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刺青鼎盛時期,卻和唐朝差別很大,為何以紋龍虎之類居多?

2021-01-10 小和尚說秘史

宋朝是刺青鼎盛時期,卻和唐朝差別很大,為何以紋龍虎之類居多?

《水滸傳》裡的史進號稱「九紋龍」,就是因為他身上刺了九條栩栩如生的龍,魯智深諢號「花和尚」也是因為他滿背的刺青,最著名的青樓女子李師師也是因為燕青的刺青而迷上了他。眾所周知,刺青在中國古代向來是懲罰犯人的一種手段,在宋代給犯人在臉上刺青更是僅次於死刑的懲罰方式,為什麼宋朝人那麼喜歡在身體上刺上各種各樣的圖案呢?

刺青照片

宋朝人刺青的習俗是從中唐以後才開始逐漸興起的,刺青的傳統是漢民族日漸興起的市井文化和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文化還有佛教文化雜糅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刺青照片

在唐朝初期的時候,絕對看不到有人以身上的刺青為傲,那是刺青僅僅作為懲罰罪犯或者一些高官富商懲罰奴僕的方式存在。但是到了中晚唐期,紋身就成了一種時髦的行為,當時的唐王朝甚至宣布,紋身的人全部亂棍打死然後拋屍街道上示眾,可即使這樣也沒有能夠阻止刺青的日漸流行。

刺青照片

唐朝中期以後,整個社會的市場活力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從事商業的人不斷變多。在這個市場化,商品化的社會進程之中,人民的獨立人格逐漸覺醒。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另一方面,唐朝還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朝代,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就被周邊的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因此,唐朝的社會中大量存在著少數民族的文化,也有很多少數民族人民進入內地生活。紋身恰恰是少數民族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傳統,也是少數民族和漢民族最顯著的一個區別。

唐朝地圖

在唐玄宗的天寶年間,有一些貴族把穿少數民族的服飾看作是一種流行。既然穿少數民族的服裝是一種流行,那麼學習少數民族的其他生活方式是不是也是一種流行呢,這種穿著胡服的風氣逐步在社會上進一步放大,就變成了學習少數民族刺青。

紋身照片

唐朝的紋身者往往是一些無事可做人或者街頭惡霸,官府也因此才會將紋身者定位死罪。紋身是很疼的,尤其是唐代紋身技術不像今天。因此,紋身不僅可以標榜自身的與眾不同,還可以彰顯自己過人的勇氣。就像今天的很多人一樣,看到一個滿是紋身的大漢,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與其保持距離。

刺青照片

紋身所帶來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紋身文化的發展。在中晚唐時期,整個社會自上而下的對佛教有一種近乎變態的信仰。當時有不少人為了表達自己對佛的虔誠,甚至砍斷自己的手指。大多數人可忍受不了這種痛苦,於是乎就有人開始用紋身的形式來承受苦難,以表達自己對佛祖的虔誠之心。比如在身體上文一些神靈,表達自己的心靈和神靈十分的接近。

不過唐朝人的刺青可不像北宋或者今天的刺青一樣,經常是龍虎一類的,或者是其它各色的圖案。唐朝人紋身經常是在身上文一些詩句,比如有人就在身上文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詩。刺青技術的發展是隨著唐朝人對刺青的喜愛而在晚唐時期逐步開始發展,到了後周時期和北宋初年,刺青的技術臻於成熟。

宋代的政府不再像唐朝一樣,禁止民眾文身了,再加上紋身越來越好看,因此紋身這種獨特的文化形式越來越多的成為人們彰顯個性的手段。《水滸傳》中的一眾好漢不都有著一身漂亮的紋身,還有著與眾不同的性格。大家對現在的紋身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區討論

