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50+1」政策,為什麼讓德國球迷死心塌地?

2020-10-16 那些年的綠茵歲月

2020年2月29日為四年一度的「閏日」,也註定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寫進德國足球乃至世界足壇的歷史——在拜仁客戰霍芬海姆的比賽中,部分極端拜仁球迷打出橫幅瘋狂辱罵霍芬海姆老闆霍普,導致比賽一度中斷十幾分鐘。恢復之後,雙方也無心戀戰,而是相互倒腳聊天直至比賽結束。

拜仁與霍村的比賽,因為極端球迷幾乎腰斬

霍普之所以成為球迷的眼中釘,很大程度上是其豁免於德甲著名的「50+1」政策,在連續投資20年之後獲得了霍芬海姆的多數表決權。「50+1」政策是一項德甲特有的制度,要求所有俱樂部都必須保證半數以上的表決權由俱樂部會員所持有。近年來,「50+1」頻頻成為德國足壇爭議的焦點,但始終屹立不倒。這一政策為何如此堅挺?為何有無數球迷為之死心塌地?

支持「50+1」的標語在德甲賽場隨處可見

捍衛「50+1」,德國球迷啥都敢幹

這一輪對霍普的攻擊,並非是個別球迷的臨時起意,而是一次有預謀、有組織、橫跨多個球隊的極端行動。德國足協、拜仁與霍芬海姆都在2月29日當天對肇事者進行了嚴厲的譴責。但是一天之後,柏林聯合與沃爾夫斯堡的比賽現場依舊有極端球迷舉起了侮辱性的標語,同樣導致了比賽中斷。3月3日的德乙聯賽中,漢諾瓦球迷也舉起了霍普被瞄準的恐嚇性圖畫,與霍普一樣成為「靶子」的還有RB萊比錫老闆馬特希茨。

霍普被「瞄準」

這些極端球迷的用意,用「毫無人性」形容並不為過——2月19日德國哈瑙剛剛爆發了大規模槍擊事件,11人死亡、5人受傷。轉瞬到了賽場上,極端球迷就將霍普與其他「違背」了「50+1」政策的人套進了靶心,威脅恐嚇之意昭然若揭。這種罔顧人類共同價值、戳碰社會傷疤的舉動,也完全超越了競技對立或者觀點之爭的範疇。

哈瑙槍擊案

對霍普的遭遇,漢諾瓦大股東金德可謂感同身受。因為想要申請豁免「50+1」政策,金德成了自家球隊球迷的眼中釘。不僅每個主場都有針對金德的條幅,金德旗下的電器行也遭遇過極端球迷打砸。極端球迷的瘋狂甚至威脅到了金德本人,以至於當地警方派出人手保護他的寓所。

漢諾瓦大股東金德

不少球迷眼中,「50+1」規則甚至比自己的主隊還要重要。德甲頭號豪門拜仁慕尼黑一直想要廢除「50+1」政策,但相關的討論還沒有開始,拜仁就遭到了超過300個球迷組織的抗議,其中2/3都是拜仁自家的球迷組織。一些慕尼黑當地的球迷也來到了塞貝納大街進行抗議,甚至喊出了「沒有50+1我們寧願不要拜仁」這樣的口號。

足球「天條」,源於德國「立國之基」

不誇張的說,在德國球迷心中,「50+1」政策是高於一切、不容挑戰的「天條」。這種觀念的根深蒂固,與德國足球的歷史有很大關係。最早的德國足球俱樂部,都是以「民主制會員制協會(democratic members』associations)」的形態存在的。很多德國球隊的全稱,如拜仁慕尼黑(Fußball-Club Bayern München e. V.),至今都保留著「e.V.」的縮寫,代表「eingetragene Vereine」,意為「註冊的協會」。

拜仁全稱中帶有「e.V.」字樣

這種「協會」的所有決策權,毫無疑問的屬於球迷為主的會員們。在早期的德國足壇,甚至不允許私人擁有俱樂部的股份。直到1998年進行改革,才允許私人持有俱樂部的股權,但是無論股權結構如何,決定俱樂部大事時候的多數表決權依舊要把持在球隊手中,著名的「50+1」規則就此誕生。

更深層的原因,則可以從德國的社會與經濟性質中找到。德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但與英美不同,從德意志帝國建立開始,德國一直奉行「社會資本主義(social capitalism)」,亦稱為「萊茵資本主義」。這種經濟模式介於自由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既主張自由、公平的市場競爭,也倡導國家用各種手段調控經濟、並建立充分的福利制度以實現社會平衡。

