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僅留下一首詩,在唐才子傳中第二位

2020-12-18 聆思贅言

金門去蜀道,玉壘望長安。豈言千裡遠,方尋九折難。西上君飛蓋,東歸我掛冠。猿聲出峽斷,月彩落江寒。從今與君別,花月幾新殘。——唐代:崔信明《送金竟陵入蜀》

詩人簡介

崔信明,唐初詩人。元代文學家辛文房所撰《唐才子傳》中第二位才子便是他。隋煬帝時,崔信明曾任堯城令。隋朝以「識人」著稱的高孝基曾稱讚他才華冠一時。後來天下大亂,他便逃往太行山隱居。崔信明恃才傲物,平生以詩文自負。一次,他乘船在江中,偶遇同樣驁倨忤物的揚州錄事參軍鄭世翼,鄭世翼對他說:「早就聽聞你有『楓落吳江冷』之句,我想拜讀你的其他詩作。」崔信明非常高興,就把自己的以前的作品都拿出來給他看。鄭世翼還沒讀完,就說了一句:「所見不及所聞」。說著便把他的詩全部投入江中,駕著小舟,揚長而去。到今日,崔信明流傳下來的詩歌只有這一首《送金竟陵入蜀》。

無障礙閱讀

金門:即金馬門,漢代宮門名,學士待詔處。漢武帝時,東方朔就曾在金馬門待詔。此處是指,在長安等待天子任命的場所。

玉壘:山名,指玉壘山,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多作成都的代稱。杜甫《登樓》詩:「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飛蓋:意思是馳車;驅車。

掛冠:指辭官。史書記載楚國龔舍、漢代逢萌去職時,均有解衣冠,掛東都城門。後便以「掛冠」指辭官、棄官。

詩歌概覽

崔信明這首《送金竟陵入蜀》,是為送友人去蜀地而作。詩中言長安到蜀地的道路艱難艱險,路程遙遠。友人去往蜀地,自己也將辭官歸去。此地一別,從此天各一方,不知何時才能相見。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深深的牽念,離別的悲傷,以及自己的失意落寞之情。

詩歌解析

「金門去蜀道,玉壘望長安」,前句寫實,友人將從長安去往蜀地;後一句則是想像,想像友人到蜀地後,遙望長安的情景。表現長安與蜀地距離非常遙遠,也表達出友人對離開長安去往蜀地的不情願,也為後面寫離別之悲,以及離別之久埋下伏筆。這樣的手法,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中也曾用到,「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前一句寫秦地,後一句寫蜀地,遙遙相望,嘆路途之遠,離愁之濃。

「豈言千裡遠,方尋九折難」,則是具體寫長安到蜀地的路途遙遠,道路崎嶇艱險,表達對友人的牽掛和擔憂。

「西上君飛蓋,東歸我掛冠」,則是寫明友人去後,自己也將辭官離開長安。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表達對友人與自己仕途俱不得意的悲傷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兩句,與之所表達感情相似。可見王勃詩深受崔信明影響。

「猿聲出峽斷,月彩落江寒」,描寫哀傷寂寥的景色。三峽的猿啼聽了令人斷腸,月光照著江水非常寒冷。表達友人離別後的極度的悲傷,以及孤獨之情。這兩句中三峽猿啼,江上月影,都是應景之句,詩人寓情於景,且對仗工整,不失為佳句。可惜後人不傳,不然也可以膾炙人口。

「從今與君別,花月幾新殘」,這句則是回到眼前離別的情形,此地一別,兩地孤單,定將隔幾個春秋,也不知何時才能重見?表達離別前的依依不捨,以及悲傷之情。此處則不及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通達。

詩歌評析

崔信明的詩僅存此一首,可能不是他的最佳之作,也必然有可稱道之處。詩寫離別,在唐代詩中是很常見的體裁,雖然崔信明詩與唐代大家相比,有不足之處,然以其早,所以對唐代詩歌發展有著一定影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便可以看出有崔信明《送金竟陵入蜀》的影子。

