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娜:閩南鹹粿香

2021-02-27 我在鷺島天氣晴

做粿是閩南女人的特長,和針工一樣都是自小必修的手藝。曾經,閩南家家戶戶主婦都會做粿,如果哪家的女兒粿做得不好,就會被笑話「歹查某做無粿」。


粿品的背面,樹立著閩南民間的價值體系,故事傳說,以及信仰。 「粿」,在很長的時間裡,貫穿於閩南的整個生活圖景中,牽扯著閩南鄉民心中的鄉情、親情,與他們的歡樂和悲苦緊密相聯。閩南的粿,不僅是滿足口腹的精美小食,更凝結著一種本土文化,體現著閩南的精神。繼承和發展「粿」文化,有經濟上的意義,也有文化上的意義。

但,在今天的閩南,製作粿品的傳統受到衝擊,能按傳統節日熟練製作多種正宗粿品的人們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嫌繁瑣,不願意動手,每逢節日時就到外面買現成甚至直接忽略按下不提,人們腦海中關於粿文化的觀念正在日趨淡化,漠然,遺忘。

做好手中粿,已是遠古事。面臨著此項技藝消亡的風險,如何讓粿文化傳承下去,是一個汲待面對,而又有些無奈的話題!

 

 

閩南鹹粿香

文/楊秀暉  

閩南,粿類出名,逢年過節祭拜從來離不開粿品。粿,見字生義,米食也。因閩南先民多由中原南遷而來,按祖籍的習慣,祭祖要用麵食當粿品。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粿品。這,就是「粿」的由來。

從祖父輩開始,我們生活裡,總是離不開閩南之粿。閩南人的記憶深處藏著無數來自民間的「粿」的滋味,,逢年過節,初一十五,必然會有。龍海的一些村落中,還存在著許多傳統美食的堅守者,為我們留住兒時的傳統味,以及孩提時代最美好的感覺。

黃亞娜,就是其中的一位。

 

1、初來乍到,新媳婦難耐「粿」之苦

福建省龍海市田裡村,革命歷史老區村,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北部,東鄰廈門海滄區,交通便捷,四通八達。田裡村人擅長做粿,家家戶戶每至過節就傾囊而出泡米餃漿,如果你在初一十五日來到田裡,整個村落飄蕩著閩南粿醇厚的清香,未及深入,已被粿香吸引,蔚為一觀。在此風景中,村口的王家是此中佼佼者,整個家族的做粿歷史已有三十餘年,祖輩相傳,旁逸斜出,歷經時代變化,依然堅持固守。

而,王家媳婦黃亞娜的加入,不僅使婆婆的手藝得到了完美繼承,並帶動傳統技藝不斷精進,求變求新。

2010年,黃亞娜從外鄉嫁入田裡村擅長做粿的王家。兩個人經人介紹,相親議定,嫁夫隨夫,入鄉隨俗。黃亞娜對於做粿是有心理準備的,食品行業的苦她在娘家早有耳聞。但,真正入了門,切身實地投入努力,會發現,這個行當的繁瑣和辛苦,委實超出她的想像。

晚上泡米,半夜磨漿,大清早起來蒸粿,晨起即切塊包裝運去市場賣。整個過程,事項雜多,雖基本以婆婆為主心骨,阿娜跟隨著公公和老公只是打打下手,但晝夜顛倒的生活,剛開始還是苦不堪言。黃亞娜在娘家時很受寵,上面有父母和哥嫂罩著,基本什麼事都不用操心,也很少碰家事,平時常被譽為「吃飯碗中央」,閩南諺語中,這是很享福,不操心的意思。

 

二、婆婆生病,王家粿鋪「天塌了」

每天做粿賣粿,有時大半年都不出村子一次。黃亞娜覺得自己的人生仿佛老禪入定,再無波瀾與驚喜可言。可是,這分明不是她想過的生活,她和所有的青春少女一樣,有過各種瑰麗的夢想,她希望能夠走出村莊,到外面去打工,打開視野打開眼界,去尋找一方新的天地,讓自己有所作為。

但是,女兒的到來打亂了黃亞娜的節奏與理想,孩子出生瓜分了她很多時間,也綁住了她的身心。她慢慢覺得,對於一個女人而言,生命的殘酷在於你會被很多世事幹擾,且並無多少騰挪空間。孩子是美好的牽絆,也是甜蜜的負擔,只要孩子來了,很多夙願多少理想,均無法如願以償。畢竟,理想與現實往往有差距。

