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八旗將軍駐防地,今天都已經是大城市

2020-12-22 傅二爺講故事

撰稿:謝鼎

入關後,朝廷將八旗軍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京營,駐守在京城和周邊地區,拱衛京城安全;一部分為駐防,駐紮在全國各重要地點。駐防八旗軍隊的最高長官,就叫駐防將軍。清朝將軍級別的駐防,一共有14處,到乾隆年間形成定製。

清朝共有14個駐防將軍,他們分別駐守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裡雅蘇臺這14個地方。

江寧駐防,始於順治年間,最初為滿蒙兵丁4000人,無漢軍。

杭州駐防,始於順治年間,最初為4000人,主要為滿蒙八旗兼帶少量漢軍。

福州駐防,始於康熙年間,最初為1000人,皆為漢軍,後來有所增加。

廣州駐防,始於康熙年間,最初為漢軍上三旗,共兵丁1125名;下五旗漢軍兵丁1875人,合計3000人,皆為漢軍,後來有所調整。

荊州駐防,始於康熙年間,最初為滿蒙兵丁4000人,無漢軍。

成都駐防,始於乾隆年間,最初為滿蒙兵丁1600人,後所有增加。

盛京駐防,始於康熙年間,最初為滿蒙漢兵丁5000人,清末增加至20000餘人。

吉林駐防,始於康熙年間,最初為滿洲兵4000人。

黑龍江駐防,始於康熙年間,最初為滿洲兵2000人。

寧夏駐防,始於雍正年間,最初為滿洲兵3400人。

西安駐防,始於順治年間,最初為滿蒙兵丁4000人,漢軍兵丁3000人。

綏遠城駐防,始於乾隆年間,最初為滿蒙兵丁4100人。

新疆駐防,始於乾隆年間,最初為滿蒙八旗兵丁6400人、達什達瓦厄魯特兵丁500人、黑龍江索倫兵丁1000人、察哈爾蒙古兵丁1000人、東北錫伯兵丁1000人、各厄魯特部兵丁2300人、沙畢納爾兵600人,另有綠營兵3000人,共15000人。

烏裡雅蘇臺將軍,即定邊左副將軍,是清代外蒙古、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地方的八旗最高軍政長官。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負責掌管唐努烏梁海和喀爾喀四部及所附厄魯特、輝特二部軍政事務,首任將軍為策凌。乾隆以後,將軍長駐烏裡雅蘇臺城(今蒙古扎布罕省扎布哈朗特),故稱烏裡雅蘇臺將軍。宣統三年(1911年)因外蒙古獨立而終結。烏裡雅蘇臺將軍統轄的軍事區域包括外蒙古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賽音諾顏部、札薩克圖汗部,以及唐努烏梁海、科布多。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大部(除蘇赫巴託爾省等地);俄羅斯圖瓦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阿爾泰邊疆區東南部,哈卡斯共和國西部和克麥羅沃州南部;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北部;以及哈薩克斯坦東哈薩克斯坦州東部一隅。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以烏裡雅蘇臺將軍統轄之地為烏裡雅蘇臺統部。

清朝九大總督的正常官級為正二品,兼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後,才升為從一品。然而14個駐防將軍的正常官級為從一品,高於總督。其中,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為正一品,與三殿三閣大學士是一個級別,高於所有的總督。駐防將軍和總督都就同一個事件一起奏報朝廷,那麼必然是以駐防將軍領銜,總督排名在後。

直至今日,除了烏裡雅蘇臺以外。這13處八旗將軍駐防的滿城,基本上完全遭到了毀壞,又由於「屠城」、「革命」等原因,八旗人口一度銳減,甚至消失,比如西安駐防、福州駐防、南京駐防、新疆駐防等均遭到毀滅性打擊。

現在,只有少數地方還能開展起豐富多彩的滿族文化活動,多數地方的滿族文化已經被淹沒在漢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濱海滿族

