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杭州24小時便利店

2020-12-14 杭州網

都市快報訊 馬皆伶是羅森便利店(杭州體育場路二店)的店長,每天早上8點到店裡後,她一般會先結算並上報前一天的營業額,但自從新冠疫情以來,她到店後的第一件事就變成了用酒精給全店消毒。

目前,杭州城中157家羅森便利店僅剩60家還在正常營業,且營業時間大都從24小時縮短至16小時。透過這些仍然保持正常營業的便利店,我們可以窺見新冠疫情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如何繼續,畢竟這才是一座城市最細小卻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以下是馬皆伶的自述——

早晨8:00

消毒,每隔兩小時重複一次

早上8點到店裡後,我和另一名店員會用裝有酒精的噴壺噴灑冷櫃、貨架、操作臺這些顧客經常觸碰的位置,並用一次性擦手巾全部擦拭一遍。這段時間,這樣的工作每隔兩個小時我們就會重複一次,尤其是收銀臺這邊,只要結一次帳,就需消一次毒。雖然是挺麻煩的,但是老話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現在這種情況下不容許我們出一點點差錯。

同樣也是為了保證安全,像關東煮、包子之類的鮮食,我們也已經停止出售了。因為鮮食的加熱和銷售,尤其是關東煮的製作過程中,食物一定會有一段時間是直接暴露在空氣中的,要是被汙染了,我們是很難發覺的,所以索性就不賣了。

最近這段時間,白班我都會安排兩個店員一起上班,人手不夠的時候我就自己頂上。因為相較於平時,顧客在進店之前多增加了一個環節:量體溫。每進來一個顧客,都需要被額溫槍在額頭上掃一下,如果體溫超標,我們就會謝絕對方進店。

10:00

外賣訂單增3倍

有一單買了300元的冰激凌

中午10點,我們在「餓了麼」上接到了一單總價超過300元的外賣訂單,訂單裡包含的商品沒有別的,全是冰激凌。我和店員按照單子把幾十種不同品牌、不同包裝的冰激凌全部打包好,又放回了冷櫃中,等著騎手前來取單。

這段時間,我們店裡冰激凌的銷量不降反升,這點特別出乎我的意料。線下進門店購買冰激凌、衝泡奶茶、啤酒這類商品的客人也不少,其中大多數是年輕人。短短十幾天內,光冰激凌這一類商品,我已經向倉庫進了兩次貨了。我猜,近3周沒有喝到奶茶、吃到甜品,大家都要憋壞了吧。

中午12點,上午的營業告一段落,我趁著客人少,把營業額和存貨都清點了一遍。我發現疫情以來,店裡大部分的收入都來自外賣。平時一天下來也就五六單的樣子,這段時間每天基本都能接到十幾單,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單。由於外賣平臺上現在騎手的人力不足,我這邊有兩個單子已經滯留了三天了,但顧客們都也沒有取消訂單,甚至沒有催單。

14:00

一位奶奶把貨架上的巧克力都買走了

下午兩點半,我正在進行日常補貨工作,有一位有些眼熟的奶奶進店之後徑直走向我,向我詢問哪一種巧克力比較好吃,我向她推薦了一種黑巧克力和一種白巧克力。沒想到過了十幾分鐘她又來了,直接把貨架上我推薦的那種巧克力都拿走了,還買了養樂多、營養快線等零食飲料。她說她就住在附近小區,這些都是孫子愛吃的。於是,我就又向倉庫多訂了10條她買得最多的巧克力。

後來我想起來,前兩天這位奶奶也是從店裡買走了200多塊錢的十多條巧克力,應該都是給她的孫子買的。

除此之外,泡麵、自熱火鍋、速食意面、速凍餃子、火腿腸在內的方便食品在我們店裡,銷量就更好了。但由於物流目前還沒有完全恢復,倉庫剩餘的庫存基本都是年前的貨物,對於門店來說,我們也只能是能補一點是一點。

17:00

店員交接班前先量腋下體溫

16點55分,中班的店員準時來和我交接班了。其實這名店員是隔壁閉店的門店的員工,為了減輕我們店員的負擔,我向隔壁店的店長「借」了她來幫忙。

交班之前,我要求她用店內員工專用的體溫計測量了腋下體溫,因為和額溫計比較起來,腋下體溫計測出來的溫度更準確。如果體溫超過37度,按照規定,店員就不能夠再繼續上班。測完體溫之後,她換上了公司給門店配發的一次性醫用口罩,並對雙手消毒,在完成所有程序之後,她就可以正式接班了。

前幾天交接班的時候,我發現店裡的自動門壞了,打開就沒法兒關上。我想這可不行,空調也不能用了,如果門一直開著,那大冷天的,上班的店員非得凍發燒不可。但由於交通原因,維修師傅又過不來,我就只好打電話給師傅,按照他的遠程指導,嘗試自己修門。事實證明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還真把這門給修好了。

凌晨01:00

沒有空調,店裡有些難熬

不同於其他門店,為了幫附近3家便利店接收半夜運到的貨物,我們門店仍舊保持24小時的營業制,只不過晚上11點之後,收銀系統會被強制關閉,線上銷售的後臺也無法再接單。

