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說相聲不要有教育意義,未免太過偏激了些,看馬志明怎麼說

2021-01-13 北展溜溜球

相聲傳承有150年了吧!它的目的是讓大家樂,但是要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有人物,有內容,有包袱。——馬志明

以前寫過一篇關於相聲教育意義的文章,結果遭遇了許多網友的不理解和無端指責。說什麼聽相聲就是為了樂,要接受教育去學校之類的話。

愚蠢的人總有愚蠢的說辭,搞笑的人總有搞笑的言論。難道說只有熱淚盈眶才是有教育意義,只有感慨萬千才是有教育意義,只有分清主流、非主流才有教育意義?

郭德綱在《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中說:相聲必須具有教育意義,要由相聲來宣傳什麼——這是大錯而特錯。這是滅絕人性的說法。

這種說法未免太過於極端和偏激,其後,郭德綱又用狗熊和京劇來例證,相聲的教育意義就是一個偽命題的說法。許多人將此奉為圭臬,並且以此為指導崇尚著娛樂至死的特徵,完全是大錯特錯的行徑。

但凡是語言藝術,都逃不出一個目的——勸人向善,如京劇、評書講述故事,最終升華善惡到頭終有報的主題,勸善本就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了相聲教育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聲也承擔著一定的教化功能,也是教育意義的具現。如相聲小曲《百忍圖》(又名《勸善歌》),其中的唱詞:「莊稼人能忍起早貪黑,土房子拌泥防備雨來摧;文官能忍戴紗帽,武將能忍穿蟒袍,吃糧當兵也得忍著。」

全文突出的一個字就是「忍」,觀眾聽完能樂嗎,能笑嗎,能帶來歡樂嗎?不盡然,倒是忍字能深入人心。莊稼人忍、文武官員忍、社會大眾忍,最後的主旨不就是遵守仁義道德,遵照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這不就是教化作用的體現。

小曲小調大都不能讓觀眾發笑,但小曲小調亦是相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和「聽相聲就是為了樂」的觀點相悖。

這裡存在著一個誤區:相聲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相近,教育意義相同。這是完全錯誤的一個論斷,也是完全忤逆的一個想法。前面我們也提到,語言藝術的教育意義是對於社會教育來說的,強調的是自我接納,自我學習,這和說教似的教育有本質的區別。

從相聲誕生之日起,就沒有出現一段完全說教化的相聲,也許不可樂,也許主旨升華的令人反感,但與狹義上的教育有本質區別。

倒不如推論,郭德綱的說法是與所謂的主流爭議的結果,是對反三俗的極大蔑視,亦可能是一時頭昏腦熱所犯的低級錯誤;或者從另一個方面來解讀,所說的教育意義就是從狹義的教育上來說的,而不包括社會教育等廣義上的教育。

就如同在《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中,郭德綱先生簡述了相聲發展史、敘述了相聲能紅火的原因,對於不熟悉的觀眾來說,是不是一種教育,從不知到簡單了解本就是學習的一種過程,也就是教育意義的一種體現。

與此同時,相聲的教育意義不只是像《勸善歌》,那樣直截了當的告訴大眾如何去做,它其實更像是一場閱讀理解。一場相聲表演完之後,觀眾會有什麼樣的思考,會得到何種結論,這都是教育意義的內在。

聽完《託妻獻子》,得出交友需謹慎的結論;聽完《開粥廠》,得出不能誇誇其談的感悟;聽完《十點鐘開始》,得出時不我待,不可明日復明日的想法……不是相聲沒有教育意義,只是娛樂之上、流量為王的時代將教育意義抹殺了。

