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漢「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看古代帝王控臣之術

2021-01-19 藤樹先生

自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以來,皇權愈發尊貴,臣子愈來愈卑,這是中央集權逐步發展的總趨勢。各朝各代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是為了加強皇權而服務,每一位坐在權力巔峰的帝王,必然都會有自己的「控臣之術」。比如東漢年間的官制,就以「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為特點,皇帝通過削弱「三公」,加強「尚書臺」的辦法,從而加強封建中央集權。那麼從東漢這一官制中,到底能夠看出古代帝王的何種控臣之術呢?

東漢年間,三公的尷尬地位

「三公」一詞,最早源自《尚書·周官》,自周朝起就為古官名。發展至秦朝,三公已經成為了當時最為顯赫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個官職的總稱。西漢年間,皇帝將原來的丞相制,改為了三公宰相制,這裡的三公指的就是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三公」其實就是為了分散權力。只可惜史書中曾記載,西漢時期丞相的權力已經大到可以分封爵位,他們勢力之大令皇帝忌憚不已。

後來,三公宰相制在分散丞相權力的基礎上,又與皇權誕生了矛盾。由於西漢丞相、三公的存在,已經嚴重威脅了皇權,所以在漢武帝年間,皇帝又開始通過提高尚書權力的方式,來削弱丞相、三公宰相的外朝勢力,從而達到集中行權的目的。為了限制三公的職權逐步加大。自漢武帝至西漢末年,尚書令的地位、職權一直處於不斷提高狀態,但是真正大權在握者為丞相與三公,他們才是朝廷上真正的行政首腦。

所以,當漢光武帝登基後,他早已經對「外朝」權勢與危害之大深有體會,於是在東漢初年,光武帝下令「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這個時候起,光武帝千方百計地奪取三公權力,同時又不斷加強尚書權利。削弱三公權力的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由於三公在西漢年間,被命名為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這個「大」字讓他們的官職看起來愈發顯赫,所以皇帝便下令去除「大」字,將三公改名為司徒、司馬、司空,後又更名為太尉、司徒、司空;同時皇帝成立了級別不高,權力不大的尚書臺,將「三公」實權交給尚書臺管理。

由於三公的實權歸尚書臺所有,此後東漢年間「三公」地位越顯尷尬。三公本身有著最高行政權,可是自從歸屬尚書臺以後,他們的決策權被剝奪,此後再也不受皇帝信任。然而,國家如若發生任何災難禍事,皇帝仍然要唯他們試問。《資治通鑑》記載,公元107年秋季,這一年因天性異常而發生災禍,同時民間又有寇匪作亂,皇帝一氣之下,罷免了三公中的太尉徐防,這是第一位被罷免的「三公」;僅隔了一天,民間又發生洪災,身為司空的尹勤,又被皇帝罷免。東漢中後期,三公基本上已經是形同虛設了,光武帝在掌控「三公」,剝奪他們決策權、行政權、指揮權等,這無疑是十分成功的。

尚書臺登場,皇前的堅實擁護者

前文中有提到,為了剝奪三公權力,誕生了「尚書臺」這一政治制度,其實尚書臺的出現,還展現了古代帝王真正的「控臣之術」。自東漢建國以來,三公職權明顯威脅到皇權,雖說皇帝在大事上最終能夠拍板決策,可是朝堂之上採納意見之時,皇帝總是受制於三公。為了分割三公的中樞權力,上書臺的位置在東漢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提高地位的同時,尚書臺的官吏也得到了細化,尚書令、尚書僕射、尚書詩郎等官職,登上歷史舞臺。據《續漢書·百官志三》記載:「尚書令一人,千石」,由此可以看出,這個政治系統中地位最高者為尚書令。

那麼尚書令在皇帝與三公之間,到底又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呢?它作為尚書臺的最高長官,所要承擔的政治任務和政治關係非常複雜。首先從尚書令與皇帝的關係分析來看,當上書臺在東漢中央政治體系的核心地位確立之後,尚書令自然成為了皇帝用來控制中央集權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他們可是說是皇帝身邊秘書一樣的存在。畢竟這個官僚體系本身就誕生於皇權控制之下,儘管尚書令與皇帝之間也時常有矛盾產生,但是其權力來自於皇權的尚書令,每當皇權受到威脅之時,尚書令必然是站在皇帝這邊的。比如當皇權被外戚擅權所分割之時,尚書令甚至會主動結合宦官勢力,使得皇帝權利恢復正常。

其次就是尚書臺與三公之間的關係,這個官僚體系之所以會在東漢年間得到強化,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壓制三公。據《後漢書》記載可得知,原為尚書令的代伏湛,竟然可以在三公的推薦下,升任為大司徒,所以單從尚書令從職位上看,它要低於三公。可是《後漢書·郭鎮傳》有記載,尚書令可以憑藉手中權威,罷免三公;這是因為他們直接聽命於行政中樞地位的皇帝,所以他們的實權要遠高於空有高位的三公。

