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昭:趙匡胤死都沒有被封「王」的皇子,因叔叔一句話自刎而亡

2020-12-17 梨白愛歷史

我是梨白,一枚歷史、寫作萌新愛好者,歡迎關注哦~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雙節假期的第二天,無論是出行還是宅家的你,都要好好照顧自己哦~今天依舊風雅「宋」,聊得話題卻不是那麼的風雅,時間再次回到北宋初年,和一起「念叨念叨」那些年的光景。

《清明上河圖》局部

一個朝代坐不穿一把龍椅,從中國古代史我們便能「咂摸」出些朝代更替、皇位繼承的道道來。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一家言、一姓天下而駐足,浩瀚時光長河中因為那把「龍椅」的吸引,骨肉相殘、血流成河的史實大把存在。

燭光斧影

宋朝雖只有短短300餘年,皇室子嗣從北宋中期後便很是艱難,卻也對得起歷史看官也為「來自龍椅的誘惑」這部歷史長篇紀實片持續提供著素材,今天我們的主角是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一個因為皇位被「犧牲」的孩子。

《千裡江山圖》局部

趙匡胤臨死都未被封王的皇子,趙德昭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朝開國皇帝,只可惜皇帝沒做幾年,他老人家就病逝了,死因至今還是千古之迷。也許他死的沒有那麼複雜,然之後弟弟趙光義的繼位卻將他的「病逝」蒙上了一層「疑雲」,北宋的江山、皇位也由此改變。

影視劇中的宋太祖

據《宋史》記載,趙匡胤有四子「長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其中長子趙德秀、三子趙德林早逝,所以名義上的次子趙德昭其實就是趙匡胤的「長子」。

趙德昭的母親是賀皇后,是趙匡胤的父親為其娶的正妻,只可惜世很早。乾德二年的時候,趙德昭出閣。這裡的「出閣」並不是姑娘們出嫁,而是宋代皇子們的「出閣」制度。

影視劇中的趙德昭

「出閣」指的就是皇子出就封地,已經具備了一些在政治方面的權利,比如,出就外第,說白了就是可以出宮建宅居住了;再比如,開府置屬,這裡說的就是皇子們具備了皇帝指派輔臣、幕僚的意思。還在宮裡的時候皇子們身邊就是老師們教導,出宮之後就會有指派的大臣來「輔導」他們,畢竟理論和實踐有差距的;最後就是外廷」,這可是壓軸大戲了,就是皇子們可以「參政」了。

《清平樂》劇照

趙匡胤在兒子「參政」這方面,還是比較「保守」的,他希望兒子能夠得到更多的歷練,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千軍萬馬中廝殺的開國皇帝。於是他沒急著給趙德昭封王,而是以他還年輕為由,需要慢慢歷練,授予他州防禦御的職務,後又陸續給他升了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官職。

然令人可惜和「玩味」的,直到宋太祖趙匡胤去世,趙德昭也未被封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咱們接著往下說。

叔叔上位厚待德昭,一句話卻要了他的命

皇子一直未被封王,這不是算什麼稀奇事,趙匡胤死得那麼突然,也許還未來得及為兒子籌劃,當然還有別的原因,兒子如果扶不上牆,也沒轍。

趙匡胤的死是個謎,趙光義的上位便是另一個謎。不管如何,憑藉著哥哥建立王朝才能夠做皇帝的趙光義表面上對兄長留下的孩子還是不錯的,請大家盡情摳字眼。

影視劇中還未上位的宋太宗趙光義

《宋史》記載,太平興國元年的時候,趙德昭「改京兆尹,移鎮永興,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且宋太宗將他和弟弟齊王趙廷美劃為「重點培養對象」,位列宰相之上。他還給侄子去了媳婦,冬天祭祀的時候再次升了侄子的官,怎麼看,宋太宗都是一個好叔叔。

宋太宗趙光義

然自古帝王上了皇位,掌了王權之後,怎麼還能允許大為旁落呢?於是所有的故事就從趙德昭跟隨叔叔從徵幽州的時候慢慢有了蛛絲馬跡。

「四年,從徵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啥意思呢?就是一堆人去打仗,突然在家在夜裡的時候發現不知道宋太宗去哪了?這可是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情,許是出於政治考慮,覺得不能沒有「領頭羊」,於是就有人提出立趙德昭為皇帝的意思這可是觸了趙光義的逆鱗,自己這還沒死呢,侄子就被拱出來了,可憐的趙德昭啊,還沒咋的,早就被惦記了。

「冤大頭」趙德昭

因為北徵「不利」,趙光義就久久沒有行追隨自己去太原打仗的軍士的賞,畢竟自己帶隊,仗打得不怎麼樣,這很沒臉啊。然也正是因為趙光義御駕親徵又吃了敗仗,要追究責任那就得追究趙光義,所以還是行賞不那麼令人尷尬,大不了就嘉獎兩句,鼓舞一下士氣也行啊。

