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記者承諾照顧他的妻兒,現狀如何?

2020-12-22 大國將令視頻

對於槍林彈雨的戰場,我們大都只能通過影視劇去了解,但真實的戰場顯然更為殘酷,為了讓人們意識到戰場的危害,戰場上一般都有隨軍的戰地記者,他們會把整個過程給紀錄下來。由於這些戰地記者都是實地跟拍,所以這可是一份高危職業,他們隨時都面臨著生命危險。但他們還是選擇了迎難而上,因為只有讓人類感受到真實的戰場,才會更加去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他們都是全人類的英雄。

軍隊通常都會派人保護戰地記者,但這也不能完全杜絕意外的發生,曾經就有一位俄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記者對其承諾了會照顧其妻兒,那他們的真實現狀如何呢?

這位中國記者叫盧宇光,曾經也是一個軍人,不過在退役之後選擇成為了一名戰地記者,並且一直都在俄羅斯發展。早前車臣借著蘇聯解體,想要從俄羅斯獨立出來,於是和俄羅斯爆發了內戰。

當時俄羅斯邀請了世界各國的記者,希望他們把這件戰事報導出去,盧宇光就是其中被邀請的一員。俄方考慮到盧宇光的生命安全,派了幾個特種兵貼身保護他,可惜戰場上的意外說來就來。

在一次盧宇光乘車轉移的路上,不小心踩到一顆地雷,俄羅斯一名特種兵為了救他,選擇撲了上去犧牲掉自己,在臨死前他把妻兒託付給了盧宇光,盧宇光沒有猶豫的就答應下來,承諾會照顧他們一輩子。

盧宇光隨後就把特種兵的妻兒接到了自己家裡,並開始無微不至的照顧,結果兩個人日久生情,最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之後還產下一個孩子,一家人過得倒也是其樂融融。只不過後面妻子染上酒癮,加上兩個人也存在文化差異,最終只能和平離婚。

盧宇光把兩個孩子帶回了中國,兩個孩子後面也考入了理想的學校,而對於犧牲的俄羅斯特種兵的妻子,盧宇光也一直沒有忘記她,每個月都會按時給她郵寄生活費,所以盧宇光稱得上一個真正的中國爺們。

承諾是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事,但要真正的踐行一輩子,大部分人都會在中途敗下陣來,即便是面對曾經的救命之恩也是一樣,因為時間會改變很多東西,但凡是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人,絕對配得上 大家給他豎起一個大拇指。

戰爭破壞了無數的家庭,但人類為了利益卻戰鬥永不停止,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擁有感情的生物,我們應該利用這樣特殊的技能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一味將人類推向深淵。

