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都曾有過紋身的歷史。無論是亞洲、南北美洲、非洲,還是大洋洲眾多島嶼上的土著居民,以及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先民都有紋身的習俗。
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一直盛行紋身,不只是單獨某個或某幾個民族,而是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都存在過這種現象和習俗,表明紋身是普遍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產生、發展、流行和傳承的。
古人對的紋身的認知非常複雜,這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心理特徵的一種外在表現,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獨特範疇,寓含著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深刻的文化意蘊。
一、源遠流長的紋身藝術
上古時期,有一個統稱為"百越"的大族群,生活在我國東南沿海和南方廣大地區,歷史優久,支系眾多。
他們普遍喜愛紋身藝術,春秋戰國時即記載有"紋身斷髮"、"被發文身"之說。
秦漢之後,"百越"人與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逐漸融合,形成許多支族。會來的壯、布依、傣、侗、仫佬、水、毛南、黎等民族,大都與"百越"族群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1海南島黎族人民喜愛紋身藝術的歷史頗為悠久,漢武帝時設置"儋耳郡",晉《交廣春秋》記有朱崖、儋耳二郡人皆"披髮雕身。"雕身也就是紋身。
黎族婦女特別喜愛紋面,謂之繡面女。也有刺紋部位遍及頸、上身、手臂和腿部的。
2壯族主要分布於廣西、雲南、廣東、貴州以及湖南等地,依然保存著古代百越紋身藝術的遺風。壯族先民主要在額頭、手腕或胸脯上進行紋身,多採用牛、蛙、鱷等動物以及日、月等形象。
3臺灣高山族源自我國東南沿海的閩越,族人普遍繪有紋身。隋時就有在手臂上刻畫似蟲蛇之類的花紋圖案。
明代高山族無論男女都愛在手足刺刻綺麗多姿的花紋圖案,認為是華美的標記和光榮的象徵。
4傣族更是盛行紋身以及以龍為圖騰崇拜的習俗。唐代因其特徵稱傣族先民為"繡腳蠻"、"繡面蠻"。
傣族紋身主要為男子,但也有少數傣族婦女紋身的現象。
少數民族每個民族、每個人的紋身的程度都不一樣,有的僅在手腕上紋刺一個或幾個符號、幾個字,有的紋刺多種圖案。
花紋主要有幾何圖案、鳥獸、花卉、樹木等,甚至還有八卦經文、符咒、傣文、數字、自己名字之類的文字符號。
二、何以愛紋身
南方各少數民族因所處環境和文化發展的不同,其紋身藝術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各不相同,即使一個族群內不同部落間也會產生差異。從其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淵源看,主要是:
1圖騰崇拜的神秘吸引
圖騰是印第安語的漢語的音譯,意思大致是"他的親族",它的外在表現為一個氏族標誌或圖徽形態。
古代先民認為自己氏族的祖先源於某種動物、植物或其它物體,因為這種特殊的親緣關係,將其視為親族。
並把他們的形象刻畫在自己身上,形成一種特殊標誌,希望自己所崇拜的圖騰神靈常附於己身,受其庇護。
其中,古代越人因為"常在水中",為避免受到蛟龍的傷害,就在身上紋上龍的圖案,把自己裝飾成"龍子"模樣,這是龍崇拜在人體造型藝術上的一種表現形式。
聞一多先生認為龍是蛇類變種,龍的基調就是蛇。蛇是"似龍型"的原生圖騰,古代越族一些氏族和部落的龍崇拜與蛇圖騰是一脈相承的。
古代少數民族紋身藝術的花紋圖案,最吸引人的是各種組合紋飾。一般以夔紋為主體,模擬出雲彩、雷電以及捲曲形狀的蛇的形象,主體花紋多刻畫於人體的明顯部位。
反映出少數民族蛇圖騰崇拜的觀念,並間接反映出他們的生活習俗特點。
海南島黎族支系"美孚"人喜歡在身上多個部位刻畫蚺蛇狀花紋,為"蚺蛇美孚"之稱。臺灣高山族各個支系以多種動物為圖騰崇拜對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蛇圖騰。在蛇類中尤以百步蛇最受崇拜。
在紋身的幾何形紋中,各種紋樣均從百步蛇背上茶褐色三角形班紋演化而來。
龍蛇圖騰神話在傣族的紋身藝術上也得到充分的反映,西雙版納傣族傳說祖先是龍,他們在兩條腿紋上魚鱗狀表示龍殼。他們還認為扮成"龍子"能夠避意外傷害。
古代少數民族通過將龍蛇圖像紋在身上,來表達對龍蛇圖騰的崇拜信念和神聖的情感。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結合一起,圖騰被賦予了始祖和庇護者的文化意蘊和表象。
2迷信思想的壓力導致
古代先民因科學知識貧乏,在對世界起源和人類存在的思考中,產生靈魂不死思想,並衍生出萬物有靈觀念。
