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擇
近日,江蘇宿遷一小學老師帶領全班學生為某明星錄製應援視頻。事件被曝光後,引發了媒體和網民們的熱烈討論。涉事教師目前已被停職停課,該校校長也被當地教育部門誡勉談話。這不是個例,近期全國多地發生年輕教師組織學生們為明星應援,甚至是教唆引導學生追星的現象。隨後,多部門和媒體發聲:不能讓學生成追星應援工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偶像,這本無可厚非,但不能把私心和公事混為一談。利用職務之便,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學生身上,甚至是利用學生追星,性質就發生了改變。
近年來,社會過度娛樂化和青少年盲目追星一直是公眾關注和擔憂的問題,尤其是飯圈文化走進校園,明星粉絲不斷低齡化是一個必須重視的社會現象。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為娛樂產業創造了極佳的發展平臺。據5月13日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1%。網際網路對於低齡群體的滲透能力持續增強,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已經進入了許多未成年人的生活,為青少年提供海量的知識,展現了廣闊的世界,但同時許多不良信息也隨之傳遞給了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們。如何讓青少年學會正確地辨別這些信息是目前教育亟須解決的事情,教師們應該正確地引導學生。
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青少年的三觀很可能會出現扭曲。未成年人過度追星的行為如今越來越多,比如有的孩子為了給明星、網紅打賞,偷偷花光父母積蓄;有的孩子因為支持不同的明星,在網絡上互相謾罵等等一系列行為,都在警示我們,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必須得到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尤其作為孩子們領路人的老師,更應該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
家長原本寄望教師和學校能起到正面引導和教育糾偏的作用,沒想到個別教師將追星等與教學活動無關的個人愛好帶入課堂中,佔用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滿足自己的私慾,影響了教學秩序,甚至會對學生的三觀塑造產生不良影響,這是一種嚴重失職行為,給教師這份崇高的職業抹黑。正如《人民日報》所說,這不僅突破了職業規範,也有損教師職業道德,折射出教育培養管理的漏洞。職業底「線」不能破,理性之「圈」不能出,飯圈不能圈一切。
這些事件反映了當前的教育行業存在的教師資質的良莠不齊的現象,如今一部分教師缺乏崗位意識和責任意識,教師隊伍思想道德建設亟待加強。學校是培育祖國花朵的地方,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責任,青少年的成長關乎國家未來和民族希望。年幼的孩子尚未形成價值觀和世界觀,不具備判斷力,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存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除了家長,教師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時間最長、最廣的人群。青少年往往會把教師的行為看做價值判斷的標準,模仿教師的言行。教師言行對學生有著領導效力,如果教師言行不加以自控,將會產生嚴重後果。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並非短暫時間而已,甚至能夠影響孩子一生。
正所謂「為人師表」,作為教師,理應給學生做出正確的表率。個別老師的不當行為,必須要有相應處罰,整個教育系統也應該舉一反三,進一步反思和糾偏。但教育系統也不能從此陷入教師談星色變的另一種極端之中。老師能不能談論與明星藝人有關的話題?答案是肯定的,但要注意方式和教育的角度,應該客觀的表述,不帶入個人感情。教師自身應樹立正確的三觀,對於娛樂文化和流行文化有理性的認知和判斷,然後才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比如教學生正確地認識明星、分清娛樂文化和現實生活的關係、糾正學生錯誤的追星方式,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教育課題。
除了依規處罰教師個人以外,教育局等部門還應加強整治管理,明令禁止教師此類行為,在教師群體中形成良好風氣。同時,各校應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尤其是對在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老師,不僅要不斷強化其專業知識領域的學習,更要讓他們意識到教師這份職業的底線和重要性,分清生活與工作的界限。追星是個人行為,但是一旦進入工作崗位,或者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社交平臺等領域,必須恪守職業道德,不傳播可能誤導學生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