 就這樣過了三四年,黃亞娜懷二胎時,婆婆生病了,天天腰酸得直不起來。起初以為是勞累過度引起骨頭酸痛,她就儘量的多幹些活,幫助婆婆,擇時趕緊帶婆婆去了醫院。

一紙肺癌診斷書,如晴天霹靂,打破了原本平靜的生活,焦慮不安各種複雜的情緒陰雲籠罩。從醫院回來後,全家人幾乎都崩潰了,飯桌上誰也沒說話,只機械的扒著飯,飯碗吃空時才發現,那一天,沒有一個人夾桌上的菜。

多年以後,黃亞娜一直記得那天自己的心情,她覺得天塌了,內心十分煎熬,腦海卻一片空白,她盼望著有人來跟她說這是誤診,祈禱著婆婆復檢時能排除絕症,但結果並無法如自己想像!

王家粿鋪關了半個多月,一直沒開張,熟客每每跑落空後就會發出一聲惋惜長嘆「可惜啊,以後再也買不到好吃的鹹粿了。

那時候,村裡人都說,王家的粿鋪將就此覆沒,再也開不起來了。

 

三、悉心照顧,婆婆用心「教絕技」

未來何去何從,黃亞娜十分迷茫。全家人的生計靠的是鹹粿攤,而做粿的活歷來以婆婆為主,公公只會鉸米漿,對於鉸漿前後的工序他一概不知,老公也通常只是打下手,最核心的合漿他也是一問三不知。

「生活有時也不能計劃太多,無措時,也就只好一步步先做好眼前的事。」黃阿娜靜定下來悉心照顧婆婆,見老人家胃口差,就每天三餐燉湯品,一口一口喂。她覺得婆婆對待她不錯,現在她生病了,自己有責任去照顧她老人家。

某一天,在餵湯過程中,婆婆忽然說,「亞娜,你這段時間太辛苦了,一直在忙著照顧我。我這個病自己知道,過一天算一天的。現在最重要的是,咱們家的粿要繼續做下去。」婆婆的意思黃亞娜清楚,但她心裡十分矛盾,自己根本沒有做過粿類,平常只是在旁邊看著,也沒真正親自動手,她很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另一方面,婆婆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如果不趕緊學,接下來真的沒機會了。

一夜輾轉,黃亞娜決定試試。

第一次做鹹粿,她凌晨四點起床,按照婆婆的步驟,洗米、浸米、磨米漿、磨海蠣,炒肉等等,她一個人全部包攬了。攪拌好的粿漿一拿出來,她就要用一個木棍在粿漿裡劃上幾道,然後再用鏟子抹平,把粿漿中的空氣跑出來。她手忙腳亂,卻充滿期待。但全部流程悉數完成,結果卻非常失敗,做出來的粿坯太軟了,根本成不形,一刀下去全部散開,碎成了渣渣。婆婆安慰她說萬事開頭難,做不成功也沒關係,就留下來自己家人吃。可是,剛塞了一個到嘴裡,卻發現鹹得根本沒法下嘴。原來,自己忽略了海蠣本身的鹹味,死板的按配方來配比,自然每次都是偏鹹。

經過一次次的調配比,鹹粿終於達到了鹹甜適中的口感。但合漿時的水分控制,還是非常需要考驗對比度,很長一段時間,黃亞娜做的粿不是太軟就是太硬,口感度為0。那段時間,是黃亞娜的灰度時間。自我懷疑首先把她攔在了消滅困難的路上,她心裡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堅持下去把王家粿鋪繼續做好。

可是,暗夜裡靜下來時,看著一雙可愛的兒女,黃亞娜的鬥志又會被挑起。婆婆說,傳統手藝的學習別無他法,就是一遍遍去嘗試,錯了也沒關係,錯了再做,錯多了自然就會了。

黃亞娜於是把大直徑的蒸箱換下,買了幾個小的蒸粿盒,這樣在試做時就可以毫無壓力,得心應手去嘗試。小面積的嘗試給她帶來成就感 ,也帶來了驚喜。一遍遍用心深入的去嘗試了做粿的方式方法後,她發現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她並不是真的不行。

