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甲50+1,俱樂部得經營之道

2020-09-03 小懶聊體育

在先後介紹了上市俱樂部與西甲會員制俱樂部之後,俱樂部經營之道系列文的第三篇,讓我們來看看德甲的會員制俱樂部們。

德甲絕大多數球隊都在「50+1條款」的監管範圍下,並不是完全的會員制俱樂部。這其中包括了拜仁慕尼黑、沙爾克04、斯圖加特等球迷們熟悉的球隊,甚至連第一篇提到的上市俱樂部多特蒙德也同樣如此(下文詳述),只有勒沃庫森和沃爾夫斯堡例外。

【德甲會員制的改革與「50+1」條款的誕生】

與西班牙的會員制俱樂部相同,德國的俱樂部們也逐漸在足球經濟高速發展的浪潮中碰上了會員制帶來的瓶頸。與西班牙相同,德國足球也經歷了一次歷史性的改革。

1998年10月,德國足協通過會議正式宣布,將德甲與德乙的球隊改制成股份制公司。具體的方案如下:俱樂部仍然保持會員制體系,但是下屬的球隊改制成股份制。俱樂部可以在一定條件限制下,將球隊的股權轉讓給其他投資個人或企業。

舉例來說,拜仁慕尼黑俱樂部分別向阿迪達斯和奧迪這兩家企業出售了旗下的拜仁慕尼黑有限責任公司(其實也就是球迷們熟悉的拜仁這支球隊)9.1%的股份,自己則保留了球隊81.8%的股份。(2013年拜仁俱樂部又將球隊部分股權出讓給了安聯)

而方案中的「一定條件限制」,就是德甲球迷們熟悉的「50+1」條款。

部分媒體在翻譯和轉載這一條款時讓球迷們產生了一種誤解,以為是指私人或者企業最多只能擁有德國球隊49%的股份,而俱樂部必須保持至少51%的股份。

其實不然,51%指的是表決權而不是控股權,並且該比例條款原文也不是51%,而是超過50%,即使是非整數的50.1%也是可以的。對於「50+1」條款正確的解釋為:建立有限公司(球隊)的母俱樂部必須對球隊保持超過50%的表決權。

同樣舉例來說,2011年慕尼黑1860即將破產之時,來自約旦的商人伊斯麥克花費1800萬歐元,買下了球隊60%的股份,但只得到了49%的表決權。

而對於上市球隊來說(目前德甲僅多特蒙德上市),俱樂部對球隊擁有100%的表決權但承擔無限責任,股票持有者僅有股權沒有表決權。具體到多特蒙德,俱樂部對球隊僅僅擁有不到10%的股權,但卻對球隊運營有著絕對的控制權。

沃爾夫斯堡的大眾汽車城與勒沃庫森的拜耳總部十字LOGO噴泉分別象徵著這兩座城市與兩家企業密不可分的關係。

「50+1」條款也有例外,那就是「勒沃庫森法規」,或者叫「拜耳法規」。該法規規定:如果一家企業在1999年1月1日之前,已經連續經營俱樂部與球隊超過20年,即可不受「50+1」條款的限制,完全擁有球隊。時至今日,德國仍然只有勒沃庫森與沃爾夫斯堡兩支球隊適用於該法案。勒沃庫森原本就是拜耳藥業為員工建立起來的體育俱樂部,全名就叫做「拜耳-勒沃庫森」。而沃爾夫斯堡的情況與之類似,甚至整座城市也僅僅是為了安置大眾公司的員工才在二戰前建立起來的。

【德甲的經營現狀】

「50+1」條款的設立,無疑是希望在引進資金維持俱樂部良好運營的同時,仍然將德國足球的核心掌握權交給球迷。

但是該條款的存在,也基本澆滅了外來富商對球隊注入資金的熱情。倘若石油金主對某支德國球隊進行了大手筆的投資之後,卻不能獲得超過半數的表決權始終無法完全控制球隊,既得不到現實世界玩FM的快感,也很難得到全球範圍的聲名大噪,那麼他多半會將興趣轉向其他聯賽的球隊。

