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非同一般的用人之道:不喜歡用清官,清官難堪大任

2020-12-22 覓佳人

在我國古代史中,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總共統治全國268年,算上入關前,一共有12位皇帝,入關前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還只是致力於開疆拓土,爭地盤,等順治帝入關穩定大清朝的統治後,清朝統治才逐漸走向正軌,不過要說從順治帝開始的10個清朝皇帝中,最為佩服的是雍正皇帝。要說為什麼不是康熙?那是因為雍正在位期間一些政策是其他任何一個皇帝都沒有做到的。

那便是雍正的用人之術,因為雍正在位期間寧用「能吏」不用「清官」。

即使在特別討厭貪官的康熙帝年間,也曾出現貪官橫行的場面,更別說有著和珅這一大貪官的乾隆時期,之後的嘉慶道光等人更加吼不住那些居心叵測的貪官汙吏。

其實雍正在還是皇子時,就已經體現出來與其他皇子不同的氣質和魄力,他作為一個皇子的時候,心裡所想之事都是以百姓為重,而不只是為了爭奪皇位在作秀。所以雍正在當皇子時每次辦差就不好辦,在當上皇帝後,因為老八和老十四的黨羽都不服氣他當上皇帝,更是處處為難,讓雍正想要推行的一些政策無法實施。

當面對這些困難時,雍正是怎麼做的?他重用了大字不識一個的李衛,其實除了李衛,雍正手底下還比較有能力的就是田文鏡,但是相比較而言雍正最愛用的還是李衛,像李衛這樣的人,如果放在其他皇帝跟前,沒多久就會面臨革職身死的問題,而雍正不這樣,李衛雖然有些方法上不得臺面,但是他的一方法很是奏效,能更好地幫助他完成一些棘手的事情。

像一些清官在雍正在位期間就不好用了,雍正當時面臨的困難不止是國家財政問題,還有被他打敗的王爺們的刁難,一個清官雖然不貪不搶,但是卻比較迂腐,容易受到禮制的牽絆,辦起事來瞻前顧後的,所以在雍正需要雷霆手段的時候,這些清官就不夠用了。

所以在幹部考核的問題上,雍正也是不拘常規。要求每三年針對官員考核一次,1724年雍正就處理過一名縣官,原因是:一操守廉潔,是個清官;二懦弱,工作打不開局面。建議調常三樂去管教育,教育對操守要求高,工作量卻不大。