那是一段辛苦到極點的日子,每天,黃亞娜操持家務,養護兩個孩子,照顧著婆婆,三餐燉湯,四次熬藥,分身乏術。但還是堅持半夜起床,合漿,蒸粿,做粿,切粿,賣粿。一專多能,件件不落。媳婦的辛苦,婆婆看在眼裡,她撐著起來,坐在搖椅上,監看著黃亞娜的做粿過程。媳婦學得認真,婆婆教得仔細,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婆婆很感念亞娜讓家傳的手藝能得以傳承,不管是照顧的孝心,還是學藝的耐心,都讓婆婆既欣慰又感動。

2018年3月,婆婆與世長辭,走時她很放心。因為,這個時候,她的兒媳已經全部掌握了做粿的技術,完全可以獨擋一面。

 

 

四、重新開張,王家媳婦引盛讚

等到黃亞娜多番試驗後做出第一鍋成功的鹹粿時,天氣已經入秋逐漸轉涼,但王家的粿作坊內卻再一次熱火朝天起來,大家開始又各司其職,有的在搬鐵桶,有的在倒粿漿,有的在清洗鐵桶……手上的辛苦並不是真的苦,一個人能夠為一件事去著磨去堅持,才是正念。 手法嫻熟的巧手匠人,承襲百年的祖法手藝,恰到好處的水與米,恰到好處的味,還有恰到好處的攪漿的力度,使得每一塊鹹果都兼具顏值與味道,稜角有型,口感豐滿。

黃亞娜在掌握了鹹粿的傳統核心技術後,又開始進一步的著磨。她首先在用料上做改變,把粘稠的新烽改換為庫存了一年半載的粳米,使其在凝結成型時有更適中的軟硬度;攪拌粿漿時她拿大鐵鏟不斷的翻動,以至將所有氣泡全部釋放出。雖然這樣需要耗費更多人力,更容易導致手酸勞累,但米漿經過充分翻動後,將更加q彈。

點點用心,步步著磨,王家的鹹粿味道做得比原來更好,贏得老顧客們的驚讚及嘖嘖稱讚。黃亞娜也極感恩鄉人的捧場,每逢年節,她會將自家的工作坊開放,讓村民可以自由的前來鉸漿做粿。她開放的心態,並不拘於小節的性格,以及吃苦耐勞重振家聲的精神,都讓左鄰右舍稱讚不已,也收穫了一批新粉絲。廈門漳州等下屬縣市也慕名而來,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訂粿,有時寄順豐有時寄快車,當天內就能品嘗到黃亞娜的手工傳統美味,十分快意。

黃亞娜:13400979460)


 

 

步 驟

1、備料:

王家粿鋪的料總是備得很仔細,肉選擇肥瘦搭配的梅花肉或五花肉,切條狀,熱鍋炒肉備用;油蔥要先緊密新鮮,手工切片,熱油炸香;剛開的海蠣,放水裡漂淨,使碎殼沙粒沉底後撈起,漂洗乾淨。

2、碾漿:

選用放置一年半載的粳米,純淨水淘洗數遍後,浸米四五個小時。倒入機臺碾米漿,海蠣和米一起下去碾,按照一定的比例,磨得越細越好。

3、合料:

將炒過的肉與炸香的油蔥混合在米漿裡,來回翻動,充分攪拌。這個步驟是保證鹹粿軟硬適中的關鍵,水多,則口感過軟,煎制時無法成塊;水少,則粿食偏硬,吃起來如咬石,不夠Q彈。

4、蒸粿:

所有配料充分混合後,需要手勁大的人抬起,一舉放入蒸籠,保持不能有過多的晃動,以免影響鹹粿的平整成型。熱火蒸粿時,務必注意時間,約三個小時視即可起鍋。火候不夠或太過,也會影響粿食的成型和口感。

5、切塊:

鹹粿起鍋後,要馬上掀蓋,以免水蒸汽滴入,引起局部綿軟。爾後靜置三四小時,待粿釋溫後冷卻,越冷則成型越好。通常一蒸籠可以切成四大塊,用鐵盤或簸箕裝,更利於成型好看。

 

採訪手記:人未老,粿飄香

文/楊秀暉  

 

時光更迭,歲月變遷,許多傳統美食正在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冰冷的工業時代,難能有人堅持用古法製作美食,那些挑戰舌尖的中國味道,正在一點點遠離我們的味蕾。在黃亞娜身上,我們看到了手藝人對於傳統製作工藝的堅守,以及為學藝吃苦耐勞的篤定與心靜。這是她別於常人的突顯的表徵。

