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與正室日野富子沒有子嗣,他又因為奈良守護大名畠山氏兩兄弟持續的家督之爭感到對軍事的厭倦(也確實沒能力管),於是決定把他的弟弟足利義視定位將軍的繼承人,自己隱退。
足利義視(當時叫淨土寺門跡義尋)接到這激動人心的消息時,還在淨土寺出家,當時也展現出了作為出家人的淡定,說哥哥還那麼年輕,有得是機會誕下男丁繼位,我不配。
結果足利義政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告訴弟弟,即使以後有了男丁,我也讓他出家,不繼承將軍的位置,弟弟你放心來吧。
足利義視一看這情況,也不用矜持了,趕緊還俗跑到京都,準備繼承將軍的位置。戲劇性的一幕就發生在這段時間,日野富子懷孕並誕下了男丁——後來的第九代將軍足利義尚。
看到兒子,將軍足利義政也開始變卦,想讓自己兒子義尚繼位,而不承認之前對弟弟義視的承諾。
足利義視這下傻眼了,人家在淨土寺出家好好的,好不容易修身養性,與世無爭,結果你非得勾引入世;義視俗也還了,名也改了,這時候告訴又說讓兒子繼位,這不拿人當猴耍呢嘛。於是足利義視表示不行,我要當將軍。
將軍足利義政也確實理虧,自己也拿不定主義,就得和京都各政治勢力商議一下,這個事兒怎麼辦。這一商量不要緊,京都包括伊勢、細川、山名等管領或守護大名組成的主要政治勢力,按照各自利益形成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存在於伊勢貞親為首的政治勢力。因為貞親是足利義尚的撫養人,所以支持義尚為繼承人,期望將軍足利義政隱退;
第二種意見存在於守護大名山名宗全為首的政治勢力。因為其與足利義政的親信團為敵,所以支持義視為繼承人,期望將軍足利義政隱退;
第三種意見存在於正室日野富子與管領細川勝元為首的政治勢力。他們是從實際出發的既得利益集團,支持按照「義政—義視—義尚」的順序繼承,就是義視充當義尚成年前的過渡將軍,並不期望將軍足利義政現在隱退。
伊勢貞親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除掉足利義視。如果義視死了,那麼眾多勢力就沒了爭奪權力的口實,只能由義尚繼位將軍,而後自己就會成為京都的實際掌權者。
1466年(日 文正元年),貞親決定以謀反為由除掉足利義視,義政也確實下達了誅殺令。但伊勢貞親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只有他支持義尚繼位。按照取交集的原則,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勢力是都有支持足利義視的。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決定聯手除掉伊勢貞親,當足利義視收到幕府的誅殺令時,山名和細川家馬上出兵庇護。從而很快擊潰了伊勢的勢力,並將其在京都的所有勢力放逐,史稱「文正之變」。
伊勢氏至此開始沒落,但他的分支北條氏卻在而後的戰國大放異彩,北條氏第一代家督北條早雲和第三代家督北條氏康都是戰國赫赫有名的武將。
現如今,第一種意見的政治勢力解除了。回過頭來,守護大名山名宗全和管領細川勝元的意見就產生了分歧。
在將軍由足利義政繼續擔任,還是隱退由足利義視繼任的問題上,細川勝元規勸足利義政繼續從政。而足利義政再展示出反覆無常的性格,同意了細川勝元的做法。
現在就不只是足利義視要瘋了,山名宗全也要瘋了:因為驅逐伊勢的勝利成果由細川勝元獨享了。這口氣,兩個人都咽不下。
1466年(日 文正元年)十二月,畠山義就突然率軍上京,準備繼續與畠山政長爭奪家督的位置。在畠山義就背後,是山名宗全勢力的支持,他想以此為藉口,除掉細川勝元勢力,擁護足利義視成為將軍。
面對義就的突然上京,將軍足利義政勃然大怒,他支持現在畠山氏的家督畠山政長對抗,其背後還有細川勝元勢力的支持。
這兩股勢力在京都布陣,戰火一觸即發。
山名宗全勢力在將軍御所以西布陣,稱為西軍;細川勝元在東布陣,稱為東軍。而這時,足利義政又在關鍵時刻展現出了他反覆無常的一面。
1467年,后土御門天皇應仁元年。將軍決定不到畠山氏家督政長在京都的宅邸拜訪,而是拜訪了義就。這樣做等於公開支持了畠山義就。
然而,將軍也沒有下達驅逐家督政長的指令。這下大家都看清了,將軍準備兩邊兒都不摻和,不介入爭端。這也確實與幕府實力下降有關。
果不其然,將軍隨後下令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不允許介入畠山氏家督的爭奪中,極力避免在京都的戰事擴大。
但將軍連畠山氏的爭鬥都管不了,更不要說這兩位大佬了。
結果畠山氏一開戰,山名宗全根本沒聽將軍的話,毅然支持畠山義就,把畠山政長給打吐了。這下細川勝元勢力可不幹了,山名宗全完全沒遵守遊戲規則啊。
