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臍帶06|禍源:禮崩樂壞的應仁之亂(下)

2021-02-13 肆說心語

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與正室日野富子沒有子嗣,他又因為奈良守護大名畠山氏兩兄弟持續的家督之爭感到對軍事的厭倦(也確實沒能力管),於是決定把他的弟弟足利義視定位將軍的繼承人,自己隱退。

足利義視(當時叫淨土寺門跡義尋)接到這激動人心的消息時,還在淨土寺出家,當時也展現出了作為出家人的淡定,說哥哥還那麼年輕,有得是機會誕下男丁繼位,我不配。

結果足利義政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告訴弟弟,即使以後有了男丁,我也讓他出家,不繼承將軍的位置,弟弟你放心來吧。

足利義視一看這情況,也不用矜持了,趕緊還俗跑到京都,準備繼承將軍的位置。戲劇性的一幕就發生在這段時間,日野富子懷孕並誕下了男丁——後來的第九代將軍足利義尚。

看到兒子,將軍足利義政也開始變卦,想讓自己兒子義尚繼位,而不承認之前對弟弟義視的承諾。

足利義視這下傻眼了,人家在淨土寺出家好好的,好不容易修身養性,與世無爭,結果你非得勾引入世;義視俗也還了,名也改了,這時候告訴又說讓兒子繼位,這不拿人當猴耍呢嘛。於是足利義視表示不行,我要當將軍。

將軍足利義政也確實理虧,自己也拿不定主義,就得和京都各政治勢力商議一下,這個事兒怎麼辦。這一商量不要緊,京都包括伊勢、細川、山名等管領或守護大名組成的主要政治勢力,按照各自利益形成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存在於伊勢貞親為首的政治勢力。因為貞親是足利義尚的撫養人,所以支持義尚為繼承人,期望將軍足利義政隱退;

第二種意見存在於守護大名山名宗全為首的政治勢力。因為其與足利義政的親信團為敵,所以支持義視為繼承人,期望將軍足利義政隱退;

第三種意見存在於正室日野富子與管領細川勝元為首的政治勢力。他們是從實際出發的既得利益集團,支持按照「義政—義視—義尚」的順序繼承,就是義視充當義尚成年前的過渡將軍,並不期望將軍足利義政現在隱退。

伊勢貞親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除掉足利義視。如果義視死了,那麼眾多勢力就沒了爭奪權力的口實,只能由義尚繼位將軍,而後自己就會成為京都的實際掌權者。

1466年(日 文正元年),貞親決定以謀反為由除掉足利義視,義政也確實下達了誅殺令。但伊勢貞親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只有他支持義尚繼位。按照取交集的原則,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勢力是都有支持足利義視的。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決定聯手除掉伊勢貞親,當足利義視收到幕府的誅殺令時,山名和細川家馬上出兵庇護。從而很快擊潰了伊勢的勢力,並將其在京都的所有勢力放逐,史稱「文正之變」。

伊勢氏至此開始沒落,但他的分支北條氏卻在而後的戰國大放異彩,北條氏第一代家督北條早雲和第三代家督北條氏康都是戰國赫赫有名的武將。

現如今,第一種意見的政治勢力解除了。回過頭來,守護大名山名宗全和管領細川勝元的意見就產生了分歧。

在將軍由足利義政繼續擔任,還是隱退由足利義視繼任的問題上,細川勝元規勸足利義政繼續從政。而足利義政再展示出反覆無常的性格,同意了細川勝元的做法。

現在就不只是足利義視要瘋了,山名宗全也要瘋了:因為驅逐伊勢的勝利成果由細川勝元獨享了。這口氣,兩個人都咽不下。

1466年(日 文正元年)十二月,畠山義就突然率軍上京,準備繼續與畠山政長爭奪家督的位置。在畠山義就背後,是山名宗全勢力的支持,他想以此為藉口,除掉細川勝元勢力,擁護足利義視成為將軍。

面對義就的突然上京,將軍足利義政勃然大怒,他支持現在畠山氏的家督畠山政長對抗,其背後還有細川勝元勢力的支持。

這兩股勢力在京都布陣,戰火一觸即發。

山名宗全勢力在將軍御所以西布陣,稱為西軍;細川勝元在東布陣,稱為東軍。而這時,足利義政又在關鍵時刻展現出了他反覆無常的一面。

1467年,后土御門天皇應仁元年。將軍決定不到畠山氏家督政長在京都的宅邸拜訪,而是拜訪了義就。這樣做等於公開支持了畠山義就。

然而,將軍也沒有下達驅逐家督政長的指令。這下大家都看清了,將軍準備兩邊兒都不摻和,不介入爭端。這也確實與幕府實力下降有關。

果不其然,將軍隨後下令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不允許介入畠山氏家督的爭奪中,極力避免在京都的戰事擴大。

