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明75歲了,說馬氏相聲俗?俗就對了,這是一種活著的煙火氣

2020-12-15 10點一頁書

9月1日,也是相聲名家馬志明先生的陰曆生日。

有前輩網友說,親朋好友在天津一飯莊為馬志明辦了一場生日宴。

從網友所發的多段現場短視頻看,坐在馬志明右手邊的是姚雪芬,左手邊是李嘉存。姚雪芬被譽為「全國唯一鐵片大鼓表演藝術家」,李嘉存則是出席生日宴的唯一一位相聲界的老熟人。席間,姚雪芬和李嘉存助興表演節目。姚雪芬演唱的是鐵片大鼓《獨佔花魁》片段,李嘉存表演的是袁派《九江口》一折《擋瓊》念白。

雖然不喜歡別人稱其少馬爺,可是馬志明在相聲門也是一座仰之彌高的山峰。

這並不只是因為馬志明先生的輩分(與侯寶林同輩,郭德綱是其徒孫輩,德雲社各位小角兒再低一輩兒),馬先生一脈相承下來的馬氏相聲讓天津歡笑了100餘年。

盡人皆知,相聲「生」於北京「長」於天津,用侯寶林的話說: 「北京是出處, 天津是聚處。」馬家第一代相聲藝人起點就不低,身為「相聲八德「之一的馬德祿是萬人迷的搭檔,據記載,馬德祿擅長白沙撒字,表演對口《倭瓜鏢》、《粥挑子》,單口《古董王》、《怯跟班》、《五興樓》、《君臣鬥》等都有特色,萬人迷親口承認:我有幾塊活是德祿給捧起來的。

我們熟悉的相聲泰鬥馬三立使傳統活的境界用「出神入化」形容毫不為過,但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買猴》《十點鐘開始》《練氣功》。同樣提到少馬爺,大家還是不由自主的想起《糾紛》《五味俱全》《夜來麻將聲》。

馬氏相聲是津門相聲的魂魄,可以一「俗」字代表, 但不是偽俗、低俗、庸俗而是真俗、大俗、美俗,它們記錄著相聲發展的美學歷程,也同時解析著這門藝術的生命力,以及其駐足津門久而不衰的歷史因由。

馬氏相聲從來不把自己擺在居高臨下的位置對聽眾高臺教化,而是把自己放在仰視觀眾的角度上,使觀眾在欣賞相聲的時候總有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它對相聲中諷刺對象的態度不是敵對的,不是橫眉冷對的批判,而是帶有了一種不失深刻辛辣的善意的、調侃的味道,以第一人稱的小人物、小市民來自嘲,在笑聲中化解了諷刺的戾氣,含而不露,將金剛怒目的當頭棒喝轉化為菩薩低眉的娓娓道來。在這嘮家常般的親切語言中,讓觀眾自己去體味其中的深意,觀眾在嘲笑馬氏相聲中以第一人稱出現的小人物的同時,達到了對自身缺點的揚棄。

時至今日,還是天津人耳熟能詳的的人物,走在天津街頭,仿佛一拐彎就能遇到小虎兒和逗你玩,而路口等紅燈的車流裡,就有王德成和丁文元,走進小區空地,似乎張二伯正搬著馬扎走出樓門……

