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美國的便利店大佬,7-Eleven成功背後到底做對了什麼

2021-01-09 網易

  1927,美國,這是故事開始的地方。

  當時,南大陸製冰公司創立了一家便利店——Southland Ice Company。而這家便利店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熟知的seven-eleven的前身。

  在當時由於電冰箱並未普及,該公司主要從事生產及零售冰塊業務。後來該公司職員戈林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居民們不僅希望在店鋪裡能買到冰塊,而且還希望能夠買到其他生活用品,比如牛奶、雞蛋、麵包等等。發現了這一點後,戈林提議在店鋪提供更多的便利商品進行售賣,並得到了公司的首肯。結果推出後就大獲成功,這也成為後來風靡全球的便利店的雛形。最初的便利店被稱為「圖騰店」,是因為在當時的店鋪旁邊都會放有一個圖騰標誌,故稱之為「圖騰店」。

  

  隨後在1946年,南方公司推出了一項在當時看來是便利服務的創舉,將店鋪的營業時間延長為從上午7時至晚上11時,seven-eleven(7-11)這個店名因此而生。

  遵循著不斷傾聽顧客心聲,解決顧客所需這一思路,南方公司營業額節節攀升,在市場上不斷創造佳績。到1963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佛羅裡達州和維吉尼亞州等地的「seven-eleven」連鎖便利店,已經有超過1000家。

  次年,seven-eleven開始允許特需加盟經營。並在1974年由日本零售業經營者伊藤洋華堂引入日本。

  然而,就在南方公司伴隨著美國都市化進程成功地將門店覆蓋到全美各州,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便利店連鎖品牌之時,它卻改變了經營路線——傾其所有投入多元化擴張,此舉卻連連遭遇滑鐵盧。

  1991年,由於多元化擴展失敗,大型購物中心和折扣店的惡性競爭等原因,美國南方公司申請破產。隨後日本企業伊藤洋華堂購買了這家公司73%的股份,成為美國南方公司最大股東。

  2005 年 9 月伊藤洋華堂成立新控股公司統一管理伊藤洋華堂、美國 seven-Eleven 及 日本seven-Eleven ,同年 11 月 Seven&I Holdings公司控股收購美國seven-Eleven全部股權。這也標誌著日本seven-Eleven正式接管了7-11這個品牌。

  至此,這家初創於美國,開創了便利店發展新時代的seven-Eleven,結束了它的美國身份,開始了它在日本的新發展。

  每一個強大企業的背後都有一個領軍人在支撐,對於seven-Eleven來說,這個人就是鈴木敏文。

  在大學剛畢業時,鈴木敏文進入東京出版社,成為了一名書籍推銷員。如同現在的年輕人在進入國企後對日復一日的生活產生迷茫一樣,那時的鈴木敏文也在穩定但一成不變的生活裡變得迷茫,開始思索未來的道路,他想要擺脫舒適圈去挑戰一些新的事物。於是在30歲那年,他憑藉豐富的經驗進入伊藤洋華堂——這家當時日本傳統的大型商超。進入公司之後,鈴木敏文才發現,這家大型商超正處於發展的瓶頸期。隨後,鈴木敏文被派去美國學習考察,並接觸到了美國的seven-eleven。他敏銳的鋪捉到了seven-Eleven便利店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後來的事,我想大家可能也猜到了,鈴木敏夫決定在日本引入seven-Eleven便利店。

  然而,他的想法一經提出,卻遭到了公司董事會全體成員的反對,理由是「日本各地的超市已經如此普及,我們靠這種小規模的店鋪根本不可能取勝」。

  經過無數次的據理力爭,他終於說服了董事會,在1973年11月獲得了「美國7-11便利連鎖集團」在日本的地域特許經營權,鈴木敏文力排眾議地創建起了「日本7-11便利連鎖集團」,瀟灑自如地開拓出了日本零售業通往便利連鎖店新業態的金光大道。

  1974年5月,在鈴木敏文的親自操刀下,「日本7-11便利連鎖集團」的一號店——豐洲店,在東京都江區剪彩開業。這家店是由一家即將破產的小酒館改造而成,並且地處偏遠。但在開店第一天,營業額就達到了三十九萬四千日元,是過去小酒館的兩倍。在第一家店經營成功後,當年陸續又有15家加盟店相繼誕生,經營額高達7億日元。1975年,鈴木敏文將seven-Eleven變更為24小時全天候營業。便利店的商業帝國雛形初顯,seven-Eleven成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連鎖便利店之一。到1976年,seven-Eleven已經在日本開了100家門店。1980年11月30日第1001家開業,1984年第200l家開業,而時至今日,7-11在全球已經擁有70000+家門店。

