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在山西修建內外兩道長城?

2021-02-07 地圖帝

作為古代遊牧與農耕的戰場,山西北部在數千年的時間裡有著漫長的修築長城史,其中尤以明代長城規模最為龐大。明長城與此前朝代有著截然不同的布局,明朝在山西境內修了「外長城」與「內長城」兩道工事。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結果呢?


我們來看明以前的山西長城,以戰國秦長城和趙長城為例,它們都修建在陰山山脈一線,但到了明代的時候,這道長城收縮至山西、河北一帶,而且在這道長城與京師之間多了一道「內長城」。造成這種結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朱棣,更準確點說在於朱棣遷都北京。


朱元璋時期,明軍數次北伐蒙古,大明基本把國境線維持在河套以北地區,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明長城極有可能與前代長城重合,然而來自帝國內部的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卻改變了歷史的軌跡。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三年之後攻陷南京並旋即稱帝。由於燕王的統治中心位於北方,所以南京絕非久留之地,造成了後來大明帝國「兩京制」的格局。


在「兩京制」的框架之下,南京儘管還是名義上的首都,但其職能大部被北京取代。而隨著帝國的中心北移,如何確保京師的安全,也成為朝廷主要考慮的問題。朱棣一方面將全國的精銳集中在北京附近,以形成「天子守國門」的狀態;另一方面則加緊削藩,以防止其他藩王有樣學樣,同時促成兵權的高度集中。


在這種舉措之下,明初朱元璋在北方一線設置的九大藩王盡數遭到削減,本來分屬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和肅王的軍事職能,全部被朝廷三大營(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取代。這樣一來,藩王們失去了起兵的本錢,但朝廷的軍事壓力卻陡然猛增,久而久之陰山一帶的防線就不得不內撤至山西河北一帶,這就是明朝「外長城」收縮的原因。


當然朱棣時代,明軍在戰略上仍舊是處於優勢的,五次北徵使得殘存的蒙古人不敢正面迎擊明軍的兵鋒,但朱棣死後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明朝的對外政策逐漸趨於保守,邊境重新成為蒙古鐵蹄肆虐的疆場,這種情況在「土木堡之變」中達到高潮。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剌軍生俘,此後蒙古人更是傾巢而出,試圖恢復元朝在中原的統治。


在兵部尚書于謙的統率下,大明艱難地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但同時也意識到僅憑「外長城」一道防線是很難抵擋蒙古騎兵衝鋒的,於是在「外長城」與京師之間再修築一條「內長城」就顯得十分必要。這道備用防線在山西的雁北地區,其北部是內蒙古高原、南部是恆山山脈、西部是呂梁山脈、東部是太行山脈,可謂「表裡山河」。


有明一代,這種內外長城輔助、憑險而守的軍事策略基本保證了大明276年的國祚。直到東北建州女真興起,蒙古人也沒有從山西方向突入中原,但行將就木的明朝到底還是在1644年走到了盡頭,此後便是大清的時代。