換作一般人吃了敗仗是能說的,可這是皇帝啊,可沒人願意去觸這個黴頭,「冤大頭」趙德昭便上線了。

影視劇中的趙德昭

趙德昭去趙光義面前「要賞」了,這傢伙就是「啪啪」打自己叔叔的臉啊。趙光義一想,我這如果不賞賜,以後就是「輸不起」的代言人;如果順了趙德昭這個小子的意,這軍中的將士們還不記著趙德昭的好!再一聯想幽州的時候,找不到自己,有人想謀立趙德昭的時候,火就上來了,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

啥意思呢?就是說現在你趙德昭還沒有上位呢?等你做了皇帝,你誰就賞誰!聽了叔叔這一番話的趙德昭簡直冤枉死了,他這是做了什麼了就被說得如此不堪,叔叔還在位呢,就說自己當皇帝的事情,這是猜忌自己有二心啊。

影視劇中的趙光義

趙德昭呢,也是個愣頭青,回去之後就抹脖子自刎了!宋太宗聽後又驚又悔,抱著他的屍體,大哭曰:「痴兒何至此邪」!嗯,怎麼說呢,宋太宗的眼淚其實來的挺快,等為大家介紹他的弟弟趙廷美去世時他的悲痛哀傷後,大家就會發現趙光義的悲傷是「量販式」的,不值錢。

梨白叨叨叨

自此,「金匱之盟」上趙匡胤的兒子繼承人失去了一個,這無疑拔掉了趙光義心上的一根刺,沒被自己親爸爸封王的趙德昭在死後被叔叔封王了「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諡,後改吳王,又改越王」。

《宋史》中記載趙德昭的時候,有一句話很值得玩味,「德昭不形於色」很多看官到這就不解了,這不是心機深沉的皇子們必備的優良品質嗎?!

然綜上所述,趙匡胤臨死沒給趙德昭封王,德昭呢,明知道自己叔叔打了敗仗,還去「要賞」,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有心人的攛掇,但他卻照做了,還因為叔叔的一句怒言自殺了。

這些舉止行為真的難以和「心機深沉」的皇子掛鈎,不得不推測,這位皇子可能真的是不那麼聰明,甚至還有點「遲鈍」這大概也是趙匡胤想要磨鍊他的原因,臨死之前不封王,其實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再者,《涑水記聞》中也記載,趙匡胤死後,宋皇后也是先令人召見的秦王趙德美,可見趙匡胤和宋皇后心裡早就對兩個兒子有所考量了。

影視劇趙匡胤和宋皇后

趙德昭生在皇家幸也不幸,幸的是尋常百姓家以他的資質可能也沒什麼大出息,更不用說封王拜相了;然不幸的是做了皇子就得「鬥」,即使你沒心思,甚至根本沒想打皇位的意思,你的存在就已經是別人威脅了。

趙光義心裡的另一根刺,弟弟趙廷美

與宋太宗趙光義來說,弟弟齊王趙廷美,侄子趙德昭、趙德美都是他的威脅,這些人自然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不過,也許「不形於色」的趙德昭死之前都沒有想通這個道理。