相關焦點

  • 唐代最花心的詩人,離了四五次婚,寫了一首詩,李白都自嘆不如
    《黃鶴樓》是一首七言律詩,但是,他的格律卻並不嚴明。前四句重複出現了三個「黃鶴」,這是律詩中的大忌,可是,讀起來,卻奔騰直下,毫不拖沓。南宋詩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 最愚蠢的詩人宋之問:為了搶一首詩,殺死親外甥
    在冒名頂替案中,沒有誰是贏家。 01 因詩殺親 類似的冒名頂替事件,古已有之。不同的是,山東案是冒名頂替上大學,古人是冒名頂替侵佔他人著作權。1000多年,唐朝有一個詩人,見到親外甥寫的好詩,便想據為己有,沒成功,竟然喪心病狂將自己的親外甥給殺了,這樁案件後來被稱為「因詩殺親」。
  •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六歲時,寫了一首薔薇詩,其父為何搖頭嘆息?
    很難讓人想像得出,這首詩出自一個六歲的女孩之手,但真實的情況就是這樣的,大唐女詩人在寫出這首《薔薇詩》的時候只有六歲。大唐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而這種大唐特有的氣質在詩壇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唐叫得上名字的詩人不止數十位,有名的詩篇不止數百首,而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女詩人的身影。
  • 唐才子傳.十卷元辛文房撰五山版.日本南北朝刊本
    《唐才子傳》由元代西域人辛文房撰。全書共十卷,記載唐、五代詩人簡要的評傳二百七十八篇,傳中又附一百二十人小傳。書中保存了唐代詩人大量的生平資料﹐對其科舉經歷的記敘更為詳備。
  • 王之渙只留下了六首詩,但還是無冕之王
    唐朝大臣、詩人。幼年聰穎,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742),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於任上,時年五十五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王之渙在《舊唐書》《新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說王之渙為薊門人。
  • 唐朝最神秘的詩人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 其中一首壓倒全唐
    說起唐朝最偉大的詩人,肯定非李白莫屬。但是唐朝最出名的古詩,並不是李白寫的,而是一個極其低調的大師寫的。 他就是初唐大詩人張若虛,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歷史對張若虛的描寫是十分模糊的,因為他一共就留下了兩首詩,而他的人生經歷幾乎無人可知。
  • 宋代無名詩人,隨手在旅社牆壁題了一首詩,不料因此名流千古
    要想寫成好詩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詩人們為了寫出好詩沒有少下苦功夫。以推敲故事出名的賈島在《題詩後》中說自己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要寫出一句好詩實在是太難了,經過了漫長的三年,才好不容易寫出了兩句好詩,這一吟誦的時候,自己都把自己給感動得哭了。
  • 「一首詩的誕生」出版第三輯 50位詩人告訴你如何寫詩
    《詩探索》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馬海燕)由《詩探索》編輯部、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的「一首詩的誕生」(第三輯)《尋找一隻石頭裡的獅子》首發暨作者誦讀會19日在北京朝陽區文化館舉行。新詩如何生成?一首詩的背後有著怎樣的經歷與往昔?
  • 王績很經典的一首詩,隱居寫景不輸王維,中間10字直接封神
    文/顧無【引觴漫談】唐朝是詩歌的盛世,盛世的一切都令後人仰望,所以有人專門記錄那些生活在盛世的詩人們,他們的言行舉止,他們的理想追求,以及關於他們的傳聞、奇聞異事,編成了一部《唐才子傳》,成為後世學者們研究唐詩的絕佳材料,也成為唐詩愛好者們手不釋卷的讀物。
  • 唐代四大女詩人:李冶、薛濤、魚玄機、劉採春
    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將朱沚,被唐德宗下令亂棒撲殺之。一代名媛竟落得如此慘烈下場,哀哉。李冶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李季蘭的詩才應該是唐朝女詩人中最好的。她有一首詩把夫妻關係一語道破:「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還有一首《相思》,賦盡天下相思苦:「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 唐朝女道士寫下一首告白詩,將思慕之情寫進骨子裡,驚豔了千年!
    關於唐朝的詩人,我們都能舉出幾個人名來,但大多數都是男性,若要問到唐朝著名的女詩人,你知道幾個呢? 今天我們就要介紹一位才情極佳,遭遇特殊,一生充滿悲情基調的唐朝女詩人,也是名揚全國的才女——李季蘭。
  • 崔郊本是窮酸秀才,憑一首詩得到美女與錢財,詩中一句話人人皆知