而,在一眾做粿的村人當中,黃亞娜也是最年輕的一個。生於1985年的她,今年剛滿35歲,做粿生涯卻已經超過了10年,可以稱得上是這門老手藝中的師傅級人物了。

很多人說黃亞娜太能吃苦了,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致力於追求更時尚的工作和生活,閩南做粿的手藝,十有八九都不會。曾經嬌嬌女的她,在娘家時並未涉及這門技藝,爾後的熟稔和逆襲,委實讓人意外。

談及此,黃亞娜說「一家二三十年的店了,堅持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可能外人只看到表面的風光,但,其中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

黃亞娜做粿最講究精工細做,講究口感,並抓住細微處體現出粿的顏值,是她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在家傳鹹粿之外,黃亞娜又挑戰了粿類中的「白飯桃」「壽桃」「紅龜粿」「鼠曲粿」等,她堅持粳米磨粉前先用清水浸隔夜,使其更加幼滑有口感;「鼠曲粿」用粿印印出來後,還要選用幹竹葉幹荷葉或幹芭蕉葉墊底,只為取其自然風味,散發植物天然的芳香氣息。

她做的粿,米至少要篩兩遍,越細膩越好,蒸炊時,還要很刻意去注意把握時間以及添水的度。「閩南話說『無工做細粿』,我覺得那說的就是我,再怎麼忙,我都會盡力把粿做好。同時,我也覺得不管做什麼事,只要用心做,都能夠做好,不是時間的問題,也不在於事多事少,是有沒有心。」 黃亞娜如是說。

問黃亞娜這麼多年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她想了一會兒,慢慢答:「可能是骨子裡的不服輸,憑著一口氣吧,而且有了孩子之後,不切實際的想法也少了很多。做粿這件事,不用出外,不用太拋頭露臉,可以照顧到家庭和孩子,我想還是比較合適自己性格的。」

從反感到熱愛,從菜鳥到師傅,黃亞娜用了十年時間。這中間走過如何的心路歷程,她並不願多回想,如今說起也只是雲淡風清。「人被逼到一定程度時,潛能會迸發,自我會調整,生活嘛,就是磨礪你的過程。沒辦法的時候,就會不斷的去努力去嘗試。」她說這些時,手上還在不停的忙著,臉色微微泛紅,眼裡閃著誠摯而執拗的光。她說自已不知道下一代是否還願意扛起家庭的傳統技術,但她本人會一直做下去,直到自己再也做不動的那天。

這不僅源於家庭的生計,更多是手藝人對於傳統製作工作的堅守。

 

