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搖籃到搖籃的永續設計——景觀設計師的樸門體驗

2021-02-18 席小艾種帥小菜
這篇文章很早就整理好, 但覺得要找一個合適的機會發出,可能會是一個樸門系列。 當時沒有想到,這次工作坊會是一個種子,促成了之後更多的學習、實踐和旅行,所以我想把它作為旅行分享的第一篇。

這是樸門遊學的開始,些微心得我願與你們分享。

——小菜


好的設計就像大自然,沒有浪費這回事!在大自然裡,沒有需要丟棄的東西——當一棵櫻桃樹開滿花朵、而這些花朵又紛紛落地時,沒有人會覺得資源被浪費了——因為所有枯枝、落葉、落花,都將回到土壤,再度成為養分,培育出新的花朵和果實。如果人類社會是由櫻桃樹所繁衍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情景?那樣一來,我們所思考的,將不再是如何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如何減少資源的浪費、如何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而是回到源頭去想,如何從一開始,就像棵櫻桃樹一樣,縱然繁花落盡,卻依然生生不息。只要所有事物的設計,都依循「從搖籃到搖籃」概念,而不是一生產出來,就走向墳墓!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大自然的資源一經開採,就註定了一條直線的「從搖籃到墳墓」之路:加工、製造、使用、拋棄、汙染。而如今,搖籃到搖籃的設計(C2C design)觀點,為我們帶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無論是產品的材質、設計乃至都市規劃,在設計之初,就先考慮如何像大自然一樣,不斷循環利用,依然不減其價值(甚至還能增值利用),從搖籃持續走向搖籃。

——摘自《從搖籃到搖籃》William McDonough&Michael Braungart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Permaculture這個詞結合了永久持續的(permanent)與農耕(agriculture)、文化(culture)這幾個詞的含義。起源於澳洲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比爾•墨立森)與David Holmgren(戴維•洪葛蘭)及其夥伴在70年代所出版的一系列刊物。Permaculture讓人們了解一套核心的設計原則,參與設計自己的環境,並建立起能夠自我維持的人類群落,減少人們對於工業化生產和分配系統的結構性依賴。樸門永續設計主要精神是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從中找尋各種可仿效的生態關係,再模仿其模式來設計庭園、生活,以尋求並建構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平衡點,它可以是農業科學,也可以是一種生活哲學和藝術,建築師、規劃師、經濟學者,甚至學生、園丁、農民或農夫等都可以遵循它的精神和設計原則來實踐自己的目標。

筆者今年年初有幸參加了樸門永續在上海開辦的第一次工作坊,非常喜歡這樣高參與性的實操課程,無論是設計師還是農場主都從中獲益匪淺。而其中飽含的社造精神正是當下景觀設計所缺少的。而這課程獲得的經驗可能是以往任何項目中都不曾經歷到的。

設計原則總是容易讀來空泛無力,樸門的原則就正統的景觀生態學來看其實也並無什麼出彩之處,貌似耳熟能詳的詞句,只是只有結合實踐去觀摩才覺得其對原則的高度落實是真正引人入勝之處。可以對等為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一不小心險些成了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這個規劃顯然不是設計師的參考教材或案例,而是農場主的實用手冊。從耕作與生活的角度來組織農場的布局,對於慣於操作城市綠地的景觀設計師來說其實是提供了一種源於農場生活的智慧。

布局的本質源自距離與使用度的關係,依使用頻率來劃分--從高度使用的第一區,到最遠距離的低度使用區。隨著區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考慮和設計策略。


