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長城的成本和收益

2021-02-07 魚眼看經濟

「不到長城非好漢」。作為民族象徵的長城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液中。長城又是飽受非議的,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普通民眾對修建長城的負面評價。在歷朝歷代,官僚和士大夫階層對是否應該修建長城也不是爆發爭論。在近現代,更有一些學者將長城作為民族閉塞的根源。那麼該如何看待長城在農耕遊牧對峙中的作用呢?

縱觀中國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各諸侯國修建長城開始,直到明代,幾乎每個朝代都曾修建長城。即使在強漢盛唐,長城的修建也沒有停止過。一些從草原入主中原的異族政權,如北魏、遼、金等,也在其統治中原期間修建長城,以防止在草原上其他民族入侵其所控制的中原地區。可見,修建長城是農耕民族防止草原民族侵略和騷擾的一種常用方法。那麼,修建長城是不是一種理性行為呢?

農耕民族修建長城等防禦性工事是為了增加草原民族掠奪農耕民族財富的難度,減少農遊牧民族的掠奪的預期收入。在草原民族的資源能用於入侵中原農耕區進行掠奪、用於生產和用於對中亞和東歐的掠奪這樣三個用途的情況下,當資源投入這三種用途的邊際收益相等時,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長城的修建使得遊牧民族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才能侵入中原農耕區進行掠奪,從而降低遊牧民族掠奪中原農耕區的期望收益,即用於進犯中原農耕區的報酬下降。此時,遊牧民族將調整資源的使用方向,將更多的資源配置到生產領域和相對容易掠奪的中亞和東歐,以降低生產和掠奪中亞和東歐的邊際報酬,使得資源的配置重新恢復有效狀態,這就降低了遊牧民族對中原農耕區掠奪的頻率和強度。

具體的講,在修建長城的情況下,遊牧民族只有攻陷長城才能進入中原農耕區進行掠奪。在沒有重武器的情況下,攻破長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在進攻長城的過程中,草原民族的行蹤也容易暴露。通過狼煙、烽火等預警措施和長城上軍隊的快速調動,農耕民族的軍隊可以快速實現和遊牧民族軍隊的正面接觸,從而使流動的戰場變為固定戰場,遊牧民族的流動性優勢被相對的抵消,長時間在馬上生活所形成的騎兵優勢在進攻長城時無法體現。因此,長城的修建「迫對手屯兵高牆堅壁之下,攻堅步戰,棄長就短,從而有效的遏制遊牧民族的入侵」。與此相對應,農耕民族的軍隊可以依託長城作為防守的據點,發揮自身資源、財富、技術和人口方面的優勢,增加擊敗草原民族軍隊的概率。

總結而言,長城的修建有效地減少了遊牧民族掠奪中原農耕區的預期收益,減少了遊牧民族的騷擾和掠奪,這就是修建長城的收益。如在秦代,始皇帝「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當我們考慮修建長城的成本的時候,對長城的負面評價就層出不窮。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不乏描寫修建長城對普通百姓生活所造成負面影響的詩篇。王莽將領嚴尤認為:「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築長城之固,延袤萬裡,轉輸之行,起於負海,疆境既完,中國內竭,以喪社稷,是為無策」。現代學者姚有志等列舉了秦始皇、漢武帝、隋末和明末修建長城和百姓起義之間的關係,認為修建長城的本意是為了防禦外侵,衛國保民,但在修建的過程中卻往往使百姓苦不堪言,社會矛盾激化,其結果反而造成「內亂萌芽,外敵兵興」。

但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除了在修建長城之外,在其他方面也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元代馬端臨這樣寫道「秦既並天下,┅┅是時,北築長城四十餘萬,南戍五嶺五十餘萬,驪山阿房宮之役七十餘萬,兵不足用,而後以謫矣」。因此,暴政和濫用人力的確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但修建長城佔其所動用的總的人力中的比例並不高,把長城的修建作為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並不成立。漢武帝在「內興禮樂,外勤徵伐,費用浩繁」導致國力衰退的情況下,在太初年間,用修建長城而不是主動出擊的方式防止匈奴的掠奪。可見,從成本的角度講,修建長城比在漢武強盛時期的對外用兵支出要小。

當我們在思考長城的戰略價值時,不能僅考慮修建長城的巨額成本,還應該同時考慮在不修建長城的情況下,為達到修建長城條件下的防禦效果,農耕民族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具體而言,在沒有修建長城的情況下,為了防止遊牧民族的入侵,農耕民族即使不主動出擊,也需要設置一支數目龐大的常備軍於邊疆。這支常備軍的人數要遠大於修建長城情況下達到同樣防守效果所需的人數。因為在沒有長城作為依託的情況下,遊牧民族軍隊的流動性和馬上作戰能力成為農耕民族軍隊最大的威脅。「當胡人掠奪,不救,則邊民有絕望而降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胡又去。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在此時,農耕民族的人力和物力的損耗就會遠大於修建長城和有長城作為依託情況下的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如宋代就因燕雲十六州的丟失而缺乏修建長城的地理條件,從而導致防守的高成本,100多萬的常備軍耗費了歷史上最富朝代近80%的財富。「自是中國非但失其土地人民,乃並其關隘而失之」。宋代曾經在北方邊疆地區通過修建塘泊、廣開水田、增種榆林、柳林以希望替代長城的功能,但這畢竟沒有辦法抵擋遼金的鐵騎。