>>名片

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廈門市湖裡區作家協會理事

作品入選《廈門市優秀文學作品選》十年卷

參與創作「廈門作家採風故事集」《漫步思明》

廈門市湖裡區報告文學集《奮鬥》

出版有散文集《以愛之名》

廈門女作家文集《遇見》合集

小說集《你曾來過》

微信ID:yangxiuhuiros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閩南龜粿,貫穿了家家戶戶一整個年節.
    根據口味調配餡料,老少皆宜可甜可鹹如果說龍是中國的圖騰龜則是承襲中原文化的閩南人的圖騰崇拜可以說閩南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有龜粿相伴時常覺得閩南是個充滿儀式感的地方,大小節日都必須熱鬧一番。即使長大後遠在他鄉,都能從朋友圈感受到閩南傳統節日強大的感染力。
  • 【最集美】閩南人的「吉祥三粿」
    閩南人稱米制點心為「粿」,音同「果」,是米漿脫水所得的凝塊。同為米的水磨凝塊,粿往往比粉更大塊,通常是可以直接享用的糕點,常常包有餡料或混有輔料。無論是普通人家、供奉俗神的廟宇,還是佛道教的寺觀,在節慶的「拜拜」(閩南人之稱祭拜)中,都會準備大量祭品——五果、六齋、五牲,這些祭品的選擇雖有常規,卻沒有定式。
  • 漳州美食記憶:九層粿(鹹粿)
    ▲ 九層粿(鹹粿)第一次吃鹹粿是在浦南雙溪,粿是阿婆親手做的,軟糯鹹香,分外可口。阿婆做粿的手藝是她們村最好的,除自己兒女回來做做外,鄉鄰紅白喜事需要製作鹹粿的時候也常委託她幫忙。筆者每次到浦南,阿婆都親切的喊:「小郭,你又來了」。如果趕巧去了老人做了鹹粿的時候,老人總會端上滿滿一碗,笑著看著吃完後,爽朗的問著:「還有還有,再來一碗?」阿婆謝世後,算來有好久沒吃阿婆親手做的鹹粿了,今日離最後一次見您已經有491天了,我想吃你做的鹹粿了,阿婆.
  • 南方,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攝影/飛機與蜻蜓的故事,圖/匯圖網 臺灣省的 「碗粿」,就是燈盞粿或鹹水粿的放大版,裝在特製的小小碗裡蒸製,有兒童的拳頭那麼大,口味有鹹有甜,鹹料有鹹蛋黃、香菇、肉末、蝦米等等。 ▲ 閩南「九層粿」。圖/閩南家味 巧的是,在江西贛南也有一模一樣的小吃,只是稱為「九層皮」,做法、口感如出一轍。
  • 閩南鹹飯的做法
    閩南鹹飯是我們泉州一道風味獨特,簡樸又豐饒的家常主食,是由海鮮乾貨、五花肉、香菇、蔬菜、和大米混合在一起煮,米飯吸收了料的油脂和香味,鹹香可口,米粒飽滿,在「舌尖上的中國2」裡面介紹的蘿蔔飯,就是閩南鹹飯。
  • 粿說
    除卻米飯,有一種米食格外引人注目,閩南人呼之為粿。何謂粿,《廣韻》有雲,淨米也,又米食也。可見,粿蓋從米來,又因所用粉糈不同,粿品家族龐大,難以盡述。粿的來歷與中原饗祀有所聯繫,至今亦仍用於敬神祭祖。嘗聞貧苦人家採鼠粷草等野草制粿,以充飢。繁複手藝炊出的甜粿,令出海人感嘆「無可奈何舂甜粿」。北地多食麵點,南人離不開稻米。小城人的日常裡,米飯從不缺席。
  • 南方,到底有多少種粿?
    臺灣省的 「碗粿」,就是燈盞粿或鹹水粿的放大版,裝在特製的小小碗裡蒸製,有兒童的拳頭那麼大,口味有鹹有甜,鹹料有鹹蛋黃、香菇、肉末、蝦米等等。包米粿丨簡易版腸粉「粄」來自古漢語,意為佐茶充飢之食,形態上與作為主食的粿條類似。
  • 鹹米粿----母親的味道
    但母親向來只做鹹米粿,因為她說大熱天吃太甜不好,不如米粿好吃!因此,打記事起,每年的六月半,母親都會蒸一大籠屜的鹹米粿,夠我們一家當點心、正頓的吃個痛快。     鹹米粿,大家經常稱之為:菜頭粿,由米漿蒸煮而成。因為,以前往往會在裡面摻入抽好的蘿蔔絲,再加入鹽、油蔥、精肉等。這樣的鹹米粿吃起來鹹香鹹香的,極其好吃。
  • 一鍋燜,閩南鹹飯!
    一鍋燜裡最有名氣的就屬閩南鹹飯,閩南地區的傳統家常做法,儘管做法簡單,但是也包含了多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把菜和生米炒香,放進電飯鍋裡煲熟,米飯在煮的過程中吸收食材和調料的味道,餓的時候,都能吃好幾碗。閩南鹹飯有點像粵式的煲仔飯,因為都是沿海地區,距離比較近,口味也有一些相似之處,其中的差異就要靠我們纖細的品味了。
  • 安海人藏了好多年的「鹹粿仔」,只在清晨出現,名氣卻不輸菜粿?
    而只有早起的人才吃得到這個被稱為「鹹鹹圈」的鹹粿仔米漿,拌以芋漿,還有閩南人最愛的蒜泥!和成粘稠的形狀後會有些粘手,所以一定得用油碗潤滑下手。果然說到晉江人,油炸已經成了一種偏愛,而鹹粿仔自然不另外。柴火加熱的油鍋,散發出來熱氣比哪裡都要強烈,小小的鹹粿仔「遊動」的速度也非常快。
  • 福建各地各種「粿」,相差十萬八千裡…