沒有外來巨額資本進行不計成本的投入,加上德國在歐洲範圍內良好的經濟局面,以及足協對財政監管的嚴格把關,讓德甲成為了歐洲財政最為健康的聯賽。


在2012-2013賽季,德甲總收入在歐洲五大聯賽中名列第二。但與其他聯賽的收入相當程度上依賴轉播權不同,德甲的收入主要來自成功的商業開發和比較不錯的比賽日收入。

(註:本文所指五大聯賽為歐洲統計機構以及球迷慣稱的英超、西甲、意甲、德甲、法甲五國聯賽,非歐足聯積分排名前5位聯賽,下同。)

由於德甲原轉播商基爾希集團在2002年破產,德甲俱樂部普遍因為轉播權損失了近30%的收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甲在海外市場的發展。雖然經過債務重組後新生的基爾希集團重新買回了德甲、德乙直到2014-2015賽季的轉播權,但合約金額仍然在五大聯賽中位列末席。但是由於轉播權整體出售以及較為平均的分配方案,德甲球隊轉播權最高收入僅為最低收入的2倍,為五大聯賽最低,最高的西甲這一數字為12倍。

德國國內的經濟狀況良好,並且德國球迷有著比較高的消費習慣,德甲球隊往往在當地企業與個人方面能獲得比較高的贊助或是冠名權收入,並且在國內球迷消費品上有著不錯的資金入帳。

同時,因為「50+1」政策的限制,俱樂部球票價格如果上漲需要經過表決通過。多年來德甲球隊雖然一直保持著較低的票價,但卻擁有著最高的上座率和現場觀眾人數。


這也使得德甲在比賽日收入這一項目上的收益僅次於英超,位列五大聯賽的第二位。

此外,由於德國足協對德甲球隊有著嚴格的債務及虧損限制,連續幾年虧損達到一定數額或是債務增長連續超過收入水平,將被禁止參加甲級、乙級聯賽。

至2013年6月30日,德甲所有球隊的負債之和尚未超過7億歐元,這不僅在五大聯賽中屬於最低水平,甚至不到兩三支英超或西甲豪門之和。

持續經營的理念使德甲成為了歐洲最賺錢的聯賽。自從2010年開始,德甲的運營利潤保持著接近20%的增長速度,2012年度這一數字達到了驚人的近2億歐元,收入遠超過德甲的英超卻只有8500萬歐元的利潤。

而作為德甲當之無愧的霸主,拜仁慕尼黑在球隊經營上也有著相當不錯的成功。

在2012-2013賽季,拜仁不僅在世界俱樂部收入榜上超越曼聯首次殺入三甲,更在商業收入這一單獨項目上達到了恐怖的2億3710萬歐元,僅次於巴黎聖日耳曼的2億5470萬歐元。(巴黎的商業收入大部分來自於阿拉伯世界的贊助,並且該金額未被歐足聯財政公平全數認可)

而在利潤上,拜仁已經保持了連續21年盈利的記錄,並在2012-2013三冠王賽季創造了稅後利潤1400萬歐元的歷史第二高數字,僅次於受德國世界盃刺激後,幾乎所有德國俱樂部收入都大幅度增長的2006-2007賽季。

【「50+1」條款的反對者】

「50+1」條款看似是商業與體育的完美結合,也確實為德甲帶來了健康的財政,從誕生之初開始就受到了廣大球迷和體育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但在足球經濟膨脹的趨勢越來越猛烈的今天,開始有不少人懷疑這一條款在今天對德國足球到底是保護還是束縛。