相關焦點

  • 俄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記者娶了特種兵遺孀,現狀是什麼樣?
    為了及時對戰爭情況進行轉播,將真相傳遞出去,戰地記者們總是會深入戰地最前沿,所以他們也常常與危險為伍。我國也有很多優秀的隨軍記者,總是及時為人們傳遞迴某些戰爭的最新情況,其中一名戰地記者身上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一名俄羅斯特種兵為救他犧牲,他向那位特種兵承諾照顧其妻兒,那如今他們的近況如何了?
  • 俄羅斯士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記者承諾照顧他的妻兒,後來如何?
    我們想要了解到這些事件主要還是要依賴於媒體的報導,而這些報導大都離不開記者的奮鬥,就目前我們所知道的這些記者裡,戰地記者最為特殊。因為他們經常活躍在戰場的前線,為人們傳回來戰場的最新報導,擔負著巨大的風險。曾經就有一名俄羅斯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而身亡,記者承諾照顧其妻兒,這名記者如今咋樣?
  • 俄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臨終託付妻兒,記者乾脆娶其遺孀報恩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報知遇之恩,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於蜀國,他曾寫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體現他的報恩決心,觀其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為蜀國作出的眾多貢獻。我國現代也有這樣的例子。俄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臨終託付妻兒,記者乾脆娶其遺孀報恩,現狀如何?
  • 俄國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而陣亡,記者娶了特種兵遺孀,現今怎樣?
    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報導以及各種資訊,裡面的具體情況和數據都是記者通過採訪和調查得來的,記者們也有不同的領域及專業,而有一類記者就要經常出沒於危險的戰場,他們就是戰地記者。在一次戰爭中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位俄特種兵為了救中國記者犧牲了,記者後來娶了這位特種兵的遺孀,那麼他們現今怎麼樣了呢?
  • 俄特種兵犧牲自己救中國記者,記者為報恩娶他老婆,現在還好嗎?
    自1987年退伍後,文筆和才藝出眾的盧宇光又回到了西子湖畔,從此踏上了當記者的道路。由於自身能力較強,因此很快就在新聞業中打出了一席之地。亦所謂南方人敢拼敢闖的勁頭似乎全部集中到了盧宇光身上。為能實現生命的價值,為能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1994年,盧宇光只身前往戰亂的俄羅斯領土創辦《華裔報》,成為一名戰地記者。
  • 俄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記者娶其遺孀為妻,兩人過得幸福嗎
    只是這些都是物質層面上的恩情和報恩,倘若遇上了性命方面的恩情,應該要如何報答呢?俄羅斯就有一位特種兵為了救中國記者犧牲了,而記者為了報答他的恩情,娶其遺孀一起生活。硝煙四起的地區這場戰爭的伊始是為了獨立。
  • 俄羅斯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為報恩迎娶他妻子,現在生活幸福嗎?
    開始了他的記者之路。「金子總會發光」盧宇光在工作中,學會了攝影和圖片製作,版面設計方面樣樣精通著。在電視的方面上,他會攝像和編輯和字幕的編導,他所報導的新聞上,這些位置都出現過盧宇光的名字。慢慢地盧宇光的膽識也變得越來越大了。
  • 車臣戰爭,俄士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死前託付妻兒,後來怎樣了?
    不久,他的處女作《站長夫人》問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支筆,一個本子,成了盧宇光的追求。 又因為他卓越的語言才能和不怯場的自信,很快盧宇光被提拔為幹部,並調到領導機關當新聞幹事。這個時候的盧宇光,是發光的,在很多人看來,這已經是很好的待遇,在軍營中,盧宇光得以實現了他新聞的夢想。
  • 青年記者如何成為新聞特種兵?
    青年記者如何成為新聞特種兵? 記者還是一份好職業嗎?且不說職業有高低貴賤好壞之分,每一個能在新聞行業堅持下來並熱愛著的人,他的眼裡,記者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職業,相反,那些已經失去新聞理想只剩下滿目空洞的人做什麼也許都是敷衍的。 為之奮鬥不是因為某個職業如何,而是因為你自己想如何。常常感嘆人為何而生,又常常感概因何而死。