    這些名叫」粿「的食物,勾勒著我們對」年「、」節「的記憶。不過有趣的是,這些五花八門的」粿「,名字雖然相同,實際上卻是相差十萬八千裡,在用料、做法上都大不相同。在閩南土生土長的十七同學,就曾經因福州的」粿「凌亂過。你家鄉的」粿「都是什麼樣的呢?
  • 阿國面煎粿 最甜美的古早美味
    米,便看到了阿國面煎粿這家看似面積不大的小店每天卻能賣出幾百鍋面煎粿阿國介紹說煎粿的過程需要嫻熟的手藝和技巧再經過他自己30多年的沉澱不斷的研製改良終於做出了具有獨特風味的古早味面煎粿這是全漳州獨一無二的味道阿國面煎粿分甜和鹹兩種口味
  • 閩南夜話 | 阿嬤做的糯米粿
    阿嬤做的糯米粿作者/林秀藝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閩南農村還不太富裕,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才會做些糕點,成了我們這些饞嘴孩子最稀罕的東西。阿嬤很會做糯米粿,我至今依然深深地懷念糯米粿的軟糯香甜。
  • 6元一個,這家30年的油蔥粿店卻毅然承包了廈門人從平日到春節的甜蜜
    這裡又像一個記憶糕點鋪,買走一個油蔥粿,或是買個麻餈邊走邊吃,還有那些熟悉卻已經不再多見的古早小零嘴,炸棗、豬腰餅、寸棗……這些閩南人聽了就能會心一笑,路過,準是忍不住想捎些什麼。在好料菌看來,最抓人的,還是這油蔥粿上的調味,阿姨的手速,快到我跟不上,花生醬、甜辣醬、芥末醬、西紅柿醬,再點上芫荽和閩南人偏愛的菜頭酸,這是一個油蔥粿必須要經歷的「至高洗禮」。
  • 「老闆,一個碗仔粿,加辣!」老街上的碗仔粿,吃不吃的到就看你了!
    總是出現在街頭巷尾的碗仔粿,可以說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閩南小吃,巴掌大的小碗,小竹篾一挖,各種醬料一碼上,當零嘴兒解饞,或是早餐、下午茶,蹲坐在路邊吃上幾個,似乎最對胃。碗仔粿滑嫩帶著韌性,像是一塊能duangduangduang~的豆腐,用勺子就能輕輕挖拉開。花生粉的甜香和鹹香帶辣的醬汁混合出閩南人獨愛的味道,
  • 舌尖上的閩南鹹飯
    天氣變熱了,總感覺廚房就像是蒸籠一般,不想多呆一會,畢竟一下子就滿頭大汗,渾身難受,不想下廚房,今天就帶給大家一道閩南鹹飯,一下子飯和菜都有了。鹹飯是福建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小吃,屬於閩菜系。大部分閩南人人都會做這種飯。
  •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這樣在早餐的時刻,母親也會炊幾「銅盤」薄薄的粿仔卷,留給我們蘸醬油或滷水,或淋蒜片朥將就著吃,這對於我們來說,反倒是一種美味了。那如瓊漿、晶瑩剔透的粿卷,還散發著騰騰的熱汽,看著就十分誘人,再淋上一湯匙「高湯」,入嘴而食,細軟鹹香,唇舌溫潤,味蕾大開,愈想愈想吃。午餐,母親便把拜了「老爺」粿仔,切成了條,用於炒韭菜,那韭菜炒粿的味道,很香也很回味。
  • 福建各地的「粿」相差十萬八千裡,看看你吃過哪款?
    清明粿,顧名思義,是清明節時特有的食物,有鹹、甜兩種口味。做法:用鼠鞠草或艾草與適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點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蘿蔔絲、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則為甜清明粿;包入臘肉丁、冬筍丁、香菇丁、豆腐乾、醃菜、豆芽餡、蝦米等,做成鹹清明粿。來歷: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
  • 潮汕粉粿:滑嫩鮮香潮味濃
    潮汕的粿品不僅僅是美味小吃的代表,更是潮汕美食、祭祀等多項傳統文化的集結。   各種各樣的粿品,除了有著各種各樣的味道之外,其身上還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意義。比如過年過節或是祭祖時,人們就會做紅桃粿;清明到了,人們會做樸籽粿;過年或是有喜事時,人們就會做甜粿。
  • 【老閩南】你還記得兒時的龜粿是什麼味道嗎?
    龜粿印,不僅材質多樣,上面的圖案同款很繁複。這些圖案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反映出閩南地區的信仰和風俗。據記載,龜粿印大概有以刻神獸表達信仰、刻動植物寓意吉祥、刻文字直觀表達含義三種類型。經典的龜粿是自然的糯米色,主要有鹹甜兩種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