有一次在給湖南巡撫王國棟的考核裡也說到:「王國棟心有餘而力不足,清、慎、勤三字朕皆許之,然不能擴充識見,毫無益於地方,殊不勝任。」

所以在雍正當皇帝的特殊時期,他需要的官員是能辦事的,而不是清官,當然雍正也喜歡清官,只是清官的有些弊端需要改正,否則難堪大任。

相關焦點

  • 張伯行,巡撫扳倒總督,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頂天立地的漢子,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清廉正直,但也命運多舛,傳奇的是仕途坎坷之中,卻得到了天子康熙本人的親自舉薦。清廉正直的官員,老百姓的最愛,但也有人仇恨,那就是擋住了貪官汙吏們的財路。張伯行秉性耿直,從不巴結上司,對腐敗風氣深惡痛絕,他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他又疾惡如仇,從不與貪官汙吏為伍,而且敢於抵制上司的橫徵暴斂。
  • 中國古代有名的大清官
    從歷史上看,清官終極上幹不過貪官,清官雖然誓死與皇帝一心,可到臨界點上皇帝與清官卻不一條心。人的欲望永遠大於實際上能把它填滿的填充物,這意味著在自然狀態下(即在沒有有效監督機制下),清官不可能比貪官多,清流的力量不可能比濁流的力量大。中國那麼多代王朝,貪官下馬雖多,但是最後都是濁流毀滅了這個王朝,而不是清流拯救了這個王朝。所以清官與貪官的關係根本上講是獨虎對群狼的局面,勢單力薄,處於隨時可能被毀滅的情勢裡。
  • 一個清官的「奸詐」斷案,周星馳的「戲官」 之作
    我當時一度以為這是兩個演員,沒想到兩個性格,形象,完全相反的角色,他都能演的如此之好,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對比一下吧。他老爹還不忘教育他:「不要以為自己當了官就了不起,就以為自己很威風。」包龍星很是不以為然,回應道:「爹,聽說你以前就是……」這裡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了,他老爹是貪官,並且是大貪官,就如他老爹自己說的:「紅包不到手,包你命沒有。」
  • 同樣是「清官」,一個名利和仕途雙豐收,一個身體和靈魂都受苦
    此言一出,皇帝立馬把他投進了監獄,但是其名聲卻瞬間傳遍了天下,朝臣百姓都相當佩服他的勇氣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長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
  • 古代石獅籍清官的清廉故事
    近日,由泉州市紀委編著的《溫陵清官史話》一書出版發行,該書彙編了泉州歷史上六十位清官廉吏,其中收錄了永寧梅林黃克纘的清廉故事。在歷史上,曾有多位石獅籍清官,他們志存高遠、清正無私、忠於職守,留下的故事廣為傳頌,為後人所敬仰。今天與大家分享關於他們的幾個清廉故事。
  • 陳璸:千古罕見的清官,康熙譽之「卓然一代完人」
    」,前賢許為八閩第一清官。陳璸於民閫「知之最真,言之倍痛」後人稱陳璸硬氣,而清正自守,蓋因自幼「矢志不在溫飽」,「志於道」、「志於仁」,「學儒者之學,行浮屠之行」。儒者在於仁,梵行謂慈悲,故而博施濟眾。
  • 不,古代清官更可恨,更猖狂
    但是翻看史料,我們可以發現似乎只有普通百姓會愚昧地崇拜清官,士大夫階層對於清官的說法截然不同,在晚清小說家劉鶚的《老殘遊記》中寫著:「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個脾氣不好,他總覺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個人是君子。這個念頭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我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
  • 明代清官死後用草蓆裹,考古學家卻在墓中找到黃金,估測價值上億
    導語:明代清官死後用草蓆裹,考古學家卻在墓中找到黃金,估測價值上億關於古代的清官,最常見的一種解釋就是指公道正派,服從人民命令的好官員。一提到清官,很多人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包拯,他是中國歷史上十大清朝官員之一。
  • 《包公案》中的民眾清官崇拜熱情背後的「順民」意識心理分析
    作案犯罪者自然不忠不孝,不節不義,而忠孝節義之人,即使觸犯典型,則也可以設法開脫。比如《包公案》中有個案子,22歲就守寡的房氏,17年來獨自撫養兒子長大成人,因為家窮沒辦法給兒子娶妻,就決定將自己改嫁,以換得銀兩為兒子娶妻生子,從而為丈夫傳宗接代。
  • 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百歲老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比如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就說出了每個家庭成員之間,在家務事上互相牽扯的複雜程度,連辦案如神的清官,都難以判斷這一家人到底「誰是誰非」?可以說複雜的程度,不僅是「扯還斷理還亂」,如亂麻一般,根本沒有辦法理出頭緒。因此,百歲老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
