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次大規模,前後50多次來修建長城,為的是什麼?

2021-02-13 洞鑑五千年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一項軍事工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修建,到了秦始皇時期進行了大規模修建。以後的歷朝歷代都對長城進行了修建改造,尤其是明朝對長城的改造比較大,前前後後,一共對長城的修建工作多達50多次,並且一直存留到了今天。

 

明代是除了秦朝以外,對長城修建最為多的一個朝代。朱元璋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將元朝打敗,終於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原來的蒙古勢力被迫退回,原來的蒙古勢力分裂為瓦剌、兀良哈等部。

 

這些蒙古勢力強大起來之後,經常率領軍隊南下進犯,最為嚴重時,甚至打到了北京附近地區,使得北部的邊境地區的人民惶惶不可終日。在洪武年間到天啟年間,在北邊的長城一帶發生了大約1500起的軍事衝突和大大小小的戰事。而在這時,東北地區的女真勢力開始崛起,這對於剛剛建立不久的清朝也是極大的威脅。

 

  

但是在立國初年,明太祖是不願意動用大量的兵力進攻北方的少數民族的,但是為了避免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明代便開始了修建長城的工程。在明朝建立初年為了防禦入侵,就開始在北邊的邊境建立了軍堡,並且根據軍事的級別在重要的軍事要地以及長城附近分布著。這就為後來明長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礎

 

洪武年間,朱元璋還派了著名的軍事將領李達前往長城要地,在這裡修築了許多的要塞。而後,朝廷命令當時著名的將領李達在居庸關鎮守,並且還監督修建了許多的防禦工程。

 

洪武五年,明廷派當時的將軍馮勝在嘉峪關修建了嘉峪關城。洪武十四年,明朝政府在審時度勢下,認為山海關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遂下令修建了山海關城。除此之外,還陸續在雁門關、古北口、宣化等地建造了烽火臺、關城等一系列防禦工程。還在北方的各個地區設置了衛所,並且派兵駐守,明代的防禦工事就此初步建立。

 

如果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是對長城的初步建設,那麼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對長城就是大規模的改造。朱棣還是燕王時期,為了奪取帝位,只能籠絡北邊的少數民族,把許多的軍事要送給兀良哈。

  

此後,北方的河套地區以及三個重要的衛所又被少數民族相繼佔領,並逐漸強大起來。等到朱棣穩坐帝位後,便遷都北京,為的就是防禦少數民族再次入侵。除了動用武力,修築長城就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工程。

 

而後,明代的英宗在位期間,為了抵抗瓦剌入侵,親自出徵,以至於發生了震驚明廷的「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被也先俘虜,兵臨北京城。雖然危機解除,明英宗也被放回來了,但是北方的防禦工事就再次被提上日程,於是便大規模的修建長城。

 

成化年間,朝廷派遼陽的總兵在當地修建邊堡,在成化年年指揮在當地修建了19個邊堡。而後,在都指揮使司周俊義的主持下,疏通的當地的河道,修建了兩個邊堡等長城的相關工程。比較出名的就是餘子俊,在綏德負責修建長城,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東北以及北方的各個要地都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工作,至此明長城初具規模。

但是在前期的修築長城中,在用工和用料上比較粗糙,長城的質量也好壞不一,比如在長城的牆體上,土牆、木板牆什麼的都有。到了後期,因為海防事務,倭寇橫行。明朝的主要軍事方針轉移到了東南地區,也放鬆了北方的防務。

 

隨著東南沿海戰事的平息,北方又開始蠢蠢欲動,以至於發生了著名的「庚戍之變」,首都一度陷入危機。明廷派將領戚繼光、譚綸等人主持薊鎮長城的修築工作。這段長城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牆體進行了加寬,修建了許多的地臺等,可以說是有了質的飛越。至此,長城的修建工程基本上是結束了。

 

在長城的修建過程中,主要是武官來負責修建,而文官來負責全方位的統籌。在九個軍事重鎮上設置副都御使協同總兵來負責防禦。明代為了防禦北邊的少數民族可以說是下了不少功夫,並且在長城沿線設置了九邊這些軍事基地,具體情況,筆者在前文中就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到了明朝中期,與蒙古的關係有所緩和,長城邊境就不僅僅是是軍事衝突,更多的是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但是盤踞在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逐漸強大,並且一度攻佔了明朝重要的軍事要地。隨著滿人勢力的強大,明朝的氣數已盡,明朝將領吳三桂進入了夢滅以求的山海關,入主中原。明代修建的長城終歸還是沒有守住外來的侵略。

 

 

在明朝建國的幾百年內,長城在所發揮的防禦外族的作用還是值得肯定的。長城建造上堅固,直到現在依然是長城的主體部分。

 

