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果纍纍 馮偉 作
一張照片:「是爺爺帶我走進雕刻藝術之門的」
「這張照片大概是1991年拍攝的,當時學校正放暑假,我在爺爺的指導下開始進行家傳花果籃題材的創作。」馮偉見到記者,拿出一張照片給記者看,並回憶了他是如何走進壽山石雕藝術之門的。
了解壽山石雕技藝的人都知道,壽山石具有色彩多樣、硬度較小、質地細膩及可雕刻性強的特點,但同時它的石質也很脆,用力不對作品很容易就會前功盡棄,所以,要想雕刻好一件壽山石作品,哪怕是一方小小的印章,不但要有足夠的耐心、過硬的技術,還要有很好的藝術素養和巧妙的構思,才能讓達到妙「筆」生花的效果,但要想做這樣一個「全能」藝人談何容易。
馮偉接著對記者講:「照片裡的這個花果籃作品我用了快半年的時間才完成,在雕刻過程中,爺爺一般就站在旁邊看,並不做太多『幹涉』,讓我『自由發揮』,但要是涉及到整個作品的布局時,他就會及時反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理由充分還好,但講得不對就會受到嚴厲批評。記得當時在雕花籃裡的菊花時,爺爺就批評了我的做法,『雕刻菊花的花瓣不能雕得某一根很纖細,這樣很容易斷掉,要想表現菊花花瓣的靈動和細巧,必須懂得以『厚』現『薄』,這就要多學多練,掌握好表現技巧,說著給我做了示範。果然,經過爺爺的指點,我對各種花卉的表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也漸漸明白了爺爺常說的『大處取勢,細心落刀』的道理。」
說起爺爺馮久和,馮偉的話語間總是充滿著敬重。他說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壽山石雕世家,從小就耳濡目染,對石頭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切感,感覺雕出一件東西並不難,但現實卻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要想真正學好這門手藝,每一步都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馮偉動情地對記者說:「是爺爺帶我走進雕刻藝術之門的。記得小時候,我們一起吃飯時,爺爺常會用帶魚的骨刺在桌子上迅速地擺出一個仙鶴的圖形,後來還教我怎樣分辨螃蟹的公母,怎樣表現荔枝的形態,怎樣雕活一粒花生。長大後我才知道,爺爺當初為什麼讓我盯著一個水果和魚蝦看上半天,這是在教我如何觀察生活呢。記得最初入門時,爺爺並沒有讓我上來就雕,叫我先磨刀,什麼事情都不要做,每天起床後就是磨刀,就這樣,我一磨就是3個月,後來才知道爺爺是讓我明白『磨刀不誤砍柴功』的道理。果然,經過3個月的時間,刻刀磨得鋒利了,我的心也靜了下來,雖然還沒有雕刻,但我很奇怪,刀的氣息似乎與我的氣息融為一體了,刻刀控制起來得心應手。」
馮久和在中國玉石雕刻界的突出地位是不容質疑的。特別是他1971年獨立創作完成的作品《花果纍纍》,在1972年北京舉辦的全國工藝美術大展中一舉奪得最高獎「全國工藝美術展優秀獎」,後來以《含香蘊玉》為名入選中國郵電部發行的壽山石郵票,並作為《中國工藝美術》一書的封面出版。2005年,馮久和獲「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當記者問馮偉,「爺爺在你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人」時,他毫不遲疑地回答:「爺爺是一個極度熱愛生活,熱愛壽山石雕的人。每塊壽山石無論美醜,到他手上都能『開花結果』,香氣四溢。」
在馮氏家傳的壽山石雕作品中,除了大型的花果籃作品外,以豬為題材的《全家福》也是極具代表的。說起這個題材,馮偉對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爺爺年輕時為了在壽山石雕的創作題材上有所突破,總想能找一個和老百姓生活接近的主題來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同行裡,有以『雞』『猴』『熊』為主題的,自己應該選什麼呢?有一天,爺爺在下班的路上,看到老鄉家的母豬下崽了,一群小豬圍著『母親』有的吃奶、有的相互依偎,個個憨態可掬。爺爺就蹲下來仔細觀察,人家以為爺爺想買豬崽,就沒有說什麼。接著第二天、第三天……終於,那家主人忍不住走上前來問爺爺,每天來看豬是否想買?爺爺據實相告,人家才『真相大白』。這些看似小事,但對我後來的創作都起到了至關重要、潛移默化的作用,也讓我更加看清了爺爺對待創作時的真誠態度。」
兩件作品:「跨越時代,同而不同」
馮久和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國家級壽山石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的代表作《花果纍纍》於1971年一經問世,便藝驚四座,後來一舉奪魁,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的最高殿堂——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未曾想,2011年,馮偉以苦瓜為主題的大型花果籃作品《碩果纍纍》再度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也被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同一主題,同一表現形式,共登同一「殿堂」,這祖孫二人相隔40年的時空「對話」,似乎巧妙地印證了「傳承」二字血脈相連的內涵。
說起這件被傳為佳話的「巧合」之事,馮偉對記者講道:「我和爺爺這兩件作品雖然相隔40多年,但只是『跨越時代,同而不同』。爺爺和我的花果籃在題材和形式上是相同的,表達的思想也是相近的,都具有祝願祖國繁榮昌盛、豐收在望、前程似錦的美好內涵;而不同的是爺爺的花果籃裡放的是荔枝、葡萄、菊花、牡丹等具有中國傳統意向的符號,並以荔枝作為『主角』,而我的作品裡放的是苦瓜、石榴、佛手、枇杷、花生等,並大膽以苦瓜這個並不討喜的題材作為『主角』,含有人生在世,必經過拼搏方能苦盡甘來的哲理,兩者都具有非常突出的時代氣息。所以,這兩件作品相較,雖然『主角』不盡相同,其實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無論是表現技法,還是構圖設計,都能從中看到『傳承』的影子。」