  • 《雍正王朝》中,誰最可恨?並非老八,而是這個道貌岸然的大清官
    導讀:作為一部經典的歷史劇作,《雍正王朝》對於角色的塑造絕對無可挑剔,甚至有人認為但凡有正臉出現的人物,都不容忽視,都有著他存在的必然理由。但既然是朝堂爭奪、權力對決,劇中人物雖無好壞之分、對錯之別,但在觀眾心中卻也有著主觀判斷。
  • 為什麼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清官」,一生廉潔名垂青史!
    自封建社會迄今,民間對好官的稱呼,皆稱為清官,也就是俗語說的「青天大老爺」。我國歷史上,曾湧現出一大批敢於為民請命,剛正不阿,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直臣廉吏,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就有這樣一位「不取民一錢」的清官廉吏,不僅百姓歌頌之,皇帝也稱之為「天下清官第一」。
  • 漢文帝和張釋之:一個賢明的君主和一個清官良臣,是彼此成就的
    古代像包青天這樣的清官良臣並不少,但是也有很多公報私仇、自私自利又貪慕虛榮的貪官。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對比起來,當然有清官也會有貪官,但是我們會發現,清官與貪官的形成與當時政治統治以及思想文化都有很大的關係。
  • 清官要衣錦還鄉,誰知竟拿不出路費,朱元璋憤怒:將此人施與宮刑
    自古以來,清官一直有很多人讚揚,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都是如此,畢竟清官與貪官對比來看,差距會很大,清官只會幫助國家持續發展,而貪官做的事情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安穩,甚至動搖國家的根基,所以說貪官也是帝王所討厭的。
  • 清官退休還鄉怕被人笑話太窮,拉了幾車磚頭,皇帝說:全換成金銀
    雍正皇帝是一位喜怒無常的的皇帝,他登基後,殘殺兄弟,手足情斷;大興文 獄,輕罪重罰,人人自危;用兵西北,生靈塗炭。面對雍正皇帝的這些缺點,大臣們只能私下裡議論一下,誰也不敢上奏規勸。有一位大臣卻不怕死,直接上書雍正皇帝,要求他「親近兄弟,停止納捐,西北收兵」。
  • 清官告老還鄉,為撐面子裝一車石頭冒充金子,乾隆:全都換成真的
    在清朝就有這樣一位「模範清官」,他的名字叫孫嘉誠,孫嘉誠出生於康熙年間,小時候家裡十分的貧窮所以他讀書十分刻苦,在康熙晚年的時候考中了進士,在翰林院裡擔任一個小官,當時的他就喜歡直言進諫,經常惹得康熙不悅。
  • 為什麼要做「貪」官,而不做清官?曾國藩用封侯,闡釋了這個答案
    曾國藩真的是保持高風亮節的品格,在一群人心複雜的同事之中,最後脫穎而出,成為天選之子的麼?不見得。如果你了解韓國總統文在寅、盧武鉉的往事,或者知道古代清官海瑞的結局,就知道要在官場這樣的大染缸裡,靠別具一格的個人魅力和品格成事,幾乎是不可能的。
  • 古代清官的美稱
    「二不尚書」範景文明代範景文歷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職。當時許多親朋好友登門相求,範景文一一回絕。並在府門上寫了六個字:「不受囑,不受饋」。從此,他就被稱為「二不尚書」。「嶽九吊」嶽飛抗金英雄嶽飛,是位有名的清官。大將吳玠平素最欽佩嶽飛,他問嶽飛:「天下怎能太平呢?」嶽飛答:「文官不愛錢,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嶽飛遇害後,奸相秦檜派爪牙去搜查他家的遺物,發現只有九吊錢。人稱「嶽九吊」。
  • 大清官去京城,傲氣十足地寫下此詩,締造了一個萬古流芳的成語
    可是,這並不是第二次靖難之役,而是一次滑稽的叛亂。朱瞻基御駕親徵,朱高煦就已經舉手投降,哪像一個平時口若懸河,雄心勃勃的王爺。這一年,漢王朱高煦退出了政治舞臺,卻讓一位大清官受到萬人矚目。原來,朱高煦投降之後,朱瞻基命令御史于謙痛斥他。于謙發揮得十分優秀,罵得朱高煦抬不起頭,跪在地上磕頭認罪。從此,朱瞻基認為于謙是忠臣,並委以巡按江西的重任。
  • 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深度影評——古代做一名清官有多難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的一部電視劇《包青天》火遍了大江南北,可見民眾對包公的崇敬之情。1994年,周星馳作品《九品芝麻官》橫空出世,片中大量的配樂就引用了電視劇《包青天》的主題曲。今天大隱者就借著這部經典電影《九品芝麻官》來深度解讀一下,在古代做一名清官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