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劉連翠,中國作協會員,研究員。供職於能源行業、香港文匯報等。從工程師到記者·編輯·執行主編。
著作《風鈴叮咚》、《心語如絲》,人物傳記典藏版叢書《中華中醫崑崙》三卷、《戰爭—永遠的災難》、《燃燒的兵棋人生》、《神醫妙手舞春風》、《從大地之子到空中飛人》、《赤潮警報》、《補天》、《地火》、《淘金者在綏芬河》、《南國流韻》等文學、新聞、論文、攝影作品500餘萬字,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作家、中國報告文學、香港文匯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財經報、中國國土資源報、科學中國人、網絡等高端媒體,作品多有轉載、引用或選入多種文集。屢獲新聞、文學、全國科技成果大獎,載入《中國散文家大辭典》《中國專家人才庫》等典籍。
秦 鎮 涼 皮
劉連翠
古都長安,厚重的歷史文化自不待說,僅那滿街飄香的早點小吃,就令人眼花繚亂,應吃不暇。八百裡秦川米糧川,盛產小麥,吃貨花樣翻新,經代代美食家之口,飲食文化千載淘洗積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在西安,名不虛傳。賣吃貨的人,一身白生生的衣帽,聲情熱烈的招呼,誘惑得久不歸裡的我品了這家嘗那家,打著飽嗝意猶未盡,搜索出些碎銀兩,再買上一大堆油旋子,一紮厚的大鍋盔、石子饃,最後還不忘帶上一個正宗白吉饃夾肉……缽兒滿盆兒滿,戀戀不捨地告別早市。
如今,無論在北方都市或南國小鎮,走著走著,冷不丁兒就冒出個羊肉泡饃館,餃子宴、擺湯麵、葫蘆頭、肉夾饃、涼皮、油潑麵什麼的。西安大街上,涼皮必尊秦鎮的正宗。切涼皮的擺刀,是兩尺長的專用工具,「咯噔,咯噔」不歇氣地從這頭切到那一頭,拿尺子量量,寬窄一般齊,絲毫不差。鮮紅的辣椒油「唰」的一聲,蘸出滿碗亮麗,再就上一碗微溫的綠豆粥或者黃酒、甜醪糟,那個美喲!肉夾饃必是上好精粉,雪白的硬面飥飥,夾進煮得稀烘的肘子,肥瘦兼具,咬一口嘴角流油……那一股攝人心魂的香風鄉情,逗得我頻頻回首,捨不得走開,必得上前去問問、看看、嘗嘗。故鄉的多情,聊慰一番遊子情懷。
改革新風將這些關中特產吹向四方八衢,不翼而飛,飛出了鹹陽古渡,飛出了渭灃兩岸灞柳嵐煙,飛出了四關鎖帝京的古老長安。在昆明街頭,天津港口,北京大胡同,松花江畔,汕頭汕尾……堂而皇之地佔據了一席之地。涼皮火遍了中國,乃至美利堅的唐人街!涼皮雖屬地方小吃,但國人迄今沒有品嘗過的恐怕不多。您看那王府井步行街上,每到午間,「陝西涼皮」攤前人頭攢動,隊伍老長,打破腦袋擠不過去,眼瞅著那白裡透紅的鮮食美味,暗自咽下唇邊的涎水。好不容易排到了跟前,賣主無奈的攤開兩手— 案臺上空空如也,唉!一聲另謀他就。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涼皮兩三塊一碗。隨著GDP的攀升,物價飆漲,涼皮身價也不俗,三四元、五六元一碗。如今,北京西單大商場賣到十二塊還搶不到手。
好香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涼皮出自關中秦渡古鎮。秦渡為古豐京遺址,宋元時期略具雛形。明代史書記載:「輻輳繁盛,晉豫客商較多。」出西安南門,沿西萬路南行20公裡,過周亞夫屯兵的細柳營來到灃河岸邊。波平如鏡、淺吟低唱的灃河水,靜靜地向南流去,偶爾泛起幾朵細微浪花,低訴著心底的激動。白沙銀灘,鷗燕點點,幾隻木船橫在河心,船主穿著齊膝長靴,在河水裡擺蕩那浸泡得雪白的薴麻。踏過一米寬的青石板長橋,進入秦渡鎮— 秦地渡過了河的鎮子,人們親切的呼為秦鎮。
灃河兩岸以河為界,河東長安,河西戶縣,秦鎮屬戶縣管轄。我的家鄉就在古鎮西北六裡地的豐盛村,正是古豐京之地。周文王滅崇以後,自岐山遷都於豐,是為豐京。周武王滅了暴虐的殷紂,另建新都於鎬,與豐並舉,立於西周之世。司馬遷於《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
與古羅馬並稱的千古帝都長安,建都一千三百餘年,歷經了周、秦、漢、唐等十一個朝代,鼎盛於唐貞觀年間。大唐盛世,貞觀之治,物華天寶,人文薈萃。西安,位於偉大祖國的中央,西安地區又稱關中。所謂關中,因她處於四關護衛之下(東方函谷關,西方散關,南有武關,北設蕭關),長治久安,無兵豗之憂、天災之患,素有「八百裡秦川米糧川」「金周至銀戶縣,白菜芯芯三原縣」之美譽。「八水繞長安」係指涇河、渭河、灃河、澇河、滻河、灞河、澞河、皂河。
《尚書·禹貢》有「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且是「膏壤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藍田人、大荔人、半坡人、姜寨遺址,秦兵馬俑……文物古蹟燦若星群,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大漢民族鼎盛之世。