馮偉現在的「苦瓜系列」作品雖然很受大眾和收藏者的追捧和喜愛,但誰也不會想到,他在20年前決定以「苦瓜」作為自己奮鬥目標時,無論是親人,還是同行的師兄弟,都是十分反對的,很多人都勸告他:「馮偉,千萬不要以苦瓜為題材,你想,誰願意買『苦』啊?你雕刻出來是賣不出去的?你拿什麼養家啊?還是換個題材吧!」「如果你一意孤行,以後會後悔的!」「馮偉,你再想想,別把時間白白浪費掉!」這一句句,一聲聲,馮偉知道大家是為自己好,思想上也曾激烈鬥爭過,但他最後還是決定堅持自己的選擇。在所有勸說者中,母親吳美英就是反對者之一,她對記者講:「我當時確實非常反對馮偉做這個題材,就是擔心以後沒人認可,養活不了家庭和自己。甚至我們都曾激烈地爭吵過,但他還是堅持下來了,時間證明,他是對的。可見,藝術這條路還是需要有點『飛蛾撲火』的勇氣和精神的。其實,應該感謝我們所處的這個偉大的時代,是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水平提高了,才能接受苦盡甘來這個充滿人生思辨的題材。同時,我也為兒子的堅持感到欣慰和高興,他成功了。」
馮偉之所以能能夠堅持以苦瓜為自己創作主題,也是因為他繼承了爺爺和父親身上共有的篤定、認真和求變的性格。為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馮偉不但年年親手種植苦瓜,認真觀察其外形特徵和生長特性,而且堅持摸索一點,總結一點,再把觀察到的東西用刻刀表現出來,經過20年的追尋和近千次的實踐,他的「苦瓜系列」作品終於得到業界人士的認可和讚許,這也成為他最具鮮明個性的代表作品。
復採紫芝 馮偉 作
杲杲出日 馮偉 作
樂只君子 馮偉 作
三代共創:「在傳承中不斷精進」
人們常說,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前進。馮氏祖孫三代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這句話,《國富延年》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談起《國富延年》這件作品,馮偉向記者介紹道:「這是一件有著特殊意義的作品,因為它融合了爺爺、爸爸和我三代人的創作理念和心血。這件作品創作的原石是一塊重達3噸多的壽山五彩善柏石,十分罕見。我們經過11年的艱辛創作,終於在2011年完成,其尺寸長2.33米、厚1.6米、高1.88米,是少有的大型壽山石雕作品,它幾乎涵蓋了壽山石雕的圓雕、高浮雕、鏤空雕、薄意雕等所有的雕刻技法於一體。主體為一棵古藤纏繞的蒼松,19隻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仙鶴屹立其上,下方是傲然怒放的牡丹,看上去雍容而大氣,奔放又沉穩,國鳥國花的完美結合,寓意社會幸福和諧,國家欣欣向榮。」
在《國富延年》的創作過程中,祖孫三代人時常一起激烈討論,共同破解雕刻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並一起構思精進,終於使這件作品驚豔面世。創作過程中的艱辛,至今仍令馮偉記憶猶新:「創作當中,爺爺由於年齡大了,主要是做具體指導工作,比如雕刻中哪裡用什麼技法表現更好,如何突出主題等都會提出自己的建議意見,我和父親具體操刀。當時每天打下來的石粉就有300多斤,有一段時間,我的頭髮不僅洗不乾淨,而且還出現了嚴重的脫髮現象,後來我乾脆就理了3個多月的光頭進行創作,有時從早晨5點多一直幹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就不離開工作室,甚至連做夢都與這件作品相關。在這11年裡,我們是雕了修,修了改,改了想,不斷完善的。有時為了一處細節,爺爺也是深思熟慮,仔細推敲,哪怕有一點不到位他都會嚴肅對待,我一直為爺爺在創作時精益求精的精神而折服,並悄悄將這些融入自己的血脈,化為我努力前進的動力。」
最後,馮偉拿出剛剛找出來的一些畫稿和一本影集,對記者說道:「這些都是爺爺的『寶貝』。記得初學壽山石雕時,每次創作前,我都會去爺爺那裡『借來』翻看一下,從中借鑑和找一下靈感。那時候素材和相關書籍很少,這本影集裡面都是爺爺從各大報刊雜誌上剪下的各類素材和雕刻作品的圖片。今天再次翻看,心裡別有一翻滋味,就好像看到了一條自己來時的路。」
記者在馮偉出版的一本個人專著《石頭紀》裡看到一句話:「我時刻警惕,不要放逸自己,要謹記當初是為什麼而提起刻刀,不能因為取得一些成績而懈怠,這種情況太常見了,很多人到了一定程度就故步自封,不能也不願前行,我時刻在警惕不要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俗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創作者需要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前行。」這應該就是馮偉心靈深處的感悟吧!
蓬丘自怡 馮偉 作
全家福 馮其瑞 作
採訪手記:
在採訪最後,當記者問馮偉「自己與壽山石雕的關係」時,他略作思考回答道:「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覺得與其說自己是在雕刻壽山石,不如說壽山石也在雕刻著我,讓我逐漸退去了青澀和浮躁,收穫了成熟與沉穩。就像傳承與創新的關係,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成就,只有傳承好,才能有足夠的底氣去創新。現在我也時常對學生們說,『從藝沒有捷徑可走,你流過多少汗水,才能有多少收穫』。」看來,爺爺馮久和的話,已深深地融入了馮偉的血脈,並鼓勵著他在傳承、創新之路上不斷奮力前行。
報高年 馮久和 作
文/秦海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