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安慰先生一生命運多舛,徒有宗愨之志,難免季子之窮,灰心功名,淡泊名利,修丹道以自渡,懷悲心而渡人。雖在世時,未能立功顯名,獨善其身而終老,然將畢生所學,傳予閻子龍老師,哀珠璧淪於草莽,欣遺芳澤於後人。
閻子龍老師不遺餘力的把先生所傳承的精華無私的奉獻給社會大眾,讓越來越多的人因此受益,身心狀態得到了很大的滋養和變化,我想可能這就是所謂的不朽吧。
丹道的傳承非常不易,希望我們可以為社會大眾做一點貢獻,不辜負歷代祖師心心相印的傳承。
下面為閻子龍老師為先師—安慰先生作的傳記。
▼ 家庭影響
先師安慰先生,號常悟,生於民國十年(1921年),2013年5月4日棄世。畢業於華北大學戲劇科,第一屆全國文代會代表。
先生出身書香之族,祖父為清舉人,見時亂衰頹,傷時亂離,乃賦閒太原,結交清流,聲流三晉。父諱明德,學兼中西,同盟會最早會員之一,以教席自隱,主張革命,與海內革命家多有交往。
日寇寇居太原,明德公不勝憂憤,乃憤然辭去某校校長職務,抗議日寇之暴行。養親教子,以道自娛。
▼ 學習之路
先師生而穎慧異常,聞父祖咳唾詩書,評論時事,莫不有省,應聲為解,頗驚長老。惜體弱多疾,是父祖所憂也。
明德公曾學形意拳於王福元先生,雖不專武業,而稔知武術之有益於身心。乃專車延請少林拳名家霍寶珊先生赴宅授拳。
霍寶珊先生乃山西國術促進會少林門教席,親於王新午先生處習得八翻手、太極拳,一併傳授於先師,又時攜先師識認前輩,拜會豪傑,每當面就正於王新午先生。
霍寶珊先生於先師,實系師徒,而情逾父子;王新午先生於先師,本非師長,而恩同親炙,乃先師之幸也。習武之餘,先師又以因緣從力宏和尚法座參詳內典,修習佛法,於道家靜坐導引,儒門養氣澄心之法亦深有體悟,身體亦因之康健,遠邁常人。此修心鍊形之效,亦習武之宜也。
▼ 又訪名師
四十年代,霍寶珊先生赴東北抗聯尋子抗日,先師頓失明哲之師,徒恨未終之教,悵然良久。
明德公憐先師失教之哀,又惜先師學未深通,乃為之親訪明師,拜金翅鷂子辛元先生學形意拳。
辛元先生乃晉北同盟會之骨幹,從代縣楊二疙瘩學習七星通背、五虎刀,威震雲中,聲播塞外。
後從劉殿琛先生學形意拳,盡得菁華,融會貫通,別成一家。先師頴悟超倫,秉性敦敏,深得辛元先生青眼及師門先進關愛,故進境迅速,異於同儕,辛元先生畢生所學十分,先師謙獲八九。
與辛元先生學意同時,向龍門派傳人胡耀貞先生學習丹道氣功,辛元先生卒後,胡耀貞先生亦離晉赴京。
先師經龐國維先生紹介,拜在龍門金山派左一峰道長弟子、八卦掌名家何月波高足路開源先生門下,精研八卦掌及劍術。
先師少林拳、八翻手、太極拳、形意拳之基礎既深,儒術、道書、佛典之義理涵濡允純,隨侍路開源先生時,乃勃然有成,突破門牆,直入堂奧。
除八卦掌外,八卦劍、龍行劍、昆吾劍、青鸞劍、青蘋劍等十餘套劍術精要,路開源先生悉數相授。非惟盡得路先生所長,亦頗優遊,屢赴京、津、冀、豫訪問名師,搜羅劍術。
於津門遇劍仙李景林先生門下景炎先生,盡造三才劍、三合劍、武當劍、武當對劍之玄奧。先後搜集劍術近二百套。用力之勤,用心之專,世所罕焉。終乃合諸家劍術之要,成一家之學。
此外,又受孫氏太極拳於孫祿堂先生之女公子孫劍雲先生,論擒拿於李東昇先生,皆窺其根本而摘其枝葉。
▼ 流芳於世
觀先師所遇,皆一時俊傑,合三拳為一體,融百劍於雙鋒。此豈恆有庸常之際遇哉!而竟抱素龍城,棲遲汾水,玄默終老。
今日宿老前輩凋零,武學不振,乃又為知者所求,挺然顯跡,說破幽障,奉獻龍珠,以饗天下。
嗚呼,值其壯盛之年,寂寞而守其先,棄名利如浮雲。
適其衰慕之歲,殷勤而託於後,視道義過泰山。此何人哉!如其人,如期仁!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於我手
勿使丹道之精華止於我身
——閻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