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天正10年),織田政權以近江國安土城為根據地虎視天下,以京都為中心的畿內及周邊地區早已收於掌中,曾經的戰國名門武田家的甲州也悉歸其所有,關東的後北條氏、東北的伊達氏、九州的大友氏均已服從於織田信長。收服餘下的對手指日可待。
隨著統一進程的推進,織田信長在朝廷的官位也不斷得到升遷。自從八年前上京開始,織田信長就陸續受命擔任權大納言兼近衛府長官右近衛大將、內大臣、右大臣等職。就在1582年5月,武田氏滅亡後不久,朝廷請織田信長在朝廷最高官位「太政大臣」、「關白」、武家首領「徵夷大將軍」中任選一個職位,即有名的「三職推任」。但是,織田信長卻沒有積極回應。其實,在四年之前,織田信長已經辭去了內大臣、右近衛大將的職務。對於織田信長來說,官位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只要日本尚未統一,任何新的加冕都不能為他增加權柄風光。他現在只要統一日本,並且,這一天已經指日可待。
沒有料到,一場重大的變故就在眼前。
5月末,織田信長帶著少數隨從人員進入京都本能寺,準備在此集結軍隊前往中國地區,援助與毛利氏對陣的豐臣秀吉。6月1日,織田信長在本能寺召開了茶會。就在同一天,受織田信長之命西進增援中國地區的明智光秀率1萬3千軍隊從自己的根據地丹波龜山城出發,以請織田信長檢閱軍伍的名義向東繞行,朝京都方向而來。軍至流經京都的桂川,明智光秀駐留一萬軍隊,宣稱「敵人就在本能寺」,命部下齋藤利三率3千人渡河直奔京中本能寺而來。6月2日清晨,明智光秀的軍隊將本能寺團團包圍。開始,聽到外間人聲喧鬧,織田信長和身邊近侍都以為是守衛的士兵爭吵起來了。但是,隨著火繩銃射向殿中爆發出巨響,織田信長醒悟過來:「有人謀反了,是誰?」聽到近侍報告「看得是明智光秀的旗幟」,織田信長只說了一聲「やむをえぬ」。[1]
明智光秀的部下朝著殿中攻打過來,在外間守衛的藤九郎等二十四個侍衛已全部戰死,矢代勝介等人衝上殿來抵擋,全部戰死。在殿中守衛的森氏三兄弟等近身侍衛也一個一個戰死。湯淺直宗、小倉松壽本來宿在寺外,發覺有變,夾在明智光秀軍中混進本能寺,也戰死在寺中。在後門出入之所,侍衛高橋虎松還在拼盡全力拖住敵人。
織田信長從壁上取下弓來,搭上箭,一箭箭射向敵人。明知變起倉促,駐紮在妙覺寺長子織田信忠多半是救援不及,但總不能讓敵人就這樣輕易地取了自己的性命。兩三張弓都射得斷了弦,已經無弓可用,織田信長取下長槍,與敵人近身搏鬥,不久手臂也負了傷。眼見殿中著起火來,這是大限將至了。織田信長遣散身邊侍女,一個人退到裡面的小隔間,合上門扇,頃刻間火起,熊熊烈焰吞沒了大殿。[2]自始至終,織田信長沒有讓任何人見到自己死去的樣子。在最後的時刻,他把自己的死布作了疑兵。
曾經,織田信長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推翻了室町幕府這一存續近二百年的、武家社會名義上的最高政權機構,擊敗了各地的戰國大名,降服了頑固的宗教勢力,將自應仁之亂起延續百年的戰國亂世引向終結。在全國統一指日可待之際,織田信長因部下謀反而身亡,他的軍事、政治成果將由他的接班人來繼承。
注釋:
[1] 「やむをえぬ」意為「」「必須……」「不得不……」。此時敵人的軍隊來到眼前,別無他法,只有應戰。相當於「那就打嘛」。
[2]《信長公記》卷15(天正10年)記載信長於本能寺切腹,但是本能寺大火毀掉了一切痕跡,織田信長葬身烈焰之時是否已經切腹,也並無一人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