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美國,這是故事開始的地方。
當時,南大陸製冰公司創立了一家便利店——Southland Ice Company。而這家便利店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熟知的seven-eleven的前身。
在當時由於電冰箱並未普及,該公司主要從事生產及零售冰塊業務。後來該公司職員戈林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居民們不僅希望在店鋪裡能買到冰塊,而且還希望能夠買到其他生活用品,比如牛奶、雞蛋、麵包等等。發現了這一點後,戈林提議在店鋪提供更多的便利商品進行售賣,並得到了公司的首肯。結果推出後就大獲成功,這也成為後來風靡全球的便利店的雛形。最初的便利店被稱為「圖騰店」,是因為在當時的店鋪旁邊都會放有一個圖騰標誌,故稱之為「圖騰店」。
隨後在1946年,南方公司推出了一項在當時看來是便利服務的創舉,將店鋪的營業時間延長為從上午7時至晚上11時,seven-eleven(7-11)這個店名因此而生。
遵循著不斷傾聽顧客心聲,解決顧客所需這一思路,南方公司營業額節節攀升,在市場上不斷創造佳績。到1963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佛羅裡達州和維吉尼亞州等地的「seven-eleven」連鎖便利店,已經有超過1000家。
次年,seven-eleven開始允許特需加盟經營。並在1974年由日本零售業經營者伊藤洋華堂引入日本。
然而,就在南方公司伴隨著美國都市化進程成功地將門店覆蓋到全美各州,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便利店連鎖品牌之時,它卻改變了經營路線——傾其所有投入多元化擴張,此舉卻連連遭遇滑鐵盧。
1991年,由於多元化擴展失敗,大型購物中心和折扣店的惡性競爭等原因,美國南方公司申請破產。隨後日本企業伊藤洋華堂購買了這家公司73%的股份,成為美國南方公司最大股東。
2005 年 9 月伊藤洋華堂成立新控股公司統一管理伊藤洋華堂、美國 seven-Eleven 及 日本seven-Eleven ,同年 11 月 Seven&I Holdings公司控股收購美國seven-Eleven全部股權。這也標誌著日本seven-Eleven正式接管了7-11這個品牌。
至此,這家初創於美國,開創了便利店發展新時代的seven-Eleven,結束了它的美國身份,開始了它在日本的新發展。
每一個強大企業的背後都有一個領軍人在支撐,對於seven-Eleven來說,這個人就是鈴木敏文。
在大學剛畢業時,鈴木敏文進入東京出版社,成為了一名書籍推銷員。如同現在的年輕人在進入國企後對日復一日的生活產生迷茫一樣,那時的鈴木敏文也在穩定但一成不變的生活裡變得迷茫,開始思索未來的道路,他想要擺脫舒適圈去挑戰一些新的事物。於是在30歲那年,他憑藉豐富的經驗進入伊藤洋華堂——這家當時日本傳統的大型商超。進入公司之後,鈴木敏文才發現,這家大型商超正處於發展的瓶頸期。隨後,鈴木敏文被派去美國學習考察,並接觸到了美國的seven-eleven。他敏銳的鋪捉到了seven-Eleven便利店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後來的事,我想大家可能也猜到了,鈴木敏夫決定在日本引入seven-Eleven便利店。
然而,他的想法一經提出,卻遭到了公司董事會全體成員的反對,理由是「日本各地的超市已經如此普及,我們靠這種小規模的店鋪根本不可能取勝」。
經過無數次的據理力爭,他終於說服了董事會,在1973年11月獲得了「美國7-11便利連鎖集團」在日本的地域特許經營權,鈴木敏文力排眾議地創建起了「日本7-11便利連鎖集團」,瀟灑自如地開拓出了日本零售業通往便利連鎖店新業態的金光大道。
1974年5月,在鈴木敏文的親自操刀下,「日本7-11便利連鎖集團」的一號店——豐洲店,在東京都江區剪彩開業。這家店是由一家即將破產的小酒館改造而成,並且地處偏遠。但在開店第一天,營業額就達到了三十九萬四千日元,是過去小酒館的兩倍。在第一家店經營成功後,當年陸續又有15家加盟店相繼誕生,經營額高達7億日元。1975年,鈴木敏文將seven-Eleven變更為24小時全天候營業。便利店的商業帝國雛形初顯,seven-Eleven成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連鎖便利店之一。到1976年,seven-Eleven已經在日本開了100家門店。1980年11月30日第1001家開業,1984年第200l家開業,而時至今日,7-11在全球已經擁有70000+家門店。
為了適應日本本土文化,在seven-Eleven進入日本後,鈴木敏文對它進行了改良。比如在基礎產品的售賣上,美國賣的是熱狗、三明治、薯條等快餐。而在日本,鈴木則將他們換成了關東煮、油炸小吃、便當、飯糰等日常食品。
