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樸門遊學的開始,些微心得我願與你們分享。
——小菜
——摘自《從搖籃到搖籃》William McDonough&Michael Braungart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Permaculture這個詞結合了永久持續的(permanent)與農耕(agriculture)、文化(culture)這幾個詞的含義。起源於澳洲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比爾•墨立森)與David Holmgren(戴維•洪葛蘭)及其夥伴在70年代所出版的一系列刊物。Permaculture讓人們了解一套核心的設計原則,參與設計自己的環境,並建立起能夠自我維持的人類群落,減少人們對於工業化生產和分配系統的結構性依賴。樸門永續設計主要精神是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從中找尋各種可仿效的生態關係,再模仿其模式來設計庭園、生活,以尋求並建構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平衡點,它可以是農業科學,也可以是一種生活哲學和藝術,建築師、規劃師、經濟學者,甚至學生、園丁、農民或農夫等都可以遵循它的精神和設計原則來實踐自己的目標。筆者今年年初有幸參加了樸門永續在上海開辦的第一次工作坊,非常喜歡這樣高參與性的實操課程,無論是設計師還是農場主都從中獲益匪淺。而其中飽含的社造精神正是當下景觀設計所缺少的。而這課程獲得的經驗可能是以往任何項目中都不曾經歷到的。
設計原則總是容易讀來空泛無力,樸門的原則就正統的景觀生態學來看其實也並無什麼出彩之處,貌似耳熟能詳的詞句,只是只有結合實踐去觀摩才覺得其對原則的高度落實是真正引人入勝之處。可以對等為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一不小心險些成了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這個規劃顯然不是設計師的參考教材或案例,而是農場主的實用手冊。從耕作與生活的角度來組織農場的布局,對於慣於操作城市綠地的景觀設計師來說其實是提供了一種源於農場生活的智慧。布局的本質源自距離與使用度的關係,依使用頻率來劃分--從高度使用的第一區,到最遠距離的低度使用區。隨著區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考慮和設計策略。
圖片來源:嚴嘉誠 提供
分區
功能
內容
0區
活動重心,高強度使用
房子、穀倉
1區
高度控制與高度使用區域
草本花園、蔬菜花園
2區
較高密度的植栽和一定強度的管理
菜地、密集式水果與堅果系統
3區
粗放管理
不需修剪及無護根物的果園、牧場及主要作物區
4區
半野放經營管理
植耐久性食物、不需修剪的樹木、野生動物等
5區
不需經營管理或僅需極少經營管理的自然野生系統
林場
(1)基地情況與總體構思
實踐場地位於阿林果蔬園,是一個實施有機農業種植的休閒體驗農場,農場內已經全部建成大棚。活動中心為民居,距離最近的六塊大棚用地作為樸門實踐區,依據農場的分區原則,選用離民居最近的大棚作為高度使用的蔬菜花園部分(即分區中的一區)。同時兼具農場夏季戶外自然教室的功用,其中包括一個戶外圓形教室、露天廚房以及種植蔬菜的鎖孔花園。保留了大棚的框架,在夏季,藤蔓植物將爬滿整個棚架,帶來綠蔭,需要建立雨棚的只有戶外教室和露天廚房的局部位置。這將是一個結合農場生產與對外交流的綜合活動區域,同時也是低成本和易建造的。全部選用在地資源,就場地內部通過挖掘與堆疊,在土方平衡的情況下完成了對平地的重新塑造。
拿著草圖去施工,草圖作者:嚴嘉誠
開工的第一步是耙除覆蓋的稻草堆到一邊,隨後分成兩個小組開始分別挖出戶外教室和露天廚房的下沉場地。
圓形戶外教室的粗放式放線法,找到圓心,用繩子估出半徑長度,拿鏟子畫出一個大致的圓形。這樣就完成了最粗糙的放線工作。
就這樣完成了這兩部分的毛坯,戶外教室的地面要進一步休整,而那一圈座椅需要用粘土和少量水泥在土袋外部刷一層,將其完全包住,形成平整的座椅表面和靠背的形態。而眾人動手土袋大小無法整齊劃一,這卻恰恰成就了手工建造的多樣形態和無限趣味。