有人物,有內容,有包袱,具備一定的教育意義,這是馬志明對於一段好相聲的標準,如今又有多少相聲符合這個要求呢。

沒有主幹支撐的相聲創造,早已丟掉了應有的教育意義;沒有主旨升華的相聲作品,和耍猴馴獸沒什麼區別。

相關焦點

  • 說相聲也要有底線,馬志明就曾因此惹上官司,郭德綱也不例外!
    但是相聲演員在使「包袱」的時候,並不能僅僅為了逗樂觀眾就可以了。他還要考慮到包袱本身之外的東西,比如它可能映射到其他人,或者說這個包袱會不會造成其他歧義等等。因為很多相聲演員都曾因為「包袱」的問題,而惹上官司。比如我們今天你要說的這位,他正是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先生。他作為一位資深相聲專家,也曾因為「包袱」問題惹上了官司。
  • 為什麼相聲大師馬志明先生不像郭德綱那樣廣收弟子
    馬志明這一生沒有爭議的徒弟有三個:盧福來、於克志、黃族民。但按照馬志明自己的說法,「我這輩子只能有學生,不能有徒弟」。這並不是馬志明故意擺姿態,也確實是他一貫的堅持。去年在《笑禮相迎》節目上,因為一個叫多子宣的選手不敢說自己是相聲演員,馬志明問其原因,多子宣回答因為沒有門戶。馬志明表示:門戶不是主要的。我贊成師生,我不贊成師徒。
  • 馬志明:一個好的相聲作品,到底是怎麼煉成的?
    因為特殊的原因,相聲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很多相聲名家一身本事卻未得到有效地傳承,傳統相聲作品非常難。在很多相聲演員看來,即使你辛辛苦苦學會了一段傳統相聲,觀眾能聽相聲的途徑太多了,從廣播裡,電視裡聽你說完了,下一次觀眾就不聽了。
  • 相聲泰鬥馬三立,是郭德綱口中所說的,活得久才成的藝術家?
    妙趣橫生的題字,後面有老伴的照片馬三立晚年時候登臺,基本都是一個人,說些單口的小段兒。都說相聲是兩個人的藝術,並非馬三立不想要捧哏,而是那時候已經沒有人能夠接得住馬三立逗的哏了。無論是馬三立先生,還是現在的馬志明先生,說的都是勤勤懇懇的相聲,服務的都是平平凡凡的社會大眾。因此上,許多人都敬仰著馬家,懷念著馬三立先生。好多老觀眾感慨:在馬老去世的前幾年,我都覺得馬老沒有去世,是因為年齡的原因,身體的原因無法登臺演出。
  • 郭德綱和馬志明關係那麼好,當年為什麼沒有拜少馬爺為師?
    郭德綱在主流相聲界「樹敵」比較多,與很多主流相聲演員都不太對付,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然而同時他又和其中多位相聲名家,保持著比較緊密的關係,其中包括當今相聲界屈指可數的人物之一馬志明,人稱少馬爺。
  • 馬志明,低調的相聲前輩
    馬志明先生,人稱少馬爺。是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是馬三立先生之子。他的相聲得到父親的真傳,同時馬志明又將自己的風格融入其中,幾十年來為觀眾們奉獻了許多經典的相聲作品。馬志明堅持傳統,他的《大保鏢》可謂是業界標杆,被很多相聲演員借鑑學習。
  • 馬志明支持,姜昆郭德綱難得意見一致
    如今的相聲可以說分為主流和非主流,主流的相聲以姜昆等人為主,而非主流的則是以郭德綱為領頭羊,但是相聲裡的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不管你是主流還是非主流,必須有一個師承,不管你在師父那裡學不學東西,但是必須有一個說的過去的師承,那麼這個相聲的師承究竟有什麼用呢?
  • 相聲界輩分排名大揭曉,郭德綱排在第八代,馬志明現今輩分最高
    第六代:侯寶林、白全福、張永熙、劉寶瑞、趙佩茹、郭全寶、王鳳山、馬志明、尹笑聲、常寶堃、常寶豐、常寶華、常寶霆、楊少華、方笑文、任笑海、彭國良等。第八代:姜昆、郭德綱、于謙、馮鞏、趙炎、劉偉、笑林、王謙祥、李增瑞、尹卓林、李金鬥、李菁、徐德亮、高峰、奇志、戴志誠、董宏、韓蘭成、劉喜堯、彭子義、常佩業、黃志強、黃宏、姚新光、李國修、趙龍軍、邢瑛瑛、劉立新、侯冠男、範偉等。馬派相聲:範長利徒弟周德山,周德山徒弟馬三立,馬三立徒弟常寶華,常寶華徒弟牛群和馮翊綱。
  • 馬志明75歲了,說馬氏相聲俗?俗就對了,這是一種活著的煙火氣
    9月1日,也是相聲名家馬志明先生的陰曆生日。有前輩網友說,親朋好友在天津一飯莊為馬志明辦了一場生日宴。從網友所發的多段現場短視頻看,坐在馬志明右手邊的是姚雪芬,左手邊是李嘉存。雖然不喜歡別人稱其少馬爺,可是馬志明在相聲門也是一座仰之彌高的山峰。這並不只是因為馬志明先生的輩分(與侯寶林同輩,郭德綱是其徒孫輩,德雲社各位小角兒再低一輩兒),馬先生一脈相承下來的馬氏相聲讓天津歡笑了100餘年。
  • 郭德綱憑藉傳統相聲成名,學習途徑有四種,楊志剛不可或缺
