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的儒家思想是想表達什麼情感呢?

2020-12-12 芝芝愛音樂

從文藝的形成與發展影響看,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比儒家更為深刻。大體來說,儒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學藝術的社會功用,文學藝術與現實關係的外部規律方面;而道家的影響則主要集中在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中,如風格的形成、美學的特徵與審美的傾向等方面。

借用朱自清先生的觀點:「比起儒家道家對於我們的文學和藝術的影響的確廣大些。那『神』的意念和通過了錐子影響的『妙』的意念,比起『溫柔敦厚』那教條來,應用的地方也許還要多些罷?」

徐上瀛的溪奚山琴況也恰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從制琴的目的而論,雖以「和」為重,是以儒家的修身為本,但徐上瀛在此基礎上更關注到琴作為器樂的自身屬性,言明琴的特性即聲音的主宰是以「清」為本。他在繼承虞山派宗師嚴天池「清微淡遠」琴韻風格的同時,汲取道家的虛靜、希聲、淡泊、正反幾個方面對琴樂進行探究,用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貫穿溪山琴況,確定琴的審美屬性。

老莊貴靜,世間萬物,紛呈複雜,但最終都要回到其根本,那便是靜。靜是恢復到原初的狀態。人只有內心清淨,才能靜觀自我、靜觀萬物和於大道。因此,作為文人修身養性的古琴,其聲音的特色也是重虛靜」,這也是古琴特有的屬性希聲入靜。彈琴是為了涵養性情,淡泊心智,故唯心靜,才可以有清音徐上瀛分別在「和」「靜」「潔」「遲」況中運用道家「希聲」的觀點,其源自老子的「大音希聲甚至在「遲」字一況,不僅點明「希聲」之意,更是從希聲之始作、希聲之引申、希聲之意境3個層次,分析古琴中的「希聲」概念。琴中「希聲」的獲取是在未按弦時,就需肅氣、澄心、緩度、遠神,不僅讓人想起南朝畫家宗炳的「澄懷觀道」「澄懷味象」。

肅氣、澄心、緩度、遠神和澄懷一樣,是老莊哲學的承繼。老子的「滌除玄覽」、莊子的「心齋坐忘」,都是指一種虛靜空明的心境,在這種狀態下去領略琴中百味琴中靜的實現,離不開莊子哲學中「忘」這一重要概念,如何達到「坐忘」的境界?莊子在《人間世》中以唯道集虛,論心齋坐忘,要達到坐忘的境界,就必須使內心處於一種虛靜的狀態,只有放空心中的一切,讓自己沉寂下來,才可以在靜靜的體悟中感受外物、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間。對於操縵者而言,若想指尖妙音至情達意,就需要心無外想。習琴的那一刻,琴即是你,你即是琴,身體髮膚與琴合。

倘若心有所想,一定會琴不達意,漏洞百出。徐上瀛在「靜」況中,提出若要達「希聲」之境,就需雪其躁氣,釋其競心」,這是借用莊子做知北遊》的寓意,意指調氣和練指,都需要放空自己,唯靜才可以掃盡指下的炎囂,獲取弦外之音。琴中靜的實現,離不開莊子哲學中「忘」這一重要概念,如何達到「坐忘」的境界?

莊子在《人間世》中以唯道集虛,論心齋坐忘,要達到坐忘的境界,就必須使內心處於一種虛靜的狀態,只有放空心中的一切,讓自己沉寂下來,才可以在靜靜的體悟中感受外物、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間。對於操縵者而言,若想指尖妙音至情達意,就需要心無外想。習琴的那一刻,琴即是你,你即是琴,身體髮膚與琴合。

倘若心有所想,一定會琴不達意,漏洞百出。徐上瀛在「靜」況中,提出若要達「希聲」之境,就需雪其躁氣,釋其競心」,這是借用莊子《知北遊》的寓意,意指調氣和練指,都需要放空自己,唯靜才可以掃盡指下的炎囂,獲取弦外之音。相比較其他樂器「諸聲淡則無味,琴聲淡則愈有味」,山琴況充分體現了以淡為美的思想主旨「琴之元音,本自淡也」。這與以無為、無事、無味為尊,以恬淡為上的道家,其有相似的淡乎無味,甚而不美。

