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大醫畢生簡樸,卻對學生病人慷慨支持,中山醫院陳灝珠院士紀念...

2020-12-22 上觀

一生追求光明、追求進步、追求科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生前怎樣為醫、為師、為人?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學習陳灝珠院士精神交流會暨陳灝珠院士紀念展開幕儀式。據悉,此次交流會也是深刻的「四史」主題教育,通過學習陳灝珠院士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感人事跡,讓更多醫務人員汲取信仰和精神的力量。

陳灝珠院士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2020年10月30日,陳灝珠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作為與新中國同奮鬥、共成長的一代醫務工作者,祖國哪裡需要,我就到哪裡去。」這是陳灝珠院士的愛國情懷。

逝者永恆,無盡懷念;薪火傳承,精神永駐。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將以文字、圖片、實物、視頻等多種形式緬懷陳灝珠院士,通過「學」「醫」「研」「教」「愛」五個版塊,追憶他精彩豐富的人生、閃耀光輝的人格魅力及其為國為民做出的卓越貢獻,弘揚他高瞻遠矚、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為醫學事業奮鬥終身的奉獻精神。

陳灝珠院士生前使用的筆記本、詞典、分規、鋼筆頭等隨身物件,一點一滴地把這位治學嚴謹、作風正派的醫學大家生動地展現出來。

走近展櫃,一本精緻小巧、字跡工整的「口袋筆記」特別引人注意,筆記本的主人用蠅頭小楷的鋼筆字認真記錄下臨床遇到的一個個疑難病例;就在另一邊,一本看似十分陳舊的相冊也在講述著半個世紀前陳灝珠院士研究心導管介入手術的故事,原來它是一本用於收集科研記錄的相冊,裡面有當年科研攻關做冠狀動脈造影時拍攝x光照片,曾作為中山醫院內科學教研組的教材使用……這些都是陳灝珠院士嚴謹治學留下的珍貴手跡和資料。

在生活篇的展櫃,一個磁化杯樸素到讓人感覺震撼,杯身上已被歲月刻上斑駁裂紋,杯子的主人好像為了保護它,用皮筋一層層地纏起來,杯蓋下和杯底處都纏著黑色的皮筋。原來,這是陳灝珠院士用了20多年的隨身水杯,一直使用到去世前。

陳灝珠院士生活上十分簡樸,卻對學生和病人慷慨支持,他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金」、「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將平時積累所得傾囊捐贈。在他的提議下,「心·肝寶貝」慈善公益項目全程資助患者及陪同家屬的醫療、往返費用,目前已成功救助來自西部地區貧困家庭的46位先心病患兒和14位肝臟疾病患者。

據悉,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即日起到2月28日,每周一到周五9:00-16:00,可以觀展,地址是中山醫院18號樓4樓。如有團隊觀展,需用二維碼掃碼預約,每周三、周五下午有專業講解,如有特別需求,可以在備註留言。