圖片來源:嚴嘉誠 提供

分區

功能

內容

0區

活動重心,高強度使用

房子、穀倉

1區

高度控制與高度使用區域

草本花園、蔬菜花園

2區

較高密度的植栽和一定強度的管理

菜地、密集式水果與堅果系統

3區

粗放管理

不需修剪及無護根物的果園、牧場及主要作物區

4區

半野放經營管理

植耐久性食物、不需修剪的樹木、野生動物等

5區

不需經營管理或僅需極少經營管理的自然野生系統

林場

(1)基地情況與總體構思

實踐場地位於阿林果蔬園,是一個實施有機農業種植的休閒體驗農場,農場內已經全部建成大棚。活動中心為民居,距離最近的六塊大棚用地作為樸門實踐區,依據農場的分區原則,選用離民居最近的大棚作為高度使用的蔬菜花園部分(即分區中的一區)。同時兼具農場夏季戶外自然教室的功用,其中包括一個戶外圓形教室、露天廚房以及種植蔬菜的鎖孔花園。保留了大棚的框架,在夏季,藤蔓植物將爬滿整個棚架,帶來綠蔭,需要建立雨棚的只有戶外教室和露天廚房的局部位置。

這將是一個結合農場生產與對外交流的綜合活動區域,同時也是低成本和易建造的。全部選用在地資源,就場地內部通過挖掘與堆疊,在土方平衡的情況下完成了對平地的重新塑造。


拿著草圖去施工,草圖作者:嚴嘉誠

開工前的場地,一個20*8的大棚,正在休耕,兩壟田上覆蓋稻草。大棚框架猶在,覆膜未蓋,正合適作為夏季活動場地。

開工的第一步是耙除覆蓋的稻草堆到一邊,隨後分成兩個小組開始分別挖出戶外教室和露天廚房的下沉場地。


圓形戶外教室的粗放式放線法,找到圓心,用繩子估出半徑長度,拿鏟子畫出一個大致的圓形。這樣就完成了最粗糙的放線工作。


一邊挖一邊將土裝入農場廢棄的包裝袋中,壓實、不留空隙,按同一朝向排列好,堆疊在圓形下沉場地的外緣,這將是以後戶外教室的座椅;同時安置土量較多的包裝袋在座椅外側,作為靠背,可用磚頭拍實塑形。而場地在眾人來回奔走踩踏的同時也相當於經歷了夯實的過程,整體完成後,地面撒上稻殼。30多號人在圈內跳舞,進一步休整地面,將稻殼踏入泥土,進行夯實,這樣地面即使下雨也不會泥濘。

就這樣完成了這兩部分的毛坯,戶外教室的地面要進一步休整,而那一圈座椅需要用粘土和少量水泥在土袋外部刷一層,將其完全包住,形成平整的座椅表面和靠背的形態。而眾人動手土袋大小無法整齊劃一,這卻恰恰成就了手工建造的多樣形態和無限趣味。






這樣就完成了戶外教室的毛培,環繞的圓形場地還需要進一步整平,可倒上稻殼,踩入泥土,即便雨天也不會泥濘。另外環形座椅。還需用粘土和上少量水泥,將表面塗抹平整塑形,待乾燥成型就可以啦。

這是一個U型土丘,恰好一個人能蹲入的凹形空間,方便操作,減少了直線型的田壟來回移動的麻煩。同時土丘採用梯形截面,形成了立體種植空間,看似增加了過道面積,減少了種植佔地,卻實際上沒有減少種植面積。同時u型土丘形成了豐富的朝向和乾濕區域,適合多種蔬菜的混種,這也正是樸門多樣性的原則,蔬菜的混種能有效利用各種植物的特性減少病蟲害的侵襲。


除了形態,鎖孔花園的奧妙還在於內部的層理結構,這就是樸門的厚土種植。相對於翻土這種破壞既有土壤的作法,樸門改用一種「直接在原有土壤的上方加東西」的作法。稱為「厚土種植法」(sheet mulching)。厚土種植法是將各種材料一層一層地堆疊起來,每一層都有其用意。




第一層:放上豐富的有機質。這一層的任務就是等植物長大一些,根能夠深入到這一層時,可以吸收這些東西經過腐化而變成的有機質養分。第二層:防光層。抑制下方的雜草生長,更可以提供一種陰涼潮溼的環境,給土壤中原有的分解者適合生存的空間,以進行我們放入之有機物質的分解。第三層:覆蓋層。在防光層的上面就要放上一層我們準備好的培養土(無雜草的)或之前作好完熟的堆肥,然後是很厚的(約5~20公分)一層覆蓋物:如稻草、落葉、撕碎的舊塌塌米,或是稻殼這種蓬鬆而乾燥的物質。因為有這厚厚一層的保護,防止表土水分被日曬蒸發,也可以保溫或隔熱,以及防止表土的雜草生長。

