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一個文化大國,自古以來,對於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就尤為重視。現如今因為時代在發展,有很多節日在我們的生活中都已經銷聲匿跡,唯有春節、端午這樣的節日在人們的心中始終屹立不倒。只要時間一到,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想方設法的回到家鄉去和家人團聚,包餃子、吃湯圓、吃粽子、吃月餅,共享著團聚的時刻。
可想而知,這些節日在古代人們的心中是有多麼的重要,但是大家也知道,古代時候的交通真的要多差就有多差,富裕一點的還能騎馬騎驢,但是窮苦人趕路就只能用雙腳,而且那時候道路也不是我們現在的板油馬路,其中的艱辛真的難以想像。但即便如此,古時候的人們為了能夠博取功名,也會選擇背井離鄉出去打拼,很多人出去後,想要回家真的是太難了。也是因此,在我國的詩歌中才有很多羈旅之作,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首。
《除夜宿石頭驛》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這首詩的作者是中唐詩人戴叔倫,是以一位常年漂泊在外的遊子,他的叔父對他影響很大。他的叔父是一個隱者,才學非凡,但是卻喜歡瀟灑自在的生活,一生都沒有入仕,所以戴叔倫也是有著這樣的想法的。但是一切都在一場變故之後發生了改變。在公園756年永王之亂爆發後,為了避亂,一家人都遷移到了江西鄱陽。
若是小門小戶也就算了,若是家屬於望族,若是無權無勢真的是很難立足,為了家庭能夠站穩跟腳,戴叔倫和兄長紛紛入朝為官,但是這樣一來,想要回家就變成了一件難事。又是一個新年,人本想回家與親人團聚,然而路途漂泊在除夕之夜時,他距離自己的家鄉卻還有三天的路程,他最終也沒能夠成功和家人團聚,於是在這樣一個夜晚,他寫下了這首詩。
在這首詩的前兩句中,他所描寫的就非常孤獨,旅店裡只有他孤身一人,沒有人能夠與他說說話,他感覺空空蕩蕩的,唯有對著那清冷的燈去思念心中的家人。而在詩文的第2句與第3句中,他接著抒發自己心中的思念,這一年又過完了,今天是除夕之夜,可是卻還是沒能回家,他很想念家中,想必家人也是非常想念自己的。
於是在詩文的第四句與第五句中,他非常落寞的自嘲,其實在他心中,他覺得自己的人生是非常失意的,就同那江面上的一葉扁舟一樣,儘管他努力地向前,可是卻依舊被風向決定左右。最後在詩文的結尾兩句中,他再次發出了感慨,在這樣一個應該團聚的夜晚,他不由得內心感到陣陣悲涼,他發現自己已經逐漸走向衰老,尤其是傷心的一年到來時,這種感覺更加明顯。
而最讓人感到惋惜的是,這首詩似乎就如同詩人的命運,一般在公元789年左右,他選擇辭官回家,然而,卻在回家的途中就客死異地他鄉,實在是讓人心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