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力是傳統武術的本質追求

2021-02-23 和美太極

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太極……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5)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雲山霧罩、故弄玄虛的。我輩習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雙慧眼,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汲取營養。以我之見,通篇文章能夠有一句話對自己有用,能夠讓自己記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導讀無論是聚柔成剛的「驚炸」勁,還是化剛為柔的「粘綿」勁,勁力一直是傳統武術習練以及研究的主要內容。文章從勁力是傳統武術發展的需要、勁力是傳統武術技擊價值的保障、勁力是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載體、勁力是傳統武術門派追求的核心幾個角度論述了勁力在傳統武術習練、傳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得出勁力是傳統武術本質追求的結論。

芻議「勁力是傳統武術的本質追求」

 

中華武術在很久以前就具有「表演」和「擊殺」的雙重價值。傳統武術是融技擊價值和表演價值為一體的。隨著人們審美追求的提高,傳統武術僅僅依靠「花拳繡腿」很難產生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勁力是傳統武術永無止境的追求,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眼球的一大亮點。勁力是武術運動中獨特的概念,是武術的靈魂,是人體運用武術動作發出的一種意、氣、力三者高度協調配合的整體性力量,是傳統武術中最能產生震撼力的地方,因此,傳統武術表演離不開勁力。中國傳統武術有很多招法都能致人於傷殘,如「狠招」、「毒招」、「絕招」。如拳諺講「上打咽喉下打陰,中打兩肋並當心,還有兩膝和兩臁,腦後一掌見真魂」,形意拳經雲「起如風,落如箭,打到還嫌慢」,八極拳的勁力「動如繃弓,發若炸雷」。拳諺描述的招法和勁力在傳統武術實戰中未必就招招好用,力透心脾。可是這些「繃弓」、「炸雷」的「驚炸」勁,如果打到身上,即便不打咽喉和後腦等重要部位,也足以傷其筋斷其骨。在這個時候傳統武術勁力就成為一個很好的交流和「止戈」的平臺,不論過去武舉比賽的選拔人才,還是現在的全國武術功力大賽,勁力的展示一直是評判選拔優秀武術人才的重要指標。武術家們的交手以及給挑戰者全身而退的勸導,很多時候用的就是巧妙的勁力,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高手們舉手抬足之間運用巧妙的勁力分出勝負;裂石碎磚的勁力讓挑戰者知到深淺,知難而退。正是勁力讓武林中避免了很多直面勝敗的尷尬,也化解了很多血腥的廝殺,勁力引導傳統武術向安全文明的方向發展,所以說勁力是傳統武術發展的需要。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所再三強調的「既得藝,必試敵」,技擊實用功能是傳統武術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的核心價值。不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當今社會,拋開武術的技擊功能,武術就會失去大批的追求者和膜拜者,失去大片的生存空間。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更是豐富博大,讓廣大武術愛好者迷戀。但是,不管怎樣高妙的技擊手段,離開勁力就無從談起。沒有勁力,一切拳架招法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王薌齋搭手飛人的神技,張恩桐一觸即發的功夫,王選傑勁吐人跌,這些均得益於大成拳的勁力。有了勁力太極拳,名家們才能在渾然不覺的狀態下發放對手,自立於不敗之地。同樣,正是具備了強大的勁力那些身材弱小的武術家們才能輕鬆戰勝身材高大的對手,「神槍李書文」據說身材並不高大魁梧,卻能以武揚威,聲名遠播,很大程度上源於他收發自如、功力深厚的勁力。許多傳統武術功夫大家,都練就了常人所不具備的勁力,這些勁力讓他們贏得了武林中的地位,得到後人的敬佩和嘆服。所以說,勁力是傳統武術的技擊保障。踢打摔拿的任何一項技術,都需要力量和勁力。有勁力這些技擊手段才能發揮,勁力越好這些技擊手段越發揮的淋漓酣暢。即便是「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拳也需要四兩的勁力去牽化外來力量,才能借力打力,展現太極拳的技擊風格。柔不能守,勁力太小,就難以抵擋對手的猛烈攻擊,就不能給對手以有效的打擊,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勁力對於傳統武術攻防技擊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攻防技擊為主要追求的人,不明白勁力在攻防技擊中的作用,不明白如何進行勁力訓練,而只在武術招法的手舞足蹈中下功夫,要想得到武術攻防技擊的真諦和精髓,獲得其中的奧妙、竅門,是不可能的。