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鳥籠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2020-12-22 騰訊網

「鳥籠效應」作為一種思維邏輯,它往往會限定人們的想像空間,束縛人的創造力,讓人們形成刻板守舊的思維模式。它至少包含兩種心理現象:其一,是慣常心理,也就是所謂的思維定勢。其二,是從眾心理。

假如一個人買了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那麼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為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也就是這個人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這就是鳥籠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況,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

你有沒有發現要是收到一束美麗的鮮花,你肯定會突然意識到自己家還沒有花瓶,當買了花瓶後,你可能又會覺得桌布和花瓶的風格不搭,又要去買桌布,買完桌布,又覺得房間的整體風格不搭,但是你從沒想過這束花可能過幾天就會枯萎,就扔掉了,沒有想過放棄這個花瓶,而是要改變整個裝修風格來配合這一束花,這樣就是被一束花給困住了。

又比如一對情侶,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但女孩始終不願意嫁給男孩子,原因是男孩並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在女孩的成長過程中,結婚和房子總是放在一起被談論,身邊的人普遍認為有房子才能幸福。

即使女孩明白,房子跟婚姻幸福並沒有絕對的聯繫。但是他的父母還是經常在她耳邊念叨著:有房子才有安全感,沒房子孩子上學會不方便。正是因為鳥籠效應,才使得這種心理壓力被放大。

人們常常說自己要「剁手」,卻仍不停地買著本不需要的東西。

為了湊單買的衣服,卻常常要再花費金錢和精力,為了搭配而大費周折。

鳥籠效應於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利用。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

這樣一來,人們看到打開的書頁便想拿起來翻翻,就更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

不要讓「鳥籠」束縛你的生活。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這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就像疫情期間,許多的人本來買了一些口罩,沒必要再買口罩,但在大環境情緒的影響下,為了緩解焦躁,她必須買N95口罩,才能確保安全。

鳥籠效應是人類最難擺脫的心理機制之一,當我們開始為某個可能到來的偶然事件感到焦慮時,我們幻想著自己能做些什麼來緩解。

但實際上,我們的所作所為,不但無法幫助我們擺脫擔憂,反而會讓我們越來越擔憂。

人類的心理機制,天生就容易被大環境影響。

我們心裡有一個無形的「鳥籠」,它象徵著不可預期的未知,為了讓鳥籠的存在顯得順理成章,我們寧願捆綁自己的生活。

可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不但無法消除恐懼感,反而逼迫我們為了並不喜歡的鳥籠,買越來越多的鳥,徹底打亂自己的生活。

