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不是秦始皇修建的嗎?《大秦賦》第28集蒙驁為何會提到長城

2020-12-17 香茗史館

《大秦賦》第28集中,山東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在分析六國行軍路線時,秦將蒙驁在分析聯軍進軍方向時,曾說道,「蒲阪以北有長城相隔」。看到這裡,恐怕有不少朋友產生疑問,長城不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才修建的嗎?怎麼這裡會出現長城呢?作為一部相對考究的電視劇,編劇自然不會在這裡翻船,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戰國長城和秦長城的區別說起。

戰國長城:為防止外敵侵略,各諸侯國多修有長城

長城作為古代防止敵人侵略的有效手段,春秋戰國以來由於戰爭頻發,各諸侯大國皆在敵國來犯的交通要道修築有長城,其中尤以「戰國七雄」修築數量最多。我們分別來介紹一下:

1、秦長城。秦長城主要有兩段,其中東部長城修築於秦簡公嬴悼子在位期間,秦國由於丟失河西,只得退守洛水一線,為加強防禦,秦簡公於東境修築長城,又稱秦東長城。該長城起於今陝西華陰縣小張村附近,由此向東北越過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經大荔、蒲城、白水等縣,北止於白水縣黃龍山南麓。今華陰縣城東、蒲城縣東南,尚有秦長城遺址。

北長城則修築於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期間,秦國經過惠文王、昭襄王兩代,最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而為抵禦胡人南下,於北部邊境修築長城。該長城起於今甘肅省臨洮縣,向東南至渭源,然後轉為東北,經通渭、靜寧等縣達寧夏的固原縣。由固原縣折為東北方向,經甘肅環縣,陝西省橫山、榆林、神木諸縣直抵黃河西岸。

2、魏長城。魏長城同樣有兩條,其中河西長城修築於魏惠王在位期間,根據《秦本紀》的記載,「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其河西長城主要是為了防禦秦國,該長城南起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經渭水、洛水,北到上郡(今陝西北)與秦接壤之地。

另外一條河南長城則是為了防備東部邊境,《史記·魏世家》有載「(魏惠王)十七年,與秦戰元裡,秦取我少梁。圍趙邯鄲。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於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築長城,塞固陽」。《史記·六國年表》同樣有載「(魏惠王)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築長城,塞固陽。」

3、趙長城。同樣有兩條,其中南長城修築於趙肅侯在位期間,稱之為漳滏長城,《史記·趙世家》有載,「(趙肅侯)十七年,圍魏黃,不克。築長城」。該長城由漳水、滏水的堤防連接而成,大體從今武安西南起,向東南延伸至 今磁縣西南,折而東北行,沿漳水到今肥鄉西南。

北長城則修建於趙武靈王在位期間,稱之為河套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備胡人的侵擾,趙武靈王在前306年擊敗林胡、樓煩,後開發燕、代、雲中、九原等地,並修築長城。該長城起於代(今河北張家口境內),經雲中、九原(今內蒙包頭市境內),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今內蒙古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長約一千三百裡。

4、韓長城。韓國地處河南中西部,西鄰秦、南鄰楚,東北魏接壤,其中與秦、楚的國界主要是以豫西南的山地為分界線,自然天成,但與魏國的國界線則極為複雜,因此其修建的長城,主要用以防衛魏國。長城的具體走向大致為過亥谷,進入韓國地界,沿釐城東、圃田澤西,向今鄭州市區的東北部延伸。釐城,也稱祁黎、時來、郟或郟城,現稱來潼寨。

5、燕長城。同樣有兩條,燕長城修築時間較長,從燕易王至燕昭王逐步分段修築而成。其中南長城起於今河北省西北太行山麓,沿易水北岸東行,歷易縣、徐水、容城、安新、文安、抵大城縣境,止於子牙河西岸,全長約五百裡。

