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養好人,水質的好壞決定了糧食的好壞,甚至決定著人們身體的健康。位於江西省婺源縣的坑頭村世代釀米酒已是遠近聞名,幾百年的釀酒歷史讓坑頭水酒成了坑頭村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水質是坑頭水酒幾百年來釀酒以來最重要的指標,水質過關,酒的品質才算上等。曾經,全村人釀酒的水源均來自於村裡的兩口小井;現如今,釀酒商業化的趨勢讓大部分村民們開始不再到小井取水釀酒,轉而使用快捷方便的自來水。
潘德寶是坑頭村人,十幾歲時便跟著父母學釀酒,如今釀酒已有幾十年。他表示,坑頭村最早釀酒用的水都來自於自家後面山腳下的兩口小井,井水的水質是最好的,常年保持著穩定的水量,也正是因這兩口小井的水,坑頭水酒才得以出名。他曾對比這井水與河水的區別,發現同兩的水,重量卻不一,井水相對較重。
「坑頭的米酒出名就出名在這水,曾有機構來進行檢驗,檢測出二十幾種對人體有益的元素,可能由於這水井裡的水含有豐富的元素,才導致井水重量比河水高。全村最初開始釀酒便只使用這裡的水,那些年,一到釀酒季節,全村村民挑著水桶在兩口井邊排隊取水,場面壯觀,可如今依然使用這兒的水釀酒的已是少之又少,為圖快捷,大部分都用開始自來水,不過這自來水也是山上引來的泉水。」潘德寶說。
隨著商業化的發展趨勢,兩口水井的水已無法滿足全村人的釀酒需水量,從曾經的幾十斤幾百斤,再到如今每家甚至上千斤米酒,全村每家每戶都在釀酒。為了節省來回取水的時間和挑水的人力成本,村民們開始在附近山裡找水源,將山泉水通過管道引回家中,從自家水龍頭便可出水釀酒。
由於兩口水井離家近,從學會釀酒至今,潘德寶依然通過自挑自取的方式在兩口水井裡取水釀酒,他說道:「老祖宗留下來的肯定是好的,我和老伴吃這個水長大,活了大半輩子,我知道這個水就是好,釀出來的酒品質絕對沒話說,每年都不做多,太多了也賣不出去,只做幾百斤自家吃或過年裝點送親戚。」
即使潘德寶釀酒的水質一流,但每年的酒卻很難賣出,大都送親戚朋友或自己家過年解決掉。由於不會通過網絡宣傳,人脈不廣,想推銷自釀的酒變得很難,有時喝不完的酒會酸掉便直接倒掉無法飲用。「幾年前,我釀過很多酒,可我不善言辭,不會做推銷,酒釀出來卻沒人要,後來索性每年少釀些,自產自銷,滿足自家食用,懶得賣了。」潘德寶說。
銷路問題一直困惑著潘德寶,酒香也怕巷子深,壯年時的他會挑著自己釀的酒和老伴走街串巷地賣酒,現如今,兩人年事已高,再也挑不起這樣的擔子。從小開始便跟父母學釀酒的他釀了幾十年的米酒,父母曾告訴他,咱做酒的一定要實在,切不可在酒裡摻水,不管是自己吃還是拿去賣,一斤米產一斤酒,多一點都不行。「賣不賣酒無所謂,年紀大了和老伴一起做點酒,閒下來和老伴一起品品自己釀的酒也是一種享受。」潘德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