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部分國家採取了禁止糧食出口的措施,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世界上第三大大米出口國,越南就已經採取了禁止新合同大米的出口。當然還有像塞爾維亞和哈薩克斯坦等國也採取了禁止本國主要農產品出口的措施,這些消息轉出來之後,國內有很多人擔憂我國的糧食是否足夠,因為我國每年都要從國外大量的進口,糧食至少1.1億噸。甚至有人問,如果國外長期禁止糧食出口的話,會不會導致我國的農民工回到農村去種糧食。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第一,長期禁止糧食出口是不可能的
現在社會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各方的信息交流和貿易往來非常旺盛。如果哪一個國家想要脫離全球化而長期閉關鎖國的話,根本就沒有辦法發展國內經濟,根本就不可能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這一次,部分國家禁止糧食出口是由於突然爆發的疫情所導致的,因為現在不知道疫情到底什麼時候能夠結束,很多人擔憂可能會對本國的糧食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所以短期內採取了禁止出口的措施,以保障和穩定國內的糧食供應及糧食價格。
要知道很多以出口糧食為主的國家,其經濟貿易的主體其實就是農業生產。短期內禁止出口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從長期來看,這是萬萬不行的。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糧食重了不出口的話,糧食價格就會下跌,糧食種植的面積就會減產,而農民就更不可能繼續種植糧食了,那樣的話他們的收入就會銳減,國民經濟也會出現倒退。這種固步自封的行為不可能對長期的社會發展有好處,只會有明顯的壞處。可以說,長期禁止糧食出口是不可能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確的第1個點。
第二,我國糧食總產量逐年上漲
根據國家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已經連續5年獲得了糧食豐收的情況,每年糧食的總產量都達到在6.5億噸左右,而去年更是達到了6.6億噸。從今年的春耕播種情況來看,疫情對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影響並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說是影響最小的一個部分。再加上採取了很多支持農業發展的措施,農業的種植規模仍在不斷擴大,如果情況良好的話,今年的糧食收成應該還會繼續上漲,至少保持穩定,不會出現收不到糧食的情況。而且大家要知道,我國在玉米、小麥和大米等主要糧食種植方面,產量非常豐富,能夠基本滿足國內的老百姓日常需求,甚至可以說略有結餘。因此,國際糧食禁止出口,對我國國內的糧食安全不會構成太大的威脅。我國的糧食儲備非常豐富,能夠有效應對突發情況和重大自然災害。
第三,農民工回鄉種田的可能性不大
今年情況比較特殊,有很多農民工在外面找不到工作,甚至有一些農民工剛剛出來工作幾天又被迫返鄉。可能從短期來看,它們只能選擇回到農村老家務農,等待更好的時機再回來找工作,但是從長期來看,他們仍然是以打工為主,不可能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因為即使一家人種幾畝地,十幾畝地,一年的收入也抵不上一個農民工兩三個月的收入。所以如果一個家庭有兩個青壯年勞動力在外打工的話,一年至少可以保證10萬塊錢以上的收入。而一家人種植糧食一年可能只有幾萬塊錢,甚至只有一兩萬塊錢的純收入。這兩者之間差距是非常大的,在農村種地根本掙不到錢,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想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非常困難。所以農民工不會回到農村去種地的,至少在他們有能力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情況下,是不會選擇回農村種地。
第四,農民工不回農村種地並不意味著農村土地就沒人種
現在農業發展已經從過去傳統分散種植的小規模經營方式,逐漸向集約化規模化的方向調整,這也是國家開始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戰略目標。因為時間已經證明在現代社會中分散效能種植,確實無法產生足夠的利益,而採取規模種植,利用更新的種植技術和方法,使用大規模的機械化操作方式,可以有效節省人工成本,可以提升種植效益。因此,現在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將農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租賃給那些有需要的種糧大戶再加以規模化的發展方式,同樣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樣可以增加糧食的產量,而且這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總的來說很多農民工在外面打工,並不意味著農村的土地就沒有人種植了,相反他們可以在更高效的情況下從事農業生產。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你有什麼更好的意見或者想法,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說您的觀點,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