北長城則從河北獨石口經今張北縣西,東北行經過太僕寺、多倫南,跨灤河之圍場,過赤峰南,再往東至敖漢旗、阜新、彰武,在東北行至開原,由此又折為東南走向,經梨樹、新賓、桓仁,後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全長約兩千餘裡。

6、齊長城。齊國長城修築時間同樣很長,大約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先後歷時170餘年。《齊記》有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裡,以備楚」。《正義》引《括地誌》則載,「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緣河歷太山北岡上,經濟州淄川,即西南兗州博城北,東至密州琅邪臺入海。考《管子》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則齊有長城久矣。」

7、楚長城。楚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七世紀,分為北、東、西三個部分,以魯關(今河南魯山縣魯陽關)為中心向東經犨縣(今魯山縣東南),到達瀙水,折向東南,到達沘陽(今河南泌陽縣),由魯關向西,東北連翼望山(今河南欒川縣南),南向達穣縣(今河南鄧縣)。特點是東西兩面有城,南北與山連接,故號曰「方城」。

除了以上「戰國七雄」之外,中山國也曾修建長城,當然規模相對較小,總長只有約四十八裡。從地理位置來看,《大秦賦》中蒙驁所說之長城,指的應該就是魏國河西長城。

秦長城:以秦、趙、燕三國長城為基礎,主要集中於北方

《秦始皇本紀》有載,「三十二年……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

如上,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歸來後,呈現圖錄之書,上書「亡秦者胡也」,於是秦始皇派蒙恬率軍北伐匈奴,奪取了黃河以南地區。秦始皇於北部邊疆修築長城,並遷移大量百姓充實北部郡縣。如此可知,秦長城始建於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

實際上,秦始皇修建秦長城的工程量並算不上大,主要是源於蒙恬奪取河套地區後,原來秦國的北部長城顯然已經不能再滿足防禦需求,於是便在河套以北地區修建長城,再將之與趙長城、燕長城連接起來,並拆除了戰國期間國與國之間的長城,從而形成了橫貫秦國北部邊境的一條新長城。

如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的長城,由於主要是為了防禦北部的匈奴人,因而工程主要集中於北部邊疆,與《大秦賦》中所述的長城的地理位置顯然不符。