傳統武術的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發生著變化,近年來武術文化的研究也日漸豐富,成為武術研究的一個熱門方向。傳統武術勁力在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論是武俠小說,還是武打影視,甚至是武林軼事,這些文化載體裡面有很多對傳統武術勁力的描述、記載。這些對勁力的描述記載有的是事實或接近事實,有的純粹是藝術的誇張和渲染,但是正是這些文化載體傳對傳統武術勁力的宣傳,衍生和豐富了傳統武術文化,使武術文化成為文化研究中一道獨特的風景。李小龍在電影裡表現出來的超人爆發力(勁力),引發了詠春拳學習研究的熱潮,進而上升到武德修養、民族大義等文化的層面,對觀眾進行教育和感化;金庸小說中的「降龍十八掌」、「乾坤大挪移」等誇張的功法勁力,武林軼事裡「發人丈許外」「、鐵掌開石磚」的勁力,吸引著、教化著、約束著廣大武術愛好者,在人的內心世界形成一種無形的武術文化。少林寺千佛殿的腳坑,讓人們不得不感嘆少林拳腳下的勁力,不但使少林拳威名遠揚,更給少林拳增添了許多文化底蘊。李仲軒晚年講述的《逝去的武林》,隱約中閃現的形意拳超乎常人的勁力及練功方法,吸引了很多人,導致武術愛好者對傳統武術的又一次狂熱和深思,讓人們對傳統武術文化有了更清醒和理性的思考。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傳統武術勁力留下的武術傳說和史實,我們的武術文化也會失去很多鮮活而生動的素材。從美學角度講, 武術勁力的充分發放其實就是武術美的體現,能給人一種發揮人體潛能的整體協調的運動美感。太極拳勁力的輕靈連綿,給人以柔美舒暢圓潤的視覺享受;八極拳勁力的崩撼突擊,使人的精神為之震撼;少林拳勁力的剛正威猛,充滿著凌然正氣;翻子拳勁力的脆快直進,讓人有一種勇往直前的大無畏氣勢。南拳勁力的陽剛之美,讓人賞心悅目。正是傳統武術的這些勁力,充分調動了人們發現美感受美的細胞,讓傳統武術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上升美化,在現實生活中形成一種貴和持中、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崇武尚德的武術文化。所以說,傳統武術勁力給人帶來現實生活中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精神層面的享受和思索,這些正是武術文化的組成部分。如果說散打運動講究爆發力的話,那麼傳統武術一直追求的核心是勁力。傳統武術中的任何一個宗師名手都是靠超乎常人的勁力留下威名的,傳統武術的練功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勁力的體驗和掌握過程。掌握了某個拳種的練功方法,就是要練出這個拳派所具有的運動特點和勁力要求。具備了這個拳種的勁力,掌握了該拳種的勁力訓練體系,就基本上掌握了該拳派的核心技術。所以陳長興認為「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歷代傳統武術名師的經驗總結形成了各個拳系的勁力要求,拳種流派在勁力上存在較大差別,勁力也是區別拳種流派的顯著性標誌。太極拳重意而不重力,但對初學者來說,必須從勁著手,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神明,追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王宗嶽·《太極拳論》)的高度靈敏勁境界。八極拳練的是沉墜勁、十字勁和螺旋勁;翻子拳講究脆、快、冷、彈,有「翻子一掛鞭」的說法;劈掛拳主要的勁法有轆轤勁,翻扯勁、吞吐勁、滾勒勁、通透勁等。武術大師郭雲深先生雲「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其中三種練法曰明勁、暗勁、化勁。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暗勁者,拳中之柔勁;化勁者,即煉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其中明勁為小學功夫,暗勁為大學之道,化勁為最高境界;武術名家馬明達先生認為「通備勁」包括開合、吞吐、起伏、擰轉四個具體的勁法,這四種勁法在高度協調下運用,就是「通備勁」,或者說達到了通備勁要求的境界。所以心意六合拳大師買壯圖說「:練拳容易得藝難,靈勁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難躲,遇人好似弓斷弦。」由此可見練習傳統武術追求的主要就是傳統武術的勁力,勁力的修煉是各個傳統武術門派的核心,傳統武術的藝上身很大程度上就是勁力上身。綜上所述,勁力在傳統武術中具有重要價值和多重功能。勁力是衡量傳統武術技術動作正確與錯誤的標誌,是傳統武術技擊取勝的基礎,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內容,對傳統武術的追求、探討、研究離不開對勁力的研究。在武術套路一味追求「花拳繡腿」的大背景下,人們發現傳統武術比賽越來越沒有傳統武術的味道,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缺少了傳統武術的勁力和技術風格。在一味迎合「高、難、美、新」的奧運會標準下,中國傳統武術不應該失去自己的風格,而應該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勁力是傳統武術的本質追求,在當今武術發展、科研過程中應重視傳統武術勁力的研究和發掘。