  

  為了適應日本本土文化,在seven-Eleven進入日本後,鈴木敏文對它進行了改良。比如在基礎產品的售賣上,美國賣的是熱狗、三明治、薯條等快餐。而在日本,鈴木則將他們換成了關東煮、油炸小吃、便當、飯糰等日常食品。

  除了適應本土化的改良,促使7-11成功的還有以下幾個不可或缺的核心點:不遺餘力打造全能便利服務、以顧客為中心的經營原則和及以數據驅動運營的工作模式。

  現在的我們都知道顧客需要什麼就去發展什麼,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想問題,是競爭決勝的關鍵。當時的鈴木也正是抓住了顧客所最需要的。曾經有很多年輕人一度把seven-Eleven當成自家的廚房,發展到如今,seven-Eleven經營的業務範圍則更加廣泛,比如水電煤氣的交費、快遞的收發、自動取款機的提供等等,顧客都不需要親自跑到便利店,就會有員工主動送貨到家。seven-Eleven想做的,可能不只是承包你的廚房,還要承包你的生活。

  對於零售行業來說,合理有效的採購及物流制度,是它的靈魂。為了解決商品配送效率,seven-Eleven首次在日本實行了共同配送體制,按區域設立了集約型的配送中心。同時,店鋪賦予店主採購權,通過加強單品管理,即將經營焦點放到每一個單獨的商品項上,鼓勵店主小批量多次進貨,降低庫存,提高經營效率。鈴木敏文後期自己也表示,共同配送結構,成為了這一龐大行業的基礎商業模式。

  而在開店策略上,比起大範圍開店,seven-Eleven則是在選擇好的區域內貫徹高密度多店鋪戰略,這有利於提高店鋪在區域內的知名度,創造地域品牌,也有利於最後實現小批量進貨。

  就現在來看,便利店提供的這些服務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許你會認為,seven-Eleven提供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實不然,作為首次在便利店提供這些服務的發起方,每一項服務的推進過程中,都經歷了巨大的壓力和阻礙。比如,在店內設置自動取款機ATM。

  為了收集和了解消費者需求,seven-Eleven經常以問卷的形式對顧客、周圍居民等各類人群展開調查,90年代後期,調查問卷中發現許多顧客提出「希望在便利店增ATM」的需求。鈴木敏文決定推進這個計劃。

  起初,他們打算和既有的金融機構合作,然而雙方談判並沒有達成一致。最終他們決定自己開設一家銀行。便利店開銀行,這在如今看來也似乎是匪夷所思的事,在當時,這個想法也讓鈴木遭到了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反對和質疑。

  然而鈴木始終保持了一貫冷靜,並引導團隊轉換視角,重新審視seven-Eleven成立銀行的決定性因素,令團隊進一步達成了共識,堅定了信念:只有成立銀行,才能當顧客遇到燃眉之急需要現金的時候,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真正體現「便利」。於是Seven銀行在質疑和反對聲中,義無反顧地誕生了。

  ATM落戶門店後,使用率穩步提升。如今,在日本和臺灣的大部分門店都能找到ATM。Seven銀行輕鬆實現了金融廳規定的「三年內盈利」的目標,令外界大跌眼鏡的同時,還給seven-Eleven帶來了意外的收穫:大多數利用ATM取錢的顧客,都會順便在店內消費,也促進了商品的銷量。

  「一切以用戶價值為導向」是seven-Eleven的發展理念和核心,而seven-Eleven也可以當之無愧地說:我幾十年來將用戶需求滿足到了極致。

  可能不少去過臺灣和日本旅遊的朋友會有疑問,為什麼臺灣「統一超商」的商標和「seven-Eleven」的一樣?這裡就我們就不得不提到統一超商借seven-Eleven成為臺灣零售老大的故事。

  1978年,臺灣統一企業集資創辦「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979年引進「seven-Eleven」。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奮鬥,在引進了原先seven-Eleven便利店成功經驗的同時,也迎合了臺灣本土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與需求。至此逐漸在臺灣便利店的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1990年,成為臺灣零售業的霸主。2000年,美國seven-Eleven和統一超商籤訂永久的授權契約,統一商超取得了seven-Eleven在臺灣地區的永久經營權。

  