但將軍連畠山氏的爭鬥都管不了,更不要說這兩位大佬了。

結果畠山氏一開戰,山名宗全根本沒聽將軍的話,毅然支持畠山義就,把畠山政長給打吐了。這下細川勝元勢力可不幹了,山名宗全完全沒遵守遊戲規則啊。

隨後,細川勝元勢力決定對山名宗全勢力進行全面反擊。東軍的守護大名開始全面進攻西軍的守護大名的領地。就這樣,應仁之亂正式爆發了。

京都本身人口眾多,當時多數糧食都需要靠各領國進口,戰鬥一年後,爭奪糧食的運送成了兩軍爭奪的主戰場。最終通過將軍的減稅赦令,讓細川勝元的東軍獲得了西崗等京都近郊的糧食補給。

由於將軍對於東軍的偏袒,東軍在大亂之初佔據優勢。大亂之所以持續十年之久,是因為發生了兩個轉折。

第一個轉折是實力強大的守護大名大內政弘在山名宗全的邀請下進京,加入西軍陣營,這讓西軍實力大增,對東軍開始由守轉攻;

第二個是足利義視加入了西軍,並被山名宗全和畠山義就等拜為將軍,成立新的西幕府。

這下西軍既有了軍事實力又有了道德名義,勝利的天平似乎出現了傾斜。

西幕府一成立,將軍足利義政可急了,這相當於直接把自己給廢了。本來還想通過調停避免在京都戰事過大的他,開始聯合東軍堅決反擊。

東軍最後又把天皇請出來,現在幕府解決不了,大和民族還有天皇這個神,那由天皇裁決誰是叛軍。就這樣,后土御門天皇向細川勝元下達了徵討西軍叛軍的綸旨。

1471年(日 文明三年),京都爆發了瘟疫,這是由於京都密集的人口和兩軍戰鬥對京都衛生的惡化,瘟疫迅速蔓延肆虐,奈良和大阪都受到波及。

仗打到這份上,面對無法取勝的戰爭,兩邊都沒什麼心氣了。於是第二年正月,東西兩軍開始嘗試媾和。

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此時都已是耄耋之年,持久的戰事也確實讓兩人吃不消,再加上在天皇的加持下,西軍守護大名開始向東軍投降,於是兩軍的和談基本達成:兩家都不參與京都政事,退出戰場。

兩股勢力的領頭人退出了,可以說戰事基本已經結束。然而,西軍畠山義就和大內政弘拒絕和談。如果和談促成,就代表畠山義就要承認畠山政長家督的位置,而大內政弘與細川氏領國瀨戶內海制海權有利益衝突;東軍赤松政則拒絕和談,因為與山名氏領地有利益衝突。

所以在1472年(日 文明四年),儘管大亂表面上媾和,但實際戰事依然沒有結束。

東、西僵持直到1476年(日 文明八年),大內政弘在京都十年,後方領國出現變故,這時他也有些僵持不下去了。同時,將軍足利義政與弟弟足利義視完成了和解,赦免了西幕府的叛亂。於是大內同意議和,並撤軍回了領地。

畠山義就一看大內政弘撤軍了,這仗也沒法兒打了。但他依然拒絕承認畠山政長家督的位置,於是從京都撤軍,隨後攻陷了河內國,成為「河內國王」。幕府此時也沒能力幹涉,只能睜一眼閉一眼了。

至此,在京都被燒毀的遍地瓦礫中,持續十年的應仁之亂總算落下了帷幕。

這似乎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我並沒發現東、西軍任何一方成員實現參戰時設想的政治目的。

但如同鄭莊公在繻葛之戰中射向周桓王的那一箭一樣,大亂中的畠山義就完全無視幕府將軍的指令,讓室町幕府的權威掃地。幕府對於守護大名的管制已經形同虛設,徹底禮崩樂壞。

而隨著日本庄園制的發展,地方豪強守護代的勢力本已迅速崛起,加之大亂讓室町幕府成立之初設立的在京守護大名權勢旁落,在地方領國上,守護代抓住機會,以「下克上」取代守護大名。名門斯波氏在越前領地被朝倉景孝取代即是最好的例子。

京都戰亂中,足輕階層武士的崛起無疑為地方割據起到了輸血的作用,讓之前局限於貴族階層武士的戰爭拓展到了全武士階層的戰爭。

大亂後,守護大名紛紛離開京都回到自己的領國,而後要麼成為地方大名,要麼下克上被守護代取代。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同年,日本更是爆發了「明應政變」,守護大名和外戚趁第十代將軍足利義材外出徵討時,直接在京都擁立新的將軍,把「下克上」發揮到了極致。

室町幕府從此再沒有約束地方大名的實力,而16世紀伊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似乎任何一個成形的國家都不可能躋身洪流之外。