文:閆老師,圖:風長眼量。

相關焦點

  • 明朝三次大規模,前後50多次來修建長城,為的是什麼?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一項軍事工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修建,到了秦始皇時期進行了大規模修建。以後的歷朝歷代都對長城進行了修建改造,尤其是明朝對長城的改造比較大,前前後後,一共對長城的修建工作多達50多次,並且一直存留到了今天。 明代是除了秦朝以外,對長城修建最為多的一個朝代。
  • 修建長城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為什麼它只有那麼高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於是長城的修築就進入了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還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就開始考慮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這在歷史上就被稱為「萬裡長城」。可你以為這「萬裡長城」就是你現在所看到的萬裡長城?自然,那時候的長城沒法保存到現在。你目前所看的的長城大都是明朝的,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
  • 河北阜平:歷史上竟然有三道長城
    長城的修築,自公元前五世紀前後,秦、趙、燕三國分修防北(匈奴)始,到秦始皇連接擴充後,又歷經漢、魏、北齊、金、明兩千餘年,長城工程相沿不斷,其中明修長城工程最大。此外,在長城裡側,又修一道或幾道,叫次邊,即內長城。長城自昌平居庸關以西,分南北兩線到山西偏關附近的老營堡相會合,被稱為內外長城。
  • 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作何解釋?
    先秦時期的長城春秋戰國時期是長城修建的開端,連年不斷的戰爭使各國急需一條可行之法來保證領土不被侵佔。《左傳》中記載了齊國的長城很早就開始修建了,歷經了兩百年的時間在齊宣王時期終於修建完畢,齊國長城的修建工程龐大,總長達到了一幹多裡。《戰國策燕策》中有「吾聞齊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有長城巨防足以為塞」的記載。
  • 秦始皇為什麼修建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就馬上開始修建長城。所他其實是把長城當做自已家院牆一樣來修。但自己院子大的出乎自己預料,這條院牆太長了,長到幾乎動用了秦國全國的國力,這裡秦始皇可能後悔過,但是畢竟礙於面子,況且年紀大了,也不能跌份,就硬著頭皮修完。這讓多少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所幸只出了一個孟姜女,要不這長城還得多修建好幾年。
  • 即便是強大的唐朝,也要修築長城抵禦遊牧騎兵 | 春節贈書
    連達自1999年起,利用零散時間徒步尋訪長城和山西各地古建築,走遍了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和陝西一部分的明代長城,並自學繪畫進行記錄。在新書《不一樣的長城》中,他將長城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並親手繪製了書中所有插圖。春節假期,第一財經獲得機械工業出版社授權,節選《不一樣的長城》以餮讀者。
  • 除了長城,古代還有水長城和樹長城,遊牧騎兵在華北望「洋」興嘆
    在外國人眼裡,「萬裡長城」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名片之一,世界各國的遊客甚至國家元首來到中國,總會將長城作為必遊景點。長城有2000多年歷史,它東起河北山海關,西到甘肅嘉峪關,全長兩萬多千米,是中國古代的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軍事工程。長城早在先秦時代便存在,燕國、趙國、秦國都在北方修建過長城。
  • 長城為什麼叫「萬裡長城」, 他究竟有多長啊? 真的有萬裡長嗎?
    長城,是我國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沒有之一。長城的修建從西周時期就已經開始,我們所熟悉的「烽火戲諸侯」的烽火就是長城上軍事設施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相互爭霸,為了增強防禦力量,各個國家紛紛修建長城。才開始有了萬裡長城。古代的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 修建長城的經濟學分析(總)
    一、修建長城的成本和收益縱觀中國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各諸侯國修建長城開始,直到明代,幾乎每個朝代都曾修建長城。即使在強漢盛唐,長城的修建也沒有停止過。《遼史·營衛志》云:「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廓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魚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下面我們分析為什麼長城剛好是遊牧和農耕分界線,即「15英寸等雨線」基本吻合?生產者會將產量擴大到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之時,一個國家也會將規模擴展至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那一點。