 

參考文獻: 

[1]曾揚.試論「松、順、通」在武術中的作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4(4):54-56.

[2]蔡龍雲.琴劍樓武術文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3]喬鳳傑.武術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李仲軒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代形意拳大師的口述歷史[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5]張國棟.武術勁力之研究[D].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6]李遠偉等.由動作元素和勁力論傳統武術發展的本源困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9).

[7]翟貴奇,梁德武.八極拳勁道之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6(3).

[8]馬明達.「融通兼備」與「通備勁」[J].武林,2001(9).

[9]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眾號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請客觀思考,不盲從,不排斥。評論處大家可以補充文章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請勿謾罵。這樣下一個看到的人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相關焦點

  • 傳統武術本質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練拳
    不知從何時起,網絡上興起了一股「以古代軍隊作戰討論傳統武術」的風氣。發言者大多認為軍隊作戰才是真正的武術,比之現在流傳的傳統武術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強的實戰性。還有極端者認為,傳統武術源頭就是軍隊,是戰場上流傳下來的東西,但失去了大部分的殺傷性。 餘每每聽此類言論乍一感覺似乎有些個道理,但細思之後總有些疑問,事實是否如此?
  • 「內勁」和「外勁」的本質
    有的說「太極拳內勁是通過練內功而激發出的一種潛能」;有的說太極拳「內勁」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下,肌肉群收縮與伸展、緊張與放鬆的變化所產生的強有力的彈性力」;有的說「太極內勁的實質是意氣結合、神氣合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給我們正確理解太極拳傳統勁力理論帶來較大的困難,因此有必要對它們的本質進一步探索,以加深我們對武術傳統勁力理論的理解,指導練拳實踐。
  • 傳統武術中肩胯勁的秘密
    練習傳統武術中肩與胯是兩個相互作用的大關節,離開了它們的相互作用,身體的螺旋勁,擰勁,也就無從談起。從肩胯的功能來講,可以擰轉,可以裹肩裹胯,也可以上下摺疊。肩扣了,就能夠帶動背,胯曲了(尾閭前翻)可以拉起脊椎,兩者合起,就形成了一張大弓。所以,胯肩除了形成擰勁以外,更主要的,也是背弓勁力的來源。
  • 練習傳統武術的六種類型
