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網絡時代到來,人們的學習、工作、娛樂已經跟電腦、手機、網絡密不可分,查資料、做報表、打遊戲......滑鼠成為了連結你和世界之間必不可少的標配工具。臨床上,經常遇到很多患者因長時間的使用滑鼠,引起手或腕部麻木、酸脹、疼痛、甚至活動不靈等不適感前來就醫,我們把這種病症形象的稱為「滑鼠手」!
其實,臨床診斷中並沒有「滑鼠手」這個概念,我們使用滑鼠時間過久,手腕、掌指或指間關節長時間反覆、高頻率的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範圍內活動,容易造成韌帶或腱鞘增生、肥厚、發炎,使神經組織或肌腱受壓,從而引起「腕管症候群」。
腕管症候群(CTS)是最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疾患。是正中神經在腕管中受壓所至,它還有一個別稱就叫「滑鼠手」。多發生於 30~60 歲人群,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 3 倍。
腕管症候群的發病原因
1.外源性壓迫、腕管變小或腕管內容物增多、體積變大。妊娠、類風溼性關節炎、肢端肥大症、糖尿病、腕部創傷等均可患腕管症候群。
2.還有一些患者,由於長期過度用力使用腕部,如木工、廚工等,腕管內壓力反覆出現急劇變化,也會使正中神經發生慢性損傷從而出現腕管症候群。
常見症狀
包括正中神經支配區(拇指,食指,中指和環指橈側半)感覺異常。夜間手指麻木很多時候是腕管症候群的首發症狀,許多患者均有夜間手指麻醒的經歷。很多患者手指麻木的不適可通過改變上肢的姿勢或甩手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隨著病情加重,患者可出現明確的手指感覺減退或喪失,拇短展肌和拇對掌肌萎縮或力弱。患者可出現大魚際橈側肌肉萎縮,拇指不靈活,與其他手指對捏的力量下降甚至不能完成對捏動作。
腕管症候群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症狀和特徵性的物理檢查結果,確診需要電生理診斷檢查。神經傳導檢查和肌電圖結果可以幫助確定診斷,排除其他神經性疾患,還可反應壓迫的嚴重程度,對於擬定恰當的治療策略有重要參考價值。
治療
一旦出現腕管症候群的症狀,患者就要注意應該避免使上肢長時間處於固定、機械而頻繁活動的狀態。可以做松握拳頭、旋轉手腕等動作放鬆。滑鼠擺放的位置也有講究,不宜過高,最好低於坐姿時肘部的高度,且手臂不要懸空,從而減輕手腕部的壓力。
如果平時預防不當,正中神經受壓症狀已十分明顯,患者要保證充分的休息,可以佩戴腕關節支具制動保護,還可以進行適當理療,外用或口服消炎止痛類藥物來緩解症狀。如果保守治療方案不能緩解患者的症狀,則要考慮手術治療。(姜偉)
【來源:河南經濟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