下班前,我打電話給上夜班(晚上九點之後)的店員囑咐了幾句,讓他在接貨的時候把工作服換回自己的大棉襖。

在我回來上班之前,我們店裡有一個叫小江的20歲小夥子,從1月20日開始連軸工作了17天,這期間他經常一個人連續上兩個班次,消毒、收銀、補貨都是他一個人來。凌晨一兩點,小江就冒著寒氣,穿著單薄的工作服進出店鋪,幫自己的門店和附近3家店接貨。為了防止病毒通過中央空調進行傳播,我們店很早就把空調停掉了,有的時候連白天店裡都有些難熬,更別說半夜了。

回杭以後,我立刻就給小江批了一周的假期,讓他回家好好休息。

相關焦點

  • 24小時便利店的一天
    目前,合肥城中50家羅森便利店有30家正常營業,另外20家在疫情期間歇業的便利店也陸續提交了復工申請。2月17日,記者進店體驗24小時便利店人士的值守狀態,洞悉以便利店為代表的社區商業對復興的期待。「平時一天下來也就七八單,疫情期間,外賣訂單量經常達到20多單。」讓楊小東感慨的不只是該店線上訂單火熱,還有驟減的催單電話。三天前的中午,有個訂單客人打來電話,讓楊小東通知騎手騎慢一點,送餐時注意安全,正巧被取單的騎手在店裡聽到了。「掛斷電話後,我們心裡特別感動。」楊小東覺得,非常時期,無論是外賣員還是便利店,只要能堅守在疫情補給線上,一切都是值得的。」
  • 全家超市放棄「全天候」 24小時便利店不願守夜了
    「全天候營業」是便利店相較於其他零售業態最大的優勢與特色
  • 日本24小時便利店
    編者 | 零售哥 圖 | 來源於網絡本文來源 | 經濟日報(ID:jjrbwx)記者 | 蘇海河導讀:日本24小時營業便利店將越來越少,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主因。↑在日本,24小時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已成為日本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為顧客在日本全家便利店購物。
  • 我們在便利店的24小時,看到了疫情裡讓人心溫暖的那道光
    這一支「便利店的故事」,記錄了疫情之下的24小時裡,人們在那些看似普通的街頭小店經歷的一切。請拿出你的手機,與我們一起記錄這段特殊的歷史。「疫情教會我做的事」正在徵集中~細則請關注文末海報!暗淡了咖光啡影,遠去了創投爭鳴。如今的北京各社區,唯有便利店的叮咚聲音可劃破深夜寂靜。
  • 日本便利店的24小時營業模式逐漸在改變
    人民網東京10月22日電 綜合日本時事通訊社的報導,最近,日本7-11總部逐漸開始允許旗下的加盟便利店深夜停業。由於嚴重的人手不足和收益惡化導致加盟店經營者的不滿情緒高漲,日本全家便利店決定開始進行大規模縮短營業時間的實驗,同時另一家便利店巨頭羅森也開始擴大深夜停業的店鋪數量。
  • 24小時便利店營業員:大半夜燈亮著,就是一種安全感
    高久紅工作的地方是一家24小時營業的好德便利店,她在這家店擔任店長。儘管一天沒有幾個客人,但在高久紅看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人們隨時可以買一碗方便麵、一瓶礦泉水、一盒牙膏,或許就是24小時便利店能為這座城市貢獻的一份力量,「這不僅是一種便利,也是一種心安。」消毒:每隔兩小時一次「店長,我們走了啊,晚上的消毒都做過了,你放心!」 「好的,你們路上小心啊!」
  • 日本便利店24小時營業的傳統,即將走到盡頭
    便利店裡不僅有琳琅滿目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生活繳費、收發快遞、銀行卡取錢等生活服務也一應俱全,便利店一般還有配備齊全的飲食區、洗手間和垃圾桶,24小時營業、365天全年無休,在日本,一個二三十平米的便利店,就可以滿足人們80%的日常生活需求。不過,由於人手不足和營業額下滑,人們習以為常的24小時便利店,可能正在走向終結。
  • 有一種不打烊的冬夜溫暖,叫24小時便利店
    冬夜裡這份24小時的溫暖,可能要打樣了。日本便利店三巨頭之一的7-ELEVEn,從2019年11月1日起,停止日本8家店鋪24小時營業。那麼,在中國24小時便利店的經營情況又怎麼樣呢?若24小時便利店不再24小時,你怎麼看?
  • 疫情下便利店的10個秘密,還挺有意思
    3、貨儲不足,用「替代品」疫下解圍   2003年非典期間,便利店開店數稀缺,大多數品牌只在某一區域形成規模,因此門店間可以快速調配商品。   而今,全家、羅森、7-11等便利店都已形成全國性的規模,此次疫情中最大的挑戰則是如何調節跨區域聯動的難題。
  • 因人手短缺,日本全家便利店放棄「24小時營業」!日本便利店變革...
    (央視財經《天下財經》)「全天候營業」是便利店相較於其他零售業態最大的優勢與特色。但因人手不足,在日本,這種十分依賴人力的經營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近日,日本全家便利店正式宣布,今後將不再全天候營業。此前各店鋪一直堅持24小時營業,可以說為周邊居民帶來了諸多方便。而受到人手不足的影響,全家便利店宣布將從明年3月起,允許加盟店根據自身情況縮短營業時間,不再全天候營業。全家便利店為旗下的加盟店提供了兩種選擇,一種是在每周日夜間11點到第二天早7點休息,另一種是在每天夜間的特定時間段休息。
