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也是相聲名家馬志明先生的陰曆生日。
有前輩網友說,親朋好友在天津一飯莊為馬志明辦了一場生日宴。
從網友所發的多段現場短視頻看,坐在馬志明右手邊的是姚雪芬,左手邊是李嘉存。姚雪芬被譽為「全國唯一鐵片大鼓表演藝術家」,李嘉存則是出席生日宴的唯一一位相聲界的老熟人。席間,姚雪芬和李嘉存助興表演節目。姚雪芬演唱的是鐵片大鼓《獨佔花魁》片段,李嘉存表演的是袁派《九江口》一折《擋瓊》念白。
雖然不喜歡別人稱其少馬爺,可是馬志明在相聲門也是一座仰之彌高的山峰。
這並不只是因為馬志明先生的輩分(與侯寶林同輩,郭德綱是其徒孫輩,德雲社各位小角兒再低一輩兒),馬先生一脈相承下來的馬氏相聲讓天津歡笑了100餘年。
盡人皆知,相聲「生」於北京「長」於天津,用侯寶林的話說: 「北京是出處, 天津是聚處。」馬家第一代相聲藝人起點就不低,身為「相聲八德「之一的馬德祿是萬人迷的搭檔,據記載,馬德祿擅長白沙撒字,表演對口《倭瓜鏢》、《粥挑子》,單口《古董王》、《怯跟班》、《五興樓》、《君臣鬥》等都有特色,萬人迷親口承認:我有幾塊活是德祿給捧起來的。
我們熟悉的相聲泰鬥馬三立使傳統活的境界用「出神入化」形容毫不為過,但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買猴》《十點鐘開始》《練氣功》。同樣提到少馬爺,大家還是不由自主的想起《糾紛》《五味俱全》《夜來麻將聲》。
馬氏相聲是津門相聲的魂魄,可以一「俗」字代表, 但不是偽俗、低俗、庸俗而是真俗、大俗、美俗,它們記錄著相聲發展的美學歷程,也同時解析著這門藝術的生命力,以及其駐足津門久而不衰的歷史因由。
馬氏相聲從來不把自己擺在居高臨下的位置對聽眾高臺教化,而是把自己放在仰視觀眾的角度上,使觀眾在欣賞相聲的時候總有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它對相聲中諷刺對象的態度不是敵對的,不是橫眉冷對的批判,而是帶有了一種不失深刻辛辣的善意的、調侃的味道,以第一人稱的小人物、小市民來自嘲,在笑聲中化解了諷刺的戾氣,含而不露,將金剛怒目的當頭棒喝轉化為菩薩低眉的娓娓道來。在這嘮家常般的親切語言中,讓觀眾自己去體味其中的深意,觀眾在嘲笑馬氏相聲中以第一人稱出現的小人物的同時,達到了對自身缺點的揚棄。
時至今日,還是天津人耳熟能詳的的人物,走在天津街頭,仿佛一拐彎就能遇到小虎兒和逗你玩,而路口等紅燈的車流裡,就有王德成和丁文元,走進小區空地,似乎張二伯正搬著馬扎走出樓門……
所以馬氏相聲的確俗到了塵埃裡,俗的那麼有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