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2020-12-17 薩沙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臺灣在明代也是人口稀少的地方,漢人不過幾十萬人,很多地方荒無人煙。

荷蘭人,準確說荷蘭東印度公司,從盤踞臺灣以來,也只是佔據臺南這種人口較多的地區。這主要是東印度公司畢竟是商業公司,不願意將大量的金錢投資建設殖民地,畢竟臺灣也沒有什麼之前的出產。

東印度公司並沒有不顧一切,建設殖民地的野心,它需要的是賺錢。

不過,荷蘭人在臺灣仍然修建了普羅民遮城(赤嵌城)和熱蘭遮城(臺灣城)兩座堅固的要塞,花費了巨大的資金。

其中,又以熱蘭遮城最為堅固,第一期修建就花費了長達5年的時間。

熱蘭遮城的名氣很大,是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稜堡。

所謂稜堡,是歐洲16時期到19世紀的特殊城堡。火炮出現以後,傳統的歐洲城堡就無用了。古代那種步兵蜂擁攀登城牆,遭遇弓箭、落石甚至熱油情況,現在已經不可能出現了。大炮只會在很遠的地方,不慌不忙的發射大量的實心炮彈,將城堡打成一堆廢墟。

這種作戰中,進攻一方有很大優勢,它可以選擇任何方位攻擊,尤其是城堡的火力死角。

有矛就有盾,稜堡就出現了。稜堡是複雜的城堡系統,最外層是低矮、傾斜、厚度很高的防炮牆。

防炮牆牆有一個角度,厚度很高,炮彈很難穿透。一旦擊中防炮牆,炮彈還容易出現跳彈,大大減弱炮擊的威力。

同時,稜堡的特殊設計,讓城堡不存在火力上的死角,增加了防禦能力。

鄭成功大軍殺入臺灣後,首先包圍了普羅民遮城。

普羅民遮城存在設計上的缺陷,就是飲水必須依靠外面的溪流。鄭成功明軍切斷小溪以後,守軍在3天後就開城投降,也算他們聰明。

不過,熱蘭遮城就沒這麼好對付了!

鄭成功明軍的大炮,不能正面摧毀這座稜堡。

說起來,鄭成功的大炮其實是很先進的。

很多人說大明的火炮落後,這是胡說八道。大明歷史上從來都很重視火炮,包括初期和中期的破虜炮、大將軍炮等等,都是很實用的火炮。

不過,這些火炮的性能有一定缺陷,主要是沒有最恰當的比例。

大家都知道,火炮的火藥被點燃以後,會出現巨大的膛壓,將炮彈推出炮膛。在炮彈被擊發同時,大炮內部各部位也受到很大的衝擊力。如果火炮金屬的承受力不足,就會導致炮聲崩裂甚至炸裂,後果嚴重。

不過,火炮是打仗用的,又不能無限制造的很厚重,這會導致重量太大,難以機動,也難以鑄造。

更重要的是,火炮的各部位承受的壓力是不同的,藥室承受力最大,炮膛就要小一些。所以,藥室可以造的厚重一些,炮膛則可以輕薄一些。

那麼,這就要尋找最合適的比例。

最初,大明做得沒有歐洲人好,早期火炮大多是柱形或者一頭大一頭小的煙囪型。

到了明朝中後期,通過購買和仿造西洋火炮,大明掌握了西方最佳的比例,產生出著名的紅衣大炮。

紅衣大炮是紡錘形,各部位的厚度不同,大體達到了完美的比例。紅衣大炮的基本尺寸比,直到200年後的鴉片戰爭時期仍然不變。可見,大明仿造的紅衣大炮技術已經是世界一流。

而鄭成功的明軍,多來自他的父親鄭芝龍。眾所周知,鄭芝龍是海盜出身,半盜半商,非常重視海戰。通過和西洋人合作,他購買和製作了大量先進火炮,就火力來說,達到歐洲比較先進的水平。

自然,就火炮鑄造技術上,鄭成功軍隊的技術上還有一定差距,但並不算大。

叛徒施琅在澎湖打贏鄭成功的明軍時,曾繳獲戰艦上的大量火炮,其中紅衣大銅炮就有12門,都是四五千斤的大炮,炮彈有二十多斤重量;還有紅衣大鐵炮2門,重達七千多斤,炮彈重三十多斤。