  • 信守承諾的老兵,照顧團長妻兒66年,自己終身未娶,常偷做一件事
    面對易祥的囑託,庹長發一口答應,並承諾,一定會將易祥的妻兒照顧好,等待著他從臺灣回來接走他們。誰都沒有想到,這一走就是66年。l 背井離鄉 信守承諾為了信守承諾,戰爭結束後的庹長發並沒有選擇回到自己出生長大的故鄉彭水,而是隻身去了的易祥老家。
  • 他年幼被迫參軍,信守承諾照顧長官妻兒66年,一生無怨無悔
    今天講的這個故事,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也是一個辛酸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庹長發,出生於1924年的重慶,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在他的身上幾乎沒有任何亮點,是一個隱沒在萬萬千千中的平凡的人物,如果硬要說的話重諾是一個吧。他本該一生平平淡淡,在家裡放放牛,種種地,沒有什麼遠大的思想或者心思,但是就是他這樣的人,時代還是找上了他。他的少年過的非常的快,那個時候的中國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動,抗日戰爭如火如荼。
  • 揭秘中國在伊拉克安保團隊 多為退役王牌特種兵
    《環球時報》記者日前獨家專訪了數名在伊拉克為中資企業提供安全保障的中國退役特種兵,從他們的講述中可以大概還原出中國在伊拉克安保人員的現狀。他們也從專業技術角度講述伊拉克中資企業當下面臨的安全挑戰以及中國一旦啟動大規模撤僑可能遭遇的難題。
  • 仗義每多屠狗輩:只為一個承諾,他照顧嫂子侄兒66年,終生未娶
    由於底層軍官能攜帶家屬的名額有限,18軍的上校軍官易祥喊來勤務兵庹長發,託付他照顧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並承諾一旦有機會就接走她們。庹長發向眼前這位大他5歲的長官兼大哥,鄭重承諾:「你去一年,我就照顧她們一年;你去十年,我就照顧十年;你去一輩子,我就照顧他們一輩子。」
  • 《我是特種兵》孤狼B組6兄弟現狀如何?幾乎「全軍覆沒」
    2011年《我是特種兵》橫空出世,就得到了非常火爆的市場,一直也被奉為經典的一部軍旅劇,把特種兵系列的軍旅題材戲推向了高潮,相繼出了《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我是特種兵之火鳳凰》、《我是特種兵之霹靂火》。《我是特種兵》是根據小說《最後一顆子彈就給我》改編的,劇情流暢而起伏,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 採訪杜伊走紅,被黃健翔爆料宮外孕的美女記者陸幽現狀如何?
    高關注度之下,自然也會衍生很多一夜爆紅的機會,2001年的米盧帶火了美女記者李響,憑藉著和米盧的關係,李響的《零距離—與米盧的心靈對話》一度賣的火爆。2006年,先後出任國奧和國家隊的洋教頭杜伊同樣也帶火了另一名美女記者陸幽。SO,問題來了,當年因為採訪國足主帥杜伊爆紅的美女記者陸幽去哪了?現狀如何?那啥,還請諸君聽我往下細細道來。
  • 告別待產妻子投入救援消防員周彥廷:無法給她承諾,只有救更多的人
    中青在線北京8月1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產娟娟 實習生 周子璇)四川南充消防支隊司令部參謀周彥廷告別待產妻子,隨隊進入地震災區救援。9日,他錄下視頻對妻子說:「我一定平安回來迎接我們的小生命!」    今天下午2時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連線周彥廷。他正帶隊在保華鄉進行排查,當地部分房屋受損,幸無人員傷亡。
  • 一句承諾,三餐四季 「只要我活著,我就照顧他!」
    承諾到底有多重要?為了一句口頭承諾,有的人可以用11年、22年,甚至一生去堅守……這是關於承諾的故事。為了一個口頭承諾,82歲老人照顧殘疾鄰居11年家裡有個殘疾孩子,父母總要花費更多的心血來照顧,其中的甘苦外人很難想像。
  • 國防行|網媒記者「血狼」特種兵奇遇記
    「同心共築強軍夢」網絡媒體國防行神兵天降、子彈出膛,網媒記者「血狼」特種兵奇遇記兵者,國之重器;記者,史之腳註。
  • 妻兒在肥隔離受到精心照顧 武漢市民寫來感謝信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月28日,武漢市民李濤向合肥蜀山區政府寄來一封充滿感情的感謝信,向疫情期間筆架山街道天鵝湖社區對其妻兒的精心照顧表達感謝。李濤說,妻兒本來是來合肥探親,卻沒想到因為疫情而隔離,幸好得到社區的照顧,才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
  • 他14歲被抓去做壯丁,長官走前將妻兒託付給他,他的做法讓人尊敬
    幸運的是,由於庹長發年紀最小,戰友們都對他頗為照顧,而他有個叫易祥的長官,更是其尤為上心,幾次救庹長發於虎口之下。抗戰結束後,兩人也成了患難之交,庹長發對易祥也相當感激。 沒想緊接著又是4年內戰,戰爭結束後,國民軍隊敗北退守臺灣。易祥因為是軍官身份,不得不一同撤離。而當時被抓壯丁入伍的庹長發也終於重獲自由,回到了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