迪特馬-霍普和馬丁-金德被認為是「50+1」條款暗處和明處的挑戰者。

作為歐洲最大的軟體公司SAP創始人之一的迪特馬-霍普,年少時曾經在霍芬海姆俱樂部參加過短期青訓訓練。經過創業經商身價拼得數億家產之後,霍普發現自己家鄉的俱樂部卻已經沉淪至谷底。1988年的霍芬海姆,已經淪落到只能參加德國第八級別聯賽的業餘水平。

出於對足球的喜愛和對給予他青訓機會的俱樂部的感激之情,霍普1989年接手了球隊。他購買了主隊大部分的股份,然後年復一年為球隊進行著看不到回報的投資。與一般富商購買球隊大肆引援不同,霍普首先投入重金的是球場、訓練中心以及青訓營建設,他並不想要直接買來成功,而是想要通過自己的投資一步步讓母隊成為可以持續百年的德國足球中堅力量。

進入21世紀之後,霍芬海姆在7年時間內,從第五級別的聯賽一路打入了德乙。而在2007-2008賽季首次參加德乙聯賽時,霍普追加投資為球隊帶來了伊比舍維奇、登巴-巴、古斯塔沃等新人,讓球隊直接拿到了德乙亞軍,終於實現了頂級聯賽之夢。

下面的故事更為球迷熟悉,2008-2009賽季的德甲上半程,作為升班馬的霍芬海姆一度佔據著積分榜頭名,震驚了全世界。

在這個人口只有3000多人的小城市,霍芬海姆有著平均2萬人以上的上座人數,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霍普20多年來的潛心經營。這20多年間,他對球隊的總投資超過了2億歐元,擁有球隊絕大多數股份(德媒報導約為96%),但仍然只有49%的表決權。

但是,多年來對球隊100%的付出,使得霍普在球隊會員中擁有著絕對的領袖魅力,無論任何決定幾乎都收到了全體會員的一致支持。有人說這違背了「50+1」條款與富商包養無益,有人說這是他多年付出應有回報不違反規則。

漢諾瓦96的主席馬丁-金德則完全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金德從助聽器商人起家,一步步建立了漢諾瓦銷售與服務有限公司。而自從1997年以個人身份接手漢諾瓦96以來,金德就一直試圖讓球隊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

他管理之下的漢諾瓦,雖然一直能保持在德甲中遊,但始終離歐戰區差那麼一點。想要擴大經營吸引外資的金德,將漢諾瓦96的控股方由個人改為他的公司,並先後收購了約85%的球隊股份,然後結結實實地撞上了「50+1」條款這堵厚牆。他找不到任何一個外國投資者,願意為球隊投入大筆資金的同時還拿不到與之對應的控制權。

憤怒的金德覺得「50+1」條款完全是德國足球吸引資本的最大障礙,在媒體上在球迷面前大聲疾呼,堅決反對這一「過時」規定。 2009年11月,他在德國俱樂部會議上提議修改「50+1」條款,卻在德甲、德乙36張俱樂部的投票中只得到了1張贊成票,還是他自己投的。包括在特權法規豁免中的沃爾夫斯堡在內的3支球隊投了棄權票,剩下的32票全都是反對,即使是拼命進行商業開發的拜仁以及上文提到的霍普。更有眾多認為他違反了德國足球精神的球迷,將金德在各大城市的十幾家助聽器商店都潑上了油漆。

更加憤怒的金德選擇在2010年向德國足球仲裁法庭提起了上訴,目標自然還是「50+1」條款,並且揚言要鬧到歐盟。最終,德國足協在法庭的調解下,雖未對條款進行變動,但刪去了「勒沃庫森法規」中的「1999年1月1日之前」的時點限制,於是該法規現在變成了:如果一家企業已經連續經營俱樂部與球隊超過20年,即可不受「50+1」條款的限制,完全擁有球隊。