相關焦點

  • 別具一格的刺青文化,唐宋時期就流行刺青了,不一樣的藝術風格
    影視劇中,我們看到一些兇神惡煞的大漢身上布滿刺青,或者下意識的,只要看見身上有刺青的就會認為這個人不好惹。其實刺青文化歷史久遠,在先秦時期就有記載,在唐朝發展至巔峰,在宋朝略微下降,在元明清逐漸衰敗,直至少有人知道這是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
  • 紋身,穿越千年的時尚標籤,開放的宋朝,流行的紋身
    都說流行的容易過時,可是,有一種流行之風卻吹了一千多年,他就是紋身刺青。今天,它是年輕人張揚個性、標榜自我的一種特殊方式。往上追溯,1000多年前的唐朝中期到五代以及宋朝,紋身刺青就很流行了。尤其是在宋朝,刺青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刺青的多是市井痞子、士兵、激情少年,還有囚犯。士兵刺青是因為朝廷怕軍人叛逃,便於管理和識別身份。五代時期,社會常年動亂,戰火不斷,在徵伐大戰中,臨陣叛逃的現象經常發生。
  • 唐朝與南詔戰爭頻頻,為何宋朝和大理卻能相安無事?
    與大唐和南詔這對生死冤家格局相仿的還有宋朝與大理,然而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鮮與大理有過衝突,前後對比之下我們不禁疑惑:為何宋朝與大理能夠始終和睦如初呢?    從君王的個人能力上說,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確實算得上一代英主,但即便雄才偉略如趙匡胤也不對大理輕啟戰端,這就不得不牽涉到從唐朝延伸到宋朝的「雲南恐懼症」了。
  • 日本明令禁止刺青,為啥刺青文化反而更受青睞?難道與藝術有關?
    那時的日本人就是在身上刺上圖案以保平安,後來慢慢演化為一種裝飾,並且通過文身的位置和大小來區別身份的尊與卑。人們還會把家微(家紋圖騰)刺在身上,以表示血統與地位。在這種環境下,刺青在日本廣為流行,迎來了一波熱潮。刺青的圖案也新增了很多浮世繪的元素,比如武士、櫻花、風雷二神等等。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日本底層人民的刺青已經非常普遍了,比如從事郵遞員、建築工人、消防員這樣職業的人,通常都是全身以龍作為圖案進行刺青,以求平安順利。
  • 浪子燕青渾身刺滿花繡,在宋朝的時候,刺青藝術真的很成熟嗎
    由此可見,當時盧俊義給燕青找來的刺青師傅,確實是一位高手,這刺青的錢消費的值。盧俊義是大戶人家的員外爺,只要銀子到位,自然服務上檔次。可是燕青身上的刺青,真的能代表北宋時期的最高成就嗎?您還別說,真的能,並且當時的刺青的手法完善的程度,也不是現代人能夠想像的,下面小編就分三點來談談。
  • 唐朝停武崇文,為何能建立盛世,重文輕武的宋朝卻難以抵抗外敵?
    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處於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人們眼界胸襟開闊,積極上進。一般人家從小注重對孩子進行培養,我們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維等大多都是年少成名,那時還流行長安城的孩子不會作詩也會背詩的情景。唐朝的停武崇文,宋朝的重文輕武。為何唐朝停武崇文,能建立盛世,而宋朝卻難以抵抗外敵?第一個原因:強大的國力造就文化自信。
  • 大理國曆時300多年,比宋朝立國還早,鼎盛時期疆域有多大?
    大理國的建立,基本繼承了南詔國時期的疆域。那麼,大理國鼎盛時期疆域到底有多大呢?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以環洱海流域為政治中心,轄八府四郡四鎮三十七部,疆域涵蓋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西南部、四川省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和越南的部分地區。
  • 水滸裡最霸氣的紋身,都比不過扈三娘的全身刺青,誰給紋上去的?
    水滸裡最忌諱的食物,最霸氣的紋身,都比不過扈三娘的刺青,誰給紋上去的?下面我們詳細的介紹。每一個有性格的人,都希望顯示自己的不一樣。展示自己不一樣,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想表現得自己和環境不同,讓自己出風頭吸引關注,或者純粹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態度。
  • 定州白瓷,白如玉聲如罄,宋代瓷器鼎盛時期的代表
    早在唐朝時期,定窯已經開始燒制瓷器,在宋元時期達到了鼎盛時期。(陶瓷專家葉麟趾先生在《古今中外陶瓷彙編》中首次披露定窯遺址在河北省曲陽縣)唐朝時期,定窯燒制的瓷器大多粗糙,主要提供給當地的百姓使用。這一時期定窯的主要產品是粗胎黃釉和青釉的瓷器,粗白瓷的產量也是極少數的。
  • 梁山英雄花繡滿身,《水滸》影響日本刺青文化