 

參考文獻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長城修建原則》

《明史》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

相關焦點

  • 明朝為什麼在山西修建內外兩道長城?
    明長城與此前朝代有著截然不同的布局,明朝在山西境內修了「外長城」與「內長城」兩道工事。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結果呢?我們來看明以前的山西長城,以戰國秦長城和趙長城為例,它們都修建在陰山山脈一線,但到了明代的時候,這道長城收縮至山西、河北一帶,而且在這道長城與京師之間多了一道「內長城」。造成這種結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朱棣,更準確點說在於朱棣遷都北京。
  • 修建長城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為什麼它只有那麼高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每個朝代都在修建,長城有什麼用?想當時蒙恬有30萬大軍在其指揮之下,乃是蓄勢北伐匈奴攻擊勢態,因始皇駕崩而付之東流,大規模修築長城,應該是漢明時期。 始皇修建長城,歷代史家多為譏評咒罵,指為窮兵黷武。
  • 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作何解釋?
    先秦時期的長城春秋戰國時期是長城修建的開端,連年不斷的戰爭使各國急需一條可行之法來保證領土不被侵佔。《左傳》中記載了齊國的長城很早就開始修建了,歷經了兩百年的時間在齊宣王時期終於修建完畢,齊國長城的修建工程龐大,總長達到了一幹多裡。《戰國策燕策》中有「吾聞齊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有長城巨防足以為塞」的記載。
  • 秦始皇修建的萬裡長城有什麼用?和美墨的邊境牆作用差不多
    到了明朝,直接被草原遊牧政權給打的修長城進行防禦。特別是蒙元滿清入主中原,給後人留下了草原政權很強大,中原政權只能被動挨打的印象。實際上,除了秦朝以及明朝,古代中國哪個政權修過長城?漢唐魏晉隋唐,都不曾修長城。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現代中國人受到了西方歷史觀的侵蝕,說明了現代中國人歷經近代百年恥辱後,小看了我們的祖先。
  • 修建長城的經濟學分析(總)
    在草原民族的資源能用於入侵中原農耕區進行掠奪、用於生產和用於對中亞和東歐的掠奪這樣三個用途的情況下,當資源投入這三種用途的邊際收益相等時,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長城的修建使得遊牧民族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才能侵入中原農耕區進行掠奪,從而降低遊牧民族掠奪中原農耕區的期望收益,即用於進犯中原農耕區的報酬下降。
  • 漫話長城 | 清聖祖的懷柔政策
    再加上清朝時明代大力修建的長城功能仍然健全,因此在清朝除了進行過小規模的修繕之外,清朝政府並沒有大規模修築長城的做法。清朝初年,當古北口總兵蔡元向朝廷提出修築他防區一段坍塌的長城時,當時的清聖祖康熙帝就認為,自秦始皇開始,中國曆朝歷代大都積極修築長城,然而最終長城真的像他們所想的那樣能夠穩固江山了嗎?明朝長城可謂固如金湯,然而面對清朝世祖皇帝帶領的大軍時不是一樣頃刻間土崩瓦解嗎?
  • 秦始皇為什麼修建長城?
    要說歷代皇帝都想長生不老(畢竟全國都是我的了,我還能有什麼更高的追求),但是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絕對是最炙熱的,閒的蛋疼的他曾派方士徐福為其尋找不老藥,徐福遲遲沒有帶回來不老藥(據說是去某個群島玩耍去了,最後竟然成了一個國家),秦始皇也在不停嘗試一些方士的所謂不老藥的方子。
  • 飛狐古道蒼龍起 烽火連天長城出
    登高遠眺,這裡的長城蜿蜒遠去,雲霧繚繞的時候,如同一條蒼龍隱現。」研究長城多年,淶源白石山景區管委會主任劉春陽告訴記者,淶源縣的明長城全長116.5公裡,大都依山就勢而築,一般不設敵樓,只設戰臺和烽火臺,險要之處以山險為牆,平坦之處則敵樓、戰臺分布密集,符合作戰需要。
  • 「中國長城」真的有用嗎?美國教授一針見血:其實長城害慘了歐洲
    除了秦朝,漢朝、隋朝、明朝也大規模修建長城,像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長城,大多是明朝時期修建的。古代生產力低下,每一磚,每一瓦,都是人工運輸上去的,在崇山峻岭之上修建如此龐大的長城,異常艱難。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而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那麼,好多人疑惑,耗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修建數萬裡長城,有用嗎?效果大嗎?
  • 修建長城的成本和收益