    由於中國傳統武術門派眾多,而又淵源流長,博大精深,所以各個門派及拳種都湧現出了一批「功夫」好手。他們彼此誰也不服誰,甚至還要相約打擂,這其實是他們沒有真正的認識自己,沒有真正搞清楚自己到底屬於什麼樣的練武之人。今天我就國內練習傳統武術的師傅們作一分類,希望所有練習者能對號入座。第一類是理論性的傳統武術練習者。
  • 中國武術下盤功夫怎麼練?說說傳統武術的基礎功夫習練
    中國的武術,是獨一無二的。和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習練方法都是不同的。幾千年來,習練的方法都是如此,如果要問我,有什麼科學道理,我也答不出來。氣血經脈,都是科學也解釋不出來的。小編講的是中華武術,對於武術,我是尊重的,所以我也沒法按照您能理解的西方拳擊理論來解釋武術。
  • 傳統武術「發力」秘訣:整勁、寸勁、螺旋勁
    傳統武術拳法的勁力有整勁、寸勁、崩勁、合勁、螺旋勁、沉勁等幾十種之多。通過練習,要將這些勁力恰當而巧妙地與拳法的風格、結構、實戰意識緊密結合在一起。這些勁力在練習和應用方法上,是根據拳術的不同實戰特點以及戰機的轉化組成的。為便於讀者理解和掌握,下面就幾種主要勁力的特點作些介紹。
  • 練氣對傳統武術的影響!傳統易筋經秘籍動態圖示
    然而無論是在真正的武術秘籍中,還是走訪傳統武術家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內功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卻不會發現像小說、電視劇中的那樣,能夠飛天入地。 易筋經韋陀獻杵前三式動態展示 在傳統武術中,我們常說的內功,其實是應該叫做「內壯功」。
  • 八卦掌「縱橫勁」和「圓弧勁」勁力初探
    八卦掌勁力初探(文:韋群傑 劉豫堂)八卦掌作為內家拳法,它是立體於卦名,取象於數理,命名於拳術而創編的。它載象形藝術與技擊於形體寓八卦易理於拳理。故它是集文武為一體的優秀拳種之一。武術中的許多拳種,都是以縱橫勁為主的,如長拳、形意、通背拳等;也有的是以纏絲勁和抽絲勁為主的,如太極拳等。
  • 傳統武術外部功法訓練,主要練習身體的柔韌性
    而如果傳授者在訓練中正確分析和研究,將不會失去傳統武術的精華。傳統武術功法傳統武術功法訓練,可用八個字來形容,「功法繁多,枯燥乏味」,有「內功,硬功,柔功,耳功,眼功,輕功」等,但無外乎內、外之功兩大類,內功柔健,外勁剛順,內功練習主要訓練基「精氣神」,外功練習主要訓練其「筋骨皮」
  • 武術形意拳--劈拳勁力練法
    相對來講,在傳統武術中形意拳是比較剛硬的拳種。但本門的練法,第一步功是慢練、練柔、不發力。說是打拳不如說是「擺拳」,老師一個勢子一個勢子地「擺弄」你。慢得程度近似打太極拳,又像站「活樁」,極其枯燥,但很吃功夫。這種練法要求架子很大,很舒展,呼吸要求順暢自然。這個階段主要是練規範拳架,達到抻筋拔骨,通順經絡之目的。有了形體的規範,下一步就是「摸勁」。
  • 傳統武術「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微動」如何體現
    傳統拳的訓練是一個「節節後縮」的過程,由手及肘,由肘及肩,由肩及身,由大關節代替小關節去用力,慢慢的形成了用身體的整體勁力去克服身體局部阻力,形成整身合勁的狀態。站樁我們所看到的「站樁」的練功方式,同樣遵循這種規律,關節的撐拔,骨縫的開合,大筋的由弱變強,最後產生整體合勁,從原理上來講,都是一致的,都屬於「撐筋拔骨」的過程當功夫練到一定層次,從發動到打擊是沒有預動的,瞬間完成,非常的高效,並且功力越深,表現出來的動作就越小,但是打到人的身上,勁力卻非常大
  • 我眼中的傳統武術之打拳聽音樂好還是不好?
    我眼中的傳統武術之打拳聽音樂好還是不好?聽著音樂打拳的人,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自己平常練拳,喜歡聽著音樂,隨著音樂的節奏來打拳。第二種情況是,個人或者群體在公眾面前表演套路,大家隨著音樂的節奏整齊行拳。
