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以來,「20永煤SCP003」等多隻發行時主體評級為AAA的債券發生實質性違約,「AAA評級」信仰被擊破。 (視覺中國/圖)
信用評級分析師王森入行不到五年,已兩度遇上信評業的「黑暗時刻」。
第一次是在2018年8月,證監會暫停大公國際證券評級業務一年。國內信評業以級定價、濫發評級的亂象首次受到高度關注。當時正在大公國際工作的王森選擇離開,投靠另一家大型評級機構。
2020年10月以來,「20永煤SCP003」等多隻發行時主體評級為AAA的債券發生實質性違約,「AAA評級」信仰被擊破。除了發債主體,被稱為「看門人」的評級機構也成為眾矢之的。評級虛高、未能及時披露風險等質疑再度湧向信評業。
根據央行發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國債券市場託管面值達114萬億元,從總量上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
債券信用評級,大多是針對企業發行的有價債券,國債等因具有政府信用,不參與信用評級。購買信用債的投資者,則以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為主。
王森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目前,大部分券商、銀行等買方機構投資者都有內部信評團隊,每隻新入池的債券都會完成內部信用評級。儘管如此,為了滿足目前債券發行的監管要求,買方還是需要一份外部信用評級。但就是這份外部信用評級,屢屢失信。
2019年11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證監會聯合發布《信用評級業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明確相關部門的監管權及各方法律責任。
國內企業發債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債務違約數量也在顯著增加。
2014年,「11超日債」利息無法按期全額支付,成為債市首例實質性違約事件。此後,債券違約事件頻發,第一隻違約國企債是「11天威MTN2」,第一隻違約央企債為「10中鋼債」。2020年10月以來,AAA級債券也開始違約了。
然而,國內評級機構對大多數企業的評級,仍處於AA至AAA的高評級。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各評級機構公開披露的報告發現,截至2019年末,大公國際、聯合資信、東方金誠、中證鵬元、上海新世紀和中誠信國際共6家主流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分布在AA級及以上的比例均超過70%。其中,上海新世紀、中誠信國際超過90%。
「國際機構的評級中樞在BBB,級別拉得更開,區分度更高;而國內評級中樞在AA,實際只有AAA到AA-四個區分度。」信評分析師周琦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評級的區分度差意味著,評級機構無法實際承擔定價職能,評級質量低。周琦在一家評級機構工作了5年。
來自交易商協會和證券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中誠信國際、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