相關焦點

  • 辛亥革命與荊州駐防八旗(三)
    荊州府暨江陵縣,舊為楚國故都,而楚本為多種民族、多種文化兼容。清代這裡設立駐防八旗,才開始有大量的滿族,蒙古族聚族而居,並成為本地舉足輕重的力量。人口的民族構成的這種變化,影響極為深遠,滲透於社會人文的各個方面。
  • 清朝駐防將軍,比八大總督級別還高的封疆大吏,是怎樣的存在
    不過,他們還真不是清朝最牛的封疆大吏,清廷更看重的,是駐防將軍。八大總督,正二品,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後,才升為從一品。而駐防將軍的正常官階就是從一品,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更是逆天,直接就是正一品,與三殿三閣大學士同級。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大部分地區軍隊中的封疆大吏,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體系:八旗、行政和八旗外其他軍隊。其中最高權力掌控者,主要有將軍、都統、提督、總兵。
  • 八旗系統
    除八旗都統印外,八旗各級官員都有印信。康熙五十三年(1714),鑄給左右翼前鋒統領、擴軍統領印兩顆,一度曾代替過八旗都統印。除京師八旗外,清廷在各地還設有「駐防八旗」。駐防八旗一般由滿蒙漢旗合營,駐守在地方的滿城中。其建制始於順治二年(1645),主要設在政治中心、軍事要隘,各按專城設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統率所屬旗兵分別防守各地方。以上各官所屬旗兵都合滿洲蒙古、漢軍以為營,組成「佐領」若干。其官兵旗籍,仍隸屬在京之原「佐領」管轄。駐防事務由兵部管轄。
  • 清朝的將軍、提督、都統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軍官?
    清朝定鼎中原之後,以八旗兵(兵員全部由旗人組成)分駐各省要地,稱為「駐防」。駐防將軍為駐防當地八旗兵的最高長官。全國共設駐防將軍十四人,分別駐守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裡雅蘇臺。駐防將軍的品級為從一品,其職權相當於現在的集團軍軍長。提督(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是各省綠營(兵員全部由漢人組成)的最高長官。
  • 大東北滿族舊事----- 八旗「滿城」遍中華
    《續陝西通志稿》載其戰略重要性道:國初各省鹹設駐防營,而西安之設與江寧同時,江寧為有明南京寄重留都,陝省署西安昂邦章京駐守,與江寧置將軍駐守同在順治二年。蓋其時傳檄三秦,進規隴蜀根本之地,首重鹹京,亦隱隱以陪都視西安矣。正因為東西兩地極其重要,才成為清廷最早的固定八旗駐防城,以使朝廷可以高屋建瓴號令東西穩定天下。清順治二年五月,八旗兵攻下南明小朝廷之後。
  • 清末時期的開封府,河南駐防八旗軍
    【開封府河南駐防衙署】駐防八旗是清廷派駐各地的八旗軍。清朝時,派駐各地的八旗軍,在駐防地建有自己的城池。駐防將軍管轄駐軍城內日常事務;駐防將軍地位通常高於總督。【開封府河南駐防教場】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設河南駐防(直省駐防八旗);駐地為開封,由開封城守尉統領。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巡撫管轄開封城守尉。
  • 維基精選:【八旗】
    努爾哈赤在每個牛錄設佐領1員,5佐領為1參領,設參領1員;5參領為1旗,設都統1員。都統之上為各旗旗主、領主,由努爾哈赤及其子侄擔任,為入八分王公。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漢人也多有歸附。麾下牛錄已有百倍於起兵之初的規模。努爾哈赤在已建的黃白紅藍四旗的基礎上,再增設四旗,以原四色旗分別鑲邊。
  • 清朝八旗的旗主哪個最有實力,各自駐防什麼位置
    是的,只有在清朝才有八旗之說,它是由努爾哈赤建立,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組織制度,分別是黃白紅藍的正旗和鑲旗,既然是社會組織制度,那必定是有等級之分的。下面我們就來解釋一下八旗制度的等級。清朝八旗旗主的等級介紹:清朝以「上三旗」為貴,即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
  • 「八旗子弟」——崇拜英雄的滿洲族
    嘉慶年間,奉嘉慶帝諭旨,隨富俊將軍往黑龍江雙城隸正黃旗,屯墾戍邊。至1947年,我父親參加東北民主自治軍(後整編進入第四野戰軍序列),所以,我是由八旗軍人世家後裔到現代軍人子女的一個軍人子弟,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現在我們來談談八旗,談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八旗是什麼。八旗是國家軍隊,八旗將士是國家軍人。