舊制度的權力真空與新制度的建立渴望,讓日本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亂世。可以說這是一個血腥殘忍充斥暴力的時代,也可以說這是一個讓後人津津樂道的時代。但你必須承認,這是一個下級階層狂歡的時代。

這個時代,將打破千百年來的階層壁壘,你會發現無論是農民、和尚、足輕武士、海盜,只要有才幹,都可以在這個亂世呼風喚雨。

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我們稱之為日本戰國。

袁騰飛

《袁騰飛講日本史》

吳座勇一

《應仁之亂》

山下克明

《發現陰陽道:平安貴族與陰陽師》

司馬遼太郎

《國盜物語》

相關焦點

  • 應仁之亂:開啟日本最激蕩人心的戰國時代
    (以下為《應仁之亂》前言)雖然應仁之亂對日本的歷史影響極為重要,並且破壞力極強,但是,如果被問到應仁之亂是一場怎樣的戰亂,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來吧。也許有人能記得「人世虛空,應仁之亂」這個雙關語(人世虛空(人の世むなし)與應仁之亂的年份「1467」諧音)。
  • 日本古代軍事戰略 應仁之亂
    足利政知只好自己率部在堀越城(今靜岡縣伊豆之國市)駐紮下來。自娛自樂,後人稱之為「堀越公方」。至此,關東出現了三股對峙的勢力:第一股是足利成氏,他佔據東部的安房、上總、下總、常陸和下野5個領國;第二股是上杉家族,佔據西部的相模、武藏和上野;第三股則是沒什麼戲份的足利政知,他只佔據著西南角的伊豆一國。關東局勢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更加混亂了。這時,幕府又爆發了應仁之亂,根本沒工夫管關東的破事。
  • 應仁之亂:11年激蕩歲月,室町幕府時代落幕,日本戰國時代的開端
    看過吳座勇一寫的《應仁之亂》,我才注意到了日本戰國時代開始之前還有這樣混亂的十一年。一、應仁之亂始末應仁之亂是指發生於1467年至1477年之間日本室町幕府時期的封建領主間的內亂。和世界歷史一樣,這樣的動亂無非也是為了權力之爭。
  • 應仁之亂:室町幕府退場與日本戰國時代的開幕演出
    由於這次動亂發生在1467的應仁元年,所以被後世歷史學家稱為「應仁之亂」。室町幕府的七大家族在記載應仁之亂的典籍《應仁記》中,東軍的各地總兵力據說超過16萬人,西軍的總兵力有11萬人。當代學者自然覺得兩軍數目應該都非常誇大,但這的確是一場波及日本大部分地區的混戰。
  • 最沒有存在感的歷史事件,日本戰國村鎮械鬥的開始——應仁之亂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應仁之亂。提起應仁之亂,即便是日本人,大概也就只是知道自從應仁之亂之後,日本便進入戰國時代,幕府對於各地方的控制力徹底喪失,舊秩序被徹底打破。但是如果讓他們說出應仁之亂的始末緣由,很多人也說不出來。
  • 應仁:幕府的落日與英雄的黎明(中)
    此為「應仁之亂」文章系列第二篇,前文請閱讀應仁:幕府的落日與英雄的黎明(一)山名宗全的算盤文正政變之後,本準備響應伊勢貞親上洛的畠山義就再一次希望破滅
  • 應仁大亂:絕代智將細川勝元與日本戰國時代的序幕
    前文有提到過,細川勝元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貴公子,在叔父的庇佑下,從小到大一路順風順水,哪裡受過這樣的委屈,他自然忍受不了罵名,決定要發起報復。三月,朝廷認為「文正」這個年號又是政變又是內戰的,不大吉利,便下旨改元「應仁」,結果僅僅在改元的兩個月後,日本發生了更大的戰亂——被後人稱為日本戰國時代開端的「應仁·文明之亂」。
  • 世界的臍帶07|熱血:群雄並起的日本戰國(上)
    武田信玄是在應仁之亂後,早期崛起戰國大名中的佼佼者,統領甲斐國,有「甲斐之虎」之稱;他的一生之敵是統領越後國,被稱為「越後之龍」的上杉謙信。這兩人在1553年(日 天文二十二年)到1564年(日 永祿七年)中先後在在川中島爆發了五次大戰,是戰國早期最活躍也是最能打的大名。戰爭爆發的原因還是古代日本社會領國擴張老生常談的問題——糧食問題。
  • 《花之亂》跌落大河劇史上超低谷底,這段歷史日本人都「不待見」
    在小學時就出現在教科書中的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可同樣的,這段歷史也常常被我們所忽略。應仁之亂最為困難的問題是,人們不明白為什麼戰亂會爆發,也不知道最終究竟是誰獲得了勝利。
  • 禮崩樂壞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傳說】一剪閒愁三家分晉,周天子竟然分封趙、韓、魏,亂了規矩。 三家分晉是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資治通鑑的開篇就講三家分晉。 【話嘮】康河的橋禮崩樂壞是田氏代齊開始的嗎?【傳說】一剪閒愁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應該是禮崩樂壞的開始。 【話嘮】雲過無痕禮崩樂壞早就開始了。