但該豁免法規中並沒有賦予個人投資者這個權利(金德早期的投資為個人行為),金德的憤怒也許還沒有結束。

引起更大爭議的,是5年前才從位居德國第五級聯賽的前身SSV Markranstadt脫胎換骨而來的RB萊比錫(RB Leipzig)。

2009年,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擁有了薩爾茨堡紅牛、巴西紅牛和紐約紅牛三家職業足球俱樂部的著名運動飲料生產商紅牛集團買下了原俱樂部的所有權,並將隊徽、主場、球隊名全部進行了更改。由於德國足協禁止球隊名字中含有贊助商字樣,於是新球隊的名字實際上叫做Rasenballsport Leipzig。(Rasenballsport意為草地球類運動,縮寫RB與紅牛品牌簡稱相同,因此球迷仍然習慣將其稱為萊比錫紅牛)

RB萊比錫作為一支低級別聯賽球隊,每年在球隊運營上投入高達數千萬歐元的資金,既能高價引進水平超出所在級別聯賽的球員,還在青訓、俱樂部設施等方面支出重金。他們不僅在5年時間內連升3級聯賽,還在德國杯上淘汰過沃爾夫斯堡,並能將潛力新星租借到打入歐冠的薩爾茨堡紅牛鍛鍊,甚至因為實力碾壓可以在德丙聯賽中開場採取「四分衛+跑鋒」的橄欖球戰術並收穫進球。


但真正引起德國輿論巨大爭議的,是俱樂部對待「50+1」條款的方式。

紅牛集團仍然沒有對球隊擁有超過50%的表決權,多數表決權仍然在俱樂部手中。但是,由於俱樂部會員的會費高達800歐一年(是皇馬、巴薩、拜仁等隊5倍以上),並且申請會員資格需要球隊董事會同意,萊比錫的會員目前只剩下了11個人,並且基本上都是紅牛集團的員工。

這樣的應對方式使得「50+1」條款對球隊的監管已經名存實亡,包括拜仁CEO魯梅尼格在內的多位德甲俱樂部高層都公開對此表達了巨大的不滿和抗議。而RB萊比錫在2014-2015賽季德乙聯賽中,目前保持在積分榜前列,高層揚言未來要進軍歐冠賽場的他們也許將很快迎來與這些對手的正面交鋒。

此外,伴隨著時間的流逝,球迷與體育界人士也漸漸出現了質疑「50+1」條款的聲音,比如前球星現評論員卡恩就公開表示,「50+1」條款應該改革,巨額資金帶來的也不一定都是壞事。

