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初夏和煦的陽光,5月18日,記者來到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村道寬闊平整,路旁鮮花爭豔。村口的「侗錦傳承基地」裡,織娘們在熟練地飛針走線。織機旁,穿著藍色侗布衣裳的粟田梅,正在指導織娘織造侗錦。
年逾5旬的粟田梅是村黨委書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錦織造技藝傳承人,還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在她的帶領下,這個偏遠山村已煥然一新,2018年摘掉了貧困村帽子。
2016年,文坡村由原元現村、樹團村、八毫村、絞坪村、楓香村合併而成,是一個「貧困程度高、基礎設施薄、產業發展弱」的貧困村。
為改善村裡的基礎設施,粟田梅近年來爭取資金為村裡置辦了一項項「家業」:架設10多公裡長的水管,給村民送去了清潔的飲用水;鋪設了500多米的青石板路面,讓村民出門腳不沾泥……
「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都變成了現實。」說起村裡的變化,村民粟召蘭滿臉幸福。
脫貧攻堅,產業為先。粟田梅介紹,該村探索「村企合一」發展模式,盤活農村資源資產,所有企業由村裡統一管理,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村民可通過每年固定地租、公司所得利潤分紅、參與公司生產等形式獲得收益。文坡村突出特色產業,構築以「侗錦」為核心,農業產業、鄉村旅遊為兩翼的「一核兩翼」產業體系。建立合作社、產業龍頭企業與貧困戶共同參與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全村3000餘人走上致富路。
村裡創辦了「侗錦坊」,侗錦傳習所和侗錦博物館也相繼建成,還建起侗錦合作社,帶動全村貧困戶發展侗錦產業。村裡300多名婦女變身「織娘」,走上侗錦織造的致富之路,參與織錦的婦女年平均增收5000多元。
建檔立卡貧困戶粟念禮家有5口人,她既要照顧老人,又要看護年幼的孩子,靠著丈夫微薄的收入,日子過得緊巴巴。粟念禮學會了侗錦織造,加入了侗錦合作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月收入3000多元。
2017年,文坡村建設了侗錦傳承基地,與湖南大學及湖南侗脈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創建了文坡侗錦品牌。如今,文坡村生產的侗錦遠銷美國、新加坡等國和香港地區,全村每年侗錦產值達400多萬元。
沿河而上,來到一片果林。「這就是黃桃基地,也是村集體經濟的支柱產業。」順著粟田梅手指方向看去,眼前一片翠綠,掛滿黃桃的枝條,隨風擺動,10多位村民穿梭在林間,熟練地疏果、剪枝。2018年,該村流轉150畝土地建設黃桃基地,引進水果種植大戶負責經營管理,今年預計掛果15萬公斤,收入可達80萬元。
文坡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觀光旅遊,還發展油茶種植4000畝,丹參種植80畝,優質稻200畝,紅薯130畝,吸收貧困群眾400餘人就近就業。同時,成立通道錦繡文坡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舉辦「恰坪偶」「水神節」「大戊梁」等文化旅遊活動吸引遊客前來休閒,年接待遊客達4萬多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00多萬元。
如今的文坡村,已從過去的「貧困村」變成一個「村美、業興、民富」的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18年以來,該村先後榮獲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民族團結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文/黃巍 吳祥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