候的範偉如果堅持走相聲之路,也絕對是前途無量。但是我們都知道上世紀末相聲行業逐漸沒落,很多演員紛紛轉行。比如當時更火的相聲演員馮鞏、侯耀文等人也都被迫紛紛轉行演小品、拍電影等。
  • 同為寶字輩,馬志明收徒因輩分遭同行反對,他卻一年收了13個
    輩分就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啥也沒有,但是捅不破大家還都拿這個當回事。作為傳承到今天最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輩分在相聲行業裡,受到了異乎尋常的重視。最早的時候,相聲演員重視輩分是為了生存需要,民間藝人四處飄零,到陌生的地方之後,先去拜拜相聲界的「碼頭」,大家坐下來論論師承關係,很快就能把關係掰扯清楚。既然同為相聲大家族的一員,誰都有落難的時候,大家互相幫襯一下共渡難關。
  • 京劇王珮瑜「連線」相聲馬志明
    上海的京劇名家王珮瑜和天津的相聲名家馬志明,一老一少,卻是合作多次的「忘年交」。往年,晚輩「瑜老闆」都會給「少馬爺」拜年,但今年,疫情當前,兩位藝術家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方式,製作了一段視頻連線並發布網上。
  • 馬未都:相聲有個禁忌,哪怕是郭德綱,也不敢任意拿來開玩笑
    在節目中馬未都就說到,相聲是一門逗人樂的藝術,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形式的段子也層出不窮,只要觀眾接受就沒有什麼大問題。但相聲中卻還有一項大忌,一定要避免,那就是在調侃他人時,一定不能以別人的生理缺陷為調侃對象,不能拿來抖包袱。
  • 郭德綱和女明星說相聲,網友紛紛評論:老郭在藉機揩油
    郭德綱的相聲曾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低俗」,大眾有喜歡的有吐槽的。老郭曾經有一次和美女秦嵐同臺說相聲,秦嵐第一次說相聲顯得非常羞澀,老郭絲毫不把她當做新人,一上來就「開車」,頻繁拋出「專業術語」,撩得秦嵐一愣一愣,網友紛紛評論,「老郭在藉機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