綜上所述,《大秦賦》中蒙恬所說的「蒲阪以北有長城相隔」,這裡的長城指的是戰國時期魏國修建的河西長城,早於魏惠王時期已經修成,且地處戰國初期的秦魏邊境,只是隨著魏國領土的喪失,已經落入了秦國境內,淪為了函谷關內秦國的又一條防線,因此蒙驁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為何要修長城?
    從西周開始的2000多年中,中華民族都在不停地修建或完善長城這個偉大的軍事防禦體。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看到氣勢磅礴的長城,總會想起那位耗費巨大民力修建長城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我國現存的萬裡長城遺址主要是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
  • 秦始皇為什麼修建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就馬上開始修建長城。退一萬步講,就算胡人侵略,以秦當時強大的軍事能力(畢竟久經戰火,名將如雲),再加上秦始皇傲嬌的個性,怎麼可能會害怕北方遊牧民族呢?開國者基本上都可以算作名君,腦子裡沒點想法是很難統一中國的,秦始皇為什麼傻到開國時候就做這種勞民傷財,幾乎會斷送秦國命脈的事情呢?腦子這麼秀逗怎麼可能統一呢?
  • 《大秦賦》中的蒙驁一家,在荊軻刺秦王后,差點被秦始皇滅族
    《大秦賦》持續播出,劇中,秦國上將軍蒙驁給人印象深刻,而他的兩個孫子蒙恬、蒙毅也是秦始皇嬴政少年的玩伴。在秦國歷史上,蒙氏一族曾經擁有超然的地位。蒙驁歷經秦國四代君王,立功無數,他的兒子蒙武也是一代名將,蒙武的兩個兒子蒙恬和蒙毅更是秦始皇稱帝以後,較為倚重的兩位驍將,例如,蒙恬在攻打匈奴方面,就曾立下威名,《過秦論》中有云:「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 《大秦賦》滅六國怎麼沒有蒙恬?秦始皇:朕要的不是六國,是天下
    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終於統一天下,秦始皇所要的「天下」,並非只有「六國」,在南方,尚有百越之地,在北方,尚有強敵匈奴。嬴政建立秦朝的過程中,蒙氏和王氏兩族名將輩出,居功至偉。在《史記》中,司馬遷認為王氏一族的代表人物是王翦,而蒙氏一族代表人物不是蒙驁或蒙武,而是蒙恬。
  • 《大秦賦》之蒙驁,戰功赫赫,輔佐四位秦國君主!
    大型歷史劇《大秦賦》上線後,好評不斷,該劇雖然是以秦始皇嬴政為主線,但卻橫跨秦國四大君王,他們分別是: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蒙驁,則輔佐了以上四位秦國君主。
  • 《大秦賦》之蒙驁:奉4代秦王,奪90座城,蒙氏一族與大秦同在
    白起、王翦、王齕,蒙驁等都立下赫赫戰功。其中,王翦、王賁、王離是為三代猛將,以蒙驁、蒙武、蒙恬、蒙毅祖孫三代為代表的蒙氏一族,在秦國歷史上與大秦同在。近期,歷史劇《大秦賦》熱播,蒙驁一家均有出場,他的兩個孫子蒙恬和蒙毅成了嬴政的少年玩伴。蒙驁作為秦國的上將軍,雖然年邁,但寶刀不老。歷史上的蒙驁,其實原本劇中要颯得多。
  • 《大秦賦》熱播,嬴政功過兩極化,真實的秦始皇被誤解了二千多年
    12月初,《大秦賦》在央視8臺開播,可以說是最近全民討論度和播放量最高的電視劇了。一度刷到豆瓣8.9的高分。觀眾之所以給予《大秦賦》極高的評價,因為《大秦賦》不像很多歷史劇一樣「戲說」歷史。當下螢屏中很多古裝劇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群現代人穿著不倫不類的古裝,演繹著現代的故事罷了。
  • 秦朝沒有鋼筋混凝土,秦始皇是加了什麼?讓長城2000年屹立不倒
    這是唐代詩人李益對長城的描寫。長城,這座中國古代史上最偉大的防禦工程,地下埋葬了無數戰士的亡魂。如今萬裡長城作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提到長城,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秦始皇。長城的建造,離不開秦始皇在軍事上的卓越見識,但也離不開他嚴苛的暴政。
  • 《大秦賦》之蒙恬:消滅齊國,北擊匈奴,卻慘遭冤殺!
    《大秦賦》已經迎來大結局了,儘管外界議論不斷,但它仍然是筆者心中最優秀的一部國產劇。在《大秦賦》的大結局中,大秦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也是大秦四部曲的終極目標,可以說秦國歷代君王的賢明,都在大一統的那一刻得到了意義上的升華。
  • 方士盧生哄騙秦始皇修築長城的嗎?
    於先生的詩真實地道出了秦始皇築修築長城的心態。筆者管見,起因嘛主要就是那句謊言讖語:「亡秦者,胡也。」(匈奴人)(一)始皇派人尋長生不老藥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六國的霸業,在中原大地上唯我獨尊。但他並沒有陶醉於既得勝利,一直為大秦帝國的長治久安而殫精竭慮。
  • 修建長城的成本和收益