  • 雁門關:中華第一關,宋朝的鐵血邊城,明朝時成為長城樞紐
    在山西忻口以北的雁門山處,有一處天下雄關。在古代,此關作為天險抵擋著數不盡的北部塞外遊牧民族的侵襲,從春秋戰國的胡服騎射,到唐代的北鎮突厥,直至家喻戶曉的守關忠烈楊家將的故事,都在這裡上演,這便是被譽為歷史上的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 《寫意開原》之:長城的足尖
    幾乎從開國以來,明朝就把蒙古視為自己的主要敵人。引自馮瑗《開原圖說》這一工程,在開原分為西部邊牆和東部邊牆兩部分: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修建的開原鎮北關(今蓮花街村)至廣寧的西部邊牆;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修建的鎮北關至丹東鴨綠江的東部邊牆。
  • 「遊山西 讀歷史」大同長城攝影展12月19日在大同市圖書館啟幕
    繼「愛我中華 醉美長城 」2020中國·大同首屆長城詩書畫攝影創作展在和陽美術館成功舉辦後,「遊山西 讀歷史」大同長城攝影展12月19日在大同市圖書館再次盛大啟幕。大同長城歷經戰、漢、北魏、北齊、明朝,有上千年的歷史;橫貫東西,內外相連,遺存遍布各縣區,現存長城約500公裡,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長城之鄉」。大同境內的長城,基本上都是黃土夯築,蘊含著濃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大同長城承載著中國古代軍事、民族融合、邊貿民俗等深厚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彰顯著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 修建長城的成本和收益
    在歷朝歷代,官僚和士大夫階層對是否應該修建長城也不是爆發爭論。在近現代,更有一些學者將長城作為民族閉塞的根源。那麼該如何看待長城在農耕遊牧對峙中的作用呢?縱觀中國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各諸侯國修建長城開始,直到明代,幾乎每個朝代都曾修建長城。即使在強漢盛唐,長城的修建也沒有停止過。
  • 【文史】長城是怎樣修建的|羅哲文
    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時都是遵循著這一原則的。試想假如不利用高山險阻修築城牆,那將花費多出許多倍的人力與材料。如果不利用大河深谷作為屏障,而硬是平地築牆,所費人力物力更無法計算。我們從現在長城的遺址調查中可以看出,萬裡長城是利用地形條件來修築的,凡是修築關隘的地方不是兩山之間的狹口就是河谷匯合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道。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與材料。
  • 明朝疆域:明朝地圖
    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東北   朱元璋置遼東都司經營遼東,後朱棣招撫女真部落,於永樂九年(1411年)設奴兒幹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
  • 【偉偉道來話燕趙之 魏齊築長城 金朝戍邊塞】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漢族統治者大規模修築長城的事情只發生在漢、隋、明三個朝代。鮮卑、女真等少數民族進入中原,成為定居民族的統治者之後,他們也有了防禦更北方遊牧民族的需求,也大規模地修築了長城。其實我們數一數,由少數民族修建的長城就有北魏、北齊、北周、金代等。這些少數民族修築的長城在今天的河北、山西、內蒙和東北境內都有,有些長城還在蒙古國和俄羅斯境內。
  • 長城上居然有一座狐仙廟!
    長城上的狐仙廟!想想當年的明朝戍邊將士有多寂寞?海拔1141米的九眼樓是明代內外長城的交合處,已經有500多年歷史。敵樓的南端有營盤,為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2500平方米,毛石壘砌,營門上有漢白玉匾額「威嚴」。
  • 秦始皇修建的萬裡長城有什麼用?和美墨的邊境牆作用差不多
    到了明朝,直接被草原遊牧政權給打的修長城進行防禦。特別是蒙元滿清入主中原,給後人留下了草原政權很強大,中原政權只能被動挨打的印象。實際上,除了秦朝以及明朝,古代中國哪個政權修過長城?漢唐魏晉隋唐,都不曾修長城。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現代中國人受到了西方歷史觀的侵蝕,說明了現代中國人歷經近代百年恥辱後,小看了我們的祖先。
  • 【京張鐵路文化】為什麼修建京張鐵路
    那麼,在中國大地對於鐵路來說幾乎是一張「白紙」的當時,為什麼清朝政府首先修建了京張鐵路?張家口,又稱「張垣」、「武城」,位於中國河北省的西北部,地處京、冀、晉、蒙四省區的交界處。張家口地處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其發源地是現位於橋西區的堡子里一帶。堡子里(亦稱下堡),明代屬京師宣府鎮,為萬全右衛地。
  • 萬裡長城在是怎麼修建而成的,兩千多年建成的古代第一軍事工程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4.魏國長城: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陝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5.韓國長城:長城先為鄭國所築,後韓滅鄭,繼續修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