鳥籠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看待事情的時候要考慮它的兩面性或者多面性,多思考其合理性,然後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 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 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 一個人開懷大笑,旁邊的人受到感染,也會情不自禁地笑起來。
  • 這七個心理學效應,運用到獲取個案,效率倍增
    心理諮詢師都是通過心理學效應去幫助用戶,那我們有沒有想過,將心理學效應,應用到個案獲取上,效果也能讓你個案倍增。 心理學效應二:習得性無助效應 習得性無助效應這裡就不做過多解釋,不清楚的可以自行搜索,這個效應很多心理諮詢師在獲個案時都遇到過
  • 原來這叫「鳥籠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個鳥籠效應: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像朋友本來沒必要再買口罩,但在大環境的焦慮情緒影響下,為了緩解焦慮,她必須買N95口罩,才能確保安全。
  • 「功夫漢語」心理學中的相關效應理論
    心理學相關理論及效應1、破窗效應: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 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那什麼是"鳥籠效應"呢? 作為父母,可以巧妙運用這個鳥籠效應,給孩子一些心理暗示,這些會促使孩子對某些事情產生興趣,只要孩子產生了興趣,根本不用父母督促,就會積極主動的對事情進行學習和研究了。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 「鳥籠效應」的小故事
    鳥籠「鳥籠效應」又稱「鳥籠邏輯」。說的是如果一個人偶然獲得一個珍貴的空鳥籠,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很可能會買只鳥回來養。而不是把這個空鳥籠丟掉。詹姆斯利用這個機會,送給卡爾森一個禮物,是一個精緻的鳥籠。這時,卡爾森笑著對他說:「我只把這個鳥籠,當作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不要費勁讓我養鳥了。」可是從這件事之後,只要是有客人拜訪卡爾森,就會看到書桌旁邊的,那個空的精緻鳥籠。這些客人,看到之後,都會問卡爾森:「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的?」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鳥籠效應」。什麼是「鳥籠效應」?鳥籠效應由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提出。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退休後,與他的好友卡爾森打賭:「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登門檻效應,想要就能得到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篇,我將隆重介紹登門檻效應。你可以利用它提升別人幫助你的概率,提高追求異性的成功率,增強孩子的興趣並讓其聽話,讓別人購買更多的商品等等,從而達到我們的目標,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總之,登門檻效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研究發現當人們被他人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詞來描述時,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叫做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個效應源自一位名叫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所說的話,他認為他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節目中找到代入點。
  • 8個在生活中影響著無數人的心理學效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心理學這門知識越來越重視,畢竟它和我們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學的範圍很廣,其中有一些讓人迷戀的心理學效應,真的非常的有趣,或許很多人對於它們的名字都聽說過,但是真實的背後含義是什麼,知道的人大概就不是很多了,那麼根據這方面小編今天來聊聊,在生活中,也許影響著無數人的
  • 心理學:夫妻生活中,忌諱「馬太效應」
    -01-有很多夫妻結婚之後,為了延續戀愛時的甜蜜,總是會在生活中堅持戀愛時那一丁點兒有作用的行為。比如說,一方為了另一方去付出、一方不問緣由的包容另一方等等這樣的不平等行為。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個原理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快了解鳥籠效應,分分鐘讓孩子愛上學習
    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很多父母對於此件事情都表示非常疑惑。但其實孩子不用功是有著其中的原因存在的,而且無非是這3點原因。為什麼孩子學習不用功?但如果我們真的想讓孩子去學習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因為在這裡我們可以利用鳥籠效應來不斷的幫助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什麼是鳥籠效應?鳥籠效應是詹姆斯提出的一個心理學理論,也可以稱之為鳥籠邏輯。
  • 【戰「疫」心理健康】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
    【戰「疫」心理健康】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 2020-03-25 1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理學與生活:如何將心理學,靈活運用到生活中?
    第一次接觸心理學,是在我讀書時看的熱播電視劇——《讀心神探》。當時覺得特好玩,也特神奇。因為年紀小,也涉世未深,就只是抱著娛樂消遣的態度看完了這部劇。工作多年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性格、行為以及人際關係,對心理學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深厚的興趣,開始認真研習心理學。
  • (轉變認知)一些有意思的心理學效應
    我們一定不要忘記,即使處境無望,在劫難逃,我們仍可以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人類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弗蘭克爾不灰心、不絕望、堅持,良好的態度做事更有動力。你知道這些心理學效應嗎?1.首因印象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由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人類社會的很多奇妙現象與行為均可歸結為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進行解釋。 今天為大家介紹 10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生活中更「得心應手」!
  • 如何擺脫「鳥籠效應」,記住四點,輕鬆應對
    鳥籠效應,是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發明的。它的規律就是,一個人偶然間擁有了漂亮的鳥籠,就會不斷地往裡添加一些與之相關的東西。就像擁有了一個精緻的鳥籠,總會不由自主地再買一隻鳥來養一樣。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鳥籠效應」很多。例如有個朋友,她之前一直秉承勤儉持家的作風,在一次偶然的活動中,得到了一條珍貴的項鍊。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三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你有遇到過嗎?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問題,也遇到各種有趣的事情。有些事情不斷重複,即使複雜難解,但是其本質,依然可以總結出神奇的心理效應醞釀效應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阿基米德,我們只知道他發現了浮力原理。但是他發現原理的過程,卻是非常有意思。他是先通過常識去試,然後思維進入一種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