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在一線|吳計軍:在咱農信的字典裡就沒有「難」字一說

2020-12-14 山西農信

記得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有成千上萬條,只要心中有信仰、有目標、有方向,一定可以到達想去的地方。

一以貫之的堅守

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沒有鮮花與掌聲,他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二十餘年如一日,行走在田間地頭,把金融服務送到百姓身邊,他是萬千農信員工中的普通一員,他就是平定農商行張莊支行客戶經理——吳計軍

1994年7月,20歲出頭的吳計軍進入了農信這個大家庭,開啟了他20多年的農信生涯,他先後從事出納、信貸、押運等工作崗位,現為平定農商行張莊支行客戶經理。多年來,他立足本職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無論崗位如何變化,不變的是他對工作的熱愛,不變的是他對工作的執著,不變的是他默默的堅守與奉獻。

重頭再來的堅定

轉變思想,放下包袱,從不會到學會,變壓力為動力。從2007年到2017年守押中心解散,他從事押運工作十年,而後又回到張莊支行從事信貸工作,擔任客戶經理。一開始,他對信貸管理系統、信貸相關制度都是陌生的,感到一些茫然,害怕自己無法適應新崗位的工作要求。但他很快轉變了想法,以最快的時間進入了角色,他每天學習信貸業務知識,向年輕員工請教學習,作業系統有時記不住流程步驟,他就邊學邊做筆記,一步一步記,一步一步學,力爭使自己不落伍、不掉隊。終於,經過努力他適應了這個崗位,負責走訪調查發放個人貸款。

背包下鄉惠農助企

自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堅持學習,尤其重新回到信貸崗位後,由於平時工作忙,不僅要對轄區貸款調查、貸後檢查、貸款催收,還要對POS商戶、「晉享e付」商戶進行管理。針對自己文化底子薄、年齡偏大,他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尤其信貸業務知識、國家金融方針政策及金融法律法規等,發揚農信人不怕千辛萬苦,溫暖千家萬戶的「背包精神」,通過入農戶、下農田、進企業、到機關,積極走訪地方重點企業,對周邊的村、農戶、商戶、優質小微客戶進行走訪摸底、逐戶走訪,主動和農民拉家常、做朋友,為農民提供各類金融信息。

目前,他發放的貸款無一戶形成不良,無一筆拖欠利息。他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成績,贏得了客戶、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稱讚。

攻堅戰場的先鋒

今年7月,省聯社「四大戰役」打響以來,面對艱巨的任務,千頭萬緒的工作,他作為張莊支行的一名老員工,沒有退縮、沒有抱怨,而是嚴於律己,主動作為。農信是自己的家,他對農信事業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積極挑戰,尤其在 「清不良」反擊戰中,他所在的支行涉及的不良貸款戶數多、金額小,時間跨度大,情況十分複雜,面對困難他沒有退縮,擼起袖子、撲下身子,一周7天天天在崗,全面摸排不良貸款的詳細情況,按照先近後遠,由易到難的原則,打電話、實地走訪、上門對接。電話不知打了多少通、不知道被對方掛了多少回,直到嗓子冒煙,直到說不出話來,他都沒有放棄,功夫不負有心人,截至2020年10月17日,他共清收歷年不良貸款14戶、25筆,金額4.11萬元。

海裡撈針的執著

借款人張某,家住平定縣張莊鎮某村,貸款餘額2200元。吳計軍利用臨近中午時間來到該村,打聽張某的家庭住址。沿著蜿蜒的小路,一路走,一路問,由於村裡人只知道乳名,問大名還真沒人知道。挨家挨戶問,見人就打聽,得到的都是搖頭、不知道、沒聽過、沒這人等等。