除此之外,尚書令為了保證皇權的正常行駛,它在外戚與宦官之間,也曾發生過重大作用。東漢中期宦官、外戚專政層出不窮。當時尚書令,為了剷除外戚竇氏及其黨羽,不惜於無關的政治勢力聯手,一同與外戚專權展開鬥爭。在徹底剷除外戚專權之後,尚書令又將矛頭對準了宦官專權,儘管尚書臺在多數尚書令的領導下一直站在堅決抵抗換官的政治立場上,然而宦官仍然憑藉自己手中視力控制過尚書臺,這讓尚書令在政治鬥爭中的作用就被大大削弱。

但是從尚書令堅定的政治立場可以看出,他們是永遠站在皇帝立場上的一方,畢竟尚書令的權力來自於皇權,這使得他們必須依附皇帝而存在,如若沒有了這層人身依附關係,尚書令根本就不具備行政權、決策權等多種權力,這才是皇帝能夠真正掌控尚書令的緣由所在。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東漢光武帝劉秀簡介 歷史上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劉氏文化之劉姓帝王故事
    東漢開國皇帝:東漢皇帝列表: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前6—57年),漢族,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在新末的軍閥混戰中,劉秀的軍紀相對較好,但手大將吳漢等仍然多有屠城、暴掠之舉。天下未定之時劉秀對諸將的約束顯然不夠,造成手下大將鄧奉因家鄉遭吳漢軍劫掠,忿而反叛。直到吳漢與劉尚攻滅最後一個敵人公孫述,縱兵大掠成都,劉秀才肯斥責他們。然而詔書雖寫得聲情並茂,吳漢的官爵卻並未受到影響。
  • 袁紹家「四世三公」,在東漢歷史上什麼水平?為何說這是徒有虛名
    二、東漢「三公」變遷史「三公」雖地位顯赫,但在東漢歷史中,其權力並不穩定,且幾乎一直處於被弱化、虛化的過程中,甚至一度淪落到可以花錢買的地步。在東漢之初,「三公」作為國之重臣,對王朝建立起到了關鍵作用。
  • 袁紹「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誰可以詳細解答一下?
    、司徒、司空,都是古代輔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官職。袁紹說的「四世三公」,主要是指他的家庭背景,在東漢時期,國家是施行察舉制舉薦官員,強調家世背景並不是無能的表現,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資本,寒門幾乎沒有機會入仕,而袁紹「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卻能在仕途上給袁紹提供巨大的幫助,這和個人能力關係不大,那個年代主要看的還是背景。
  • 「三公九卿」的含義和來源是什麼?
    這個體系由秦始皇建立,經劉邦、漢文帝、景帝改進,再由漢武帝完善,直到隋朝「三省六部制」建立才消亡,歷經7、8百年時間,可見組織之合理、結構之穩定。我們經常聽到的「三公九卿」,就是這個政治體系中央政府的部門長官,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三公九卿一詞,最初來源夏商,但含義與後世不同,政治制度上的「三公九卿」正式確立於漢武帝時期,始載於《史記》。
  • 古代文化常識之古代官職
    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②給事中。皇帝禁中寄祿官。相當於元首生活或政治秘書。  ③拾遺。唐代諫官名。武則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遺分屬門下、中書兩省,職掌與左右補闕相同,同掌供奉諷諫、薦舉人才,位從八品上,稍低於補闕。分左右,左拾遺屬門下省,右拾遺屬中書省。北宋改為左右正言。後隨設隨罷。南宋一度沿設,旋罷。明初又設左右正言,不久即罷。
  • 東漢14帝有10位小皇帝,為何能政權穩定,國祚延綿190餘年?
    漢代男子的成人禮是在16歲,漢高祖劉邦時期就以16歲作為帝王親政的界限。高祖、武帝之後的繼任者基本上都是16歲親政,所以可以將16歲看作兩漢時期成年的標準。那麼在東漢的皇帝裡,除了生辰不可考的嬰帝劉懿,剩下的皇帝中有10個未成年,最小的皇帝即位時剛剛滿月,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東漢王朝硬是撐了195年。
  • 帝王之術:最會作秀的光武帝,哥哥被殺,不哭!感動敵人熱淚盈眶
    漢朝分西漢、新朝和東漢,王莽將漢朝一分為二,在漢朝中間建立一個王莽政權——新朝。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王朝的創立者即第一任皇帝。劉秀生於濟陽縣(今河南蘭考),劉秀28歲起兵,加入農民綠林起義軍,30歲稱帝,在位32年,卒於建武中元二年,終年62歲。
  • 東漢末年袁紹所謂的「四世三公」究竟是怎樣一種家世背景
    後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魏、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皆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後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隋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大唐因之」。杜佑的這番記載使我們可以勾畫出歷朝歷代三公制度的變化歷程。
  • 「周朝三公」和「漢朝三公」有什麼不同?同為三公,卻是天差地別
    相信喜歡中國歷史的朋友們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有兩套行政制度,一套是「三公九卿制」,另一套則是「三省六部制」。今天的主題我們就關於講講「三公」那些事:其實「三公」一詞早在夏朝時候就有了,看過「封神演義」的人都聽過「聞太師」之名吧,他的「太師」之位就是當時的「三公」之一,而且當時很多著名的人物也當過「太師」:比如姜太公以及姬公旦也曾是周朝的太師,和太保、太傅同列為「三公」。
  • 古代官制了解多少?1篇文章帶你了解中國古代7朝官制 || 玄派資料庫
