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糊紙作品遠銷國外 非遺傳承人巧手扎板凳龍

2020-12-18 中國僑網

陳進平和他的糊紙班製作的板凳龍。

復活糊紙技藝,作品遠銷日本、新加坡 陳進平:巧手扎出板凳龍

這幾天,陳進平和他的糊紙班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刻——為福清市龍高半島的村莊製作板凳龍。

陳進平是福州市糊紙技藝的非遺傳承人。30多年來,他痴迷糊紙技藝,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創新,復活了一度消失的糊紙技藝。他製作的板凳龍栩栩如生,深受龍高半島群眾喜愛,作品還遠銷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近日,記者來到福清市沙浦鎮官廳村。見到陳進平時,他正戴著眼鏡,坐在工作檯上,拿出紙張,經剪、貼、拼、扎等動作後,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紙人就出現在記者眼前。

他說,舞板凳龍是福清龍高半島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習俗,板凳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等組成,其中「龍頭」「龍尾」製作需要糊紙技藝。每年農曆九月、十月,龍高半島一帶的村子都會找他製作板凳龍。

1986年退伍回鄉的陳進平,因同鄉的一次委託,開始了糊紙技藝的鑽研。

「當時糊紙藝人一度消失,我受父輩影響,從小就熱愛繪畫,於是抱著試試的想法,幫老鄉製作。」陳進平靠著自身的美術功底加上參閱古法,做出第一件糊紙作品。他說,糊紙是將紙黏糊到竹子綁紮成的骨架上形成各種形狀的古法製作技術,匯集了繪畫、雕刻、竹藝、刻紙、剪紙、泥塑、彩繪等傳統手工技藝,與民間習俗活動息息相關。

為了不讓糊紙技藝傳承消失,陳進平成立了糊紙班,開始了對糊紙技藝的刻苦鑽研。無師自通的他在骨架製作、色彩搭配方面下足功夫,改變過去作品的粗糙、呆板,讓作品栩栩如生。

