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裡德裡希 · 威廉 · 尼採 ( 1844 年 -1900 年 ) 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其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著有《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不合時宜的考察》、《快樂的智慧》、《我妹妹與我》、《瞧,這個人》、《我們缺什麼》、《華格納在拜洛伊特》、《人性的,太人性的》、《朝霞》、《偶像的黃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採自傳》、《道德的譜系》等。
威尼斯
作者:弗裡德裡希 · 威廉 · 尼採
褐色的夜
我佇立橋頭,
遠處飄來歌聲:
金色的雨滴
在顫動的水面上濺湧。
遊艇,燈光,音樂——
醉醺醺地遊蕩在朦朧中 ……
我的心弦
被無形地撥動了,
悄悄彈奏一支船歌,
顫慄在絢麗的歡樂前。
——你們可有誰聽見?
在抒寫下《孤獨》後的四五年,即 1888 年至 1889 年,尼採,這個曾倡導詩化人生的詩人哲學家,被沉重的孤獨吸乾了生命的精髓,他在期待友誼、渴求理解、希望被發現的孤單寂寞的窒息中,精神瀕臨崩潰。當他被人接回家鄉,途經威尼斯時,竟然唱起了他一生中最酸楚而又最優美動人的即興曲,一支比《孤獨》更動人心弦的抒情曲——《威尼斯》。
如果一首詩像一杯濃而不烈的美酒,讓人頓生微醺的沉醉,那麼,《威尼斯》就是這杯中的濃香,只能細細啜飲,感受這妙不可言的滋味以及其蘊藏著的悠遠深邃的哲思玄想。這位才情狂肆的哲人也會如此恬美、柔情地輕吟,在他的詩作中確實少見。" 褐色的夜 / 我佇立橋頭 ",詩的第一行就給這首詩籠上了一層褐色的神秘,詩人臨風佇立,一陣微風,送來清爽的同時也送來依稀可辨的歌聲—— " 遠處飄來歌聲:/ 金色的雨滴 / 在顫動的水面上濺湧。" 燈光閃爍,每一滴雨水宛如碎金伴歌而舞,入水的那一刻,撩撥得河面顫動不已,羞澀地開出一朵朵水花,雨珠與河水悄然交替,靜謐之中呈現出一種矜羞的歡快。" 遊艇,燈光,音樂—— " 輕揚的歌聲,璀璨的燈光,舒適的遊艇,怎能不讓人 " 醉醺醺地遊蕩在朦朧中 ……" 只有哲人兼詩人的智者才能讓哲學神秘的湖面上漾起詩的漣漪,使原本不可知的深處的凝重表面變得輕靈而纏綿。
讀尼採的《威尼斯》,不難發現這位哲人對威尼斯夜景的傾心與陶醉,但《威尼斯》要描述的不僅是旖旎的景致和誘人的風情,如果說這首詩的第一節是感官的迷醉,第二節就是靈魂的觸動。置身浪漫水城的迷人夜色,詩人除了飄飄然的心怡神悅,還非常隱秘地傳達了潛藏於心底的私衷。" 我的心弦 / 被無形地撥動了,/ 悄悄彈奏一支船歌,/ 顫慄在絢麗的歡樂前。" 詩人的心弦為何被撥動?那支悄悄彈奏的船歌所傾訴的內容又是什麼?還未等讀者來得及思索答案,詩人就詢問在先了:" ——你們可有誰聽見?" 詩人的發問,就像嘆息橋上的一聲輕嘆,頃刻隨風遠去,可以想像,詩人的詢問無人回答也無法回答,詩人深知這樣的結果," 我言說——無人答酬。// 我長得太孤獨太高大了—— / 我等待著:我等待著誰呢?// 雲的天國在我身邊,—— / 我等待著最早的閃電 ( 尼採《松和閃電》 ) 。" 此刻,心中悄悄奏響的船歌,也無人聽聞,深藏在心中的正是這種高貴而深刻的孤獨,要知道,真正的智慧決不是為了投其所好地取悅於人,如果自己的言說 " 無人答酬 ",就用自己的智慧來潤溼自己乾枯的心田," 我求我的智慧 / 在這乾旱中不要變得吝嗇:/ 自己溢滿,自己降露,/ 自己做焦枯荒野上的雨 ( 尼採《最富者的貧窮》 ) 。"
對於一個思想者而言,應該是既享受孤獨,又畏懼孤獨。享受是因為只有孤獨的生活狀態和人生境界才可能保持思維的獨立和警醒,才可以從關照自我靈魂轉向到對整個人類精神命途的關注與冥思,讓思想在通向神聖、無限的過程中求得真悟。畏懼是因為擔憂自己的心靈傾訴無人聆聽,在思想上、情感上沒有人可以與之交會。
在《威尼斯》這首詩裡,詩人的孤獨是以一種非常隱秘的方式滲透其中的,很難察覺。詩人自己說過:" 抒情詩人所描寫的畫景不是別的,正是他本人,…… 不過這個『我』,當然不是清醒的實踐中的人的『我』,而是潛藏在萬象根基中唯一真正存在的永恆的『我』,憑藉這個我的反映,抒情的天才就能夠洞察萬象的根基 ( 尼採《悲劇的誕生》 ) 。" 可見,讀《威尼斯》,不能僅在觀光的遊艇上一醉不醒,除了留戀如夢如幻的美妙體驗,還要有夢醒後的省思。
末句 " ——你們可有誰聽見?" 的絕妙之處在於讓整首詩永遠的處於一個期待狀態,引人產生洞悉詩人內心世界的強烈渴望,讓人們對未知答案的尋思無休止地進行,直達永恆。
作者丨郝俊
編輯丨孟夏
責任編輯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崔凌雲
【來源:蘭州日報·ZAKER蘭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