琴的聲音屬性上即是深厚高古,恬靜淡泊,彈之穩健剛毅,少有繁音促聲,不以清悅華美示人。琴因聲淡歸雅,不人歌舞之場,不雜絲竹伴內,泠泠然遺世而獨立。無味之淡,不僅表現在琴音、琴器本身,其所營造的情景和操縵的心境,都應該是不線不競的恬淡靜謐之美。道家思想貴「清」,不染纖塵,清妙絕倫,表現在琴樂中,追求至清至純之音。這種清不僅表現在運指之清、音質之清,也同樣注重鼓琴環境的清雅。

相關焦點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此人對道家思想的貢獻並不次於老莊,但卻遭到了時代的唾棄與批判
    道家影響雖然較儒家較小,但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亦是為人所稱道,被稱為一代聖人。但和老莊可歸為一類的楊朱卻鮮少為人所知,甚至遭到了一些大家的唾棄批判,這究竟是為何呢,歷史漫談君將會在下文詳細道來。道家這個概念是在西漢才被提出來的,所以老子楊莊和莊子也並不知道自己是道家中人,說楊莊是道家中人是因為他的一些觀點和老莊相似。
  • 老莊思想的憤世嫉俗,對世俗的鄙夷,在茶人身上是如何表現的?
    前面講到茶人的以茶養廉、胸襟廣闊虛懷若谷、與自然為友的氣質修養,是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都說茶文化吸納了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主張,其實道家老莊的思想對茶人的影響還有以下兩點。
  • 世人皆知老莊,卻忽視了楊朱,淺析楊朱思想對道家的貢獻
    ,其實這三者並沒有什麼直接的繼承發展之處,而且各有重點各有突破,老莊所重為何,楊朱又為什麼在成為顯學以後銷聲匿跡呢?莊子的思想,盡在《逍遙遊》一文中體現。真正自由的狀態不是需要去營造的,而且需要去努力利用的。天亮之時你想睡覺,但刺眼的光恐怕不會如你意。傍晚時分,你想外出遊玩,恐怕黑咕隆咚的容易摔跤出現意外。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傳統文化中的性,老莊主張無欲,儒家提倡節慾,唯有他提出縱慾
    春秋時期,國人的性觀念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無欲論,認為人無欲則無求,無求則無煩惱;第二種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節慾論,即在肯定性慾的基礎上進行節制,使之有益於「生」;第三種是以道學家楊朱為代表的縱慾論,主張縱慾,認為欲是自然的需求,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
  • 儒學變質,道家接班;老莊失靈,玄學救場
    儒學變質事實上,經董仲舒等漢儒的改造後,儒學實際上已變成一個頗龐大的思想系統。魏晉時期,儒學仍為官方欽定的統治思想和權威理論,所以號稱「服膺儒學者甚眾」。然而,其中大多是無真實情感的隨波逐流之徒,真正能達到儒學思想的高層境界者如鳳毛麟角。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儒家思想的生死觀
    圖片來源於網絡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生與死都是繞不開的課題,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認知,不同思想體系有不同思想體系的說辭。這裡,我就先談論下影響我們巨大的儒家思想對生死的看法。未知生,焉知死在儒家經典的《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孔子的弟子季路因如何侍奉鬼神的事來請教孔子,孔子說:「沒能侍奉好人,怎麼能侍奉好鬼呢?」季路又問到:「什麼是死呢?」孔子說:「活都還沒活明白,怎麼能知道死呢?」
  • 儒家思想的「儒」字有何含義?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其實富含深意
    網上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儒家思想害死人,儒家思想讓人變得軟弱,遇到不公也不懂得反擊。對於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片面,儒家思想最主要是突出一個「儒」字,然而儒的本意也並沒有「軟弱」二字。王密說:「此時天黑,無人知曉」,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聞,深感慚愧,怏怏離去。骨子裡蘊含著一股剛毅孔子有云:「儒有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破,可殺而不可辱。其居處不過,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辯而不可面數也。
  •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核心思想,也是做人原則,你是否認可呢?