所以馬氏相聲的確俗到了塵埃裡,俗的那麼有煙火氣。

相關焦點

  • 「牙佳為雅,俗要俗得雅,雅要雅的俗!」相聲,郭德綱做到了葷素搭配
    文/娛樂圈說相聲 德雲社班主郭德綱和搭檔于謙的相聲,無論什麼時候聽都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即使這段相聲你聽了N次,但奇怪的是下次在聽到的時候還會樂得直顫,而這也是他們相聲最大的亮點和期待。
  • 馬志明,低調的相聲前輩
    馬志明先生,人稱少馬爺。是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是馬三立先生之子。他的相聲得到父親的真傳,同時馬志明又將自己的風格融入其中,幾十年來為觀眾們奉獻了許多經典的相聲作品。馬志明堅持傳統,他的《大保鏢》可謂是業界標杆,被很多相聲演員借鑑學習。
  • 說相聲也要有底線,馬志明就曾因此惹上官司,郭德綱也不例外!
    但是相聲演員在使「包袱」的時候,並不能僅僅為了逗樂觀眾就可以了。他還要考慮到包袱本身之外的東西,比如它可能映射到其他人,或者說這個包袱會不會造成其他歧義等等。因為很多相聲演員都曾因為「包袱」的問題,而惹上官司。比如我們今天你要說的這位,他正是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先生。他作為一位資深相聲專家,也曾因為「包袱」問題惹上了官司。
  • 京劇王珮瑜「連線」相聲馬志明
    上海的京劇名家王珮瑜和天津的相聲名家馬志明,一老一少,卻是合作多次的「忘年交」。往年,晚輩「瑜老闆」都會給「少馬爺」拜年,但今年,疫情當前,兩位藝術家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方式,製作了一段視頻連線並發布網上。
  • 馬志明曾親歷四次重大「糾紛」!不經跌宕怎能成就相聲界一代傳奇
    馬志明,被億萬觀眾尊稱為」少馬爺「的傳奇人物。從藝之初就自帶光環,馬三立的長公子、侯寶林王鳳山的親師弟、馬氏相聲第三傳人。然而,這些帶著「借蔓兒」意味的標籤對於他來說卻毫無意義。 五十餘載藝海沉浮,馬志明早已用爐火純青的藝術證明了自己,更徵服了觀眾。
  • 寧夏新年俗文藝生活季啟動
    本報訊(記者 鮑淑玲)12月25日晚,一場跨越2020年和2021年、為期兩個月的寧夏文藝大事件——「重塑熱愛文藝復興計劃」寧夏新年俗文藝生活季在西橋House拉開帷幕,銀川人將感受到來自寧夏原創文化藝術的魅力。
  • 這6人在當今相聲界輩分最高,有幾位你可能還真不認識
    楊少華,寶字輩相聲演員,他出生於1932年,12歲就開始學相聲,師父是相聲大師郭榮啟,年輕時的楊少華名氣不大,但後來卻以「可愛的老頭兒」的形象走紅,有些「老來紅」的味道。馬志明,寶字輩相聲演員,他出生於1945年,父親是已故相聲大師馬三立,因此被稱為「少馬爺」,馬志明由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代收師弟,拜已故相聲前輩朱闊泉為師,他傳統藝術功底深厚,深的「馬氏相聲」的精髓。尹笑聲,寶字輩相聲演員,他出生於1938年,父親是相聲名家尹壽山,師父則是相聲大師馬三立,他的嗓音條件極佳,兼得師父與父親的一些表演特點,說、學、逗、唱無所不能。
  • 郭德綱說相聲不要有教育意義,未免太過偏激了些,看馬志明怎麼說
    相聲傳承有150年了吧!它的目的是讓大家樂,但是要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有人物,有內容,有包袱。——馬志明以前寫過一篇關於相聲教育意義的文章,結果遭遇了許多網友的不理解和無端指責。說什麼聽相聲就是為了樂,要接受教育去學校之類的話。
  • 馬志明:一個好的相聲作品,到底是怎麼煉成的?
    因為特殊的原因,相聲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很多相聲名家一身本事卻未得到有效地傳承,傳統相聲作品非常難。在很多相聲演員看來,即使你辛辛苦苦學會了一段傳統相聲,觀眾能聽相聲的途徑太多了,從廣播裡,電視裡聽你說完了,下一次觀眾就不聽了。
  • 為什麼相聲大師馬志明先生不像郭德綱那樣廣收弟子
    馬志明這一生沒有爭議的徒弟有三個:盧福來、於克志、黃族民。其中盧福來跟於克志是馬三立要求馬志明收的,因為這兩人是馬三立的晚輩,但自己因為輩分太高(壽字輩)不能收他們,所以讓少馬爺收徒,1989年在天津正式擺過知,引師金文聲,保師張玉堂,代師連笑昆。而黃族民是馬志明的口盟徒弟,沒有擺知,但馬志明對外承認黃族民,而黃族民也以師禮對馬志明,所以這兩人的師徒關係也沒什麼爭議。
  • 哪怕馬三立定下「不給兒子捧哏」的規矩,馬氏父子照樣隔空砸掛!
    楊少華說:「我也沒跟你爭。嗐,我爭這幹嘛!」這段經典的小墊話兒在當時給他們的參賽作品增色不少,從那以後這個包袱也被廣泛沿用,放在每個段子前面使,都屢試不爽。前面提到的兩對父子檔都是捧逗搭檔,兒子拿爸爸砸掛。在相聲門裡還有一對父子,他們從藝一輩子從未有過合作經歷,但也沒少「隔空砸掛」,這就是馬三立和長子馬志明。當初馬三爺定下過「父子同臺不同場」的規矩。