除了適應本土化的改良,促使7-11成功的還有以下幾個不可或缺的核心點:不遺餘力打造全能便利服務、以顧客為中心的經營原則和及以數據驅動運營的工作模式。
現在的我們都知道顧客需要什麼就去發展什麼,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想問題,是競爭決勝的關鍵。當時的鈴木也正是抓住了顧客所最需要的。曾經有很多年輕人一度把seven-Eleven當成自家的廚房,發展到如今,seven-Eleven經營的業務範圍則更加廣泛,比如水電煤氣的交費、快遞的收發、自動取款機的提供等等,顧客都不需要親自跑到便利店,就會有員工主動送貨到家。seven-Eleven想做的,可能不只是承包你的廚房,還要承包你的生活。
對於零售行業來說,合理有效的採購及物流制度,是它的靈魂。為了解決商品配送效率,seven-Eleven首次在日本實行了共同配送體制,按區域設立了集約型的配送中心。同時,店鋪賦予店主採購權,通過加強單品管理,即將經營焦點放到每一個單獨的商品項上,鼓勵店主小批量多次進貨,降低庫存,提高經營效率。鈴木敏文後期自己也表示,共同配送結構,成為了這一龐大行業的基礎商業模式。
而在開店策略上,比起大範圍開店,seven-Eleven則是在選擇好的區域內貫徹高密度多店鋪戰略,這有利於提高店鋪在區域內的知名度,創造地域品牌,也有利於最後實現小批量進貨。
就現在來看,便利店提供的這些服務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許你會認為,seven-Eleven提供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實不然,作為首次在便利店提供這些服務的發起方,每一項服務的推進過程中,都經歷了巨大的壓力和阻礙。比如,在店內設置自動取款機ATM。
為了收集和了解消費者需求,seven-Eleven經常以問卷的形式對顧客、周圍居民等各類人群展開調查,90年代後期,調查問卷中發現許多顧客提出「希望在便利店增ATM」的需求。鈴木敏文決定推進這個計劃。
起初,他們打算和既有的金融機構合作,然而雙方談判並沒有達成一致。最終他們決定自己開設一家銀行。便利店開銀行,這在如今看來也似乎是匪夷所思的事,在當時,這個想法也讓鈴木遭到了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反對和質疑。
然而鈴木始終保持了一貫冷靜,並引導團隊轉換視角,重新審視seven-Eleven成立銀行的決定性因素,令團隊進一步達成了共識,堅定了信念:只有成立銀行,才能當顧客遇到燃眉之急需要現金的時候,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真正體現「便利」。於是Seven銀行在質疑和反對聲中,義無反顧地誕生了。
ATM落戶門店後,使用率穩步提升。如今,在日本和臺灣的大部分門店都能找到ATM。Seven銀行輕鬆實現了金融廳規定的「三年內盈利」的目標,令外界大跌眼鏡的同時,還給seven-Eleven帶來了意外的收穫:大多數利用ATM取錢的顧客,都會順便在店內消費,也促進了商品的銷量。
「一切以用戶價值為導向」是seven-Eleven的發展理念和核心,而seven-Eleven也可以當之無愧地說:我幾十年來將用戶需求滿足到了極致。
可能不少去過臺灣和日本旅遊的朋友會有疑問,為什麼臺灣「統一超商」的商標和「seven-Eleven」的一樣?這裡就我們就不得不提到統一超商借seven-Eleven成為臺灣零售老大的故事。
1978年,臺灣統一企業集資創辦「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979年引進「seven-Eleven」。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奮鬥,在引進了原先seven-Eleven便利店成功經驗的同時,也迎合了臺灣本土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與需求。至此逐漸在臺灣便利店的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1990年,成為臺灣零售業的霸主。2000年,美國seven-Eleven和統一超商籤訂永久的授權契約,統一商超取得了seven-Eleven在臺灣地區的永久經營權。
臺灣seven-Eleven雖然在門店數量上落後於美國和日本,但其在土地平均分布密度方面卻領先美國和日本,佔據世界第一。而seven-Eleven在臺灣的店型變化之大也堪稱世界之最,所提供的服務之多也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seven-Eleven所形成的便利店文化也成為了臺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