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去蜀道,玉壘望長安。豈言千裡遠,方尋九折難。西上君飛蓋,東歸我掛冠。猿聲出峽斷,月彩落江寒。從今與君別,花月幾新殘。——唐代:崔信明《送金竟陵入蜀》
詩人簡介
崔信明,唐初詩人。元代文學家辛文房所撰《唐才子傳》中第二位才子便是他。隋煬帝時,崔信明曾任堯城令。隋朝以「識人」著稱的高孝基曾稱讚他才華冠一時。後來天下大亂,他便逃往太行山隱居。崔信明恃才傲物,平生以詩文自負。一次,他乘船在江中,偶遇同樣驁倨忤物的揚州錄事參軍鄭世翼,鄭世翼對他說:「早就聽聞你有『楓落吳江冷』之句,我想拜讀你的其他詩作。」崔信明非常高興,就把自己的以前的作品都拿出來給他看。鄭世翼還沒讀完,就說了一句:「所見不及所聞」。說著便把他的詩全部投入江中,駕著小舟,揚長而去。到今日,崔信明流傳下來的詩歌只有這一首《送金竟陵入蜀》。
無障礙閱讀
金門:即金馬門,漢代宮門名,學士待詔處。漢武帝時,東方朔就曾在金馬門待詔。此處是指,在長安等待天子任命的場所。
玉壘:山名,指玉壘山,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多作成都的代稱。杜甫《登樓》詩:「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飛蓋:意思是馳車;驅車。
掛冠:指辭官。史書記載楚國龔舍、漢代逢萌去職時,均有解衣冠,掛東都城門。後便以「掛冠」指辭官、棄官。
詩歌概覽
崔信明這首《送金竟陵入蜀》,是為送友人去蜀地而作。詩中言長安到蜀地的道路艱難艱險,路程遙遠。友人去往蜀地,自己也將辭官歸去。此地一別,從此天各一方,不知何時才能相見。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深深的牽念,離別的悲傷,以及自己的失意落寞之情。
詩歌解析
「金門去蜀道,玉壘望長安」,前句寫實,友人將從長安去往蜀地;後一句則是想像,想像友人到蜀地後,遙望長安的情景。表現長安與蜀地距離非常遙遠,也表達出友人對離開長安去往蜀地的不情願,也為後面寫離別之悲,以及離別之久埋下伏筆。這樣的手法,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中也曾用到,「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前一句寫秦地,後一句寫蜀地,遙遙相望,嘆路途之遠,離愁之濃。
「豈言千裡遠,方尋九折難」,則是具體寫長安到蜀地的路途遙遠,道路崎嶇艱險,表達對友人的牽掛和擔憂。
「西上君飛蓋,東歸我掛冠」,則是寫明友人去後,自己也將辭官離開長安。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表達對友人與自己仕途俱不得意的悲傷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兩句,與之所表達感情相似。可見王勃詩深受崔信明影響。
「猿聲出峽斷,月彩落江寒」,描寫哀傷寂寥的景色。三峽的猿啼聽了令人斷腸,月光照著江水非常寒冷。表達友人離別後的極度的悲傷,以及孤獨之情。這兩句中三峽猿啼,江上月影,都是應景之句,詩人寓情於景,且對仗工整,不失為佳句。可惜後人不傳,不然也可以膾炙人口。
「從今與君別,花月幾新殘」,這句則是回到眼前離別的情形,此地一別,兩地孤單,定將隔幾個春秋,也不知何時才能重見?表達離別前的依依不捨,以及悲傷之情。此處則不及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通達。
詩歌評析
崔信明的詩僅存此一首,可能不是他的最佳之作,也必然有可稱道之處。詩寫離別,在唐代詩中是很常見的體裁,雖然崔信明詩與唐代大家相比,有不足之處,然以其早,所以對唐代詩歌發展有著一定影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便可以看出有崔信明《送金竟陵入蜀》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