按照歐洲的說法,紅衣大鐵炮應該是40磅炮。這是很嚇人的。

在200年後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戰艦的標準火炮不過是32磅炮,炮重相當於中國炮的五千斤大炮。

可惜,即便是這種級別的紅衣大炮,仍然不足以對付熱蘭遮這麼龐大的稜堡。

炮戰中,紅衣大炮不能迅速摧毀稜堡,反而會受到敵人的火炮反擊,很容易被壓制。

而沒有火炮擊毀稜堡,用步兵強行攻城等於送死。

這種情況下,鄭成功轉而長期圍困熱蘭遮城,以減少傷亡。與此同時,荷蘭人的海上援軍,連續被鄭成功擊退。

荷蘭守軍苦苦支持了9個月,彈盡糧絕,軍心渙散,一些人開始投降。一個荷蘭兵投降後,指出了熱蘭遮城防禦的缺點。熱蘭遮城有一個支堡,烏特勒支堡。烏特勒支堡位於在熱蘭遮附近的小山上,地勢非常高,上面架設的火炮可以覆蓋整個地區,進行側面的火力支援。

然而,烏特勒支堡又比熱蘭遮小得多,防禦力較弱,比較容易被攻破。一旦烏特勒支堡被攻破,鄭成功就可以居高臨下使用大炮,猛烈轟擊熱蘭遮主城。相反,荷蘭人的火炮卻難以有效還擊,必敗無疑了。

由此,鄭成功調整了戰略,在烏特勒支堡附近修建了3座炮臺,部署了28門紅衣大炮,另外,還有2門大炮用於牽制熱蘭遮主城。

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發動總攻,30門大炮開始猛烈炮擊!

正常來說,古代的火炮不能同今天相比,單日炮擊數量是很有限的,一般就是二三百發,再多了容易出危險。

然而,這30門大炮僅僅在一個上午,就發射炮彈1000發以上,相當於每門開炮超過30發。在這1000發炮彈的猛擊下,體積較小的烏特勒支堡,很快被打成一堆廢墟。支堡內的荷蘭守軍大部分被炸死,餘部逃竄。

打垮烏特勒支堡以後,熱蘭遮城已經必然會淪陷。此時,鄭成功的30門大炮繼續炮擊到下午,當天9個小時發射了2500發炮彈。

熱蘭遮城被炮擊後,雖沒有到被摧毀的地步,已經無法堅守。

只要鄭成功在烏特勒支堡的位置設置炮臺,持續不斷炮擊,熱蘭遮遲早會被打成一堆瓦礫。況且一天2500發炮彈的可怕炮擊,也讓荷蘭人肝膽俱裂,失去了作戰意識。

果然,26日鄭成功開始調整炮兵部署,準備新一輪炮擊。

至此,荷蘭人再也無法堅持,27日剩餘900多人開城投降,臺灣戰役結束。

可以說,臺灣戰役是兩強的決戰,也是非常精彩的炮戰和攻防戰。

最終的勝利者是大明,由此可見明代火炮技術的水平,始終保持世界一流。

相反,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滿清的火炮技術不但沒有突破,甚至很多火炮還不如紅衣大炮。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林則徐認為是固若金湯的虎門要塞,卻被英軍於一天內攻陷。當時英軍一共調派了18隻大小船艦殺入珠江口,虎門要塞的460門大炮竟然一發也沒有打中敵人。大小10個炮臺,全部落入敵軍手中。

這要不亡國,就是有鬼!