德皇在凡爾賽宮加冕,宣告德意志帝國成立

「社會資本主義」主張「以共識為基礎進行經營」,企業不僅要對股東負責,也要對員工負責。企業在經營管理中要有員工的充分參與,在集體協商中形成共識。「鐵血宰相」俾斯麥是這一理念的重要倡導者,他賦予工人組織在企業經營中擁有一定決策權,並在全世界率先建立了福利與醫療保健計劃,通過加強對工人的保障,以刺激經濟。這種理念拿到足球界,就意味著俱樂部經營中,必須與會員(球迷)形成共識才可繼續。

「鐵血宰相」俾斯麥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球迷當家做主決定球隊事務、反對掌握資本的極少數人控制俱樂部的理念,早就寫在了德國足球的基因中。在德國之外的球迷看來,霍普幾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將霍芬海姆一步步打造成一支徵戰歐洲的勁旅,屬實是霍芬海姆乃至德國足球的大善人。但是德國本地球迷來看,霍普的行為完全是對德國傳統價值觀的踐踏。

特殊關係背後,球迷也有自己的算盤

因此,在「社會資本主義」框架下,德國俱樂部與球迷之間的羈絆,要遠強於義大利、英國與西班牙等足球強國。球迷們既是俱樂部的支持者,也是俱樂部的「管理者」;隨著俱樂部的勝負或喜或憂,也能切實的影響到俱樂部乃至整個足壇的決策。德甲官方曾經考慮過將一些比賽設置在周一,但是因為球迷的抗議而最終作罷。


德國足協也是極端球迷抗議的對象

在德甲幾乎每個球隊,都存在極度重視「價值觀」與「傳統」,甚至有自身政治立場與主張的極端球迷群體。這些極端球迷不僅在比賽日身先士卒為球隊搖旗吶喊,日常社會與政治生活中的存在感也很強。有時他們會扶助社區的弱勢群體,或者號召讓難民融入社會,也會在球場上大肆表達對某個議員政治意見的反對。

這些極端球迷在德國社會不乏同情者與支持者,因此聲勢浩大,以至於俱樂部都不敢輕易招惹。本世紀初多特蒙德就算瀕臨破產,也從未(或者說不敢)想到從球迷身上賺錢,提升票價以度過經濟危機。德國俱樂部與球迷之間的特殊關係,更是賦予了他們更多的籌碼。很多俱樂部都選擇向極端球迷讓渡一些利益,以求破財免災。

著名的黃黑之牆

極端球迷組織頭目從俱樂部手中索要「人情票」,再高價倒賣的案件,在德甲屢見不鮮。但如果「50+1」被廢除的話,會員不再佔據優勢表決權,球迷們,特別是極端球迷們就無法像過去這樣從俱樂部撈到足夠的好處。因此在德甲賽場上,高舉「50+1」旗幟捍衛這項政策的,往往是極端球迷雲集的死忠看臺。

右轉大背景下,足球也不例外

德國球迷對「50+1」政策的虔誠,有豐富的歷史與社會原因,絕非一日之寒。但近年來,德國球迷在捍衛「50+1」時,也變得越來越瘋狂,這同樣與德國社會有密切關係。歷史上,德國因為外部幹預而長期分裂,因此絕大多數德國人內心深處都對「外來勢力」較為牴觸。雖然是歐盟的引擎之一,但德國社會的整體氛圍依舊驕傲且保守,不少人認為「德國的就是最好的」。

這種思想,在德國足壇也有所體現,就連最倡導國際化的拜仁慕尼黑也不能免俗。南部之星一向更看重「巴伐利亞血統」,土生土長的穆勒一向是球迷與媒體的寵兒,蒂亞戈、哈維馬丁內斯等外來球員則沒有這種待遇,出身前東德的託尼-克羅斯離隊之後談及老東家,更是毫不留情面,直接稱「皇馬比拜仁高一檔」。

近年來由於中東國家戰亂頻仍,大量難民湧進德國,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這進一步加劇了德國社會「右轉」,走向保守與排外的趨勢。2018年,有鮮明反移民立場的德國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在巴伐利亞大選中異軍突起,獲得11%的選票。對難民保持寬容態度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近年來也連續遭遇政治挫折,「默克爾時代」已經被認為進入尾聲。

難民將德國總理稱為「默克爾媽媽」

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足球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2018年德國兵敗俄羅斯世界盃,隊中的幾位移民後裔球員立刻成了眾矢之的。德國球迷對「50+1」的堅持,也是維護「德國傳統」、堅持「德國道路」思潮的一部分。儘管德國足壇有關「50+1」的討論愈演愈烈,甚至越來越多的俱樂部想要將其廢止,但想要撬動這塊根深蒂固的「聖訓碑」,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相關焦點