很快,陳進平成為福清遠近聞名的糊紙藝人,能夠根據需要信手扎出各種生動形象的作品。特別是他製作的板凳龍,活靈活現,深受群眾喜愛。他先後為30多個村莊製作板凳龍。

「一次,遠在日本的僑胞經多方打聽找上門來,委託我們將製作好的板凳龍等作品運到日本。」陳進平說。

在陳進平的家,記者看到大廳擺放著各種竹篾及紮好的紙人等。

他說,糊紙技藝先以竹篾或木片,用線團紮成骨架,依內容裝飾出形體簡練、造型美觀的人物、飛禽走獸、房屋及生活道具,再在骨架表面褙糊色紙或綢緞,然後用顏料上彩繪製。

陳進平表示,製作板凳龍的龍頭,要在扎骨架這一步驟上下功夫,才能做到眼有神、身有形。如果扎出的造型不好,東西走樣,就沒有觀賞價值。完成一條龍的工序要20多天。

如今,年近80歲的陳進平已不參與大部分糊紙工作。他將這門技藝傳給小兒子陳綱和徒弟們。

陳綱說,他會將這項技藝帶上學堂,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福州糊紙技藝非遺傳承人陳進平:巧手扎出板凳龍
    陳進平是福州市糊紙技藝的非遺傳承人。30多年來,他痴迷糊紙技藝,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創新,復活了一度消失的糊紙技藝。他製作的板凳龍栩栩如生,深受龍高半島群眾喜愛,作品還遠銷日本、新加坡等國家。近日,記者來到福清市沙浦鎮官廳村。見到陳進平時,他正戴著眼鏡,坐在工作檯上,拿出紙張,經剪、貼、拼、扎等動作後,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紙人就出現在記者眼前。
  •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六鼠送福 剪紙迎春 一起來看看非遺傳承人饒寶蓮為南海街坊
  • 非遺傳承人翟桂芝:繡球作品致敬「逆行者」
    非遺傳承人翟桂芝:繡球作品致敬「逆行者」 2020年03月09日20:42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師召鵬 倪夢
  • 達州安仁板凳龍擬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推薦名單達州地方傳統舞蹈安仁板凳龍在列公示期20個工作日02 製作工藝古樸安仁板凳龍的形狀與製作與其它龍不同。它是以板凳為基礎,完全採用本地常見的稻草、包穀殼、秸稈、竹篾條、薴麻等在長條木板凳上綁紮而成。
  • 匠心獨運守正創新,走近國家級非遺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
    漢代後開始以竹篾紮成鳥禽狀骨架,上糊以紙,稱為「紙鳶」。後來又在紙鳶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飛時因風吹而引起哨響弦鳴,聲音悅耳,如同鳴箏,故稱「風箏」。作為濰坊風箏製作技藝的傳承人,郭洪利將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與風箏工藝相融合,將傳統風箏技藝與現代表現相嫁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風箏文化之路。
  • 在沙埔鎮官廳村,有這麼一位糊紙師傅!他的精彩故事,我們怎能錯過?
    糊紙,在福建閩南地區俗稱「紙籤」或「紙紮」。喜慶活動時,糊紙工藝品增添了節慶的色彩和祝福。而在祀祭的場面,它則寄託著人們對已故親人的哀思和美好的祈願。在開始接觸糊紙手藝到現在,陳進平30年的人生就都在跟糊紙工藝打交道。他善於觀察,也善於思考。
  • 赫山記憶·非遺|紙影傳承人朱龍: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
    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益陽報導摸進街頭的小門臉,轉身拐過一條巷子,踩著狹小逼仄的樓梯登上二樓,迎面看見牆上掛著「龍居滄水紙影坊」的牌子。
  • 「手工達人」顏麗璇入選廈門海滄第三批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12月23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上個月,海滄區第三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正式公布,其中就有顏麗璇及其傳承保護的戲曲頭飾製作技藝。手工愛好者顏麗璇,憑藉一雙巧手還曾獲「手工達人」「巾幗巧手」等美譽。顏麗璇的作品常常成為各類展會焦點。
  • 舞鋼曹集「非遺」之 「歡聲笑語」 扎繡球
    舞鋼曹集「非遺之「歡聲笑語" 扎繡球文/山裡紅還有一句歇後語,茅屋扎繡球——不是那個配頭,茅屋:屋頂用蘆葦、稻草等物蓋的房子,大多簡陋矮小。繡球:這裡指裝飾用的彩球。茅屋配不上彩球,所以這樣說。因此,扎繡球便成了喜慶節日的裝飾和留念。
  •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 海南周刊|黎族龍被復活記——五位傳承人歷時十個月完成複製
    「複製黎族龍被,在海南尚屬首次,白沙在黎錦非遺文化傳承上大膽嘗試,這一做法值得肯定。」評審專家們一致認為,與傳統的黎族龍被相比,白沙這一龍被在原材料、染色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差異,但從織繡技藝來看,它在還原黎族龍被製作技藝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一步。「新品」最終通過了專家評審。白沙複製的龍被作品。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這張年畫,出自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一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劉鍾萍之手。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也一度因為被嫌棄「俗氣」而生存艱難。
  • 東莞中堂鎮馮沛朝憑龍舟製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傳承人
    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中堂鎮了解到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於日前公布,東莞市共有5人入選,其中東莞市中堂鎮的馮沛朝憑藉龍舟製作技藝入選。而該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馮沛朝師傅,出生於中堂鎮東向村造船世家,今年63歲,自小就跟著父親做船,從小就耳濡目染,其父親馮懷女是中國國家級龍舟製作技藝傳承人,得授於父親精湛的龍舟製作技藝,馮沛朝師傅製作的龍舟令人嘖嘖稱讚。
  • 餘姚新聞網丨非遺傳承人範江明:復活「千年翠色」 助力鄉村振興
    餘姚新聞網訊(姚界客戶端記者 胡瑾中)瓷土隨轉盤飛速旋轉,雙手嫻熟地又拉又擠,一個個新瓷坯逐漸成形……近日,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附近新開了一家越瓷坊,內設有「國家級越窯青瓷非遺傳承人嵇錫貴大師」工作室、越窯文化展廳、越窯陶藝體驗館、秘色瓷工作室和青瓷展賣廳。
  • 「非」常時期 「遺」起防疫——江蘇非遺傳承人攜手抗疫紀實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江蘇非遺人在助力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非」常時期,「遺」起戰「疫」,貢獻「非遺力量」。  匯聚「硬核」力量,共創抗疫作品  念出來、唱出來、寫出來、畫出來、刻出來、雕出來、捏出來、做出來……面對疫情,江蘇非遺傳承人第一時間行動,創作出了鼓舞士氣、提振信心、傳播正能量的優秀作品1800多件(套)。
  • 疫情下的「寒冬」,濮陽多位非遺傳承人面臨生存壓力
    濮陽是一個非遺大市,各類非遺作品和傳承人層出不窮,按照過去的經驗,以往的春節是很多非遺傳承人的黃金時期,廟會、集市、各種展覽、博覽會等都是他們大展拳腳的地方。然而「過於突然、範圍波及太大」的疫情讓整個行業處於幾近停產的狀態。據了解:濮陽的很多非遺傳承人在老家早已沒了耕地,有的為了潛心研究藝術,變賣家產進行非遺傳承。
  • 遂寧竹編非遺傳承人趙勤:與竹絲「共舞」的幾十年
    遂寧竹編非遺傳承人趙勤:與竹絲「共舞」的幾十年 2019-11-01 20:25: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潘力維 責任編輯:潘力維
  • 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計劃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
  • 非遺文化傳承人經金山走進紅專南路社區展示竹扎製品技藝
    12月23日,雁塔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金山老先生來到小寨路街道紅專南路社區,為居民和社區幹部展示中國傳統民間竹扎技藝。經老先生身旁不遠的會議桌上,造型各異、製作精巧的各式人物、建築等竹扎製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 西安非遺傳承人:用作品記錄一起拼、一定贏的戰「疫」者
    非遺活在當下,不僅僅是技藝本身,也是對現實生活的強烈關注。隨著全國抗疫形勢的日趨明朗、階段性勝利成果的呈現,不少非遺傳承人正在用作品反映著疫情阻擊戰的可喜進展,西安市碑林區傳統彩塑項目傳承人王麗就是這樣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