《清平樂》劇照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宋史》

《涑水記聞》

相關焦點

  • 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都怎麼樣了?趙氏子孫今何在?
    趙匡胤為了讓兒子能夠多多歷練,並沒有直接給他封王,而是讓他相繼擔任了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務。不過趙匡胤可能想不到,自己會在盛年突然早逝。趙匡胤死時,趙德昭已經25歲,但依然沒有被冊封為親王,這也使得他在突然來臨的政治鬥爭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趙光義登基稱帝後,趙德昭才被冊封為武功郡王。
  • 明明有兒子,趙匡胤為何就不立太子?趙匡胤:繼承人只能是趙光義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有人就產生一個疑問,為何趙匡胤不立自己的兒子呢?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趙德秀和趙德林都早夭,所以實際上趙德昭就是長子,趙德芳就是次子。在北宋第二位皇帝登基過程中,「燭影斧聲」已經爭議了千年,說是趙光義殺死了趙匡胤,可歷代史學家始終找不到實據,已然成為了千古之謎。關於趙匡胤之死,《宋史》中描述很簡單,「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越是這樣簡單,越是讓後人產生質疑。
  • 宋朝最大懸疑:「斧聲燭影」之謎,趙匡胤究竟是怎麼死的?
    言下之意是,當時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已成年,都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光義帶人迅速進宮,直接到宮裡找宋皇后。宋皇后被嚇得目瞪口呆,無奈地對著趙光義說了一句話:「我們母子的性命,全靠你了。」趙光義對此回答了:「富貴無憂!」司馬光是個史學高手,不方便直說的事,而是委婉地進行了表述。
  • 趙匡胤的兒子們都死得很離奇,他的孫子們,在北宋過得怎麼樣
    趙匡胤一生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都早夭了,長大成人的只有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宋太宗趙光義上臺後,趙德昭最終在29歲的時候自殺了。趙德芳則在23歲的時候,晚上睡了,第二天就再也沒有醒過來。
  • 趙匡胤傳位給弟弟,留下的子孫後裔,受到太宗一脈的優待了嗎?
    首先是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身體健康,她如何得知兒子駕崩時孫子還是個小孩子?事實上,趙匡胤駕崩時,最大的兒子趙德昭也已經26歲,國賴長君這個理由很難成立。其次,知道金匱之盟的只有杜太后、趙匡胤、趙普三人,宋太宗即位後,杜太后和趙匡胤都已去世,只有趙普一人還在世,所以是孤證。
  • 趙匡胤為何終其一生都不立太子,傳位弟弟是其真實想法嗎?
    作為一個開國皇帝,趙匡胤並沒有向劉邦那樣排除異己大殺功臣,而是與眾武將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佳話。其在位十六年,成就頗多,但唯一令人不解的就是他這十六年中都沒有立太子,甚至都沒有封自己的兒子為王,反倒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平步青雲,被封晉王,加封開封府尹,最終導致趙光義權力滔天,奪取了大宋的政權。趙匡胤是何等精明之人,怎麼會不知道立太子的重要性,可他為何不為呢?
  • 趙光義接替皇位後,是怎樣對待趙匡胤的妻子兒女的呢?
    結果到凌晨,趙匡胤突然死了。這一死亡十分離奇。因為趙匡胤常年打仗,行伍出身,身段健康。且時他只有50歲,仍屬於盛年,不會因喝點小酒就死去。因此,歷史上對他的死,大多認為與趙光義脫不開關係。在同期的記載《湘山野錄》中,有「燭影斧聲」的描述,認為趙匡胤實是被趙光義所殺。近代史學家也持有同樣的觀點。 因此,這趙光義是個心狠之人。
  • 趙匡胤分明有兒子,為什麼他五十歲駕崩時,要傳位於其弟呢?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順利進入開封,大臣們見風使舵迎接新主,就這樣趙匡胤輕易實現了改朝換代,可見幼主當國其弊之大,出於這一種憂慮,杜太后也絕不能讓新興的宋朝重蹈覆轍,這才有了立遺訓,定盟約,讓太祖傳位於晉王趙光義,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實現皇位過渡。
  • 宋太宗繼位後,是怎麼對待大哥趙匡胤的年輕妻子?其手段令人不齒
    據《宋史紀事本末》所載,976年趙匡胤駕崩前夕,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都聽不清楚他們在說什麼。期間有人看見殿內燭影搖動,好似趙光義離座退避,片刻,又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並聽到趙匡胤大聲說道:「你好自為之」。當夜,趙匡胤駕崩。趙匡胤崩後,宋皇后命內侍都知王繼隆出宮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言外之意就是讓趙德芳趕緊進宮繼承皇位。
  • 趙匡胤兒子離奇死亡,遺孀被剝奪皇后待遇,趙光義真是幕後兇手嗎
    於是有人提議:國不可一日無主,立刻擁立趙德昭。虧得趙德昭沒有盲目應允,不久,趙光義捂著屁股回營了。這次北伐失敗,趙光義鬱悶到極點,閉口不談對將士們的撫恤和獎賞。趙德昭太年輕,他很草率地替將士們向叔叔請功。趙光義火了,他們擁立你,你替他們請功,想幹啥啊?等你做了皇帝,親自賞他們也不遲!
  • 趙匡胤去世前,為何不讓25歲的兒子繼位,反而傳位給趙光義?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說趙匡胤生前承諾母親杜太后,日後將帝位傳給光義。
  • 趙匡胤死時兒子已25,為何還非要傳位給弟弟…
    宋初繼承的是五代,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思維都是五代模式的。五代什麼特點?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中央政府的威望和政治約束跌入谷底,社會道統完全打碎。既沒有社會道德方面普遍認可皇帝權威,也沒有政治軍事制度方面保障皇帝地位。
  • 趙匡胤之死:他到底是不是被趙匡義殺害的呢?​
    他弟弟本來就拉幫結派,連權傾朝野的獨相趙普都被趙匡義擠出朝廷了,可見朝廷內文官方面問題不大,不過趙匡義在軍隊中就沒有威信了,只是當時恰好(也許是趙匡義看準時機)掌權的武將都被派出準備打北漢的路上了,而且本身就被趙匡胤收回了兵權,當時的武將連直接軍隊的指揮權都沒了,最重要的是他大哥兩個合法繼承人被他牢牢掌握在手裡而且乖乖的,當時軍權名聲最高的曹彬也被他拿錢收買了,
  • 從趙匡胤到趙光義: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但是,柴榮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等方面,都絲毫不遜於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帝王。難怪,後世對他有「五代第一明主」的讚譽。周太祖郭威建立了後周政權,可惜卻一直沒有子嗣,因此才冊立了養子(內侄)柴榮為儲君。而事實也證明,郭威的眼光無比準確,柴榮無論從德行還是能力都堪配重任。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不小心漏掉一個人,15年後此人篡位為帝!
    而趙光義明擺著養了一群精壯之士,一次趙二跟趙大喝酒喝多了回家,趙大給送出門,看到他麾下親兵高瓊、戴興、王超、李斌、桑贊(日後都是禁軍大將),還嘉獎一番。當然,趙光義以親王尹京,按五代慣例是儲君,但不代表這個位置日後不會動搖。趙德昭比趙光義小不了幾歲,就在太祖死那年,他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吳越王錢燮來朝,太祖派他去迎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