    楊志剛公務忙的時候就讓郭德綱去白全福家,讓自己的師父給郭德綱說活,這在相聲行業也屬於正常現象,焦少海就讓自己父親焦德海給趙佩茹說活,馬三立的師父周德山還給馬志明說活,從這點可以看出來,楊志剛對郭德綱的學習是非常盡心盡責的。多說一句,郭德綱的楊志剛身邊時還跟師父學了編劇,楊志剛是國家一級編劇,水平相當不錯。
  • 相聲引保代三師,已無實際意義,為何郭德綱要重新定義代師
    這些東西在權威的《相聲大詞典》裡,著名曲藝研究專家薛寶琨、高玉琮等人的著作裡,還有相聲前輩馬三立、馬志明等人的回憶裡都有論述,是行業公認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相聲行業擺知也並非嚴格按照這個慣例,比如馬三立拜師,引師是同行業的前輩華子元,保師是燕樂戲院的管事李四,代師是和周德山同輩的張子俊。
  • 郭德綱被批,有鬥有笑沒有好相聲
    很多人批評這個節目不好看,很多人點燈熬油的看完,看完還得罵兩句低俗顯得自己高雅,也是挺辛苦的,最近某官媒寫文章批評德雲社團綜《德雲鬥笑社》:《有鬥有笑就是沒有好相聲》。 文章一針見血的批評這些演員在節目中出洋相,就是看不到生活的真實。 文章的作者叫水滿則溢,這名字挺好,比半瓶子水顯得水多。
  • 相聲界依然在世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什麼輩分?郭德綱是什麼輩分?
    相聲界是十分講究輩分的,以前郭德綱三次闖蕩北京城,就是因為沒有拜師屬於海清,沒有師門在相聲這個行業就不好混,這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如此,看看張攀劉銓淼吧,沒有師門之前即使相聲大賽拿了一等獎,照樣沒有機會登臺演出,在天津都混不下去了,拜師郭德綱後終於有了演出的機會。
  • 為相聲而生,德雲社背後是郭德綱吃過的苦
    早年的郭德綱相聲之路相當坎坷,如果小編沒有深入了解,只看現在風光的德雲社,無法知道郭德綱對相聲的痴愛,可以這麼說,沒有郭德綱,就沒有德雲社,相聲也會逐漸沒落,毫不誇張的說,郭德綱對相聲的發展功不可沒。郭德綱,73年生人,天津相聲演員,相聲是一門藝術,講究要拜師學藝,否則你沒有師傅領進門,之後的路很難走,也會受到同行的打壓欺負。
  • 就單口相聲而言,郭德綱是否已經超越了劉寶瑞?
    他的單口相聲巔峰期大概是在「北京相聲大會」(德雲社前期名字)一直到2010年。最近幾年老郭年齡大了,記憶力和身體不如從前了,同時又身兼數個差事,老郭的單口中即興演出的方式越來越多,雖然顯得瀟灑不羈,但是比較其之前的作品而言顯得很不流暢,老聽眾可能會覺得不太好聽,新聽眾可能喜歡可能不喜歡。眾口難調,這點不可否認。
  • 相聲傳統拜師無非擺知儀式,為什麼郭德綱招生卻要在全網直播?
    雖然有主要的親朋好友參加,但更多的還是曲藝界的同行響應。引,保,代三師齊全,給師父磕頭送禮,表個決心,吃個飯。也就齊活了。當年馬志明先生拜師儀式,自己花了2000多塊錢,還心疼得夠嗆。可為什麼單單郭德綱的招生,收徒就搞得這麼隆重呢?首先,郭德綱和相聲界內部收徒不同,他是向全社會招生。而傳統的相聲界內部,收徒拜師靠的都是親戚或朋友介紹。
  • 有人說郭德綱的相聲太低俗,郭德綱的回應讓人解氣
    有人說郭德綱的相聲太低俗了。郭德綱直接回應:同行之間是赤裸裸的仇恨。我們是俗,我們是通俗。有時候看某些人裝我就來氣……買個蘋果,「Hello,大爺,我look一look,你這Apple是五塊錢七斤嗎?」「哎呀,我買那個洗髮水我必須到香港。」
  • 郭德綱于謙能排第幾?盤點當今排名前五的相聲組合
    曹雲金 劉雲天原德雲社成員,兩人皆師從郭德綱,上過3次央視春晚,本來前途一片光明,但曹雲金人物飽受爭議,先後有打人事件,索要片酬被起訴事件,被劇組開除事件,遭德雲社除名事件,婚內出軌事件等等苗阜 王聲如果說郭德綱和于謙在這個時代還有對手,那就是苗阜和王聲。苗阜王聲創辦了青曲社,無數段膾炙人口的相聲為當代相聲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 中國有哪些大師級相聲演員?來看看吧
    張壽臣留下的資料太少,但是單口相聲不輸劉寶瑞,光看他的徒子徒孫就知道這個老師什麼水平。常寶堃代表整個常氏家族,現在最年輕的是歡樂喜劇人和西虹市首富的常遠,整個家族連續幾十年輸出優秀相聲演員。蘇文茂文哏大師,《批三國》《汾河灣》《論捧逗》,一段聽來如沐春風,又回味無窮。
  • 于謙和大兒子同臺說相聲,於思洋才14歲就已經和于謙一樣高了!
    日前于謙和大兒子於思洋合作說了一段相聲,于謙給兒子於思洋捧哏,只有14歲的於思洋站在舞臺上和父親于謙一樣高了,曾經那個求美女姐姐抱抱的小男孩已經成為了翩翩少年,只不過這段相聲在網絡上卻遭到了諸多質疑,主要是因為於思洋的表現不太好,網友覺得於思洋作為于謙的兒子,郭德綱的徒弟,說相聲就應該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