這樣就完成了戶外教室的毛培,環繞的圓形場地還需要進一步整平,可倒上稻殼,踩入泥土,即便雨天也不會泥濘。另外環形座椅。還需用粘土和上少量水泥,將表面塗抹平整塑形,待乾燥成型就可以啦。
這是一個U型土丘,恰好一個人能蹲入的凹形空間,方便操作,減少了直線型的田壟來回移動的麻煩。同時土丘採用梯形截面,形成了立體種植空間,看似增加了過道面積,減少了種植佔地,卻實際上沒有減少種植面積。同時u型土丘形成了豐富的朝向和乾濕區域,適合多種蔬菜的混種,這也正是樸門多樣性的原則,蔬菜的混種能有效利用各種植物的特性減少病蟲害的侵襲。
除了形態,鎖孔花園的奧妙還在於內部的層理結構,這就是樸門的厚土種植。相對於翻土這種破壞既有土壤的作法,樸門改用一種「直接在原有土壤的上方加東西」的作法。稱為「厚土種植法」(sheet mulching)。厚土種植法是將各種材料一層一層地堆疊起來,每一層都有其用意。
另外,在鎖孔花園灣內挖一個淺坑,鋪填上粗秸稈,上覆蓋稻草。一可以防止泥濘,二可將這個淺坑作為一個就地堆肥的堆肥窖,掉落的枝葉都可以直接掃入其中,覆以稻草,平日在上面行走踩踏,正加快了腐熟,到需要用時,就地挖出使用即可。
上海的地下水位高,不到1米就可以挖出水來。避免雨後戶外活動空間的泥濘,採用的方式並非進行路面鋪裝,隔斷與泥土的接觸,而是在場地邊緣挖了三個相聯通的排水泡泡,水會向排水坑中匯集,即是下雨,也能使活動空間相對乾爽。我們挖了1.5米深的坑作為排水,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層的變化,從表面的種植土到下層的粘土。至於這坑的形狀,忌方或圓形的規整,隨意挖出來的即是最佳形態。剛好當天晚上下了場雨,第二天去看時這排水坑的水位明顯上升,場地雖尚未鋪上稻殼,卻依然毫無泥濘之感。(1)土壤改良與堆肥實作
波卡西堆肥,是將EM活菌製劑混合到廚餘垃圾中,一同放進密封的、底部可排水的堆肥桶,通過厭氧發酵來分解廚餘的方法。家庭製作多用廚餘做原料。本次柏卡西堆肥採用了農場自有材料,米糠500kg、菜子餅100kg、豆腐渣130kg、麩皮40kg、蛭石15kg、稻殼40kg,咖啡渣1.5kg、酵素8L、糖蜜2.4kg,然後加水調節溼度,使混合好之後的堆肥物質,抓一把捏在手中能糅合成一團,但又很快散裂開來。
菜籽餅(左)和咖啡渣(右)
在氧氣充足的環境中,讓喜氧的微生物通過發酵讓廚餘腐化成肥。此方法不易產生異味,操作也很靈活。容器選擇塑料箱、泡沫箱、花盆、花槽、編織袋、米麵口袋等等都可以。先在容器底部鋪一層土;放一層切碎的廚餘;放一層疏鬆介質(落葉、枯枝、米糠、木屑);再有廚餘時,重複1-3步驟……發酵時間:夏季3-4個月,冬季5-6個月。總之記住,每次最上層都不能是廚餘,需要用疏鬆介質或土把廚餘蓋住,以防蟲防臭。
火箭爐(Rocket Stove)是世界能源組織在非洲地區推廣的一種節能設施,通過回收廢棄空桶,經過簡單加工即可製作成省柴、省錢的能釋放熱量的爐子。由於燃燒時火焰高,伴有噗噗聲,所以取名火箭爐。在農場,用閒置的磚塊搭建火箭爐,可以在野炊或者突然造訪人數遠遠超過接待預期時使用,一個火箭爐需要110塊磚頭,10分鐘可以完成,上火非常快速,用完後不需要還可以拆開,還原成磚頭。
碳化稻殼是指稻殼經過加熱至其著火點溫度以下,使其不充分燃燒而形成的木炭化物質。育苗基質中炭化稻殼,質輕,透氣、吸溼性適中、保溫性好。同時含氮量、速效磷、速效鉀、營養豐富,且不帶病菌。同時在製作碳化稻殼的過程中,燃燒產生的熱量也可以被利用,我們將製作碳化稻殼的鐵桶當成了一個小爐子,煮了那天上午在地裡幹活喝的薑湯。
種子炸彈可以搓成很多性狀哦,擺到點心盒子裡面,哈哈,一盒種子點心哦。
想要生物多樣性的城市,不如口袋中裝上種子炸彈趁著春暖花開之際去打遊擊吧。
回復「目錄」查看往期文章目錄
投稿郵箱:shuailai@126.com
聯繫人:shuailai001
另外,回復[Z]試試,識得自然萬物聯盟在等著你。
感謝閱讀長文,這次樸門工作坊促成了第一次旅行遊學,其中內容會在最近幾日與大家分享。
而我們的第二次旅行也在籌劃中。若能如願成行,也將有這樣詳盡的旅行和課程記錄分享給大家,請支持我們哦~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為第三隊投票支持我們哦,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