聲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1個荷蘭人能抵25個中國人?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的中荷軍隊實力對比
    ▲熱蘭遮要塞模型 赤嵌戰役和北線尾戰役使鄭軍分別控制了臺灣島西南部以及北線尾島,荷蘭人被困在當中的大員島上,困守著名的熱蘭遮要塞,要塞是典型的稜堡結構
  • 鄭成功收復臺灣,一座城池久攻不下,俘虜上前說:「我有辦法」
    臺灣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但是臺灣卻數次被外敵侵佔,又數次被收回,在歷次的收復臺灣戰爭中,尤以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振奮人心。公元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率軍進攻荷蘭在臺灣修建的熱蘭遮城,大破荷蘭軍隊,同年2月1日,荷蘭臺灣總督揆一無奈之下,籤署投降協議,並率領全體荷蘭人撤離臺灣。
  • 1661:熱蘭遮城之戰——四百年前的臺海戰爭
    約三十年後的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延平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橫渡臺灣海峽,圍攻熱蘭遮城,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臺灣。 揆一開始加強戒備,不準華人在普羅民遮城販賣糧食,所有華人頭家仕紳軟禁在熱蘭遮城中以免通敵。田間未及收割的稻穀一律焚毀。揆一同時向巴達維亞請求援軍,並在熱蘭遮城面向海處新建一座稜堡,本來還打算在打狗新增一座堡壘,但被巴達維亞當局以花費過多而回絕。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1662年一月,鄭成功開始炮轟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中心臺灣城(今臺南市安平古堡附近),二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農曆十二月),荷蘭人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淪陷了三十幾年的臺灣,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收復臺灣,趕走荷蘭人,鄭成功到底是如何攻陷熱蘭遮城的?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朝末年,臺灣被荷蘭殖民者佔領。鄭成功率領南明軍隊進入臺灣驅逐荷蘭人。在跟荷蘭人作戰的時候鄭成功遇到了一塊難啃的骨頭,那就是熱蘭遮城。為什麼說熱蘭遮城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呢,這座城市是荷蘭人在臺灣修建的堡壘,不僅城牆堅固,設施齊全,還有強大的外圍火力,鄭成功率領的船隊對於荷蘭人猛烈的攻擊,讓荷蘭人躲在熱蘭遮城城中不敢出來,而鄭成功的船隊也不敢冒然去攻打。雙方對峙的情況下就要打持久戰了,荷蘭人躲在熱蘭遮城城中,而鄭成功就將這座堡壘給圍困起來,看誰能熬得過誰。
  • 鄭成功為什麼能成功登陸臺灣?
    佔領臺灣已經三十七年的荷蘭人在海面上發現了一支龐大的船隊。這場歷時近9個月的臺灣收復戰徹底打響。那麼鄭成功是如何贏得這場戰爭的呢?1、知己知彼。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明末著名的海盜頭子,母親是日本人。鄭芝龍黑白兩道通吃,無論是和大明朝廷還是與荷蘭人混得都不錯。少年時期的鄭成功就已經十分了解福建附近海域的人文地理了,臺灣也是不在話下,對於臺灣的一些布防肯定也是了如指掌。
  • 鄭成功攻臺3,驅逐荷蘭人,歐洲以少擊多的神話破滅
    拿下普羅民遮城後,鄭軍立刻向熱蘭遮城進軍,而此時,城中只有905名士兵防守,氣氛非常凝重,雖然當時鄭成功麾下有超過荷蘭人十倍以上的軍力,也有強大的火炮,但熱蘭遮城典型的文藝復興城堡,也就當代歐洲最先進的稜堡,這種城堡毫無死角,各堡壘間能夠形成交互火力網。
  • 鄭成功的英年早逝
    鄭成功海澄大捷。1653年五月,清軍進攻鄭成功(1624年~1662年)部隊的沿海基地海澄,清軍集中銃炮密集轟炸明軍前沿陣地,明軍的防禦工事大部分被毀,部隊損失不小。初七,清軍全線進攻,明軍在護城河沿岸埋下大批火藥,等到清軍大部過河進入雷區後,引爆火藥,過河清軍大部分被燒死。明軍發動全面反攻,清軍大敗,殘餘清軍逃回漳州。
  • 劉仲敬:鄭成功與荷蘭人的戰爭
    1624年,荷蘭在臺灣南部海岸修建了熱蘭遮城堡,臺灣也逐漸發展成為荷蘭最富有的一座殖民地。而這時,在與清朝對抗中遭遇挫敗的鄭成功也將目光瞄向了臺灣,他將成為荷蘭人在遠東最強勁的對手。1662年初,經過九個月的激戰,鄭成功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帶領手下將領戰勝了如日中天的荷蘭人,拿下了臺灣。鄭成功是如何做到的?