這怎麼行呢?繼續問詢。路邊走過來一位大爺,他問:「大爺,向您打聽個人,你知道咱們村的張某家在哪住嗎?」

大爺停步,問:「多大了?」

「45歲左右。」

大爺凝神一想,很熟悉,扭頭看向不遠處的一位婆婆說:「他們說的是你家兒子吧?」

婆婆頓了一下說:「不是不是。」

但是,吳計軍猜想,十有八九應該就是。也許老婆婆意識到了什麼,不願意承認。

等老婆婆走遠時,吳計軍跟隨上去,幾經追問下,判定張某就是老婆婆的兒子。

問電話,老婆婆說:「不知道,我們不聯繫,沒電話。」

怎麼可能呢?忍著飢餓,吳計軍再三說明欠貸不還的危害,給自己及家人帶來的諸多不便。老婆婆也是明白人,最後說出了兒子的電話。

吳計軍立即撥通張某的電話,張某一聽是要貸款,就以自己在外地為由,工作忙,迅速掛掉了電話。在以後的日子裡,吳計軍三天兩頭給張某打電話,這個電話不接就換個電話打。最後,張某終於耗不住了,拿出500元還貸款,並稱以後逐步還清。

擲地有聲的行動

借款人王某和胡某,是夫妻倆,在張莊支行貸款餘額共計9萬元。吳計軍第一次聯繫王某,稱自己忙,不在家。第二次打電話,有事在外,不在家。吳計軍就每天下班在王某家門口等,終於有一天,等到了王某。進門開始談論還款事宜,王某不願還,說手頭沒錢,可看穿著打扮並不像缺錢的樣子。吳計軍再三講道理,大人的不良徵信影響到子女的生活、學習與工作。經過不厭其煩打電話、上門催收。最終,王某承諾月底歸還2萬元,剩下的逐步還清。月末到了,吳計軍一個提醒電話過去,2萬元到帳,又一次成功清收。

有人曾問他這樣拼、這樣搏,累不累?他總是微微淡然一笑,輕輕地說:在咱農信的字典裡就沒有「難」字一說,只要肯多付出行動,辦法總比困難多。

就這樣,他一步一個腳印,一戶一戶、一筆一筆朝著心中的路堅實的走著。吳計軍每天找借款人、尋擔保人,全面摸清他們的生活經營情況,磨爛腳後跟,磨破嘴皮子,目的只有一個:清收貸款,讓不良資產顆粒歸倉。張莊支行員工間流傳著一句話:收不良有困難,找計軍哥來幫忙!

滄海桑田,方顯英雄本色!二十多年來,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服務於農村和農民之間,用腳步丈量鄉村的土地,用農信情搭起一架堅實的橋梁,走過春夏秋冬,他一直奮鬥在自己熱愛的農信工作崗位上,無怨無悔,展示著農信人的風採,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為蹚出農信轉型發展之路默默無聞的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相關焦點