相關焦點

  • 薪火傳承精神永駐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開幕
    ,裡面有當年科研攻關做冠狀動脈造影時拍攝x光照片,曾作為中山醫院內科學教研組的教材使用……這些都是陳灝珠院士嚴謹治學留下的珍貴手跡和資料。原來,這是陳灝珠院士用了20多年的隨身水杯,一直使用到去世前。陳院士生活上十分簡樸,卻對學生和病人慷慨支持,他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金」、「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將平時積累所得傾囊捐贈。在他的提議下,「心·肝寶貝」慈善公益項目全程資助患者及陪同家屬的醫療、往返費用,目前已成功救助來自西部地區貧困家庭的46位先心病患兒和14位肝臟疾病患者。
  • 薪火傳承精神永駐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滬揭幕
    x光照片,曾作為中山醫院內科學教研組的教材使用……這些都是陳灝珠院士嚴謹治學留下的珍貴手跡和資料。原來,這是陳灝珠院士用了20多年的隨身水杯,一直使用到去世前。陳院士生活上十分簡樸,卻對學生和病人慷慨支持,他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金」「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將平時積累所得傾囊捐贈。在他的提議下,「心·肝寶貝」慈善公益項目全程資助患者及陪同家屬的醫療、往返費用,目前已成功救助來自西部地區貧困家庭的46位先心病患兒和14位肝臟疾病患者。
  • 沉痛悼念陳灝珠院士|中國工程院士|心臟病學之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
    在戰爭和流亡的磨難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陳灝珠最終完成了醫學院5年理論課程的學習。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48年他被學校推薦到中國人自己創立的第一所大型綜合性醫院——國立上海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現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實習,實習一年期滿正式畢業時,上海已經解放,他應聘留在中山醫院內科工作,從此踏上了臨床醫師的道路。
  • 95歲的陳灝珠院士退休了:一輩子研究一顆「心」,寄語學生「三句話」
    圖說:學生向陳灝珠獻花 來源/主辦方供圖(下同)「我這一輩子都在研究一顆『心』」,陳灝珠院士曾這樣說道。日前,「拓醫學路逐中國夢——陳灝珠院士從醫執教70年」活動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舉行。今年是陳灝珠院士從事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第70個年頭。
  • 關愛每顆跳動的心 記著名心臟病學家陳灝珠院士
    今天(10月30日)凌晨3點09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之父、中國介入心臟病學奠基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陳灝珠院士在我院逝世,享年96歲。
  • 高風傳天下,亮節昭後人——沉痛哀悼陳灝珠院士
    痛失大師 大師千古 各位同道,親朋好友,今日凌晨三時零九分,敬愛的陳灝珠院士在中山醫院病逝。正式訃告將及時向同道們通報。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
  • 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 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左煥琛...
    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共擔抗疫使命3月17日,1475臺動態測溫儀送達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隨後分發給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華東醫院、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金山醫院、青浦區中心醫院、華山醫院北院、浦東醫院、閔行區中心醫院和徐匯區中心醫院。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組織的第二次捐贈,也是數量最多的一次。
  • 陳灝珠、戴尅戎院士榮獲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獎
    其中農工黨中央原副主席、農工黨上海市委原主委、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農工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榮獲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獎。陳灝珠院士陳灝珠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心血管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是我國首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內科專家。
  • 家屬賣房實現復旦院士夙願 慷慨捐贈500萬建「沈自尹院士醫學發展...
    圖說:家屬慷慨捐贈500萬建「沈自尹院士醫學發展基金」鼓勵後輩好好學醫 來源/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供圖(下同)慷慨捐贈500萬元,鼓勵後生「好好學醫」。今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傳來一則暖心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沈自尹的夫人趙馨荷老師向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500萬人民幣,設立「沈自尹院士醫學發展基金」,重點扶持優秀醫科學生,尤其是貧困生,鼓勵他們認真鑽研,持續積累,多做出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爭做有溫度的創新型卓越醫學人才。
  • 中山醫院「新醫生」聆聽職業生涯第一課:穿上白大褂,就別忘記治病...
    穿上白大褂,一輩子別忘救治病人的初心作為已在中山醫院工作了半個世紀的泌尿外科王國民教授,格外感慨,「為什麼一代代中山人能夠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因為當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就不忘要一輩子治病救人的初心,不負於白大褂所給的職業擔當。」
  •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鶴山市人民醫院醫療合作座談會昨天召開
    市領導林賢進、聶加偉、張鎮就、劉德賢、潘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宋爾衛及該院有關領導,雅瑤鎮、市衛健局、市文廣旅體局、市人民醫院等單位負責人參加了座談會。副市長潘蕊就宋院士對家鄉醫療事業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她希望依託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以幫扶建設為突破口,提升鶴山醫院臨床診療水平、學術影響力和社會信譽度。
  • 大醫與大愛-光明日報-光明網
    北京協和是用洛克菲勒慈善基金建立起來的,1917年在位於王府井的清豫王府舊址上破土動工,1921年建成啟用,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附屬醫院。14棟碧玉琉璃瓦大屋頂下,全套西洋內構,費銀750萬美元,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醫學院暨醫院。一百多年來,北京協和醫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成長為一代代頂級名醫、大醫,成為支撐起整個中國醫療大廈的棟梁。
  •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走過185年 中科院院士宋爾衛回應三大熱點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西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已走過185年。在新的發展起點,老醫院如何煥發新活力?11月8日,在該院舉辦的院慶系列活動暨院士大健康論壇上,院長、中科院院士宋爾衛對南方日報記者回應了系列熱點問題。
  • 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腫瘤心臟病學」創新成果落地
    央廣網上海12月14日消息(記者楊靜)今天(14日),葛均波院士團隊做客「科技會客廳」,就腫瘤心臟病臨床實踐中的創新成果研發與落地、新媒體平臺工具的輔助應用進行分享。中山醫院心臟超聲診斷科程蕾蕾主任醫師介紹道。  基於臨床需求,葛均波院士團隊制定出了「乳腺癌治療相關心臟毒性臨床評分表」,可以幫助非心臟科醫生早期、快速識別高危人群,儘快轉至心臟專科尋求治療建議,幫助控制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降低心血管合併症的發生率。
  •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鶴山市人民醫院醫療合作座談會召開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宋爾衛及該院有關領導,雅瑤鎮、市衛健局、市文廣旅體局、市人民醫院等單位負責人參加了座談會。市委書記林賢進代表鶴山市委市政府對宋爾衛院士一行表示歡迎,他希望,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與鶴山市人民醫院未來能籤訂區域醫療合作建設框架協議
  • 這位家徒四壁的廣東老人,感動了全中國...
    同為遺體捐獻者,徐雪賓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作為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作為共產黨員,他捐獻遺體是最後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去年3月,時年87歲的盧永根,撐著孱弱病軀,將畢生積蓄8809446.44元,一筆又一筆地轉入華農教育發展基金會帳戶,全部捐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支持教育事業。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 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完成一例危重病例手術
    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如火如荼進行時,2月26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帶領其團隊周達新、潘文志、郭克芳教授以及陳莎莎、李偉等醫生成功地為一位只能端坐呼吸,心功能IV級的老年鈣化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患者進行了手術。對於老年鈣化性主動脈瓣狹窄患者而言,哪怕耽擱半天,都有可能發生生命危險。
  • 中山醫院再次完成高難度「同步換心肝」手術
    「感謝中山醫院的醫務人員,也感謝捐獻給我珍貴的心臟、肝臟的供者及其家屬,是你們給了我又一次生命。」5月28日,來自貴州的63歲陳先生順利出院,這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自2002年成功實施亞洲首例「心肝聯合移植」後完成的第二例,截至目前全國也僅成功實施五例。
  • 中山醫院護理團隊撐起半邊天!「聽說我們從上海來,病人的眼睛亮了」
    其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和該院副主任護師王春靈等醫護人員分獲「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消息傳到前線,大家還來不及互道祝賀,又轉身投入救治病人的緊張工作中。2月7日,由中山醫院136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醫療隊星夜馳援武漢。在這支醫療隊中,由王春靈帶領的護理團隊就有100人,其中60%是90後,90%以上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