  • 雅克薩之戰, 如果俄國人面對的是鄭成功的部隊, 結果會怎樣?保證...
    可別小看了侵略者對雅克薩城的改進,就是這小小的改進,使得清軍愣是沒打下來。有人問,不是有紅夷大炮嗎?土木混合的小城堡不至於轟不下來吧。的確,清軍有紅夷大炮,可是清軍這紅夷大炮威力太差,甚至不如23年前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用的火炮。
  • 鄭成功收復臺灣
    廈門鼓浪嶼鄭成功像1661年四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士兵橫渡臺灣海峽,經過八個月的苦戰,一直到1661年12月20日,擁有兵力優勢的鄭成功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熱蘭遮城堡看起來堅不可摧,依靠正面戰場是無法強行奪取了。熱蘭遮城既然無法強行攻下,鄭成功就改變了戰略。他派出大部分軍隊在臺灣各地屯田種地,徵收錢糧,準備跟荷蘭人打持久戰。荷蘭人被圍困在熱蘭遮城堡中,雖然敵人無法攻破城堡,但是他們卻面臨著補給不足的問題。
  • 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
    廈門鼓浪嶼鄭成功像1661年四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士兵橫渡臺灣海峽,經過八個月的苦戰,一直到1661年12月20日,擁有兵力優勢的鄭成功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熱蘭遮城堡看起來堅不可摧,依靠正面戰場是無法強行奪取了。熱蘭遮城既然無法強行攻下,鄭成功就改變了戰略。他派出大部分軍隊在臺灣各地屯田種地,徵收錢糧,準備跟荷蘭人打持久戰。荷蘭人被圍困在熱蘭遮城堡中,雖然敵人無法攻破城堡,但是他們卻面臨著補給不足的問題。
  • 1661年,鄭成功如何收復臺灣
    1.香料1498年5月的一天,卡利卡特的王宮前面,站著一群風塵僕僕、滿臉戒備的葡萄牙人,為首的人名字叫達·伽馬,他自稱是國王派來的大使。他們在等待覲見卡利卡特的國王,接待他們的官員問道:「你們要見國王,準備了什麼禮物呀?」
  • 《鹿鼎記》裡誇鄭成功的一段話,其實嘲笑了晚清命運
    一、東渡徵臺《鹿鼎記》中林興珠等用地堂刀法砍馬腿之戰的原型,可以追溯到1661年鄭成功大軍東徵臺灣一戰。那一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向盤踞臺灣島38年的荷蘭軍發起攻擊。荷蘭軍隊仗著己方火槍厲害,用火槍戰術瘋狂射擊鄭成功大軍。眾所周知,大航海時代,荷蘭是歐洲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號稱海上馬車夫。
  • 鄭成功39歲猝死,為何臨終前下令殺死自己的妻子、長子和孫子?
    這件事情發生在鄭成功攻打臺灣期間。事情的原委還得從鄭成功抗清失敗後說起,在永曆十三年,鄭成功在南京之戰中折戟沉沙,一手培養起來的親信、戰將和根據對都在這一戰中消磨殆盡。
  • 鄭成功為何能打敗侵臺荷軍
    戰鬥結束後,119具荷軍屍體留在了沙洲上——包括指揮官培德爾,其餘荷蘭人涉水爬上海岸邊的領航船,狼狽地逃回了熱蘭遮城。  陸海兩番交手,荷蘭人都沒佔到便宜,他們派去增援普羅民遮城的隊伍也因指揮官判斷沒有勝算而退回。自識打不過鄭軍的荷蘭人遂遣使求和,希望以獻出臺灣本島為條件,換取他們在大員基地以及在臺灣傳教權利的保留。
  • 臺灣是何時淪為荷蘭殖民地,又是何時收復的?
    他們在臺灣西南沿海一稱為「大員」的狹長小島上築起了「熱蘭遮城」,作為荷蘭統治臺灣的中心;之後又在臺灣本島的赤崁地方建立了一個市鎮,名為「普羅汶蒂亞」。當時明朝政府正面臨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和東北女真族崛起的威脅,無力顧及臺灣的防務,臺灣就這樣落入荷蘭人手中。荷蘭佔領臺灣,是要把此地建成對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與東南亞商業貿易的據點和樞紐,並壟斷菲律賓群島與中國之間的貿易。
  •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兩萬五千人大軍打一千名荷蘭人為什麼需要八個月?
    1661年四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士兵橫渡臺灣海峽,經過八個月的苦戰,一直到1661年12月20日,擁有兵力優勢的鄭成功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荷蘭人在臺灣的海軍力量只有四艘軍艦,分別是赫克託號、斯格拉弗蘭號、白鷺號和瑪利亞號,其他都是一些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