    「禮義仁智信」是儒家五常,也是中國人做人的原則,非常光偉正,但同時儒家經典《論語》中又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似乎有著愚民的味道,這兩句話是否矛盾呢?古代竹簡著書,沒有標點符號,這對後世研究者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因為漢語斷句非常重要,一句話斷句不一樣,表達的意思就可能有天壤之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爭議,便從此而來。只要高清其本意,就不會覺得有愚民思想了。仁義禮智信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儒家的誕生,正是為了「復禮」,於是孔子提出了「仁、義、禮」。
  • 為何儒家認為「慎終追遠」能使「民德歸厚」呢?
    「慎終追遠」是儒家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曾子將其當做教化百姓的手段,認為如果一個社會從上到下都能「慎終追遠」,就會達到「民德歸厚」的效果。那麼,什麼是「慎終追遠」?它又為何會讓儒家看重呢?儒家認為如果連這些最基本的禮儀都不遵守,那麼又怎麼能談到對於長輩逝世的悲痛呢?如果連長輩逝世都不感到悲痛,那這樣的人又怎麼值得信任、值得結交呢?儒家在這種事情上非常看重,提出的理論也很有道理。
  • 你心中有效的表達情感的方式是什麼?
    人的情感有喜怒哀樂,有恐懼,有厭惡,是人的一種內心感受。這種情感是自己主觀的感受,面對同一件事物,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情感就會不一樣。如果你現在中了一百萬,你可能會高興地跳腳,別人可能不會有多開心。行為與外表可以初步地表達情感,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對外表行為的理解不一樣,他所接受到的情感可能不是表達者要表達的。情感的表達會因此受到阻礙。
  • 儒家思想與中國式腐敗
    道理是說清了,那麼中國歷代的統治者有沒有找到真正有效的吏治之道呢?我們說從來沒有,他們的不斷覆滅就是證明。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傳統政治的指導思想——儒家思想。只要有儒家思想做整個社會的指導思想,它就必然會帶來中國式的腐敗。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認為有以下七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儒家「性本善」思想必然造成反腐不力的局面。
  • 茶與老莊,乍一看沒啥關係,老莊思想卻影響著茶人的氣質和修養!
    茶人們這種特殊的氣質和修養,與老莊思想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二、老莊的無限時空與茶人的闊大胸懷 表面看來,老莊主張「無為」,實際上,無為之中包含有為
  • 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聊儒家繞不開孔孟,聊道家離不開老莊,拿兩家進行比較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首先需要說的是,不同時期的儒家是不一樣的,道家同樣如此,但凡一概而論的,都是帶節奏,這裡僅就初期的儒家和道家做個簡單比對。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時期出現較早的思想流派,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而春秋時期的文化思潮的主流就是復古,儒家、道家皆是如此。儒家的復古形成了一個階梯式,在孔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上古帝王是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即《論法的精神》)等西學名著,將西方的先進思想介紹到中國,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的一代宗師。而嚴復註解《老子》、《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西方近代思想學說,來與老莊哲學相觀照、相印證。
  • 「隨心所欲不逾矩」,書法要有法有度,這是儒家思想對書法的滲透
    可見儒家對書法極為重視的,把它列為「六藝」之一,儒家不但重視怎麼寫,而且重視寫什麼,前者為書,後者為道,書以載道。在書法發展史中,趙壹《非草書》的出現,標誌著儒學對書法進行全面滲透,趙壹《非草書》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將書法納入儒學體系,強化了書法的文化品格,從而「明確地樹立了一個儒家文化形象——書家對儒家文化的遵循將是最根本的宗旨」 。
  • 儒家思想如何影響中國書法藝術?
    漢代儒家大一統思想的形成使得趙壹《非草書》得以站在正統思想的背景下對書法明確提出文化本位的要求,即書法必須遵循儒學的理念和價值範式。同時,這也成為漢代以後書法理論所論述的首要文化內容。  二、儒家思想影響了書家對生命人格的觀照  在儒家思想「禮」的影響下, 書法藝術的品評「以人論書」 且「首論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