  • 萊比錫紅牛VS巴黎聖日耳曼:「50+1」政策,以及德國足球的異類
    德國足協的「50+1」政策與絕大多數歐洲聯賽不同,德國俱樂部奉行「50+1」的運營體制。這項政策規定了俱樂部的擁有者及股東最多只能擁有49%的表決權,而俱樂部的球迷會員則擁有至少51%的表決權,也就是說資方無法獲得俱樂部的絕對話語權,球迷群體在俱樂部的決策事務中擁有很強的話語權。這項政策保證了德國球市的持續穩定,並能讓俱樂部避免淪為投資方的劣質資產並保證了球隊的財政能夠健康發展。
  • 從拜仁霍村的比賽中斷,聊聊德國足協的「50+1」政策
    其實這事在德甲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之前門興和多特的主場也都出現過此類橫幅,也都是表達對於霍普和德國足協的不滿,他們認為霍普對於霍芬海姆的投資方式,挑戰了50+1政策,而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說說目前德國足球飽受爭議的「50+1」政策了。
  • 50+1政策下,勒沃庫森為什麼可以保留企業名稱?
    但是新政卻招致一些球迷的反對。因為像河南建業、北京國安、山東魯能之類的俱樂部早已滲入到球迷的精神世界,因此,河南、北京、山東等地的球迷掀起了反對中性化的徵名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有人說,中國足球的中性化,其實就是學習德國的「50+1」政策。「50+1」一言以蔽之,就是屏蔽外來資本湧入,讓球隊真正歸股東所有。
  • 深度懂球|極端拜仁球迷仇視霍普的背後,50+1究竟是什麼?
    昨晚的德甲聯賽裡出現了活久見的一幕,由於部分拜仁極端球迷辱罵霍芬海姆主席迪特馬-霍普並且不聽主隊球員教練與名宿的輪番勸阻,雙方球員在商議後以一種邊聊天邊合作倒腳的方式踢完了最後的十幾分鐘。霍普究竟做了什麼?罵自家主席見得多了,為什麼拜仁極端球迷如此仇視別人家的主席?這就要從德甲著名的「50+1」開始說起了。
  • 霍普與「50+1」,誰是掣肘德國足球發展的罪魁禍首?
    但在很多德國極端球迷的眼裡,霍普卻被視為德國足球文化與規則的破壞者,鑽了「50+1」政策的空子,違背了德國足球最基本的法則。霍普究竟是破壞規則的逆行者,還是推動改革的先鋒者?在德國足球根深蒂固的鄙視金元足球的價值體系下,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 「觀點」德國球迷為什麼反對霍普?只是50+1嗎?
    ,而這些極端球迷,在這起事件中,被劃上了等號,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德國足協體育法庭對多特蒙德球迷開出了罰單,為的是防止在球場上出現類似的「敵意」、「歧視」的情況。,多特球迷看臺就打出了辱罵霍普的橫幅,甚至是狙擊德國足協的標誌。
  • 德國球迷為什麼不喜歡萊比錫紅牛?萊比錫紅牛為什麼被排斥
    德國球迷為什麼不喜歡萊比錫紅牛?為什麼不被德甲球迷待見和喜歡?比較貼近生活的說法就是:上門女婿!這種打破固有生態關係鏈的陣痛估計需要很長時間去化解。好了,還是讓我們好好看看這個「上門女婿」究竟為啥被德甲球迷討厭吧!
  • 深度丨拜仁球迷為何極端仇視霍普?導火索「50+1」究竟是啥
    拜仁主帥弗裡克說起為什麼拜仁球迷甚至不少的德甲球迷會極端的仇視霍芬海姆的主席霍普,就不得不提起德甲著名的「50+1」了,那麼下面就由阿強為大家說說德甲這個50+1。而德國人在股份制改革的潮流中,採取了一項獨特的辦法,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50+1」。如果不熟悉「50+1」的球迷, 聽到這個名字可能猜不到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金主不限制投資,卻限制「金主」表決權。
  • 深度:不可觸碰的50+1規則!霍芬海姆因鑽漏洞淪為德甲公敵
    深度:不可觸碰的50+1規則!霍芬海姆因鑽漏洞淪為德甲公敵 拜仁和霍芬海姆的德甲較量,登上了微博的熱搜排行榜。
  • 讓德甲和拜仁上熱搜的50+1政策到底是啥?
    本輪德甲,拜仁6-0霍芬海姆的比賽中出現歷史級名場面:拜仁球迷客場舉橫幅辱罵霍芬海姆老闆霍普,比賽一度中斷。恢復比賽後,雙方球員互相倒腳消耗時間,以表示對極端球迷的抗議。導致拜仁和霍芬海姆之戰出現爭議場面的「50+1政策
  • 從建隊到歐冠四強,只花了11年,德國「50+1」是否應該成為歷史
