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糊紙技藝非遺傳承人陳進平:巧手扎出板凳龍

2020-12-18 東南網

陳進平展示板凳龍骨架。

福州晚報記者 王光慧 文/攝

這幾天,陳進平和他的糊紙班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刻——為福清市龍高半島的村莊製作板凳龍。

陳進平是福州市糊紙技藝的非遺傳承人。30多年來,他痴迷糊紙技藝,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創新,復活了一度消失的糊紙技藝。他製作的板凳龍栩栩如生,深受龍高半島群眾喜愛,作品還遠銷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近日,記者來到福清市沙浦鎮官廳村。見到陳進平時,他正戴著眼鏡,坐在工作檯上,拿出紙張,經剪、貼、拼、扎等動作後,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紙人就出現在記者眼前。

他說,舞板凳龍是福清龍高半島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習俗,板凳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等組成,其中「龍頭」「龍尾」製作需要糊紙技藝。每年農曆九月、十月,龍高半島一帶的村子都會找他製作板凳龍。

1986年退伍回鄉的陳進平,因同鄉的一次委託,開始了糊紙技藝的鑽研。

「當時糊紙藝人一度消失,我受父輩影響,從小就熱愛繪畫,於是抱著試試的想法,幫老鄉製作。」陳進平靠著自身的美術功底加上參閱古法,做出第一件糊紙作品。他說,糊紙是將紙黏糊到竹子綁紮成的骨架上形成各種形狀的古法製作技術,匯集了繪畫、雕刻、竹藝、刻紙、剪紙、泥塑、彩繪等傳統手工技藝,與民間習俗活動息息相關。

為了不讓糊紙技藝傳承消失,陳進平成立了糊紙班,開始了對糊紙技藝的刻苦鑽研。無師自通的他在骨架製作、色彩搭配方面下足功夫,改變過去作品的粗糙、呆板,讓作品栩栩如生。