    「長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競相比雕青」,在當時,長安、成都、荊州曾是紋身的三大基地,由於刺青十分受歡迎,於是就出現了很多刺青工匠,喚作「札工」。     在宋朝,刺青達到了頂峰時期;《水滸傳》六十一回叫「賽錦體」,其實就是最美刺青比賽;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水滸傳》中,那些有刺青的好漢們。
  • 《天龍八部》裡喬峰胸前的「狼頭」刺青,是誰給他紋上去的?
    《天龍八部》裡有一個情節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喬峰扒開外衣,露出了發達的胸肌和一個「狼頭」刺青,當時覺得好酷啊!不過後來一直沒想明白,喬峰這個紋身是怎麼來的?是誰給他紋上的呢?經過反覆的驗證,我覺得喬峰紋身這事還得從他的身世說起。
  • 中國古代唐宋的刺青文化甩日本幾條街,只因他的一句話就戛然而止
    中國的傳統唐宋風刺青,其實比歐美的School和日式浮世繪都發展得早多了。特別曬在《水滸傳》裡,可以看到很多梁山好漢人都是花臂和大滿背,那叫一個威武抱起,你瞅啥,我就瞅你咋地?兩個好漢一言不合,就露出了自己的霸氣刺青,欲與天公試比高,不服來戰呀!
  • 強漢盛唐弱宋,宋朝軍事實力並不弱,但對外戰爭為何屢屢落敗?
    宋朝也是存在爭議最大的朝代之一,後人無法準確評論出個好壞,可知的是宋朝並沒有想像中弱,這個朝代的政治以及經濟都達到十分鼎盛的地步,其中的文化以及科技更是百花齊放,百姓們的生活水平也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宋朝並不弱,但為何對外戰爭被後世人所詬病?
  • 宋朝比唐朝的經濟總量強過千倍,「清平盛世」究竟緣何消弭
    宋朝之後的中國歷史為何急劇走向了衰落?這也是很多專業史學家關注的話題。1宋代究竟有多「清平」如果你只是中國歷史的愛好者,你也許會羨慕漢唐的強盛,但如果你真的深入研究,你會羨慕宋代的繁華。以城市發展而論:唐朝鼎盛時期人口有五千多萬,而宋朝人口最盛時突破一億,以古代的生產力來看幾乎達到飽和,即使南宋時期也比盛唐多一千多萬。唐朝鼎盛時期,人口超過10萬以上的城市有17座,而北宋末年超過10萬以上的城市竟然達到52座。東京(開封)人口不下200萬,遠超唐代的長安、洛陽兩大都市,堪比現代城市規模。
  • 唐朝時名氣極大的唐刀,殺力巨大,為何到了宋朝就沒人用了?
    唐刀的優勢是因為在唐代的煉鋼技術有很大的發展,所以使當時的刀具也有了質的飛躍。那麼,如此厲害的唐刀,為何到了宋代卻沒人願意用呢?第一、技術精湛唐刀源於漢刀,執著工藝比較精湛,是以「百鍊鋼」的工藝為基礎。複雜的鍛造工藝使得唐刀的造價成本變得很高。
  • 僧侶資本主義和軍閥資本主義吞噬唐朝,宋朝轉向以文抑武
    ,絕胡俗,這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土地按人丁均分,那麼戶籍制度,就是均田制的基礎和前提。耕者有其田,那麼稅收就需要按人頭徵稅,那麼租庸調製這種稅收制度實行的基礎和前提,就是均田制。到了武則天時期,唐朝均田制全面崩潰,自耕農紛紛破產。失地農民為了逃戶和逃稅,要麼進寺廟做佃戶,要麼就去當兵,變成職業軍人和僱傭兵。
  • 唐朝前還有權臣作亂篡位,為何到了宋朝,權臣卻消聲滅跡了呢?
    這種制度的應用,出現了一個弊端:必須是和鄉老、朝中官員、世家大族關係很近的人,才能進入官場做官。隨之就出現了一種情況:被舉薦的官員會結成黨羽,依附於舉薦自己的官員或是依附於舉薦自己的世家門閥。隨之舉薦的官員和世家門閥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大,直到威脅皇權統治(篡位權臣出現)。
  • 唐朝憑藉陌刀打天下,為何威力強大的陌刀在宋朝會被拋棄?
    導語:唐朝憑藉陌刀打天下,為何威力強大的陌刀在宋朝會被拋棄?唐朝是一個盛世,當時的國力非常的強大,而且有很多國家當時都在向唐朝進貢和學習。因此,那時候的軍事方面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裝備。比如說陌刀,現在就被認為是唐朝最有名的刀,還是唐朝四大軍刀之一。唐朝的一把陌刀就能夠重達50斤左右,光是這個重量就能夠勸退好多人。那麼陌刀有多麼厲害,或許可以用一個唐代的故事來說明,在公元的757年,唐朝正遭遇安史之亂,安祿山正帶著叛軍正在打唐軍,隨後在唐軍的隊伍後面突然出現了李嗣業的軍隊,這些軍人的人手上都拿著陌刀,並且很快就將敵人消滅,一個都沒有剩下。
  • 宋朝人服飾裝飾打扮揭秘,人靠衣馬靠鞍,宋代人也不例外講究打扮
    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當鋪)掌事,即著皂(黑)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也就是說,在宋朝通過觀察服裝顏色,就能判斷出一個人職業,出生,階層等等,人靠衣著馬靠鞍這句諺語,在此時最能體現的淋漓盡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