另外,在鎖孔花園灣內挖一個淺坑,鋪填上粗秸稈,上覆蓋稻草。一可以防止泥濘,二可將這個淺坑作為一個就地堆肥的堆肥窖,掉落的枝葉都可以直接掃入其中,覆以稻草,平日在上面行走踩踏,正加快了腐熟,到需要用時,就地挖出使用即可。

上海的地下水位高,不到1米就可以挖出水來。避免雨後戶外活動空間的泥濘,採用的方式並非進行路面鋪裝,隔斷與泥土的接觸,而是在場地邊緣挖了三個相聯通的排水泡泡,水會向排水坑中匯集,即是下雨,也能使活動空間相對乾爽。我們挖了1.5米深的坑作為排水,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層的變化,從表面的種植土到下層的粘土。至於這坑的形狀,忌方或圓形的規整,隨意挖出來的即是最佳形態。剛好當天晚上下了場雨,第二天去看時這排水坑的水位明顯上升,場地雖尚未鋪上稻殼,卻依然毫無泥濘之感。


(1)土壤改良與堆肥實作

波卡西堆肥,是將EM活菌製劑混合到廚餘垃圾中,一同放進密封的、底部可排水的堆肥桶,通過厭氧發酵來分解廚餘的方法。家庭製作多用廚餘做原料。本次柏卡西堆肥採用了農場自有材料,米糠500kg、菜子餅100kg、豆腐渣130kg、麩皮40kg、蛭石15kg、稻殼40kg,咖啡渣1.5kg、酵素8L、糖蜜2.4kg,然後加水調節溼度,使混合好之後的堆肥物質,抓一把捏在手中能糅合成一團,但又很快散裂開來。


菜籽餅(左)和咖啡渣(右)

在氧氣充足的環境中,讓喜氧的微生物通過發酵讓廚餘腐化成肥。此方法不易產生異味,操作也很靈活。容器選擇塑料箱、泡沫箱、花盆、花槽、編織袋、米麵口袋等等都可以。先在容器底部鋪一層土;放一層切碎的廚餘;放一層疏鬆介質(落葉、枯枝、米糠、木屑);再有廚餘時,重複1-3步驟……發酵時間:夏季3-4個月,冬季5-6個月。總之記住,每次最上層都不能是廚餘,需要用疏鬆介質或土把廚餘蓋住,以防蟲防臭。

火箭爐(Rocket Stove)是世界能源組織在非洲地區推廣的一種節能設施,通過回收廢棄空桶,經過簡單加工即可製作成省柴、省錢的能釋放熱量的爐子。由於燃燒時火焰高,伴有噗噗聲,所以取名火箭爐。

在農場,用閒置的磚塊搭建火箭爐,可以在野炊或者突然造訪人數遠遠超過接待預期時使用,一個火箭爐需要110塊磚頭,10分鐘可以完成,上火非常快速,用完後不需要還可以拆開,還原成磚頭。

碳化稻殼是指稻殼經過加熱至其著火點溫度以下,使其不充分燃燒而形成的木炭化物質。育苗基質中炭化稻殼,質輕,透氣、吸溼性適中、保溫性好。同時含氮量、速效磷、速效鉀、營養豐富,且不帶病菌。

同時在製作碳化稻殼的過程中,燃燒產生的熱量也可以被利用,我們將製作碳化稻殼的鐵桶當成了一個小爐子,煮了那天上午在地裡幹活喝的薑湯。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小物件。就是將種子包裹在粘土球中捏實,然後隨意拋出,種子會在恰當的溫溼條件下萌發生長。有點自然戰士遊擊隊的感覺,這種遍地開花的策略,針對廢棄地或不易到達播種的地方尤為有效。


種子炸彈可以搓成很多性狀哦,擺到點心盒子裡面,哈哈,一盒種子點心哦。

想要生物多樣性的城市,不如口袋中裝上種子炸彈趁著春暖花開之際去打遊擊吧。

回復「目錄」查看往期文章目錄

投稿郵箱:shuailai@126.com

聯繫人:shuailai001

另外,回復[Z]試試,識得自然萬物聯盟在等著你。


感謝閱讀長文,這次樸門工作坊促成了第一次旅行遊學,其中內容會在最近幾日與大家分享。

而我們的第二次旅行也在籌劃中。若能如願成行,也將有這樣詳盡的旅行和課程記錄分享給大家,請支持我們哦~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為第三隊投票支持我們哦,謝啦!