因此,雖然修建長城耗費了農耕民族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其仍然是農耕民族防禦遊牧民族入侵和騷擾的眾多方式中成本最低的方式。


相關焦點

  • 修建長城的經濟學分析(總)
    一、修建長城的成本和收益縱觀中國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各諸侯國修建長城開始,直到明代,幾乎每個朝代都曾修建長城。即使在強漢盛唐,長城的修建也沒有停止過。「15英寸等雨線」就是農耕民族擴張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之點。首先,我們分析將長城修建在「15英寸等雨線」以北的地區的成本和收益。由於不適合農耕,在長城地區屯田和移民戍邊的可能性比較小,從統治核心區運送物資到長城地區的成本也會大幅度折價,這使得守衛長城的成本上升。與此同時,「15英寸等雨線」以北的地區的草原地區由於不適合於農耕,對於農耕民族來講,價值很小。
  • 秦始皇為什麼修建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就馬上開始修建長城。所他其實是把長城當做自已家院牆一樣來修。但自己院子大的出乎自己預料,這條院牆太長了,長到幾乎動用了秦國全國的國力,這裡秦始皇可能後悔過,但是畢竟礙於面子,況且年紀大了,也不能跌份,就硬著頭皮修完。這讓多少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所幸只出了一個孟姜女,要不這長城還得多修建好幾年。
  • 現在修建長城大概要花多少錢?1米的長城約是6000塊青磚,每塊大約4元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說起長城,大家都知道,長城是古代最偉大、最偉大的工程之一,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今天,長城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中外遊客絡繹不絕。在古代,長城是一項軍事防禦工程。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大部分是明代的。
  • 秦始皇修建長城一共花了多少錢?換算成人民幣後數字嚇死人
    長城 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斷斷續續修築了2000多年,從西周開始直到明朝時期才算竣工,總長度有2.1萬千米
  • 秦始皇修建長城花了多少錢?換算成人民幣後價值不菲
    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經歷了五千年的歷史變遷,在這5000年歷史長河中,我們在國內進入了許許多多抵抗外族的侵略,我們的前輩們的頑強和智慧,我們現在是幸福安定的生活,但在過去的5000年裡的前輩們也同樣留下了很多壯觀的建築物。
  • 高仿八達嶺長城走紅:廣西「八字嶺長城」修築的背後
    因建在八字嶺而取名「八字嶺長城」龜嶺谷鄉村旅遊區負責人阮官生介紹,「八字嶺長城」項目在陸川縣黨委、政府指導下修建,著力打造產業扶貧與鄉村旅遊結合的新亮點。該項目計劃修建2000米,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450米,今年國慶假期開始試營業。
  • 長城不是秦始皇修建的嗎?《大秦賦》第28集蒙驁為何會提到長城
    《大秦賦》第28集中,山東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在分析六國行軍路線時,秦將蒙驁在分析聯軍進軍方向時,曾說道,「蒲阪以北有長城相隔」。看到這裡,恐怕有不少朋友產生疑問,長城不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才修建的嗎?怎麼這裡會出現長城呢?作為一部相對考究的電視劇,編劇自然不會在這裡翻船,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戰國長城和秦長城的區別說起。
  • 明朝三次大規模,前後50多次來修建長城,為的是什麼?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一項軍事工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修建,到了秦始皇時期進行了大規模修建。以後的歷朝歷代都對長城進行了修建改造,尤其是明朝對長城的改造比較大,前前後後,一共對長城的修建工作多達50多次,並且一直存留到了今天。 明代是除了秦朝以外,對長城修建最為多的一個朝代。
  • 中國地下長城:一座於60年代秘密修建的地下軍事工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長城對於各朝各代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開始修建長城抵禦外族的入侵。此後歷朝歷代,都修建了不同規模的長城。世人皆知萬裡長城的巍峨雄壯,卻鮮少有人知道在湖南省嶽陽市,竟然有一座神秘的地下長城。這座地下長城建於60年代,是秘密修建的地下軍事工程。
  • 修建長城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為什麼它只有那麼高
