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梨白,一枚歷史、寫作萌新愛好者,歡迎關注哦~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雙節假期的第二天,無論是出行還是宅家的你,都要好好照顧自己哦~今天依舊風雅「宋」,聊得話題卻不是那麼的風雅,時間再次回到北宋初年,和一起「念叨念叨」那些年的光景。
一個朝代坐不穿一把龍椅,從中國古代史我們便能「咂摸」出些朝代更替、皇位繼承的道道來。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一家言、一姓天下而駐足,浩瀚時光長河中因為那把「龍椅」的吸引,骨肉相殘、血流成河的史實大把存在。
宋朝雖只有短短300餘年,皇室子嗣從北宋中期後便很是艱難,卻也對得起歷史看官,也為「來自龍椅的誘惑」這部歷史長篇紀實片持續提供著素材,今天我們的主角是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一個因為皇位被「犧牲」的孩子。
趙匡胤臨死都未被封王的皇子,趙德昭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朝開國皇帝,只可惜皇帝沒做幾年,他老人家就病逝了,死因至今還是千古之迷。也許他死的沒有那麼複雜,然之後弟弟趙光義的繼位卻將他的「病逝」蒙上了一層「疑雲」,北宋的江山、皇位也由此改變。
據《宋史》記載,趙匡胤有四子,「長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其中長子趙德秀、三子趙德林早逝,所以名義上的次子趙德昭其實就是趙匡胤的「長子」。
趙德昭的母親是賀皇后,是趙匡胤的父親為其娶的正妻,只可惜世很早。乾德二年的時候,趙德昭出閣。這裡的「出閣」並不是姑娘們出嫁,而是宋代皇子們的「出閣」制度。
「出閣」指的就是皇子出就封地,已經具備了一些在政治方面的權利,比如,出就外第,說白了就是可以出宮建宅居住了;再比如,開府置屬,這裡說的就是皇子們具備了皇帝指派輔臣、幕僚的意思。還在宮裡的時候皇子們身邊就是老師們教導,出宮之後就會有指派的大臣來「輔導」他們,畢竟理論和實踐有差距的;最後就是「外廷」,這可是壓軸大戲了,就是皇子們可以「參政」了。
趙匡胤在兒子「參政」這方面,還是比較「保守」的,他希望兒子能夠得到更多的歷練,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千軍萬馬中廝殺的開國皇帝。於是他沒急著給趙德昭封王,而是以他還年輕為由,需要慢慢歷練,授予他州防禦御的職務,後又陸續給他升了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官職。
然令人可惜和「玩味」的,直到宋太祖趙匡胤去世,趙德昭也未被封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咱們接著往下說。
叔叔上位厚待德昭,一句話卻要了他的命
皇子一直未被封王,這不是算什麼稀奇事,趙匡胤死得那麼突然,也許還未來得及為兒子籌劃,當然還有別的原因,兒子如果扶不上牆,也沒轍。
趙匡胤的死是個謎,趙光義的上位便是另一個謎。不管如何,憑藉著哥哥建立王朝才能夠做皇帝的趙光義表面上對兄長留下的孩子還是不錯的,請大家盡情摳字眼。
影視劇中還未上位的宋太宗趙光義
《宋史》記載,太平興國元年的時候,趙德昭「改京兆尹,移鎮永興,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且宋太宗將他和弟弟齊王趙廷美劃為「重點培養對象」,位列宰相之上。他還給侄子去了媳婦,冬天祭祀的時候再次升了侄子的官,怎麼看,宋太宗都是一個好叔叔。
然自古帝王上了皇位,掌了王權之後,怎麼還能允許大為旁落呢?於是所有的故事就從趙德昭跟隨叔叔從徵幽州的時候慢慢有了蛛絲馬跡。
「四年,從徵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啥意思呢?就是一堆人去打仗,突然在家在夜裡的時候發現不知道宋太宗去哪了?這可是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情,許是出於政治考慮,覺得不能沒有「領頭羊」,於是就有人提出立趙德昭為皇帝的意思。這可是觸了趙光義的逆鱗,自己這還沒死呢,侄子就被拱出來了,可憐的趙德昭啊,還沒咋的,早就被惦記了。
因為北徵「不利」,趙光義就久久沒有行追隨自己去太原打仗的軍士的賞,畢竟自己帶隊,仗打得不怎麼樣,這很沒臉啊。然也正是因為趙光義御駕親徵又吃了敗仗,要追究責任那就得追究趙光義,所以還是行賞不那麼令人尷尬,大不了就嘉獎兩句,鼓舞一下士氣也行啊。
換作一般人吃了敗仗是能說的,可這是皇帝啊,可沒人願意去觸這個黴頭,「冤大頭」趙德昭便上線了。
趙德昭去趙光義面前「要賞」了,這傢伙就是「啪啪」打自己叔叔的臉啊。趙光義一想,我這如果不賞賜,以後就是「輸不起」的代言人;如果順了趙德昭這個小子的意,這軍中的將士們還不記著趙德昭的好!再一聯想幽州的時候,找不到自己,有人想謀立趙德昭的時候,火就上來了,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
啥意思呢?就是說現在你趙德昭還沒有上位呢?等你做了皇帝,你誰就賞誰!聽了叔叔這一番話的趙德昭簡直冤枉死了,他這是做了什麼了就被說得如此不堪,叔叔還在位呢,就說自己當皇帝的事情,這是猜忌自己有二心啊。
趙德昭呢,也是個愣頭青,回去之後就抹脖子自刎了!宋太宗聽後又驚又悔,抱著他的屍體,大哭曰:「痴兒何至此邪」!嗯,怎麼說呢,宋太宗的眼淚其實來的挺快,等為大家介紹他的弟弟趙廷美去世時他的悲痛哀傷後,大家就會發現趙光義的悲傷是「量販式」的,不值錢。
梨白叨叨叨
自此,「金匱之盟」上趙匡胤的兒子繼承人失去了一個,這無疑拔掉了趙光義心上的一根刺,沒被自己親爸爸封王的趙德昭在死後被叔叔封王了,「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諡,後改吳王,又改越王」。
《宋史》中記載趙德昭的時候,有一句話很值得玩味,「德昭不形於色」。很多看官到這就不解了,這不是心機深沉的皇子們必備的優良品質嗎?!
然綜上所述,趙匡胤臨死沒給趙德昭封王,德昭呢,明知道自己叔叔打了敗仗,還去「要賞」,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有心人的攛掇,但他卻照做了,還因為叔叔的一句怒言自殺了。
這些舉止行為真的難以和「心機深沉」的皇子掛鈎,不得不推測,這位皇子可能真的是不那麼聰明,甚至還有點「遲鈍」。這大概也是趙匡胤想要磨鍊他的原因,臨死之前不封王,其實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再者,《涑水記聞》中也記載,趙匡胤死後,宋皇后也是先令人召見的秦王趙德美,可見趙匡胤和宋皇后心裡早就對兩個兒子有所考量了。
趙德昭生在皇家幸也不幸,幸的是尋常百姓家以他的資質可能也沒什麼大出息,更不用說封王拜相了;然不幸的是做了皇子就得「鬥」,即使你沒心思,甚至根本沒想打皇位的意思,你的存在就已經是別人威脅了。
與宋太宗趙光義來說,弟弟齊王趙廷美,侄子趙德昭、趙德美都是他的威脅,這些人自然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不過,也許「不形於色」的趙德昭死之前都沒有想通這個道理。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宋史》
《涑水記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