    對外則實行分封制:分封制:天子將土地分封給王室弟子、功臣或者古代帝王的後裔。這就是大家常見的「諸侯」、「藩王」。周王室的官僚機構分為兩大系統,即卿事寮和太史寮。卿事寮即卿士寮,其職權是處理四方諸侯以及夷戎部族的事物。卿事寮的長官,西周初期是太師或太保,西周中期以後為太師。
  • 【概述史】讀懂中國政治最需讀懂的東漢歷史,皇權、外戚、宦官、士族一樣都不少
    東漢的建立者可不是東漢最後幾任皇帝的子孫。在起事時,劉秀不過是一個平頭百姓,而是沾點皇族血脈吧。從起事到最終平定天下,劉秀用了超過十五年的時間,中間滅了無數獨立政權,這比西漢的創建者劉邦輕鬆不到那去。每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都是及其重要的,東漢尤其如此。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可以算是九死一生、歷經各種風波,最終建立了東漢。
  •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究竟是哪三個官員?
    其中「三省六部」許多人都答得上來,但「三公九卿」估計很多人都不一定答得上來。尤其是「三公」——別看只有三個官職,但究竟是哪三個。歷來都有不同的說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三公」指的到底是哪三個官員。「三公」流傳最廣的兩個說法。一種是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一種是指「司徒」「司空」「太尉」。
  • 什麼是三公九卿制度?
    由文法吏充任的公卿之職,只是在名義上延續了貴族時代的稱謂,而實質上已由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由文法吏階層擔任的三公九卿制度被正式確立,故秦漢國家的統治方式也被稱為"以吏治天下"。二、三公九卿制度的內容和變化秦朝初立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
  • 自古以來,只有道家文化才是「帝王之術」!
    萬物變化之道而立論,認為化之不間,如環之無窮,皆出之於道,而以虛無為體。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裡第一次論證「道家」內涵,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 強國必學之術——淺談商鞅馭民五術之「壹民」
    2、弱民: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3、疲民:疲於奔命,無暇顧他。4、辱民:無自尊自信,相互檢舉,終日生活於恐懼氛圍中。5、貧民:剝其餘財,人窮志短。五者若不靈,殺之。但從字眼上看,大多數人都認為商鞅的馭民五術很邪惡,並認為這是帝王之術,只有帝王才能用,外人是絕對不能知道的。咱先不管這個馭民五術是不是商鞅最先說過的,現在就假設他說過,只看第一個觀點「壹民」,到底能不能實現強國的目的。「壹民」就是讓老百姓有一個統一的認識。
  • 看看乾隆爺是如何評價古代帝王的!
    北京歷代帝王廟 資料圖片  北京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朝專門祭祀古代帝王的皇家廟宇,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在該廟的景德崇聖殿內,供奉著188位古代帝王的牌位,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禎。雖是乘除撫人世,莫非兢業代天工。」其意是說三皇五帝的功德崇高偉大,其他君王也都有勉力建業之功。雖然世事消長引發朝代更替,但是帝王們沒有不兢兢業業、代天職事的。這首詩既是對古代帝王的歌功頌德,也是對自己的肯定。  在《重修歷代帝王廟碑文》中,乾隆強調要「觀德」。「觀德」一詞出自偽古文《尚書》中的《鹹有一德》篇:「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
  • 東漢耿恭十三勇士歸玉門的故事
    東漢耿恭十三勇士歸玉門的故事目錄歷史背景.... 1「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典故... 1
  • 「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當中,權力體系是相對比較穩定的,那便是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下轄數個主要的官員,由上至下人員逐漸增多,從而實現中央控制地方。在隋唐三省六部制出現前,這套權力體系當中居於次要地位的大多數時候都是著名的"三公九卿",一般而言,三公的地位是除皇帝外最尊貴的,而他們的正式官名則分別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 文史知識:古代田獵為何受到歷代帝王、文人墨客的追捧?答案在這
    所以中國古代許多帝王都對田獵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如《孟子二章·莊暴見孟子》(高中語文)中記載了齊王田獵的情況:「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而有喜色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田獵的壯觀,車馬馳驅,鷹犬追擊,狐狸野兔在狼狽逃竄,弓弦響處,血肉狼藉.....
  • 拾憶|第二期 光武滅新莽,中興大漢,明章之治,一觀東漢崛起之章!
    公元23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一舉擊垮新莽大軍,標誌著新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事力量消耗殆盡。同年綠林軍攻破許昌,王莽死於義軍之手,新朝覆滅。 東漢開國更始帝劉玄/北都洛陽後,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乃破王郎,河北之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使他在河北站穩了腳跟。此後,劉秀拒聽更始政權的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