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中國古代的一項軍事工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修建,到了秦始皇時期進行了大規模修建。以後的歷朝歷代都對長城進行了修建改造,尤其是明朝對長城的改造比較大,前前後後,一共對長城的修建工作多達50多次,並且一直存留到了今天。
明代是除了秦朝以外,對長城修建最為多的一個朝代。朱元璋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將元朝打敗,終於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原來的蒙古勢力被迫退回,原來的蒙古勢力分裂為瓦剌、兀良哈等部。
這些蒙古勢力強大起來之後,經常率領軍隊南下進犯,最為嚴重時,甚至打到了北京附近地區,使得北部的邊境地區的人民惶惶不可終日。在洪武年間到天啟年間,在北邊的長城一帶發生了大約1500起的軍事衝突和大大小小的戰事。而在這時,東北地區的女真勢力開始崛起,這對於剛剛建立不久的清朝也是極大的威脅。
但是在立國初年,明太祖是不願意動用大量的兵力進攻北方的少數民族的,但是為了避免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明代便開始了修建長城的工程。在明朝建立初年為了防禦入侵,就開始在北邊的邊境建立了軍堡,並且根據軍事的級別在重要的軍事要地以及長城附近分布著。這就為後來明長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礎。
洪武年間,朱元璋還派了著名的軍事將領李達前往長城要地,在這裡修築了許多的要塞。而後,朝廷命令當時著名的將領李達在居庸關鎮守,並且還監督修建了許多的防禦工程。
洪武五年,明廷派當時的將軍馮勝在嘉峪關修建了嘉峪關城。洪武十四年,明朝政府在審時度勢下,認為山海關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遂下令修建了山海關城。除此之外,還陸續在雁門關、古北口、宣化等地建造了烽火臺、關城等一系列防禦工程。還在北方的各個地區設置了衛所,並且派兵駐守,明代的防禦工事就此初步建立。
如果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是對長城的初步建設,那麼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對長城就是大規模的改造。朱棣還是燕王時期,為了奪取帝位,只能籠絡北邊的少數民族,把許多的軍事要送給兀良哈。
此後,北方的河套地區以及三個重要的衛所又被少數民族相繼佔領,並逐漸強大起來。等到朱棣穩坐帝位後,便遷都北京,為的就是防禦少數民族再次入侵。除了動用武力,修築長城就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工程。
而後,明代的英宗在位期間,為了抵抗瓦剌入侵,親自出徵,以至於發生了震驚明廷的「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被也先俘虜,兵臨北京城。雖然危機解除,明英宗也被放回來了,但是北方的防禦工事就再次被提上日程,於是便大規模的修建長城。
成化年間,朝廷派遼陽的總兵在當地修建邊堡,在成化年年指揮在當地修建了19個邊堡。而後,在都指揮使司周俊義的主持下,疏通的當地的河道,修建了兩個邊堡等長城的相關工程。比較出名的就是餘子俊,在綏德負責修建長城,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東北以及北方的各個要地都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工作,至此明長城初具規模。
但是在前期的修築長城中,在用工和用料上比較粗糙,長城的質量也好壞不一,比如在長城的牆體上,土牆、木板牆什麼的都有。到了後期,因為海防事務,倭寇橫行。明朝的主要軍事方針轉移到了東南地區,也放鬆了北方的防務。
隨著東南沿海戰事的平息,北方又開始蠢蠢欲動,以至於發生了著名的「庚戍之變」,首都一度陷入危機。明廷派將領戚繼光、譚綸等人主持薊鎮長城的修築工作。這段長城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牆體進行了加寬,修建了許多的地臺等,可以說是有了質的飛越。至此,長城的修建工程基本上是結束了。
在長城的修建過程中,主要是武官來負責修建,而文官來負責全方位的統籌。在九個軍事重鎮上設置副都御使協同總兵來負責防禦。明代為了防禦北邊的少數民族可以說是下了不少功夫,並且在長城沿線設置了九邊這些軍事基地,具體情況,筆者在前文中就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到了明朝中期,與蒙古的關係有所緩和,長城邊境就不僅僅是是軍事衝突,更多的是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但是盤踞在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逐漸強大,並且一度攻佔了明朝重要的軍事要地。隨著滿人勢力的強大,明朝的氣數已盡,明朝將領吳三桂進入了夢滅以求的山海關,入主中原。明代修建的長城終歸還是沒有守住外來的侵略。
在明朝建國的幾百年內,長城在所發揮的防禦外族的作用還是值得肯定的。長城建造上堅固,直到現在依然是長城的主體部分。
參考文獻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長城修建原則》
《明史》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