  • 他說字典裡沒有「畏懼」二字
    最近,這張馳援江西時杭州消防員抱著一位老人上衝鋒舟的照片,在杭州消防員朋友圈裡刷屏。「老程,還是一如既往地衝在最前面啊!」「程隊,你又黑了一個度啊。」……朋友圈裡,大伙兒能一眼認出照片裡抱著老人的主人公——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一站站長程本。
  • 青春的字典裡沒有「認輸」
    這時候,歐文走了過去,他朝小託馬斯指指上方屏幕的比分牌,意思是說:咱這是幹嘛啊?有什麼可急眼的啊?比分都差這麼多了?沒必要啊!  好吧,我姑且認為歐文是真想勸架。  當然,這種衝突也不是墊腳,咱沒必要分析誰對誰錯。我想說的是,其實好多人看到這兒可能跟歐文想的一樣,兩支球隊陣容實力本來就有差距,這都差25分了,還有什麼必要較勁啊?可這就是鐵血綠軍的傳統。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局面,他們都不會輕言放棄,堅韌是這支球隊融入骨血的底蘊。即便沒有希望贏得比賽的勝利,他們一會和對手撕咬到最後一秒。
  • 植樹節 | 山西農信與綠色同行
    走在那爛漫的田野漫步那鄉村的小路此刻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字字句句猶在耳畔扛著鋤頭帶上水桶呵護種下手中樹苗帶著對春的依戀感帶著對綠的思念意帶著對未來的憧憬此刻正經受嚴峻的考驗醫者仁心讓人動容青春力量勇挑擔當黨員先鋒衝在一線
  • 【教育整頓進行時】他的字典裡從沒有「放棄」二字——記哈爾濱市...
    【教育整頓進行時】他的字典裡從沒有「放棄」二字——記哈爾濱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一大隊偵查員周廣斌 2020-10-13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書 在一、二編者家鄉待遇迥異
    《康熙字典》由清代鎮江人張玉書主編,全書42卷,按地支分為「子」至「亥」12集,每集又分為上中下,基本上沿襲了明代《字彙》體例。字頭按部首排列,共214部,部首及同部內字均以筆劃數多少為順序。注音後為釋義,先列出《爾雅》、《說文》《玉篇》等前代工具書籍之釋義,再注本書之釋義。舉例均引自歷代典籍。附錄部分有辨似、難檢字、音韻知識、補遺、備考等。其最大特點是收字較多,全書收字47035個,加上重文1995個共計49030字。
  • 奮鬥在一線|孟建華:用實際行動闡述當代農信人風採
    也許,沒有人能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但可以做一束陽光,發光發熱溫暖她人;也許沒有人能成為明媚的春天,但可以做一滴春雨,滋潤廣袤的原野大地。而作為古縣信用社負責人,孟建華就是這樣一位願意做一束陽光、做一滴春雨、默默為信用社的發展貢獻著自己光和熱的人。
  • 打贏「阻擊戰」 奏響「四部曲」——來自四川農信的抗疫調查報告
    每到一處,艾毓斌都主動配合做好體溫檢測,叮囑幹部員工做好自身防護。堅持以人為本發展思路,始終把員工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這一原則貫穿於四川農信改革發展始終。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四川農信高舉黨旗,持續為防疫工作注入核心動力。
  • 這個8月人生的字典裡沒有委曲求全
    可是,無情的海浪總會在某特殊的時刻襲來,讓人難以從容,慌亂之中有人違心地改變航向,因為這樣,厚厚的人生字典裡才多了「委曲求全」,很多時候我們會有遺憾,會有抱怨,可是事實已成,很難改變。你是否「背叛」過自己?你是否常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難!可是,你試過空間有多難嗎?
  • 中和農信貸款助圓農田致富夢
    這兩天,永登縣武勝驛鎮向陽村一社的建檔立卡戶杜永軍格外高興:他所飼養的 50 頭生豬中,即將有 20 頭就要出欄,按目前的市場行情,一頭豬淨賺 1000 元絕不成問題。年初,杜永軍從中和農信永登營業部貸到 2 萬元助農貸款,用於購買飼料,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為擴大養殖規模奠定了堅實基礎,他逢人便喜滋滋地說:" 是中和農信的助農貸款,真正圓了我的致富夢。"擴大種植養殖產業規模,早日實現致富增收,跑銀行、找貸款是許多農戶面對的大事。
  • 《新華字典》裡的時代胎記
    但是學者們經討論後認為,這兩個詞其實都是年輕人為了「圖新鮮」而使用的錯別字,無助於增加語言的豐富性,所以眼下並不會被收入字典。    事實上,一個字的新義項想要進入「新華」的世界裡,可需要經過一段相當漫長的考察期。早在第10版出版前,程榮就注意到了「秀」作為「表演、展示」的新含義,但因為擔心這些流行詞不夠穩定,當時她並沒有貿然進行修改。
  • 中和農信亮相首屆外灘大會