  • 國際秩序「禮崩樂壞」,實力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這裡面最值得一談的其實是受害者伊朗,這個國家真的好悲哀,年初先是被川普用「地獄火」斬殺了二號政治人物、「革命衛隊之花」蘇萊曼尼,創下了被他國不宣而戰用無人機斬殺的新戰爭形態記錄,年末,其最頂尖的核科學家又被人用機槍射殺,如果說窩火倒黴,還有哪個國家能比伊朗更窩火倒黴呢?
  • 蠅營狗苟的五代十國,是先進的「性解放」還是禮崩樂壞?
    關於五代十國的那段歷史,有這麼一句順口溜「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 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是怎麼回事?
    禮壞樂崩出自於《漢書·武帝紀》:「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想要了解禮崩樂壞就得先弄清楚「禮樂」。【使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禮記樂記》
  • 臍帶繞頸我知道,臍帶扭轉是什麼?後者比前者更危險,期望別發生
    其實還有一種現象,與臍帶繞頸的地位相當,人們對其卻知之甚少,它叫「臍帶扭轉」。臍帶繞頸我知道,臍帶扭轉是什麼?後者比前者更危險,希望別發生所謂臍帶扭轉,其實就是指臍帶順著縱軸方向,扭轉成螺旋狀,形態類似於麻花,只不過它是自轉,而不是兩個纏繞在一起。其實每個胎兒在娘胎發育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臍帶扭轉,當轉周數≤11周時,它是正常現象,可要是≥12周,那就比較危險了。
  • 禮崩樂壞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禮崩樂壞,指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出自:清 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近義詞有:禮壞樂崩,禮崩樂壞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破壞禮教。
  • 五代十國蠅營狗苟,這是先進的思想還是禮崩樂壞?
    五代十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句順口溜:「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皆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唐、宋時期,五代十國,各有鄰國,互相攻伐,各派勢力你唱罷我登場,看似漫長,卻不過五十多年而已。在這只是一代人的時代裡,五代十國卻充斥著荒淫的後宮,外族的入侵,臣下的背叛,弒父等種種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個時代的頹廢?五代十國每一個朝代,不管是開國皇帝還是末代君主,都有一個宮廷內部混亂不堪的地方。後梁開國皇帝朱溫,為人稱道,朱溫便開始了一种放縱放縱的生活。
  • 禮崩樂壞的時代造成的超級難題
    前言:有人說,從英國脫歐到2016美國大選,開啟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世界未來如何,存在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
  • 世界的臍帶08|野心: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上)
    1591年(日 天正十九年),已經被尊稱為「太閤」的豐臣秀吉在鹿兒島眺望日本海的遠端,面對在應仁之亂後終於重歸統一的日本,他衍生出了更大的野心:先徵服朝鮮半島,然後以朝鮮為跳板,入侵大明帝國。日本重新統一的道路其實頗為艱辛與曲折。1582年(日 天正十年)6月,幾乎已經可以統一日本的織田信長遭到大將明智光秀背叛,在京都本能寺遇襲後寡不敵眾,剖腹自盡。
  • 三家分晉,誰才是禮崩樂壞的罪魁禍首?司馬光用七個字說出真相
    關於三家分晉,歷代有不同的說法和觀點,有的認為它是春秋爭霸的結束、戰國兼併的開始,有的認為這是周朝徹底禮崩樂壞的徵兆、是禮樂秩序的終結,還有的人認為這是挑戰周王室的統治秩序關鍵事件。無論從哪個角度、什麼觀點去看,三家分晉都是不利於周天子的權威和現有秩序的壞事。既然知曉三家分晉是禮崩樂壞,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誰呢?
  • 針對「禮崩樂壞」,儒家與法家分別開出了什麼樣的藥方?
    顯然,這是儒家對「禮崩樂壞」,開出的藥方,可以說在戰國諸子百家的學說本質上都是針對這個問題而發生的探討與思考,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法家、儒家與道家。這裡我們主要討論儒家與法家。不過話說過來,法家的富強之路與儒家的和諧之道,看上去雖然很很好,但是在孟子那個時候居然發生「前者搞不好,後者行不通」的悲劇,道理很簡單,如果人人都在和諧,那麼國家自然能夠富強,但問題是,如果大家表面都在搞和諧,其實內在都在富國強兵,這就幹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