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效應」作為一種思維邏輯,它往往會限定人們的想像空間,束縛人的創造力,讓人們形成刻板守舊的思維模式。它至少包含兩種心理現象:其一,是慣常心理,也就是所謂的思維定勢。其二,是從眾心理。
假如一個人買了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那麼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為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也就是這個人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這就是鳥籠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況,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
你有沒有發現要是收到一束美麗的鮮花,你肯定會突然意識到自己家還沒有花瓶,當買了花瓶後,你可能又會覺得桌布和花瓶的風格不搭,又要去買桌布,買完桌布,又覺得房間的整體風格不搭,但是你從沒想過這束花可能過幾天就會枯萎,就扔掉了,沒有想過放棄這個花瓶,而是要改變整個裝修風格來配合這一束花,這樣就是被一束花給困住了。
又比如一對情侶,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但女孩始終不願意嫁給男孩子,原因是男孩並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在女孩的成長過程中,結婚和房子總是放在一起被談論,身邊的人普遍認為有房子才能幸福。
即使女孩明白,房子跟婚姻幸福並沒有絕對的聯繫。但是他的父母還是經常在她耳邊念叨著:有房子才有安全感,沒房子孩子上學會不方便。正是因為鳥籠效應,才使得這種心理壓力被放大。
人們常常說自己要「剁手」,卻仍不停地買著本不需要的東西。
為了湊單買的衣服,卻常常要再花費金錢和精力,為了搭配而大費周折。
鳥籠效應於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利用。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
這樣一來,人們看到打開的書頁便想拿起來翻翻,就更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
不要讓「鳥籠」束縛你的生活。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這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就像疫情期間,許多的人本來買了一些口罩,沒必要再買口罩,但在大環境情緒的影響下,為了緩解焦躁,她必須買N95口罩,才能確保安全。
鳥籠效應是人類最難擺脫的心理機制之一,當我們開始為某個可能到來的偶然事件感到焦慮時,我們幻想著自己能做些什麼來緩解。
但實際上,我們的所作所為,不但無法幫助我們擺脫擔憂,反而會讓我們越來越擔憂。
人類的心理機制,天生就容易被大環境影響。
我們心裡有一個無形的「鳥籠」,它象徵著不可預期的未知,為了讓鳥籠的存在顯得順理成章,我們寧願捆綁自己的生活。
可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不但無法消除恐懼感,反而逼迫我們為了並不喜歡的鳥籠,買越來越多的鳥,徹底打亂自己的生活。
鳥籠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看待事情的時候要考慮它的兩面性或者多面性,多思考其合理性,然後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