  • 全家便利店宣布正式進杭州 預計12月開業
    經歷兩個多月的試營業後,全家FamilyMart便利店昨日高調宣布,正式進軍杭州市場。  趕在杭州地鐵開通之前,全家便利店於去年悄悄入杭,在中山北路、醋坊巷、建國北路、汽車北站、孩兒巷和申花路等地陸續低調開業。  全家在進駐杭州前曾作過一番詳細的市場調查,「杭州顧客對"全家"的接受度非常高。」
  • 新終端丨24小時無人便利店落戶上海「無人商店」模式探索四面開花
    全球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可規模化複製的24小時無人值守便利店,落戶上海。
  • 很少有人半夜去買東西,便利店卻依舊24小時營業,這是為什麼?
    文:櫟祐一天24小時,分為白天和晚上。日出而作、日出而作是人們長久以來的行為生活習慣。然而,在一些大城市,如果我們在深夜外出,經常會看到一些便利店和超市仍然燈火通明,這就是所謂的24小時營業。在白天聽上去並不起眼,一旦夜幕降臨,那將顯得格外地親切。但是晚上出去的人少之又少,為什麼有些便利店還要24小時營業?
  • 半夜買東西的人不多,為何便利店卻堅持24小時營業?原因為何?
    這樣的營業制度,讓很多人都疑惑過,明明晚上沒人,為什麼便利店還不關門呢?首先,24小時營業是從國外傳進來的。起初,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由於超市規模大、邊緣化,居民購物非常不便。後來,一些小區周邊的小便利店逐漸上演,這些便利店和普通店不同,他們採取24小時制,一年365天,全年不間斷。
  • 為何便利店都喜歡24小時營業?顧客少也要一直堅守,答案很現實
    就是每當我們加班,很晚回家的時候,總會有一些不管多晚都在營業的便利店,像是特意給晚歸的我們打著燈,它們有一個統稱,叫:二十四小時便利店。24小時便利店,顧名思義,就從早到晚,你不管什麼時候去,它都是在營業中的商店,規模比小商店大一點,比超市小一點,因為全天24個小時都在營業,,也有一些網友在網上發問:「那種24小時便利店做的都是虧本買賣嗎?
  • 【都市夜歸人】24小時便利店,不止有肥宅水和關東煮……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繡衣路上可的24小時便利店外,不時有路人匆匆經過。「叮咚——」清脆的門鈴聲打破了夜的寧靜,感應門隨即打開,可的便利店店長王豔笑盈盈地說:「歡迎光臨!」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王豔和另外兩名店員為附近居民提供全天候服務。早上,有顧客匆匆挑選一個三明治塞進包裡;中午,有顧客進來吹吹冷氣,喝杯冰汽水;深夜,有顧客來買一杯熱牛奶或者品嘗美味的關東煮……可的24小時便利店,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店鋪,也是附近居民生活的補給站。店面不大,卻徹夜不眠;卻可滿足人們日常需求。
  • 24小時便利店消失了?繼全家和羅森之後,7-11也宣布要短時營業!
    一般情況下,便利店的營業時間基本上都在白天,夜間想要買東西,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然而,隨著商業模式的不斷改變,市場上開始出現了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這些店鋪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商品種類卻十分齊全。因為是24小時營業,所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
  • 杭州的便利店江湖,誰是「攪局者」?
    7-Eleven入駐杭州,也就意味著便利店「三大巨頭」齊聚杭州了。  2004年,全家和羅森幾乎同時進入中國市場。2012年,二者也幾乎是同步進入杭州。2012年1月,杭州第一家全家FamilyMart在杭州醋坊巷口開業,頗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 日本全家便利店被收購!疫情對日本便利店的衝擊有多大?
    但近年來,日本零售行業市場競爭激烈,又遇到用工緊張、成本增加等問題,還有電商、配送物流等行業崛起,大大壓縮了便利店的生存空間。 而今年因為疫情,日本的經濟受重創,旅遊、餐飲、住宿等行業都受到巨大影響,依靠人流量的便利店生意也不好做。
  • 杭州的無人便利店,既沒有店員更沒有顧客,居民:我們從來都不去
    眾所周知,杭州不但是一座風景優美的旅遊城市,更是一座行動支付之城,在杭州行動支付的普及率,覆蓋率和服務的深度可以說在全國都是遙遙領先的,很多人說去杭州旅行,出門不用帶現金,一個手機在手,衣食住行統統搞定,不過最近幾年,杭州又有了無人便利店,據說只能刷臉才可以進,全程購物需要自助,24小時店裡都沒有營業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