陳進平和他的糊紙班製作的板凳龍。

很快,陳進平成為福清遠近聞名的糊紙藝人,能夠根據需要信手扎出各種生動形象的作品。特別是他製作的板凳龍,活靈活現,深受群眾喜愛。他先後為30多個村莊製作板凳龍。

「一次,遠在日本的僑胞經多方打聽找上門來,委託我們將製作好的板凳龍等作品運到日本。」陳進平說。

在陳進平的家,記者看到大廳擺放著各種竹篾及紮好的紙人等。

他說,糊紙技藝先以竹篾或木片,用線團紮成骨架,依內容裝飾出形體簡練、造型美觀的人物、飛禽走獸、房屋及生活道具,再在骨架表面褙糊色紙或綢緞,然後用顏料上彩繪製。

陳進平表示,製作板凳龍的龍頭,要在扎骨架這一步驟上下功夫,才能做到眼有神、身有形。如果扎出的造型不好,東西走樣,就沒有觀賞價值。完成一條龍的工序要20多天。

如今,年近80歲的陳進平已不參與大部分糊紙工作。他將這門技藝傳給小兒子陳綱和徒弟們。

陳綱說,他會將這項技藝帶上學堂,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復活糊紙作品遠銷國外 非遺傳承人巧手扎板凳龍
    復活糊紙技藝,作品遠銷日本、新加坡 陳進平:巧手扎出板凳龍這幾天,陳進平和他的糊紙班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刻——為福清市龍高半島的村莊製作板凳龍。陳進平是福州市糊紙技藝的非遺傳承人。他說,舞板凳龍是福清龍高半島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習俗,板凳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等組成,其中「龍頭」「龍尾」製作需要糊紙技藝。每年農曆九月、十月,龍高半島一帶的村子都會找他製作板凳龍。1986年退伍回鄉的陳進平,因同鄉的一次委託,開始了糊紙技藝的鑽研。
  • 在沙埔鎮官廳村,有這麼一位糊紙師傅!他的精彩故事,我們怎能錯過?
    糊紙,在福建閩南地區俗稱「紙籤」或「紙紮」。喜慶活動時,糊紙工藝品增添了節慶的色彩和祝福。而在祀祭的場面,它則寄託著人們對已故親人的哀思和美好的祈願。也是因為這樣的一次經歷,讓陳進平在之後的幾年逐漸成為了村裡遠近聞名的糊紙師傅。糊紙,是用漿糊將紙粘制到用竹子綁紮成的骨架,形成各種形狀的古法製作技術。別看這簡單的一句話,其中包含很多細碎的工藝製作過程。有立體製作,又有平面繪畫;大處重塗濃染,小處精工細作,通過剪、貼、拼、扎,可以做出世間萬物。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師徒制是中華文明史上知識傳播、技藝傳承的重要形式,它傳的不僅僅是手藝,還有一種情懷叫工匠精神。」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
  • 達州安仁板凳龍擬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02 製作工藝古樸安仁板凳龍的形狀與製作與其它龍不同。它是以板凳為基礎,完全採用本地常見的稻草、包穀殼、秸稈、竹篾條、薴麻等在長條木板凳上綁紮而成。通常以竹篾條作龍骨,彎製成龍頭,龍身、龍尾的雛形,再用包穀殼紮成龍鬚、龍鱗,用稻草捆成龍身,用薴麻絲(如今多用鐵絲)固定在板凳上,工藝原始而簡單,形狀古樸而奇特,似龍非龍,如獅非獅,神態溫順,憨態可掬。
  •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六鼠送福 剪紙迎春 一起來看看非遺傳承人饒寶蓮為南海街坊
  • 廣州舉辦龍舟非遺文化展 非遺傳承人現場秀技藝
    龍舟龍頭龍尾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偉潮現場雕刻龍頭 程景偉 攝中新網廣州6月25日電 (記者 程景偉)25日,「紙尖上的端午」龍舟非遺文化展在廣州越秀公園廣州城市公園展覽館開幕,展出了一批以端午節為主題的通草畫以及龍舟龍頭、龍尾、船槳、鑼鼓、旌旗
  • 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劉蘭芳:巧手繡出幸福新生活
    作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20年來,劉蘭芳不僅建起了慶陽香包繡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領多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生活困難的留守婦女走出貧困,讓更多人了解了慶陽香包、傳承了香包文化,還探索出了一條慶陽香包市場化的發展之路。自幼,劉蘭芳就對香包刺繡情有獨鍾,對於配色、針法、描摹花樣等刺繡技藝有著獨到的領悟力。「在慶陽村莊裡,刺繡的風氣很濃。
  • 非遺文化傳承人經金山走進紅專南路社區展示竹扎製品技藝
    12月23日,雁塔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金山老先生來到小寨路街道紅專南路社區,為居民和社區幹部展示中國傳統民間竹扎技藝。經老先生身旁不遠的會議桌上,造型各異、製作精巧的各式人物、建築等竹扎製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 延平區評選茶洋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日前,由延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在南平市博物館舉行,28名茶洋窯工匠報名參評。茶洋窯製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遺址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是承載和傳遞非物質遺產的重要環節,自今年8月開始籌備,歷時4個月專業資格紙質材料審核,篩選出28名茶洋窯工匠參評。
  • 赫山記憶·非遺|紙影傳承人朱龍: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
    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益陽報導摸進街頭的小門臉,轉身拐過一條巷子,踩著狹小逼仄的樓梯登上二樓,迎面看見牆上掛著「龍居滄水紙影坊」的牌子。
  • 舞鋼曹集「非遺」之 「歡聲笑語」 扎繡球
    舞鋼曹集「非遺之「歡聲笑語" 扎繡球文/山裡紅還有一句歇後語,茅屋扎繡球——不是那個配頭,茅屋:屋頂用蘆葦、稻草等物蓋的房子,大多簡陋矮小。繡球:這裡指裝飾用的彩球。茅屋配不上彩球,所以這樣說。因此,扎繡球便成了喜慶節日的裝飾和留念。
  • 東莞中堂鎮馮沛朝憑龍舟製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傳承人
    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中堂鎮了解到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於日前公布,東莞市共有5人入選,其中東莞市中堂鎮的馮沛朝憑藉龍舟製作技藝入選。 從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親製作龍舟 據介紹,東莞市中堂鎮的「龍舟製作技藝」,於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匠心獨運守正創新,走近國家級非遺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
    漢代後開始以竹篾紮成鳥禽狀骨架,上糊以紙,稱為「紙鳶」。後來又在紙鳶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飛時因風吹而引起哨響弦鳴,聲音悅耳,如同鳴箏,故稱「風箏」。作為濰坊風箏製作技藝的傳承人,郭洪利將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與風箏工藝相融合,將傳統風箏技藝與現代表現相嫁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風箏文化之路。
  • 福州茉莉花茶製作技藝
    2014年11月,花茶製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千餘年來備受喜愛福州是茉莉花茶的發源地。史料顯示,福州茉莉花茶在北宋已有雛形,南宋出現記載,明朝窨茶技藝逐漸成熟,清朝後期變得興旺。它曾經進貢出口,廣受喜愛。外交部茉莉花茶禮茶均由福州生產。
  • 福州非遺帶貨天團來了
    人民網福建頻道、東南網、福視悅動客戶端、福州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將同步轉播。你知道福州有多少非遺項目嗎?油紙傘、軟木畫、脫胎漆器……仔細一數居然有155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含國家級15項、省級73項)福州非遺項目油紙傘福州非遺項目 軟木畫福州非遺項目脫胎漆器除此之外還有237名市級以上傳承人(含國家級14名、省級91名)、159個非遺保護單位、92個非遺傳承示範基地。
  • 助力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福州鼓樓區啟動非遺進校園活動
    2020年01月19日 11:10:31 來源:東南網 領導為非遺傳承人頒發聘書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18日,農曆臘月二十四,喜迎新春的氣息漸濃。
  • 路北區非遺項目「葫蘆砑花手工技藝」:巧手鈍刀 在葫蘆上呈現古今...
    路北區非遺項目「葫蘆砑花手工技藝」巧手鈍刀 在葫蘆上呈現古今百態  圖為劉建春和他的葫蘆砑花作品。記者 趙亮 攝  明亮的檯燈下,45歲的路北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葫蘆砑花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建春正手持白鋼鈍頭刀,聚精會神地雕琢著手中的葫蘆,一幅層巒疊嶂的古風山水躍然於葫皮之上,畫中人物、草木、山寺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放下手中的活計,劉建春站起身來,放鬆了一下因長時間用力而略顯僵硬的手臂,娓娓講述他與葫蘆的故事。
  • 「手工達人」顏麗璇入選廈門海滄第三批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12月23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上個月,海滄區第三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正式公布,其中就有顏麗璇及其傳承保護的戲曲頭飾製作技藝。手工愛好者顏麗璇,憑藉一雙巧手還曾獲「手工達人」「巾幗巧手」等美譽。顏麗璇的作品常常成為各類展會焦點。
  • 指尖上的「非遺」!平南平山鎮這項手工技藝絕了
    在我們平南平山鎮 有著一項精湛的手工技藝 大家知道是什麼嗎? 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