相關焦點

  • 是森林也是食物樂園-樸門永續農藝
    >從關注健康到食物,再到尋找可行的自產食物的辦法,知道了現代農業的眾多弊端後。一次機緣巧合在有機會的網站上認識到了樸門永續農業也認識了食物森林,簡直就是絕佳的解決方案,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比較困難,因為不同的國情和氣候條件,幸運的是,它沒有局限性可以從小規模開始,比如水泥林立的城市中的小陽臺,需要的是將很多知識融會貫通後,加以調整實踐,設計出自己的可食小花園!而且最喜歡的一點是樸門也倡導永續的生活方式。
  • 招募|圓你一個吃貨夢——都市的樸門之食物森林工作坊
    樸門永續設計專業認證教師(certificated by Rosemary Morrow)及樸門永續設計專業設計師(certificated by Steve Cran),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研究員,擁有建築
  • "大地旅人"江慧儀的樸門生活與設計實踐分享會|活動訊息
    因為,體認到地球萬物與人類日常生活的作為都與能源息息相關..因為,多數人仍無法體會日常生活的價值觀、行為都與地球、世代息息相關...而,又再因為,我們了解能量流動、物質循環是維繫整體生態系統運作的關鍵...江慧儀、孟磊(Peter)兩位老師組成了"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致力於"有效率的能源規劃"的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
  • 山丨濟南的「搖籃」
    ……        這是作家老舍筆下的濟南,他活靈活現的描寫了濟南的山、城、水,把濟南的山比作搖籃,把濟南的城想像成一副水墨畫,把濟南的水比作空靈的藍水晶。今天,我們就來話一話自家的「搖籃」——濟南的山。       濟南中心城1022平方公裡規劃範圍內,共158座山體,總面積達150平方公裡,佔規劃範圍的14.7%。
  • 深度體驗/ 大墨雨·麗日の永續生活
    實踐久了,越來越感受樸門永續設計的生態、環保、科學,很多看似雜亂、或很小的設計背後都很有科學依據,遵從自然、順勢而為。當我們都還在旗溪學習的時候,山子一說到大墨雨村就會露出少女般的純真和笑容,說大墨雨村很美很舒服,村民很友好,民風淳樸,她格外記得麗日有個阿姨做飯特別好吃。
  • 戶外教室與樸門永續設計|戶外教室課堂筆記
    今天我們了解了樸門景觀的基本元素、並且開始動土幹活啦~ 1. 關於大家的發現和分享: 1)水的流動性帶動人的內心,也想跟著動; 2)風可以通過看到植物的擺動或者聽到樹葉摩擦沙沙聲來讓人感知到; 3)植物葉子生長的位置交錯有利於充分吸收陽光,想到植物種植器?
  • 藝術家的搖籃——世界最頂尖的設計院校
    藝術家的搖籃——世界最頂尖的設計院校準備出國讀藝術類專業的同學,你們知道全球哪些藝術大學最強嗎?現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羅德島設計學院美國,普羅維登斯是一所集藝術與設計學科為一體的世界頂尖設計學院。據說它是美國最難進的藝術學校,其很多專業在全美都是數一數二的,比如工業設計(第一)、平面設計(第一)、印刷學(第一)、攝影(第二)、陶藝(第三)。羅德島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專業一直穩定在全美第一的位置,蘋果公司首席設計師喬納森·艾維(Jonathan Ive)曾獲得羅德島設計學院頒發的榮譽博士稱號。
  • 米諾斯文明——西方文明搖籃的搖籃
    在距離聖託裡尼島一百公裡以外還有一個島
  • 「工匠搖籃」 捷報頻傳
    原標題:「工匠搖籃」 捷報頻傳   近日,由中國輕
  • 樸門農場究竟是理想,還是幻想?
    樸門再次入耳,與上一次已經過去了三年。因此,對於樸門也有跟多的理解。基於項目定位:樸門農場是一個對樸門永續設計的應用這幾天以來,我一直試圖尋找中國範圍內,能夠真正意義上做成功的一個樸門項目。遺憾的是一個也沒有,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那麼多人實踐,而沒有開花結果呢?