原始紋身藝術就是基於萬物有靈觀念而產生和發展的。古代少數民族企圖藉此避免妖魔鬼怪的危害,或者祈求神靈保佑,吉祥幸福。
黎族姑娘出嫁前紋面就是源於迷信觀念,她只有紋上男方家的圖案,才成為男方家族成員之一,男家祖宗的靈魂才能認識並保護自己的子孫。
黎族習俗還規定男女出生一周歲時紋身,以求得祖宗靈魂對子孫的承認。這其實就是靈魂不死觀念支配下的祖先崇拜。
臺灣高山族支系中有人形紋或人首紋圖案,既是族群標誌,也包含著對祖宗的崇拜。泰雅族傳說中有神靈教導他們紋身避免夭亡的傳說,神靈成為人們紋身的精神支柱。
傣族有不紋身,死後祖先不相認的傳說。佛教傳入並被信奉後,紋身藝術逐漸納入佛族的軌道,日趨宗教化。
紋身藝術逐漸變成佛教造型藝術題材中藉以宣揚佛教思想內容的手段。
3享有權利地位的成年標記
紋身斷髮是古代少數民族具有特殊意義、普遍盛行的成年標誌禮儀。
古代少數民族中一些氏族或家族規定,青少年達到一定年齡階段,要舉行儀式並在身上刻畫本氏族或家族傳統的花紋圖案作為標記。
紋身後才是成年人,才能享有公認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海南島黎族婦女以繡面作為成年的標誌"其繡面也,猶中州之笄也。"
黎族規定婦女在十三、十四歲時人人都必須開始繡面,並作為支系的標誌。臺灣高山族的許多支系都以紋身作為成年的標記,男女進入成年階段都必須紋身。
它標誌著人生已進入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提高社會地位、擁有氏族和部落成員的一切權利和義務的重要階段。
傣族男子紋身一般在十三歲至二十歲之間。只有經過紋身,他們才算正式成年,才能獲得同族群體的認同和尊重,享有婚戀、議事等權利。有的民族甚至有不紋身,不能嫁娶的習俗。
4榮華富貴的觀念追求
原始社會那些立過重大功績、英勇善戰、殺死敵人數量較多的人會受到普遍尊敬和高度頌揚,這時,他們有權利用紋身的方式把這些榮譽歷史刻畫、記錄在自己身體上,作為榮耀標誌。
階級社會出現後,紋身又逐漸變成社會地位、等級關係以及富貴貧賤的標誌。古代越族中有在手臂上刺紋獲得榮譽與遵守信約或盟誓的表示。
黎族的紋身圖案多有特定象徵意義,他們用銅錢紋象徵"財富","田"字形紋、穀粒點紋、泉流紋象徵"福氣"。
雙線紋象徵"保平安",樹葉紋圖、檳榔樹紋圖等象徵"護身"。這一切可歸納為榮華富貴觀念的體現。
黎族還規定奴婢不得紋面,由此可見,當時黎族紋面已有身份貴賤的等級之分別。
對於泰雅族而言,紋身等於一種榮譽勳章的標記,族裡男子刺頤是獲取敵首後方能取得的資格。女子刺臉是完成上衣浮紋的紡織後才獲得的資格。
高山族的紋身在明清以後成為貴族的特權,甚至以紋身的部位和花紋圖案來區別門第和個人尊卑的高低。
排灣族男子只有貴族家系出身的才可以紋身,卑南族人更是嚴禁平民紋身。
有時古代少數民族還用紋身的顏色來表示身份高低,如傣族平民百姓通用紫色和黑色,只有土司、大頭人有權用紅色。
5審美意識的內在促動
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就已有審美意識,他們用礦物、植物或其它天然顏料,在人體上繪成各種較規範的花紋圖案雛形,代表著原始人對人體裝飾美的初步認識。
到了新石器時代,繪身演變和發展為紋身,紋身之初具有"實用"價值,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裝飾藝術。
原始時期古代少數民族的審美意識對紋身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有重大的推動作用。隨著時間和自然環境改變,以及生活實踐和認識的發展,紋身藝術對裝飾美的追求越來越突出和明朗化。
臺灣高山族以紋身為"華美"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在高山族泰雅人紋身起源的神話中,就有女子"刺面必會轉美"的傳說,全族形成以紋身為美的習尚。
黎族和傣族民間都認為紋身是美的表現,若不紋身則難以嫁娶,甚至終身獨處。男女兩性的吸引和相互愛戀,是建立在紋身可增加美感的基礎之上的,在他們的共同文化心理認知中,紋身能夠吸引異性的注目和歡心,能夠產生美和性愛的共鳴。
古代少數民族紋身形形色色的花紋圖案,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徵。古人把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直接感觸到的事物或現象,通過一種形象化的或模擬的圖案,在紋身藝術上再現出來。
三、小結
古代紋身藝術跨越幾千年漫長的歷史時期,遍布在廣闊的地域內,它的形成和發展是古代民族一個獨特的審美範疇。
紋身作為古代一種特殊的人體裝飾藝術形式,是由古代各民族審美意識和文化心理機制所支配的。
而審美意識和文化心理機制歸根到底都是由各民族的社會環境、生產力發展狀況及其生產關系所決定和制約的。
因而,古代紋身藝術就具有突出的民族心理特徵和鮮明的民族審美意識傾向性,帶有極為強烈的歷史時代烙印。
參考文獻 :
《古代社會》;
《民俗學》;
《信念的活史:文身世界》
文/朱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