  臺灣seven-Eleven雖然在門店數量上落後於美國和日本,但其在土地平均分布密度方面卻領先美國和日本,佔據世界第一。而seven-Eleven在臺灣的店型變化之大也堪稱世界之最,所提供的服務之多也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seven-Eleven所形成的便利店文化也成為了臺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7-Eleven便利店開始銷售高檔葡萄酒
    為了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戶,許多7-eleven門店已經停止銷售廉價啤酒和買一送一的活動,轉而開始銷售一些高端葡萄酒。 圖片來源:www.7-eleven.com 7-Eleven這家著名的連鎖便利店,已經悄然開始在美國16個州的700多家分店裡銷售價格約19.99美元的高檔葡萄酒。
  • 掛著大數據,學了7-eleven,便利蜂憑什麼
    很多年前,鈴木敏文去美國出差,他在高速路的休息站發現一種以前沒有聽說過的零售業態——便利店。 店裡物品擺放整齊,貨品也齊備,但面積不大,營造了一種溫馨的購物氛圍。鈴木敏文發現,這家店24小時營業,叫7-eleven。 7-eleven其實有一個還算漫長的歷史,它的前身叫南大陸製冰公司,誕生於1937年,主要製造冰塊。後來為了擴大經營規模,這家公司開始售賣洗衣粉、麵包、雞蛋、酸奶等日常用品。
  • 便利店7-ELEVEn的n為什麼要小寫?
    這是一家神奇的便利店,第一次用營業時間命名,早上7點到晚上11點營業,所以叫「7-11」,相當於我們如果開家同樣的便利店,可以叫「朝九晚五」。富士山下的一家7-11 圖/shutterstock零售業巨頭的誕生7-Eleven起初並不是一家日本公司,而是徹頭徹尾的美國血統。
  • 一家30平米的便利店,靠什麼開到了全世界,營收超3000億
    如今的這些便利店也會按照四季的變化,非常「體貼」地為消費者們提供各類暖心服務,像冬日裡的熱飲,深夜裡的便當等等。說起大型超市,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沃爾瑪、家樂福這種全球連鎖性質的巨頭;那麼提到便利店,有一家「地表最強」的便利店,大家也一定有所耳聞,那就是「seven-eleven」,也叫「7-11」。
  • 7-ELEVEn,n 為什麼是小寫?
    關於這個小寫的 n,坊間倒是有過各種有趣的解讀:第一種說法來自日本的維基百科,說是因為當時註冊時,美國的商標法中不允許一般名詞(數詞)作為商標來註冊。還有一種說法是,7-11表示早上7點到晚上11點,而小寫的「n」是為了提醒顧客eleven是晚上(night)。
  • 7-11到底怎麼念?這個店名有點名堂
    711便利店的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偷懶的讀法一般直接讀:七十一 或者 七么么很多盆友是讀:seven-eleven(賽文伊萊文) 就是英文讀法 廣東的盆友一般愛讀:七仔還有一些特立獨行的小夥伴會讀成:「七槓十一」,「七百一十一」。
  • 便利店711的名字到底怎麼讀?
    昨天小編在群裡聽到有人問便利店711的名字應該怎麼讀,開始還覺得蠻奇怪的,不就是711嗎,難道還有什麼別的讀法?其中最常見的讀法是seven-eleven和「七么么」。一些歌曲中也出現了這個便利店,我們來聽聽是怎麼唱的。聽清楚沒,唱的都是「七十一」哦。其實也可以理解,因為「七么么」唱出來實在不好聽。
  • 7-Eleven入華16年,為中國便利店帶來了什麼?
    Eleven的故事1927年,美國南大陸製冰公司除了售賣冰塊,還引入了牛奶、雞蛋等商品。1946年,南大陸公司正式將「圖騰店」改名為7-Eleven,從而真正地揭開了美國便利店時代的序幕。1974年,7-Eleven正式被日本伊藤洋華堂引入日本,經歷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創新,在鈴木敏文的帶領下,7-Eleven不僅在日本發揚光大,還將店鋪開到了全世界的18個國家地區。
  • 7-Eleven的慢與中國便利店的快
    作為行業龍頭的中國掌舵者,內田慎治先生彬彬有禮的態度背後,仍舊是骨子裡的自信。你可以說日本公司保守,但是在整個7-11的體系內,即使不是同一家經營主體,理念卻高度一致。倒退十年回到2009年,中國臺灣統一集團拿到品牌授權將7-11開進上海,彼時上海已是便利店紅海,是大陸地區便利店分布最密集的城市。而統一入滬第一仗開出的門店數,只有4家。
  • 便利店是一個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空間,而不單純是一個購物的場所
    鈴木敏文一直在思考零售業和便利店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消費是場心理戰。零售業存在的價值就是要和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作鬥爭。那麼,便利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1974年鈴木敏文將美國7-eleven引入日本,彼時,質疑的聲音並不罕見。當時日本經濟起飛,零售業如火如荼,大有超市, 小有雜貨店解決你的不時之需。那麼便利店這種形態還有必要存在嗎?有必要。
