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元年,剛剛登基的明宣宗朱瞻基就遇到了一件大事,他的叔叔朱高煦仿效朱棣謀反。可是,這並不是第二次靖難之役,而是一次滑稽的叛亂。朱瞻基御駕親徵,朱高煦就已經舉手投降,哪像一個平時口若懸河,雄心勃勃的王爺。這一年,漢王朱高煦退出了政治舞臺,卻讓一位大清官受到萬人矚目。
原來,朱高煦投降之後,朱瞻基命令御史于謙痛斥他。于謙發揮得十分優秀,罵得朱高煦抬不起頭,跪在地上磕頭認罪。從此,朱瞻基認為于謙是忠臣,並委以巡按江西的重任。
這一去,更是發揮了于謙的特長。他每到一處,都體察民情,嚴懲當地官員,口碑出奇的好。由此于謙長期擔任了各地的巡按,不光是江西,河南、山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然而,明朝在立國之初,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嚴刑峻法,對於官員管得很嚴,「仁宣之治」時也還不錯,但到了正統年間,風氣就逐漸敗壞了。各地的官員每次進京述職,都要帶上搜刮而來的黃金白銀向朝廷的高官孝敬。
于謙從山西回京時,他身無長物,手下人勸他:如果沒有錢,起碼也帶上山西當地的特產手帕、線香和麻菇,也算是有個交代,也算面子上過得去吧。然而,于謙冷笑一聲,寫下了這首讓後人讀起來也不由肅然起敬的《入京》:
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首詩很淺顯易懂,前兩句就交代的寫作背景以及自己的態度:那些絹帕麻菇與線香,都是山西的名貴特產,本來是為了老百姓自己享用,或者是換來錢財補貼家用的。但是這些東西卻被官員巧取豪奪,反倒是給百姓們帶來了災禍。
後兩句中,于謙以表達了自己高傲的性格和卓爾不群的形象:我寧願兩袖清風,兩手空空面見皇上,免得讓百姓說三道四,閒話短長。這與他的名作《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何其相似。
「閭閻」原意指的是門戶,後來泛指普通的人家、老百姓。要知道,以于謙的職位,帶些特產入京,是天經地義的,自然會有當地官員為他準備,根本不用他操心。所謂百姓的閒言閒語,半句也不會傳到他的耳朵之中。
然而,他卻以高尚的情操,保留了心中的底線,展現了一個古代清官的錚錚鐵骨。他不自作聰明,而是切實將百姓放在心中第一位,甚至高過了自己的前程,甚至高過了京中的天子。就是因為他對於百姓的敬畏之心,才不會與其他官員同流合汙。
而且,這首詩也讓一個締造了一個千古流芳的成語——兩袖清風。當然,在于謙之前,早已有人使用過「清風兩袖」或者是「兩袖清風」這個詞。比如北宋時徐積就在《謝張才甫邛竹杖》寫道「滿袖清風秋月淡,陶潛遶遍菊花籬。」又比如元朝人陳基在《次韻吳江道中》中也提到了「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但是,那些詩人使用這個詞,主要是說明生活清貧。于謙在這首詩中,將原意升華為為官清廉,不取百姓分毫。從此之後,兩袖清風更多地用在清官之上,成為了典型的褒義詞,也成為了清官們的最高評價。這不光是這首詩寫得好,寫出了真情實感,更為重要的還是于謙以自己的一生,完美的做出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