古老的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絕不僅四大發明。幾千年來食不厭精,龐雜無數的飲食精品,構成了浩繁的華夏飲食文化。「鐘鳴鼎食」這個成語,即來自我的故鄉。西周時期,盛行禮樂之器— 鍾。鍾分三類:甬鍾、鈕鍾和鎛(bó)鍾,以大小相次懸掛,稱為編鐘。王室所用編鐘多達幾十個。達官貴胄為了炫耀富貴,每食必列鼎而食,鳴鐘助興,極盡奢華排場。形式若此,那鼎中之物,更精美絕倫!流傳民間,則味美醉倒童叟,鄉裡爭相仿效。秦鎮涼皮能逾千年而愈盛,流傳廣遠,火遍天下,說明它美味可人、簡便易做,深得大眾喜愛。
戶縣秦鎮的皮子和餘姚的辣子漂洋過海,久享盛名,如今成了中國一絕。民間歌謠唱道:
姚村的辣子馬營的蒜,
渭曲坊的紅芋挑百擔,
元村的棉花紡不斷,
定舟村的社火真好看。
餘姚村種出來的辣椒,角長一尺,膘厚油飽,香味純正,辣中帶甜,是調配涼皮的珍品,具有發汗、防治感冒和水土不服的功效,長期以來出口多國。據傳,大米皮子創製於秦始皇時。秦渡古鎮周圍、灃河兩岸碧玉良田。可就在這一灣碧水,兩岸桃紅,新竹平野,終南疊翠的平安富庶之鄉,有一年卻久旱無雨,滿目枯槁。原先綠汪汪、溢丹滴翠的稻田,乾涸龜裂,打下的稻穀儘是稗秕,碾出的米粒細碎無華。這怎敢進貢納糧?豈非欺君之罪,要掉腦袋?一時間人心惶惶,急壞了八鄉父老。
有位農民李十二,試著用新米做成不同飯食,鑑品比較。最後,用水浸泡碾成米粉糊,均勻地攤在甑篦上蒸熟,切成一指寬的麵條,以特殊佐料拌之,進獻皇上。始皇帝吃得津津有味,大加讚賞,頒旨:「以後秦渡鎮的貢品,只獻麵皮,不獻大米。」幾千年過去了,如今我們家鄉連同長安、興平,遠至陝南漢中,都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蒸涼皮的習俗,以此紀念李十二先祖。熬上一大鍋綠豆粥,或以黃酒、甜醪糟相佐,家人擁爐而坐,款客共享。詩聖杜甫遊歷於此,留下詩句「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秦渡米皮瑩白若雪,辣紅似染,光潤如脂,吃起來柔韌筋道,越嚼越香。製作時,調料考究卻不複雜:辣椒、蒜泥、麻醬、鹽、醋。辣椒必是馳名中外的戶縣餘姚辣子,只用辣椒油。將生椒去籽、曬乾、碾細而成,色澤鮮豔,香味濃烈,用上等菜油、麻油煎沸,晾至微溫,將辣麵徐徐倒入,邊倒邊攪。待涼透,用絲網過濾,沉底的辣麵渣滓棄而不用。做好了辣椒油,三根手指撮起一縷雪白麵皮,在油缽裡一蘸,拌上鹽、醋等,紅豔如花,清香撲鼻,回味無窮的經典「秦鎮皮子」即可享用了。
那辣油鮮亮到什麼程度?常常有鄰裡見面未及開口,先「將」來一軍:「哎喲老哥!你吃皮子也不請我!」對方自知吃完了飯忘記擦嘴,那紅豔豔的辣椒油還在嘴上掛著號兒呢。
涼皮普遍為國人鍾愛,真是幸事。其實,陝西麵食的絕活兒多著呢!關中人的麵食,做得那個精緻喲!單那餃子宴,就有上百種的花樣。只是陝西人嘴拙舌笨,不善總結推廣,以致埋沒,也使今人少了口福。比如三原的千層油餅、廖花糖、泡兒油糕,戶縣的油茶麻花、雞蛋醪糟,富平的棒棒饃、石頭子饃,韓城的油旋子……只可惜,好些傳統名品,一經流傳便失去了原汁原味兒,失卻了經典的精神,只剩下果腹功能。
筆者所見,西北名城烏魯木齊市,東北三省城市的街衢裡巷,乃至雲貴川西南邊陲,以吃米為主食的江淮流域、沿海地區,不同地域的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調配出不同口味,也將涼皮的做法和佐料增添演化,早已沒了原本的色味,但南北西東人們吃出了各自的味道。下班路上順道買一份涼皮,外加黃瓜絲綠豆芽,河北人加上芝麻醬,四川人則放進麻辣辣的花椒、炒豆……管它正宗不正宗呢,吃得舒服就好,反正都打著「陝西涼皮」的牌子,操著南腔北調,都在叫賣「陝西涼皮」。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創者)
其實,現在賣的都是麵皮而非米皮。人們花功夫把那些麵筋洗出來,拿抽過麵筋的澱粉做出雪白的麵皮,照樣火。
陝西人買了回去,偏偏自個兒費一番功夫,調理出記憶中的滋味。以我這個生於灃河之濱,趕集買菜必去秦鎮的涼皮家鄉人,在古豐京遺址上,從小吃慣了母親蒸的涼皮,慣了個饞嘴貓兒,再品那南來北往的仿真,總有點兒品味不如回味兒悠長……
黃鸝聲聲啼,舊夢依稀。
高冠聞瀑聲,草堂煙霧迷。
曲江再流觴,渼陂泛舟楫 ①。
秦中自古帝王州,如今她少了王氣與霸氣,只有厚樸民風,阡陌如畫。
註:①高冠瀑布、草堂煙霧、曲江流觴和渼陂泛舟,均為戶縣八景中的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