    1」政策啊,是的, 表面上萊比錫是遵循了「50+1」,但就像他們球隊的名字一樣,打的是擦邊球。在「50+1」方面,掌控俱樂部的是俱樂部球迷協會的會員,萊比錫紅牛掌控球隊的球迷協會的會費極其高昂,裡面的成員幾乎全是紅牛的高管,而且擁有拒絕新會員的權利,由此,萊比錫紅牛雖然名義上符合「50+1」政策,但實際上是完全由投資方紅牛掌控俱樂部。
  • 德甲50加1政策是什麼_德甲聯賽排名規則_德甲客場最新積分榜
    德甲是德國足球最高等級的俱樂部賽事,作為歐洲五大聯賽之一,它經歷了悠久的歷史兼程,而且聯賽發展到目前在歐洲足壇上頗有影響力,佔據著不錯的地位。不過近些年德甲發展較緩,很多人認為是德甲50加1政策這個政策限制了德甲發展,那麼這個德甲50加1政策是什麼?
  • 「50+1」矛盾激化,不僅僅是抵制霍普那麼簡單!
    整個事件的起因,就是因為「50+1」的政策。2.何為「50+1」政策?所謂「50+1」的政策,簡言之就是無論投資者持股比例是否在51%以上,都沒有超過50%的決策權,也就意味著最大股東永遠沒有決定權,決定權永遠在俱樂部所有會員當中產生。如果投資超過20年,那麼他就不受「50+1」政策的限制。
  • 丨深度帖丨轉會市場瘋狂燒錢的時代,德國足球為何背道而馳?
    更為尷尬的是德甲很多球隊發現自己已經買不起本土的球員了,大家都知道歐盟的經濟主要靠德國,那為什麼在職業足球這個層面上還那麼摳門那麼小氣呢?為什麼德國國家隊的成績又那麼好呢?今天這篇文章為大家來解析。(全文共2400字,閱讀大概需要6分鐘)一、德國足球「50+1政策」德甲有一個被大家熟悉的50+1的政策,甲級乙級球隊俱樂部本身不能持有超過51%的股份。
  • 德國足球的「歧視鏈」,中國為什麼不適合玩足球
    我就通過我熟悉的德國足球簡要分析一下其中的要素,你就完全明白為何東亞這種垂直管理體系玩不轉足球。德國足球的基本模式由幾大塊組成:球迷社區、足球俱樂部與德國足協。在這個層次之外還有國家隊,基於德國人社區性高於國家組織的理解,普通德國人對於足球關心程度大致呈現這麼一個歧視鏈:社區球會(俱樂部)、國家聯賽以及國家隊。
  • 為什麼德國足球隊的中國球迷那麼多?
    中國0:1不敵伊朗,世預賽三場比賽一勝一平一負,讓中國球迷的心情經歷了從低谷到高光再到低谷的過山車式經歷。不得不說,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國球迷,過硬的心理素質是必要的,既要承受國足贏球時的那種中華崛起的興奮感與自豪感,又要經歷國足低谷時那種焦慮感與失落感,百感交集,錯綜複雜。而德國隊恰恰相反,德國隊受歡迎,更多的是因為他嚴謹與穩健的球風,使得他成為各類大賽的常客。
  • 從技術戰術到更衣室管理深度分析:為什麼神鳥不是魔法?
    1穆西尼的足球不是「擺大巴」的功利足球,而是簡化的效率足球很多球迷說,何塞·安東尼奧的足球太功利,沒有觀賞價值,也許這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穆式足球」!然而每個人對「觀賞價值」的認知標準並不一致,即使被視為美麗足球隊巴薩的代表,也有球迷稱之為「讓人昏昏欲睡的傳控」,更不用說穆西尼了?
  • 新聞分析:德國疫情紓困政策能否「救體壇於水火」
    新華社柏林10月31日電(記者劉暘)秋冬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德國體壇苦不堪言。11月2日,德國將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第二輪限制社會公共生活的封鎖令。很多聯賽、俱樂部再次陷入生存危機,在不少業者看來,這次比春天第一輪封鎖時還要致命。
  • 淺談:拜仁球迷為何抗議霍普?50+1你都知道是什麼嗎?
    要知道為什麼霍普犯了眾怒,首先要知道什麼叫50+1條例。在德國的足球歷史和文化中,球迷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1998年之前,所有德國的球隊都是會員制,作為非牟利營運,不容許私人擁有。不過德國足協卻容許條例有例外的情況,假如某人或某公司連續為球隊注資二十年,就不會受到50+1條例的限制,可以擁有球隊的控股權。這個例外情況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勒沃庫森和沃爾夫斯堡,第三就是霍普入主的霍芬海姆。勒沃庫森和沃爾夫斯堡為何不被球迷指罵?
  • 「50+1」的是與非,存與廢
    德國足球「50+1」政策簡而言之就是足球俱樂部通過拆分足球部門來組建股份公司,這樣既保持會員制,又能用股權來融資。但「50+1」要求,會員必須保留超過51%的表決權,以防投資人對俱樂部事務的幹涉,也就是老闆說了不一定算,俱樂部擁有比投資方更多的表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