  • 傳統武術「發力」秘訣:整勁、寸勁、螺旋勁
    傳統武術拳法的勁力有整勁、寸勁、崩勁、合勁、螺旋勁、沉勁等幾十種之多。通過練習,要將這些勁力恰當而巧妙地與拳法的風格、結構、實戰意識緊密結合在一起。這些勁力在練習和應用方法上,是根據拳術的不同實戰特點以及戰機的轉化組成的。為便於讀者理解和掌握,下面就幾種主要勁力的特點作些介紹。
  • 過去的傳統武術為什麼把 「單操手」看得比樁功套路還重要?
    文/戚海軍現在我們普遍看到的傳統武術以「套路」鍛鍊者居多,其次是樁功,單操手差不多很少見了,極少數拳派還有傳承。而單就從套路而言,差不多也僅僅是流於表演形式,「套路操」到處都是,這其中尤以太極拳最為普遍,真正窺其堂奧者寥寥無幾。
  • 漫談傳統太極拳與國套太極拳
    ,現在大部分人把傳統套路按國套的方式在教學和練習,通過關節損傷的大量出現,現在傳統拳的練習者又不斷的調整了身體的結構,來改善膝關節的損傷,也見到了一起初步的成效,其實正確練習傳統拳是不會造成關節痛的,主要他們的練習狀態還是以國套的形式在進行一個練習,是著重於外形的展現,表現力和美感,所以很多人練習很多年,也沒有達到他想追求的狀態或者他所需求的東西而沒有在身上得到體現,也沒有明白傳統拳常講的柔中帶剛粘連相隨或者很多奇怪的術語比如說氣沉丹田
  • 傳統武術裡面的手、眼、身、法、步
    腳步一動,身子也跟著動,千萬不能步子出去了,身子還在後頭,那樣勁力就全散了。身法即步法,步法即身法。而練習身法,首先最關鍵的就是要從單關節的盤練開始,然後慢慢進入到組合勁力的盤練。然後再從原地崩彈發力,慢慢過渡到動步崩彈發力,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謂「手腳齊到方為真!」
  • 傳統武術並無民間高手
    也許很多練習傳統武術的大師們看到我說:「傳統武術並無民間高手」後會說我不懂武術。因為武術的本質就是技擊,正是因為武術的本質是技擊,才湧現出了歷史上的一大批技擊高手,如津門霍元甲、神槍李書文、八卦掌門董海川、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郭雲深等。
  • 太極拳 勁力機理與發勁原則
    我們知道,勁力轉化點是勁力相互轉換的地方,如果進攻一方在此處發勁,就不能產生借得對方勁力的效果,而防守一方也不容易即時轉化進攻的勁力。這樣雙方就會出現僵持、頂牛的現象。也就是說,發勁的啟動點不能在勁力的轉換點處,而應該在勁力運行過程中的弧線上,這樣才更有利於發勁的啟動和運行。       在推手過程中,雙方力接點處的相對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抵消的。
  • 50歲以上的人功夫健身,應減少「勁力」的追求,有些例子令人惋惜
    一般習武者都有追求功法的精進和勁力勢能的過程。但是經過一些年觀察,有許多不善調養和苦練無度的愛好者多無善終,令人惋惜。身邊的故事:五年前、一位拳師,德高望重。主修形意拳、太極拳老師,功力深厚,因過度「發勁」引發腦溢血,送醫後再無甦醒。家人陪伴治療多年,經4年植物人狀態堅持離世。
  • 《劉傑武術推手採風》:旋經武術推手魅力、分享健康快樂2020
    《旋經》是筆者通過四十多年體育、武術運動修煉的結果……《旋經》三個運動系統:(一)、《太極旋》無阻運動系統主要由《太極道》和《旋道》兩種運動組成,「太極旋」為「意氣陰陽旋」;(二)、「旋太極」順阻運動系統主要由《纏技》和《彈技》兩種運動方式組成,是「太極旋」功夫和「旋經健」勁力功夫的競技運用,為「意氣勁力傳感旋」;(三)、「旋經健」是強身健體訓練系統,為「能量勁力調身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