  • 《魔獸世界》靈種搖籃怎麼獲得 靈種搖籃獲得方法分享
    導 讀 魔獸世界靈種搖籃怎麼得?魔獸世界靈種搖籃是通過開啟月亮寶箱獲得。
  • 雨水回收(-) 樸門永續設計之雨水收集
    而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雨水收集利用尤其是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是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約20年時間裡發展起來。 這些宏觀的咱就不提了,說說我們該如何在自己利用雨水呢?我們來看看臺灣江慧儀老師的《向大自然學設計》中的感受吧?
  • 革命搖籃——井岡山風景名勝區詳細介紹
    革命搖籃——井岡山風景名勝區詳細介紹我們在上一篇文章就對我們的井岡山風景名勝區進行了一個普通的介紹,我們這次是就我們這裡的小景點介紹一下,我們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有很多小景點,所以小編想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些小景點。
  • 招募|2018年1月生態社區設計(樸門永續)認證課-深圳
    PDC課程特色樸門永續設計課程PDC(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是一套由澳洲樸門永續設計中心所發展,國際認可的72小時認證課程,不僅是樸門永續設計的基礎課程,也是日後進修樸門永續設計文憑的必備認證。
  • 世界名畫莫裡索《搖籃》
    《搖籃》在1874年第一屆印象主義畫展中展出,是貝爾特.莫裡索的傑作。母性和家庭的主題是女畫家相當真愛的主題。同年她嫁給尤金.馬奈,並和他孕育了一個女兒,取名為茱莉亞。莫裡索的個人情感在這幅畫中蓬勃充沛,具有感染力和清新感,畫中的女子是她的妹妹艾德瑪,他深情地凝視著女兒普朗克。
  • 夢想搖籃 舞動童心
    本學期,學校工會在全體教師中普及了抖空竹活動,藝術節上作為壓軸節目師生同臺表演的《空竹情 童真夢》,既有大同學向小同學傳授,也有學生給老師當教練,伴隨著優美的音樂,舞動著小小的空竹,讓民族的傳統技藝在這代代傳承中發揚光大。
  • 青海——高山探險者的搖籃
    5月23日,31名登山愛好者參加了青海省登山運動協會舉辦的2020第一期崗什卡山峰體驗式登山活動。7歲的女孩張語曦經過兩個多小時攀登,抵達海拔4300米的崗什卡大本營。5月28日20時50分左右,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安全撤回大本營。青海勇士李富慶、袁復棟用汗水和努力,書寫了珠峰登頂新的歷史,為青海增添榮光。
  • 潮語歌:(搖籃小調)彤彤
    潮語歌:(搖籃小調)彤彤 (搖籃小調) 作詞:慧來藏 作曲:大柳 演唱:彤彤 編曲:大柳
  • 星美搖籃第二十屆中國職業模特大賽·北京賽區總決賽圓滿收官!
    中國職業模特大賽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辦,由東方賓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北京賽區由北京星美搖籃職業模特學校承辦。中國職業模特大賽是中國僅有的兩個以「中國」字樣為代表的國家級模特大賽之一。中央戲劇學院舞美服裝設計教授 孫曉紅 女士
  • 人民日報: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僅有大推力火箭還不夠,與火箭分離的探測器還要按照預先設計的複雜軌道,精準飛行4億多公裡,在靠近火星時適度剎車精確減速,以便順利被火星捕獲,進入火星環繞軌道。之後,還要經歷各種關鍵環節的考驗,才能著陸火星表面。我國的「天問一號」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著、巡」(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