  • 7-Eleven便利店到底是哪個國家的品牌?詳情看這裡!
    剛剛進入零售業時候,經常想,為什麼臺灣「統一超商」的商標怎麼和「7-11(需求面積:60-150平方米)」的一樣?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   很多人也知道,在中國內地不同地區的7-11店,是由不同背景的幾家公司出資開辦和經營的。所以,小編想更細緻的談談「7-11」 的話題。
  • 便利店711的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
    昨天小編在群裡聽到有人問便利店711的名字應該怎麼讀,開始還覺得蠻奇怪的,不就是711嗎,難道還有什麼別的讀法?結果發現大家的回答都不一樣:有的讀英文的seven-eleven,有的讀它的簡稱seven,有人讀七么么或七十一,廣東的朋友會讀成七仔。還有一些特立獨行的小夥伴會讀成「七槓十一」,「七百一十一」。
  • 便利店迎來風口 7-11羅森全時是怎麼做生意的?
    看上去準入門檻低,毛利潤高的便利店,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從北京地區的便利店零售商的銷售數據來看,據7-eleven相關人士介紹,目前7-eleven北京的店鋪的日均銷售額達到2萬元以上,日均來客人數達到千人次以上。據媒體報導,7-eleven便利店的單店毛利率平均達32%。
  • 7-Eleven便利店無論賣什麼都能大賣 它是怎麼做到的?
    提起 7- Eleven 這個名字,許多人先想到的是它作為便利店的一面。作為一家連鎖的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7- Eleven 給許多人的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在商業上也獲得了成功。但創立已久的7- Eleven 早已開始了自己的跨界與轉型,而不局限於一家便利店。   做了哪些跨界?
  • 7-ELEVEn便利店做鮮食熟食的生意經!
    最後,受國家相關規定的限制,在便利店裡進行現場烹飪操作並沒有得到許可,有安全、衛生隱患。綜上,7-11便利店在第一階段的堂食或外帶雖然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口碑,但上述硬傷直接導致單店銷售受限,成本增加,加之政策模糊。使這一階段的餐飲零售模式漸漸被新模式所取代。第二階段:微波加熱 進入第二階段以後,7-11便利店的餐飲零售開啟全員銷售時代。
  • 中國本土便利店遍地開花,7-Eleven便利店入華為何「水土不服」?
    為何在中國便利店市場一片昂然春色下,7-Eleven便利店會遭遇史無前例的滑鐵盧?這要從中國的便利店市場開始說起。 本土便利店繁華的市場下,外來者7-Eleven的尷尬立場 作為低迷的零售市場上新興的增長動力,中國便利店市場具有投資成本低、門店成熟周期短、更貼近購物者等特點。
  • 「到便利店吃飯去!」7-Eleven跨界餐飲的底氣何在?
    文:魚頭尊重原創,拒絕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要說其他行業「跨界」做餐飲,早就不是什麼稀奇事兒。僅僅是餐飲自身產業鏈裡的供應商和服務方們,因為自身資源優勢加上常年與餐飲打交道,稍微打磨配合就能開出好幾家店。直到近些年, 超市、便利店、網際網路電商紛紛「入侵」,似乎又為這個行業帶來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 7-Eleven總公司210億美元押注美國加油站便利店,無懼疫情
    7-Eleven老闆將收購馬拉松的Speedway gas station (速賣通加油站公司)。 全球最大的便利店運營商Seven & i Holdings Co.將210億美元押注在美國未來的速賣通購物上,重啟曾經被放棄的交易,以確保目標不會落入競爭對手之手。
  • 7-11標誌和背後的故事?7-ELEVEN是一家日本公司嗎?
    7-11是一家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的便利店連鎖品牌,但是他logo背後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好玩的故事麼?7-ELEVEN是一家日本公司嗎?今天帶大家一一揭秘。這家連鎖便利店品牌的前身,是1927由美國南方公司(The Southland Corporation)在年在美國德州達拉斯。成立了販售冰品、牛奶、雞蛋為主的圖騰商店(Tote'm stores)。那為什麼叫7-11?
  • P2P爆雷拖垮便利店?"鄰家"大面積關店 CEO回應「一言難盡」
    核心導讀1、一天之內,北京鄰家便利店為何集中曝出關店消息?2,北京鄰家便利店背後的投資方到底什麼來頭?真的是P2P公司嗎?3,在北京已開出160多家門店的鄰家前路如何,此次能否化險為夷?8月1日,《零售老闆內參》發現,北京市朝陽路上的多家鄰家便利店大門緊閉,門上貼上了「暫停營業」的牌子,而在昨天,這些門店還都在正常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