  • 清代八旗及清代官職、爵位詳解
    【都統】清代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最高長官。順治十七年(1660年),從漢語,改固山額真為都統,梅勒章京為副都統。執掌一旗之戶口、教養、官爵承襲、軍事訓練等。京師滿蒙漢八旗各有都統1人,從一品,共設都統衙門24處。在各省置駐防八旗,轄兵2000名以上者,以將軍領之。全國設將軍衙門13處均從一品,以滿洲王公或親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將軍或都統為長官。一般將軍與都統不並設,凡設將軍處,下置副都統。在某些地區,副都統即為一地駐防旗長官。
  • 清朝總督、提督、駐防將軍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誰的官更大?
    清朝時期,地方上級別最高的文官是總督,級別最高的武官是提督和駐防將軍。由於這幾個官職都屬於省級最高長官,因此也被稱為封疆大吏。那麼,清朝的總督、提督、駐防將軍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誰的官更大呢?總督是一省或二三省的最高長官,掌管治下省份的行政、經濟及軍事大權,官階為正二品。
  • 漢軍八旗與滿洲八旗的差異
    不僅漢軍旗人披甲的機會少於滿、蒙兵丁,而且在八旗編制方面,前鋒營、健銳營、內外火器營等重要部門,都由滿洲、蒙古組成,而無漢軍名額;較為次要的藤牌營、(長)槍營都由漢軍組成,而無滿洲、蒙古。清朝興起及入關初期,滿洲統治者面臨的一大難題是, 「漢人有所顧忌而不敢盡忠於朝廷,滿人又有所憑藉而無以取信於天下矣」。而漢軍旗人以其特殊的身份在滿洲和漢人集團之間保持了某種利害上的平衡。
  • 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朝地方嫡系部隊八旗駐防軍,有沒有起來勤王
    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作為清政府直接掌控的各省八旗駐防軍隊,他們是怎樣的舉動呢? 雖然說,辛亥革命爆發以後,全國各地的清政府迅速崩潰,很多人對清政府的崩潰幸災樂禍,還有很多人趁火打劫。但是,各省八旗駐防軍不應該是這樣的表現,因為他們是清政府的嫡系部隊。
  • 銀川曾經有座將軍樓,被馬鴻逵拆毀城牆衙門,今天怎麼修都不像了
    拆除與保護:將軍樓一定要修2005年11月,記者隨同銀川市政協委員視察將軍樓。當時,破破爛爛的將軍樓的一角橫跨在新修的馬路上。樓體周圍沒有任何遮掩,土築的樓基已經坍塌,上面的樓閣也殘破不堪,樓頂的木樑垂下來,隨時都可能坍塌。
  • 長順街 | 成都將軍衙門
    清宣統元年,九裡三分之地,文官衙署二十八個;武官衙署十六個,這還不包括警署五十二局所。歷經百年滄桑,老成都的舊衙門早已消歿,因舊衙門而得名的街名卻留存了下來,總府路、提督街、督院街便是至今仍繁華的老街了。今天要說的是位於成都西門少城內的將軍衙門。成都將軍衙門圖景 鄭光路供圖
  • 黑龍江將軍掀起建設官學高峰(上)
    我市社科聯二級調研員張守生曾對清代教育進行了系統研究,他說,齊齊哈爾官辦教育是從黑龍江駐防將軍開始的,從滿官學到漢官學實施文化的普及;黑龍江駐防將軍的文化教育,源於駐防制度的需要;其內容以滿文化教育為主,漢文化教育為輔;從黑龍江將軍設立到裁撤,曾經出現過四次高峰教育,清朝最高學府為國子監。國子監是清代的最高學府, 是培養官僚後備人才的重要基地。
  • 清朝的八旗都統,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這個最大的轉變,就是八旗都統的人選上。在入關以前,他們是由旗主向皇帝推薦的,但到後來,卻是由皇帝直接任命,把八旗的實際事務交給都統負責。而在雍正時期,八旗都統的辦公地點,也從家裡,轉到了專門的衙門。至於八旗王公,他們只是拿著高俸祿,卻沒有什麼實權。八旗內的軍事、政務,統統由八旗都統負責。他們底下有各種衙門,有印房、折房、折餉房、銀庫等,負責八旗內的某一具體事務。這是八旗最高的領導機構。
  • 清代八旗衰落的原因
    我們發現,北京這些所謂特殊軍營的兵數恰好在10萬人左右,等於除了八旗駐防以外的八旗禁旅的總數。也就是說,除了這些「特殊軍營」外,住在北京的其他旗人都不是軍人,而是平民。換言之,清朝入關後,八旗制度發生了一個為目前學者們所忽視的,或者說沒有弄清楚的重大變革,即:軍民分離,八旗禁旅採取了營的建制,與綠營相仿,都逐步趨於正規化。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營制與原先的八旗制度截然分離而毫無關係。
  • 「滿洲八旗」到底是何意?
    清人關前,凡人均隸於八旗,可以說旗外無兵無民,八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就是入關以後,清統治者仍視八旗為國家根本,以八旗禁旅衛護京師,駐防衝要大城。鑲白旗|  在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子貝勒所分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