也許德國足協不會在短期內廢止這一特色條款,但德國足球的新一輪改革有可能即將到來。


原文作者羽則。原文連結俱樂部的經營之道:德甲50+1

相關焦點

  • 德甲「50+1」往事之小球會篇——霍芬海姆老闆霍普的百年孤獨
    這就是德甲,乃至德國足球著名的「50+1」政策。它就像一把利劍,高懸在每一位如霍普一樣的德甲投資人的頭頂。再加上德國職業足球聯盟對各德甲俱樂部嚴格的財政監管,以及德國歐洲第一經濟體的體量,讓德甲成為了全歐洲財政最健康的聯賽。
  • 德甲50加1政策是什麼_德甲聯賽排名規則_德甲客場最新積分榜
    德甲是德國足球最高等級的俱樂部賽事,作為歐洲五大聯賽之一,它經歷了悠久的歷史兼程,而且聯賽發展到目前在歐洲足壇上頗有影響力,佔據著不錯的地位。不過近些年德甲發展較緩,很多人認為是德甲50加1政策這個政策限制了德甲發展,那麼這個德甲50加1政策是什麼?
  • 讓德甲和拜仁上熱搜的50+1政策到底是啥?
    導致拜仁和霍芬海姆之戰出現爭議場面的「50+1政策50+1,指德國足球俱樂部必須至少保持51%的表決權——即便有老闆買下球隊50%以上股份,他的表決權也無法超過俱樂部本體。換句話說,條款限制了阿布和曼蘇爾這樣的土豪老闆進入德甲,即便他們買了全部股份,決策權也不在自己手裡。凡事都有例外。
  • 德甲的歐戰逆襲?無關50+1,創收突破40億靠的是科技優勢!
    上周,德國足球職業聯盟發布了《2020 DFL德國足球職業聯盟經營報告》,報告中顯示:德甲聯賽上賽季的收入突破40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這充分證明了德國職業足球並不像人們慣性思維那般死板,而且在商業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 深度:不可觸碰的50+1規則!霍芬海姆因鑽漏洞淪為德甲公敵
    深度:不可觸碰的50+1規則!霍芬海姆因鑽漏洞淪為德甲公敵 拜仁和霍芬海姆的德甲較量,登上了微博的熱搜排行榜。
  • 德甲唯一巨頭,歐洲最成功的俱樂部之一,拜仁慕尼黑
    當然,這只是個玩笑,但對於拜仁這無解的存在,球迷們都早已習慣,而其它球隊仿佛也並沒什麼異議,拜仁對於其它德甲球隊似乎就是有著一種未戰先勝的震懾力。拜仁的強大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不但是球隊的戰績,背後球隊的管理、經營更是其它球隊所羨慕不已的。即便放眼全球所有的足球俱樂部,拜仁的經營能力也是名列前茅的。
  • 徳丸 豊 將講述日本俱樂部經營之道!
    徳丸行事相當低調,沒去過日本同他會過面的學員可能不會知道徳丸鮮為人知的一面:俱樂部經營高手。徳丸於1995年開始著手位於東京小平市Fairy Tennis Forum俱樂部的全面運營管理,該俱樂部建於1986年,起初完全施行會員制,雖說當時已經有會員300個,課程學員200個,但是經營情況慘澹,入不敷出。
  • 「50+1」的是與非,存與廢
    德國足球「50+1」政策簡而言之就是足球俱樂部通過拆分足球部門來組建股份公司,這樣既保持會員制,又能用股權來融資。但「50+1」要求,會員必須保留超過51%的表決權,以防投資人對俱樂部事務的幹涉,也就是老闆說了不一定算,俱樂部擁有比投資方更多的表決權。
  • 50+1政策下,勒沃庫森為什麼可以保留企業名稱?
    因為像河南建業、北京國安、山東魯能之類的俱樂部早已滲入到球迷的精神世界,因此,河南、北京、山東等地的球迷掀起了反對中性化的徵名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有人說,中國足球的中性化,其實就是學習德國的「50+1」政策。「50+1」一言以蔽之,就是屏蔽外來資本湧入,讓球隊真正歸股東所有。
  • 深度分析:「50+1」政策,為什麼讓德國球迷死心塌地?
    「50+1」政策是一項德甲特有的制度,要求所有俱樂部都必須保證半數以上的表決權由俱樂部會員所持有。近年來,「50+1」頻頻成為德國足壇爭議的焦點,但始終屹立不倒。這一政策為何如此堅挺?為何有無數球迷為之死心塌地?
  • 赫內斯:支持廢除「50+1」政策,這樣會提升德甲整體水平
    直播吧8月4日訊 在接受德國媒體《Frankfurter Allgemeine》採訪時,前拜仁主席赫內斯對德甲的「50+1」政策(註:指外來資本擁有的股權永遠不會超過半數,這樣他們無法成為一家俱樂部的大股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項制度應該被廢除。