    在歷朝歷代,官僚和士大夫階層對是否應該修建長城也不是爆發爭論。在近現代,更有一些學者將長城作為民族閉塞的根源。那麼該如何看待長城在農耕遊牧對峙中的作用呢?縱觀中國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各諸侯國修建長城開始,直到明代,幾乎每個朝代都曾修建長城。即使在強漢盛唐,長城的修建也沒有停止過。
  • 中國曆朝歷代都在修建長城,為何唯獨李世民不修?學者:他有一個長處別人沒有
    長城最早是在周朝修建的,當時,周幽王上演的烽火戲諸侯,是長城最早的典故。在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為了防禦他國開始建築「楚方城」;戰國時期,各國也接連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而從秦國統一中華之後,掀開了長城的第一次大規模修築,動用了百萬勞動力,佔當時國家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規模之大,世界驚嘆。
  • 【文史】長城是怎樣修建的|羅哲文
    如秦始皇時修築長城,即是大將軍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後,以三十萬大軍戍防並修築的(《史記》上記載為三十萬,《淮南子》上記載為五十萬)(在秦始皇以前各諸侯國家修築長城也都以軍隊為主要勞力,《竹書紀年》上即有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帥師築長城於西邊的記載。)。它經過了九年多的時間才修成。 第二是強迫徵調的民夫,這是修築長城的重要力量。秦始皇時除所派蒙恬率領的幾十萬軍隊之外,還強徵了大量的民夫,約有五十萬左右。
  • 秦始皇修建長城一共花了多少錢?換算成人民幣後數字嚇死人
    長城 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斷斷續續修築了2000多年,從西周開始直到明朝時期才算竣工,總長度有2.1萬千米
  • 過水長城:誰說長城只在山嶺?
    (樓蘭長城也是古長城中的一段)魏晉陸機的《從軍行》詩吟:「苦哉遠徵人,飄飄窮四遐。南陟五嶺巔,北戍長城阿。」讓人為北戍長城阿的遠徵人致敬。現在人們通過觀光踏訪,追憶往事,遙思篇篇史跡。明代大規模修建長城主要有五次,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鴨綠江畔的丹東虎山口,確定了「九邊十一鎮」的城與關城結合的防禦體系。根據2009年的調查數據,明代萬裡長城總長度為全長8,851.8公裡。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秦、趙、燕、魏、齊各國為了防禦敵人的入侵已經興建了防禦長城。
  • 『西藏建設』西藏真正的「天路」,全長116公裡,前後5次修建共歷時50年
    其實,西藏境內有些縣城之間的公路,更加艱險,修建過程也萬分曲折,比如有條公路僅116公裡,卻用了50年,前後5次修建,最終才實現通車,可以說是西藏真正的天路了,比通天之路更難修的公路。這條公路,名字叫做墨脫公路。
  • 不要懷疑,清朝真的沒有長城
    儘管我們歷數秦始皇的功績的時候,會把修建萬裡長城這件事情的功勞歸在它的身上,但是今天我們見到的長城,特別是我們到北京旅遊能夠見到的那些長城,包括北京居庸關一帶最為雄偉的那一段,都不是秦始皇修的。它們都修建於明代,根據史料記載,明代在兩百多年間修築了十八次長城。明代為什麼要修這麼多回?
  • 戚繼光對明朝有多重要?打完倭寇就去修長城抗蒙古,哪裡都少不了
    其二是環境的區別,明朝的北方風沙較大,如果明朝軍隊處於逆風處的話,火器則會失去作用。 其三是倭寇和韃靼的作戰方式完全不同,倭寇非常喜歡和明軍進行白刃戰,而韃靼則喜歡使用騎兵進行騎射,打完就走,機動範圍非常強,並且來無影去無蹤,難以預測進攻的方向。
  • 【偉偉道來話燕趙之 魏齊築長城 金朝戍邊塞】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漢族統治者大規模修築長城的事情只發生在漢、隋、明三個朝代。鮮卑、女真等少數民族進入中原,成為定居民族的統治者之後,他們也有了防禦更北方遊牧民族的需求,也大規模地修築了長城。其實我們數一數,由少數民族修建的長城就有北魏、北齊、北周、金代等。這些少數民族修築的長城在今天的河北、山西、內蒙和東北境內都有,有些長城還在蒙古國和俄羅斯境內。
  • 除了長城,古代還有水長城和樹長城,遊牧騎兵在華北望「洋」興嘆
    在外國人眼裡,「萬裡長城」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名片之一,世界各國的遊客甚至國家元首來到中國,總會將長城作為必遊景點。長城有2000多年歷史,它東起河北山海關,西到甘肅嘉峪關,全長兩萬多千米,是中國古代的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軍事工程。長城早在先秦時代便存在,燕國、趙國、秦國都在北方修建過長城。
  • 萬裡長城在是怎麼修建而成的,兩千多年建成的古代第一軍事工程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裡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