隨後,細川勝元勢力決定對山名宗全勢力進行全面反擊。東軍的守護大名開始全面進攻西軍的守護大名的領地。就這樣,應仁之亂正式爆發了。
京都本身人口眾多,當時多數糧食都需要靠各領國進口,戰鬥一年後,爭奪糧食的運送成了兩軍爭奪的主戰場。最終通過將軍的減稅赦令,讓細川勝元的東軍獲得了西崗等京都近郊的糧食補給。
由於將軍對於東軍的偏袒,東軍在大亂之初佔據優勢。大亂之所以持續十年之久,是因為發生了兩個轉折。
第一個轉折是實力強大的守護大名大內政弘在山名宗全的邀請下進京,加入西軍陣營,這讓西軍實力大增,對東軍開始由守轉攻;
第二個是足利義視加入了西軍,並被山名宗全和畠山義就等拜為將軍,成立新的西幕府。
這下西軍既有了軍事實力又有了道德名義,勝利的天平似乎出現了傾斜。
西幕府一成立,將軍足利義政可急了,這相當於直接把自己給廢了。本來還想通過調停避免在京都戰事過大的他,開始聯合東軍堅決反擊。
東軍最後又把天皇請出來,現在幕府解決不了,大和民族還有天皇這個神,那由天皇裁決誰是叛軍。就這樣,后土御門天皇向細川勝元下達了徵討西軍叛軍的綸旨。
1471年(日 文明三年),京都爆發了瘟疫,這是由於京都密集的人口和兩軍戰鬥對京都衛生的惡化,瘟疫迅速蔓延肆虐,奈良和大阪都受到波及。
仗打到這份上,面對無法取勝的戰爭,兩邊都沒什麼心氣了。於是第二年正月,東西兩軍開始嘗試媾和。
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此時都已是耄耋之年,持久的戰事也確實讓兩人吃不消,再加上在天皇的加持下,西軍守護大名開始向東軍投降,於是兩軍的和談基本達成:兩家都不參與京都政事,退出戰場。
兩股勢力的領頭人退出了,可以說戰事基本已經結束。然而,西軍畠山義就和大內政弘拒絕和談。如果和談促成,就代表畠山義就要承認畠山政長家督的位置,而大內政弘與細川氏領國瀨戶內海制海權有利益衝突;東軍赤松政則拒絕和談,因為與山名氏領地有利益衝突。
所以在1472年(日 文明四年),儘管大亂表面上媾和,但實際戰事依然沒有結束。
東、西僵持直到1476年(日 文明八年),大內政弘在京都十年,後方領國出現變故,這時他也有些僵持不下去了。同時,將軍足利義政與弟弟足利義視完成了和解,赦免了西幕府的叛亂。於是大內同意議和,並撤軍回了領地。
畠山義就一看大內政弘撤軍了,這仗也沒法兒打了。但他依然拒絕承認畠山政長家督的位置,於是從京都撤軍,隨後攻陷了河內國,成為「河內國王」。幕府此時也沒能力幹涉,只能睜一眼閉一眼了。
至此,在京都被燒毀的遍地瓦礫中,持續十年的應仁之亂總算落下了帷幕。
這似乎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我並沒發現東、西軍任何一方成員實現參戰時設想的政治目的。
但如同鄭莊公在繻葛之戰中射向周桓王的那一箭一樣,大亂中的畠山義就完全無視幕府將軍的指令,讓室町幕府的權威掃地。幕府對於守護大名的管制已經形同虛設,徹底禮崩樂壞。
而隨著日本庄園制的發展,地方豪強守護代的勢力本已迅速崛起,加之大亂讓室町幕府成立之初設立的在京守護大名權勢旁落,在地方領國上,守護代抓住機會,以「下克上」取代守護大名。名門斯波氏在越前領地被朝倉景孝取代即是最好的例子。
京都戰亂中,足輕階層武士的崛起無疑為地方割據起到了輸血的作用,讓之前局限於貴族階層武士的戰爭拓展到了全武士階層的戰爭。
大亂後,守護大名紛紛離開京都回到自己的領國,而後要麼成為地方大名,要麼下克上被守護代取代。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同年,日本更是爆發了「明應政變」,守護大名和外戚趁第十代將軍足利義材外出徵討時,直接在京都擁立新的將軍,把「下克上」發揮到了極致。
室町幕府從此再沒有約束地方大名的實力,而16世紀伊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似乎任何一個成形的國家都不可能躋身洪流之外。
舊制度的權力真空與新制度的建立渴望,讓日本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亂世。可以說這是一個血腥殘忍充斥暴力的時代,也可以說這是一個讓後人津津樂道的時代。但你必須承認,這是一個下級階層狂歡的時代。
這個時代,將打破千百年來的階層壁壘,你會發現無論是農民、和尚、足輕武士、海盜,只要有才幹,都可以在這個亂世呼風喚雨。
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我們稱之為日本戰國。
袁騰飛
《袁騰飛講日本史》
吳座勇一
《應仁之亂》
山下克明
《發現陰陽道:平安貴族與陰陽師》
司馬遼太郎
《國盜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