  • 深度懂球|極端拜仁球迷仇視霍普的背後,50+1究竟是什麼?
    【投資20年換到的「特權」】在50+1條款裡,有著這麼一條豁免特例:如果一家企業或個人連續經營球隊超過20年,才可以不受50+1條款的限制,轉為完全擁有俱樂部。20年,這是一個多麼漫長的數字,在日新月異的足球世界更是能夠見證好幾輪的興衰更迭。
  • 德甲「撞牆時刻」回顧史上危機
    卡內拉斯是當時德甲奧芬巴赫踢球者(現徵戰德丁聯賽)的俱樂部主席。在50歲生日宴會上,他邀請了包括德國國家隊主教練赫爾穆特·舍恩、德國足協官員以及媒體記者在內的眾多賓客,並做了一件轟動德國足壇的事情,向現場來賓公布了一段錄音,揭出德甲史上最大一樁假球案。
  • 國外職業足球俱樂部發展與經營速覽
    德甲聯賽各支俱樂部風格強悍,較為注重整體配合,意志頑強,為世界輸出了眾多著名優秀球員。法甲聯賽近幾年來競爭力明顯提升,吸引了大批優秀球員加盟。(二) 俱樂部文化與品牌建設在發展上,俱樂部文化與品牌建設非常重要。歐洲足球俱樂部之所以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及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離不開百年間俱樂部文化與品牌的傳承和演化。許多頂級豪門俱樂部都由社區俱樂部發展而來,也一直將社區化作為經營傳統,以俱樂部球迷社區為核心向外推廣,再通過聯賽、杯賽等成績和現代商業營銷手段發展更多球迷群體。
  • 導火索「50+1」究竟是啥
    北京時間2月29日凌晨,德甲第24輪關鍵之戰,領頭羊拜仁慕尼黑做客挑戰霍芬海姆。比賽原本踢得十分精彩,到62分鐘時拜仁已經取得了6-0的領先,不過後面的故事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由於拜仁極端球迷辱罵霍芬海姆主席迪特馬-霍普導致比賽一度中斷。並且拜仁球員、教練組甚至俱樂部名宿輪番上前勸阻的情況下,依然未能平息球迷的騷亂行為。
  • 霍普與「50+1」,誰是掣肘德國足球發展的罪魁禍首?
    何為「50+1」?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50+1」原則幫助德甲成為世界上財務最健康的聯賽之一,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國職業足球的商業投資,影響了德甲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換句話說,霍普早在2009年,當時的霍芬海姆才剛剛升上德甲並沒有多久,他就可以不受「50+1」政策的限制了,但是霍普一直到今天都沒有選擇改組董事會,儘管他佔有霍芬海姆的股份已經高達96.4%。霍普主動放棄決策權長達11年的時間,可見他對霍芬海姆俱樂部的熱愛。
  • 在梅西有可能的新東家之中,為何沒有今年登頂歐冠的德甲俱樂部?
    相信仔細的球迷們發現了一個問題:歐洲五大聯賽中就差德甲俱樂部,其他聯賽都有球隊參與到這樁轉會羅生門中。恰好拜仁是19~20賽季表現最出色的球隊——不僅拿到了國內雙冠,還捧起了大耳朵杯,他們似乎與梅球王離隊的事情無關。在梅西有可能的新東家之中,為何沒有今年登頂歐冠的德甲俱樂部?
  • 「50+1」矛盾激化,不僅僅是抵制霍普那麼簡單!
    賽後魯梅尼格表示:「今天的事件將成為德甲歷史的重要一天,關於德國足球文化,足球未來,是否容忍這些搗亂分子肆意發洩,足球俱樂部的資金來源,等等等等,德甲聯盟都得拿出明確的態度。拜仁會跟德甲聯盟一起,拿出一致的措施針對這些搗亂分子。今天覺得沒有顏面面對霍普先生,這樣的事件讓拜仁,讓整個德甲蒙羞!」
  • 新聞分析:德甲收入蛋糕換切法,中小俱樂部的勝利?
    新華社柏林12月9日電 新聞分析:德甲收入蛋糕換切法,中小俱樂部的勝利?新華社記者劉暘德國足球職業聯盟(DFL,以下簡稱「聯盟」)日前召開德甲、德乙36家俱樂部參加的視頻成員大會,確定了未來4個賽季電視版權收入分配方案,和現有方案相比有大幅調整。
  • 德甲「黑店」也不少
    德甲中型俱樂部經營之道:加工新星,待到烏鴉變鳳凰,瘋狂賺取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