    400mm現又稱為半溼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而那個時候以及到現在,都剛好是農耕區和畜牧區分界線。(所以嘛,老祖宗都是很聰明的)那這樣看,長城就並不專是為了防守,同時它也可能是準備進攻的基地。在長城以內可以練兵屯糧和聚積一切軍事物資。若是沒有長城在後方掩護,那秦漢以來若干次大出塞的軍事行動,尤其是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諸名將的出塞,便不可能。
  • 景順長城韓文強:自上而下投資 追求絕對收益
    在此背景下,景順長城充分發揮其權益投資的優勢,發行景順長城安鑫一年期混合證券投資基金(基金代碼:A類009499,C類009755),該產品以大類資產配置為主,在固收投資基礎上,加以股票、新股投資等策略,保持相對穩定的風險水平,為追求長期穩健收益的投資者提供不錯的工具。
  • 【文史】長城是怎樣修建的|羅哲文
    說明修建烽臺應在高山之上,或孤曠的地方,四面都便於觀看得到。宋曾公亮等《武經總要》上也記載「每60三十裡置一烽,須在山嶺高峻處」,也是利用地形便於觀望的意思。假如有山岡隔絕,地形不便的,就不能死限三十裡一烽,而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是一定要使烽火互相能夠看到,才能達到傳遞軍情及時援救的目的。這不僅說明要利用地形而且還說明了不要按死框框,要按實際情況而定的靈活性。至於修築城牆利用地形,處處都是。
  • 明朝為什麼在山西修建內外兩道長城?
    作為古代遊牧與農耕的戰場,山西北部在數千年的時間裡有著漫長的修築長城史,其中尤以明代長城規模最為龐大。
  • 中國修建的長城真的有用嗎?西方學者一針見血:害慘了歐洲國家
    雖然長城是世界上的知名建築之一,但仍然有不少人質疑長城究竟在歷史上是否真正發揮了它的作用,有很多人覺得修建長城只是因為秦始皇好大喜功,也有的人對這樣的說法很是反對,人們也各執己見,各有各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曾經有一位西方國家的專家教授直接一針見血地指出:長城害慘了歐洲 。
  • 外國學者揭開長城非同尋常用途,關鍵時刻,長城還有什麼新發現?
    古人修建長城的目的,通俗意義而言,是為了抵禦外敵。在秦漢時期,修築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是匈奴。在古代由於中國的地形和交通問題,能威脅到中華文明發展的主要就是北方,而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入侵,也是中華文明受到威脅的最重要原因。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天生確實不是一個愛好侵略的民族,即使是國力強盛的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也沒有趕盡殺絕。
  • 中國曆朝歷代都在修建長城,為何唯獨李世民不修?學者:他有一個長處別人沒有
    長城最早是在周朝修建的,當時,周幽王上演的烽火戲諸侯,是長城最早的典故。到了漢朝,又對長城進行了系統化的修建,用來抗擊北方匈奴的侵擾。期間,漢武帝對長城的建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隨後的各個朝代,也都沒有停止對於長城的修築,隋帝楊堅父子在位的近40年間,對長城進行了大大小小五次修繕。宋朝時期,宋太祖和太宗兩兄弟,對於長城的修築也是非常贊同的。
  • 我們為什麼修建長城?
    1.明長城軍事防禦體系規劃布局機制研究_範熙晅2.中國長城牆體建造技術研究_薛程3.明長城防禦體系與軍事聚落研究_李嚴4.《長城繪》-帝都繪工作室5.一些說明:長城、北京境內長城、北京境內明長城有多長?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中國長城保護報告》,萬裡長城總長度21196.18千米,北京境內的長城約573千米。北京長城主要是北齊和明兩個歷史時期的遺存,根據北京市文物局發布的數據,明長城為526.65467千米。 孟姜女的傳說?
  • 秦始皇為何要修長城?
    從西周開始的2000多年中,中華民族都在不停地修建或完善長城這個偉大的軍事防禦體。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看到氣勢磅礴的長城,總會想起那位耗費巨大民力修建長城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我國現存的萬裡長城遺址主要是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
  • [快訊]景順長城創新成長混合公布年報 收益為6.98%
    [快訊]景順長城創新成長混合公布年報 收益為6.98% 時間:2020年04月20日 19:30:16&nbsp中財網   CFi.CN訊:景順長城創新成長混合 (基金代碼:006435)公布景順長城創新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2019年年度報告摘要。
  • 北京日營•長城守護者丨最激情地搬磚,最用心地砌牆,我們在長城腳下,向世界發出發邀請,爭做長城小衛士!
    長城修繕要堅持「最小幹預」,要在安全的前提下,維持住長城的保存現狀,雖然長城磚用的是古法燒制,修繕工程中卻不乏高新科技,尤其是將無人機、傳感器等技術應用於長城保護和監測。製作長城磚坯長城是由長城磚一塊一塊壘砌而成的,所以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長城磚是怎麼被製作出來的。利用磚模和泥土,體驗製作長城磚坯的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