  • 75歲少馬爺談退休生活,拒絕商演收入勉強餬口,兒子至今未婚
    節目中,馬志明和夫人以及兒子馬六甲一起出鏡,在節目中,馬志明談了一下自己退休之後的生活,也追憶了自己的父親馬三立先生,回顧了父親當年三次前線慰問演出的經歷,少馬爺直言,雖然相聲大師常寶堃先生犧牲在了前線,但是,父親馬三立卻沒有想那麼多,還是要去前線慰問演出,精神讓人動容。在節目中,馬志明兒子馬六甲也是拿出了傳家寶一把馬三立的摺扇,上書:笑對人生,順其自然。
  • 「少馬爺」馬志明:當年處對象第一要求是對方不能知道我爸爸是誰
    而馬志明也顯得比同齡人更加成熟,這時候他的擇偶標準發生了轉變,20幾歲的馬志明和普通的男孩一樣,喜歡漂亮的,苗條的,有文化的,言談舉止儒雅的姑娘。而一段不平凡的經歷讓馬志明對自己未來的另一半有了不同的看法。
  • 劉友本:雜談俗與俗廣告
    當然你會說只是說文解字,沒啥說服力。對,那我們來略微分析下「俗」的魅力,俗既然是吃飯,是天經地義的天性,那麼俗的源頭就是基於人性,基於俗基礎上俗廣告也是對人性的深度洞察。對俗的理解不能以偏概全,絕對不能讓「惡俗」成為「俗」的代名詞,俗一定是通俗而非惡俗,俗廣告也絕對不能夠等同於「惡俗廣告」。
  • 三大相聲世家:常家、侯家、馬家三峰並峙,網友:百年相聲奇觀!
    三大家門徒子弟眾多,關係錯綜複雜,可以說整個相聲界都與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侯家就是侯寶林、侯耀文他們一家百;馬氏就是馬三立他們一家;常家,人數最多,常連安,其子常寶堃,常寶霖,常寶霆,常寶華,常寶慶,常寶豐,常寶堃屬之子常貴田,常寶霖之子常貴升,常寶霆之子常貴德,都是說相聲的,常貴升之子常亮,還有一個現在的年輕人肯定認識:開心麻花的常遠,常寶華的孫子。
  • 郭德綱和馬志明關係那麼好,當年為什麼沒有拜少馬爺為師?
    在郭德綱眼裡,馬志明是當今最會說相聲的演員之一,而馬志明對郭德綱這個相對年輕的演員,也比較看重。 既然兩個人關係這麼好,而且在很早就認識,為什麼郭德綱當年沒有拜馬志明為師呢? 這要從三個主要方面來說。
  • 他是冷面笑匠,相聲大師,「少馬爺」馬志明:父親有時候有點調皮
    這是一段幾乎家喻戶曉的臺詞,「逗你玩」三個字如今更是成為許多人開玩笑時的口頭禪,而這段經典的表演正是出自給無數觀眾帶來歡笑的相聲泰鬥馬三立。馬三立的徒弟常寶華就爆料說:「我師父要是開個玩笑,你沒個不樂。」原來早年間馬三立去電臺錄節目,一進門就摘下自己的帽子故意往「沒有釘子」的牆上掛,誇張的動作引得錄音間的工作人員忍俊不禁。不僅如此,舞臺經驗豐富、反應機智的馬三立更曾經在舞臺來了個「現掛」,表示「盯上了一位胖胖的女藝人」,而目的卻是「盯著她的絲襪,好給我改個背心穿。」
  • 茶文化的雅和俗
    提起茶文化就要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說這是開門七件事,說這是茶文化俗的一部分,因為茶和日用的「柴米油鹽醬醋」並列起來了,而且提到的是「開門七件事」。然而,果真如此?為什麼這麼說呢?雅,通常都和精神享受相關,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俗則恰好相反,一般來說都具有普適性。基於這一個原則,我們來看看「柴米油鹽醬醋茶」。假設一個生活場景:居家過日子,一旦經濟出現了問題,在開門七件事裡首先要去掉的是哪一件事呢?好像還是很明顯的,大多數的人會把茶葉首先從必需品的清單中劃掉。
  • 孤獨一支馬志明:搭檔朋友必君子,總琢磨著如何讓別人不整自己
    網友們對馬氏相聲的傳人馬志明評價很多,其中有人說他是「孤獨一支馬志明」,少馬爺對此並不駁斥。馬志明老師說,「我這個人有個缺點,沒我事我還得罪人。我就這脾氣,以後這孩子的事我不管了。我的朋友交的長遠,我太念舊。如果這人跟我說句瞎話,這交情就完了。我膩味別人說瞎話,我自己也從來不說瞎話。所以馬志明對搭檔、對朋友,要求都很嚴格,他談到黃族民,連聲說不錯。首先這個人是君子,不吃裡扒外,對藝術比較鑽。從搭夥愉快來說,他是最好的,也越來越順手。
  • 「重塑熱愛」文藝復興計劃 2020-2021寧夏新年俗文藝生活季啟動
    12月25日晚,一場跨越2020和2021年、為期2個月的寧夏文藝大事件——「重塑熱愛文藝復興計劃」寧夏新年俗文藝生活季在西橋House拉開帷幕,銀川人將感受到來自寧夏原創文化藝術的魅力和誠意。為此,寧夏本土文化策劃人平原、音樂人吳寧越、戲劇導演李思遙、相聲演員王硯晨、紀錄片製片人張志同共同發起的「重塑熱愛文藝復興計劃」寧夏新年俗文藝生活季,用心呈現50餘場音樂、戲劇、相聲、觀影、藝術展、跨界融合及文藝沙龍活動,希望大眾少一點「快餐娛樂」,多一點「仰望星空」,讓熱愛文藝生活的心回歸,多去發現和感受我們身邊優秀的原創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