    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時期的鼎盛時代,出現了許許多多有大才的人,他們寫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歌,然而,存在書本中的詩歌不少都敗給了歲月,或散佚、或被戰火所毀、或被世人遺忘,小佛最近在看《唐詩紀事》和《唐才子傳》,看到那些沒有流傳下來的詩歌集名字或者是「原集散佚」,以至於一些才子僅有一兩首詩歌得以傳世
  • 他在正史上只留下寥寥數語,卻憑一首詩爆紅一千多年
    張繼,一位憑一首詩爆紅一千多年的詩人
  • 寫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詩人宋之問,居然是個卑鄙小人
    宋之問像宋之問,字延清,汾州隰城(今屬山西汾陽)人,唐朝時期著名詩人,與同時代的詩人沈佺期並稱為「沈宋」。《唐才子傳》記載: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曾寫了一首詩,其中一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令宋之問大為讚賞。當時詩作還沒有擴散朋友圈,宋之問就懇求外甥把這一聯歸屬自己的詩作中,劉希夷當時同意了,不久又反悔了,宋之問氣急敗壞,竟派遣奴僕「以土囊壓殺於別舍」,用裝土的袋子把外甥劉希夷活活壓死了。
  • 蘇軾很肉麻的一首詞,連用7位詩人名言,堪稱枕邊哄妻典範
    其實蘇軾寫給王弗的不止這首詞,在他們新婚時,他曾借鑑前人的詩句,連用7位詩人名言,將妻子誇上天,被認為是蘇軾最肉麻的一首詞,堪稱枕邊哄妻典範。全詩來看,雖然是7位詩人的集句,但從句與句的連結來看,絲毫不顯牽強,將他婚後和王弗美好的愛情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令人羨慕。正因王弗是這樣的才貌雙全,兩人婚後的生活又是這般甜蜜,所以在王弗去後,蘇軾才會滿懷思念地寫下那首感人至深的《江城子》。
  • 寫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大詩人宋之問,居然是個卑鄙小人
    宋之問像 宋之問,字延清,汾州隰城(今屬山西汾陽)人,唐朝時期著名詩人,與同時代的詩人沈佺期並稱為「沈宋」。《唐才子傳》記載: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曾寫了一首詩,其中一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令宋之問大為讚賞。 當時詩作還沒有擴散朋友圈,宋之問就懇求外甥把這一聯歸屬自己的詩作中,劉希夷當時同意了,不久又反悔了,宋之問氣急敗壞,竟派遣奴僕「以土囊壓殺於別舍」,用裝土的袋子把外甥劉希夷活活壓死了。
  • 王維沒為妻子留下一首詩,卻為一男寫了無數首,有一首讀起來臉紅
    這幾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唐朝大詩人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在王維閒居輞川的日子裡,有一個男人時常陪伴於王維的左右,與他一直縱情山水、笑傲山林。王維一生沒有為自己的妻子留下一首詩,但卻為此人留下了一首非常精彩的詩篇。此人與王維有著怎樣的情誼?他會是誰呢?那首詩讀起來確實不同尋常,讓人臆想連篇。
  • 詩人的手稿被毀掉,只留一殘句,偏偏還被李白蘇軾借用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詩歌的巔峰時代之一,也成為了詩的國度。我們往往最關注金字塔尖上的偉大詩人,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王白居易等等。其實,唐詩之所以如此精彩絕倫,詩人之所以如此才華橫溢,還是因為它有廣大的群眾基礎。有一些小詩人的水平並不見得太低,他們的詩歌,還經常被頂級文人借用,比如崔信明就是其中一位。 崔信明的運氣並不好,雖然他滿腹經綸,在隋末時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了堯城令,但是當時著名相士高孝基卻不以為然:「此人才華冠絕一時,但從面相上看,絕對到不了高位。」
  • 唐代詩人寫了一首詩,皇帝讀了,愛得不得了,馬上升官
    其實,還有一首唐詩,記錄了古代的一個節日,詩寫成後,皇帝愛得不得了,當即提拔了坐「冷板凳」的詩人。可謂是一首詩改變了命運。這就是唐代詩人韓翃的詩作《寒食》。《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是古代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兩天。此詩寫寒食這一天,京中景象、宮廷景象。寒食本是一個清冷的節日,可韓翃寫的《寒食》詩卻讓他迎來了暮年的曙光。據說,唐德宗讀到這首詩後,非常喜歡。
  • 她是唐代的女道士,卻寫下了最肉麻的一首詩,表達了男女相思之苦!
    在文壇有一句話叫做:「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發展到最頂峰的一段時期,湧現了一大批驚才豔豔的詩人。但是在唐朝富有才華的詩人很多,真正有「風骨」的詩人卻很少,而李治絕對是一個有風骨的女詩人。作為一名女道士,她卻曾寫下了最肉麻的一首詩,完美表達了男女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