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刺青鼎盛時期,卻和唐朝差別很大,為何以紋龍虎之類居多?
《水滸傳》裡的史進號稱「九紋龍」,就是因為他身上刺了九條栩栩如生的龍,魯智深諢號「花和尚」也是因為他滿背的刺青,最著名的青樓女子李師師也是因為燕青的刺青而迷上了他。眾所周知,刺青在中國古代向來是懲罰犯人的一種手段,在宋代給犯人在臉上刺青更是僅次於死刑的懲罰方式,為什麼宋朝人那麼喜歡在身體上刺上各種各樣的圖案呢?

宋朝人刺青的習俗是從中唐以後才開始逐漸興起的,刺青的傳統是漢民族日漸興起的市井文化和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文化還有佛教文化雜糅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在唐朝初期的時候,絕對看不到有人以身上的刺青為傲,那是刺青僅僅作為懲罰罪犯或者一些高官富商懲罰奴僕的方式存在。但是到了中晚唐期,紋身就成了一種時髦的行為,當時的唐王朝甚至宣布,紋身的人全部亂棍打死然後拋屍街道上示眾,可即使這樣也沒有能夠阻止刺青的日漸流行。

唐朝中期以後,整個社會的市場活力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從事商業的人不斷變多。在這個市場化,商品化的社會進程之中,人民的獨立人格逐漸覺醒。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另一方面,唐朝還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朝代,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就被周邊的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因此,唐朝的社會中大量存在著少數民族的文化,也有很多少數民族人民進入內地生活。紋身恰恰是少數民族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傳統,也是少數民族和漢民族最顯著的一個區別。

在唐玄宗的天寶年間,有一些貴族把穿少數民族的服飾看作是一種流行。既然穿少數民族的服裝是一種流行,那麼學習少數民族的其他生活方式是不是也是一種流行呢,這種穿著胡服的風氣逐步在社會上進一步放大,就變成了學習少數民族刺青。

唐朝的紋身者往往是一些無事可做人或者街頭惡霸,官府也因此才會將紋身者定位死罪。紋身是很疼的,尤其是唐代紋身技術不像今天。因此,紋身不僅可以標榜自身的與眾不同,還可以彰顯自己過人的勇氣。就像今天的很多人一樣,看到一個滿是紋身的大漢,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與其保持距離。

紋身所帶來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紋身文化的發展。在中晚唐時期,整個社會自上而下的對佛教有一種近乎變態的信仰。當時有不少人為了表達自己對佛的虔誠,甚至砍斷自己的手指。大多數人可忍受不了這種痛苦,於是乎就有人開始用紋身的形式來承受苦難,以表達自己對佛祖的虔誠之心。比如在身體上文一些神靈,表達自己的心靈和神靈十分的接近。
不過唐朝人的刺青可不像北宋或者今天的刺青一樣,經常是龍虎一類的,或者是其它各色的圖案。唐朝人紋身經常是在身上文一些詩句,比如有人就在身上文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詩。刺青技術的發展是隨著唐朝人對刺青的喜愛而在晚唐時期逐步開始發展,到了後周時期和北宋初年,刺青的技術臻於成熟。
宋代的政府不再像唐朝一樣,禁止民眾文身了,再加上紋身越來越好看,因此紋身這種獨特的文化形式越來越多的成為人們彰顯個性的手段。《水滸傳》中的一眾好漢不都有著一身漂亮的紋身,還有著與眾不同的性格。大家對現在的紋身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