    阿里集團的口號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貸款額度做高很容易,只要有抵押,幾百萬一次就放出去了,真正難的是十萬二十萬這樣低額度的貸款。但對於中小企業,這樣規模的資金正是他們所需要的。未來的技術要實現世界上每一個該得到幫助的人,一個都不能少。
  • 「滴水藏海 感動農信」頒獎活動在哈爾濱舉行
    12月16日,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成立70周年暨省聯社成立15周年「滴水藏海 感動農信」頒獎活動在哈爾濱舉行。  70年奮鬥徵程中,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與「三農」共成長,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糧食持續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 見字如面 展信如晤|一封寫給抗疫一線民警的家書(一)
    見字如面,展信如晤,寫給我的戰士豈曰無衣,山川異域同風雨;關山路遠,見字如面兩地書。今年是你離開家鄉到鹿邑工作的第一年,剛開始上班就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吃緊時刻,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你並沒有退縮,在疫情面前,你勇於擔當,積極作為,一改往日小女孩的模樣,在接到工作通知後義無反顧的返回工作崗位。
  • 中和農信:管種管收管賣,讓種植戶「省點心」
    番茄育種專家濰坊億家豐番茄種業公司董事長孟令德先生、資深生物肥料專家尹仲秋先生蒞臨中和農信河北新樂項目區考察當地種植戶。往常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坐在樹下乘涼,或者在院子裡小酌幾杯,但這一天,許多老鄉們連下地幹活的衣服都來不及換,直接趕去村裡最大的飯店集合,因為有人說,北京和山東來的農業專家要免費講課,教大家怎麼種西紅柿了。 種西紅柿有啥稀罕的?專家種出來的西紅柿跟咱自己種出來的有啥不一樣?培訓開始前,許多老鄉都帶著疑惑,越是有疑惑,前來聽課「解惑」的老鄉就越來越多。夜幕降臨,這個特殊「課堂」早已座無虛席。
  • 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後人尊稱許慎為字聖
    我們從小就學習漢字,都買過一本新華字典,但並不知道世界上第一部字典原來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撰的。由於許慎對我國文字做出的不朽貢獻,所以後人都尊稱他為「字聖」。大家有可能不知道在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有一個許慎文化園。
  • 絲綢之路上的最難漢字,字典裡沒有,你認識嗎?
    明悅課程體系四年級的主題是「從中國到世界」,國內遊學地選在西安和敦煌,學生們從絲路起點城市西安出發,探尋十三朝古都的歷史遺蹟,之後沿河西走廊抵達敦煌,一窺世界藝術寶庫的輝煌。也為下一步烏茲別克斯坦遊學做準備。跟著老師的鏡頭,來感受孩子們每日的絲路文化浸潤吧!
  • 鄉村振興路上的「農信楷模」
    (資料圖) 11月28日,瀋陽農商行大東支行組織員工參觀位於遼中區肖寨門的吳連武事跡陳列館,只見一輛破舊的28式自行車嵌入牆內,車主便是已故遼中區農信聯社優秀共產黨員吳連武。
  • 《新華字典》:小字典映射大時代
    曾參加1953年版《新華字典》編寫的劉慶隆先生說:「建國之初雖然還沒有推出推廣普通話和漢語規範化,但從《凡例》中就可以清楚看出這本字典的編寫是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的。」《新華字典》在普通讀者學習漢語漢字和普通話方面功不可沒。
  • 字典文化:小字典掃盲功不可沒
    1949年以後掃盲識字運動中,雖然產生了大量的識字課本、讀物以及字典,可惜遺留下來的不多,尤其幫助提高掃盲識字的字典。《(速成識字)簡明字彙》在掃盲工具書出版史上擁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該書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53年4月初版。這部識字字典收入的都是基本詞和常用詞,也就是說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得著的字詞。
  • 科比:我的字典裡沒有妥協
    作為職業球員,科比的比賽生涯裡充滿了傷病。2002年12月11日,湖人客場對戰勇士,科比在這場比賽的下半場中,右肩被撞脫臼。可是,他愣是咬牙堅持在場上打了42分鐘。那個賽季,科比82場全勤,直到賽季結束才去做肩膀的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