    在歷朝歷代,官僚和士大夫階層對是否應該修建長城也不是爆發爭論。在近現代,更有一些學者將長城作為民族閉塞的根源。那麼該如何看待長城在農耕遊牧對峙中的作用呢?縱觀中國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各諸侯國修建長城開始,直到明代,幾乎每個朝代都曾修建長城。即使在強漢盛唐,長城的修建也沒有停止過。
  • 為了「天下」還是為了自己:從《大秦賦》說起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1近日播出的歷史劇《大秦賦》因為劇情歪曲事實,且有為秦始皇「洗地」之嫌疑而遭到質疑。劇中一些歪曲事實的說法令觀眾頗感困惑,例如掃六合之前李斯和嬴政在糧倉前有這樣一段對話——李斯稱糧倉太滿了,如果再不統一天下,穀子就要爛了。嬴政回應道:「六國之民,多有不能溫飽,解天下庶民於倒懸,時不我待!」
  • 大秦帝國之天下改名為大秦賦,這裡面包含了什麼深意?
    大秦帝國這是最近幾年中國人對於秦朝的一個新的認識,過去的我們都是批判秦朝的暴政,把秦朝看成是一個無惡不作的朝代,但後面我們知道了歷史遠非那麼簡單,就從最近幾年的大秦帝國變化來說,一開始是以秦孝公和商鞅為主的秦國崛起史,到後面則是秦惠文王的東出歷史,到秦始皇時代終於一統天下,而今天所說的這部劇—《大秦賦》就是敘述的秦始皇統一前夕的壯麗歷史,而這部恢弘大作卻經歷了一個由
  • 秦始皇修建長城一共花了多少錢?換算成人民幣後數字嚇死人
    長城 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斷斷續續修築了2000多年,從西周開始直到明朝時期才算竣工,總長度有2.1萬千米
  • 「孟姜女哭長城」的進化史,如何一步一步扣在秦始皇的頭上
    通常情況下,中國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都有其歷史人物的原型,「孟姜女哭長城」自然也是如此。很多人認為這個故事是發生在秦始皇統治期間,翻開史書來看才發現,「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的歷史原型和秦始皇沒有一點關係,也和修建長城沒有任何關係,那麼秦始皇為什麼就背上了這個鍋?導致人們一聽到「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就能想到秦始皇的暴政呢?
  • 秦始皇究竟用了什麼辦法?讓長城屹立兩千年不倒
    《詠長城》: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裡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提起象徵中華文化的物品或者建築,我們在第一時間可能會想起故宮或者萬裡長城,也有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俗語。一些外國人對於中國的第一印象,也是那延綿千裡的長城。秦始皇修建的長城,經過歷代帝王的修繕和建造,流傳至今。
  • 修建長城的經濟學分析(總)
    長城又是飽受非議的,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普通民眾對修建長城的負面評價。在歷朝歷代,官僚和士大夫階層對是否應該修建長城也不是爆發爭論。在近現代,更有一些學者將長城作為民族閉塞的根源。那麼該如何看待長城在農耕遊牧對峙中的作用呢?
  • 秦始皇修建的萬裡長城有什麼用?和美墨的邊境牆作用差不多
    秦始皇是為了抵禦匈奴人入侵而修建萬裡長城的嗎?絕對不是。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是了方便古代版的城鄉二元制管理。這個問題,如果秦始皇看到了,估計會很生氣,這是看不起秦始皇呀!區區匈奴就能干涉祖龍的政治行為,左右祖龍打造鐵桶江山?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 秦始皇修建長城花了多少錢?換算成人民幣後價值不菲
    長城萬裡長城是我們國內的最壯觀的建築,不得不說我們在國內還試圖徵服萬裡長城引起了許多人的欲望,喜歡旅行的你還沒有去過萬裡長城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旅遊達人。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個古代防禦工程,修築了2000年斷斷續續,從西周明時代算完成為止,總延長2.1萬公裡,秦始皇滅六國中統一天下後,下令修築的長城長達一萬千米,因此當時的長城的名字也萬裡長城。
  • 秦始皇轉型成網紅?大秦賦、國家寶藏、熱搜上不停,哪個你最喜歡
    萬萬沒想到2020年最後一個月裡最熱門的"網紅",不是哪位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而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很多小夥伴可能會覺得有點疑惑,始皇帝一位數千年前的古人,怎麼就成為了"網紅"?因為最近他的"資源"是真的很能打,熱搜、綜藝、電視劇接連不斷,聽我一個一個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