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仁之亂:開啟日本最激蕩人心的戰國時代

2021-02-13 後浪

說起古代的日本,我們可能首先浮現出的是《源氏物語》裡面,優雅端莊的貴婦人和繁盛華麗的平安京,但是平安時代並非一個英雄的時代,那是文化的時代。

如果想要去感受古代日本的動蕩紛亂之中的歷史魅力,我們需要來到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之間的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是日本最為血腥和動蕩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屬於英雄的時代,因為固有的社會階層的崩潰,許多來自社會底層的武士得以在這個時代脫穎而出,譬如豐臣秀吉,就是從低級士兵出身,最後成為統一日本的霸主。

同時,日本戰國時代也為後世的創作提供了背景,比如動漫《犬夜叉》和遊戲《只狼》的背景都是設定在戰國時代。

那麼戰國時代是如何開啟的呢?可以說,是動亂開啟了更大的動亂。

開啟戰國時代的,是一場被稱為應仁之亂的大動亂,因為室町幕府的將軍繼承人之爭,讓京都的政治勢力分為兩派,彼此對立,最終成為兩派武裝力量開始武力鬥爭,並且持續了長達十一年,使得京都和大阪都化為焦土。

(以下為《應仁之亂》前言)

雖然應仁之亂對日本的歷史影響極為重要,並且破壞力極強,但是,如果被問到應仁之亂是一場怎樣的戰亂,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來吧。

也許有人能記得「人世虛空,應仁之亂」這個雙關語(人世虛空(人の世むなし)與應仁之亂的年份「1467」諧音)。或許也有人能說出「東軍主帥叫細川勝元,西軍主帥叫山名宗全」。

但除此之外就很困難了。最終,多半以「這場戰亂導致室町幕府走向衰亡,戰國時代開始了」這種固定句式收尾。

應仁之亂最為困難的問題是,人們不明白為什麼戰亂會爆發,也不知道最終究竟是誰獲得了勝利。

應仁之亂是從應仁元年(1467)到文明九年(1477)持續了十一年的大亂。一般的說明會說,室町幕府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無子嗣,於是以其弟足利義視為繼承人。

但隨後足利義政妻日野富子生下一男(後來的足利義尚),日野富子意欲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將軍之位,正好那時候細川勝元與山名宗全兩雄為爭奪幕府的實權,介入將軍家的內鬥,於是應仁之亂就爆發了。

然而,對這種說法已有很多的批判,有人指出了應仁之亂爆發的其他原因。應仁之亂爆發之初,戰場僅限於京都,最終卻波及地方,全國各地都發生了戰鬥。

在這樣大規模且長期的戰亂中,大名們到底為何而戰竟不是十分清楚,實在不可思議。戰爭過程既無戲劇性,又不華麗,唯有徒勞無功,不合邏輯。應仁之亂這些難以理解之處,進而讓它更沒有人氣了。

原因不詳、結果不明的應仁之亂,對後世卻影響巨大。大正十年(1921),東洋史學者內藤湖南在演講《關於應仁之亂》中這樣說:

若為了了解今日之日本而研究日本歷史,研究古代歷史毫無必要。知道應仁之亂以後的歷史就足夠了。之前的歷史幾乎與外國歷史無異,但應仁之亂以後的歷史是我們身體血肉直接能接觸到的歷史,若能真正了解它,對日本歷史的所知就足夠了。

與現在的日本有關的僅僅是應仁之亂之後的歷史,之前的歷史如同外國史。這段過激的發言十分有名,可能有的讀者早就聽過了。

在那之前的史書雖然也關注應仁之亂,但關注程度不外說它是「一場大亂」而已,對譬如源平合戰、承久之亂等戰亂則更為重視。

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事件——內藤湖南這如棒喝一般的史論,是非常有獨創性的。

為什麼內藤湖南認為應仁之亂與其他戰亂相比有特別的意義呢?這是因為他認為,應仁之亂徹底打破了舊體制,揭開了新時代的序幕。

內藤湖南說:

「正因為足利時代是個完全沒有天才的時代,所以應仁以後的百年中爭鬥不止,戰事不休。」

然而內藤與之前的史家不同,並不慨嘆英雄不再,戰亂頻發。恰恰相反,在他看來,正因為如此,這才成為一個「最下層的人打破既有舊秩序」的下克上盛行的時代。

內藤湖南認為,戰國時代和亂世因應仁之亂而到來,對平民而言反倒是出人頭地的機會,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這種顛覆性的對應仁之亂的評價,在期望庶民革命的戰後左派史學之中也能看到。

永原慶二在中央公論社《下克上的時代》(1965年初版)中指出:

「應仁之亂的大將細川勝元和山名宗全都不是稱得上英雄的華麗人物……一般意義上的政治家、武將之中,稱得上英雄的成功者一個也沒有。」「但如果稍微變換視角,這樣一個可以說有無數無名的庶民英雄活躍著的時代,是絕無僅有的。」

於是,通過發掘這些時代的無名英雄,他熱情地寫道:「『歷史是由民眾創造的』這句又古又新的格言,可以從史實之中真切地感受到。」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日本史學界開始對過去以左派理論為指導的社會構成史研究提出疑問。人們指出借用西洋理論分析日本史所出現的問題,永原的研究也成了批判對象。然而,內藤湖南提出的「應仁之亂是時代轉折點」的觀點得到了繼承。

不僅如此,內藤的言論甚至被作為批判左派歷史學的材料來引用。勝俁鎮夫在氏著《戰國法成立史論》(1979年初版)的序言中提及內藤湖南的演講,對其表示支持:

「內藤湖南所述應仁之亂以前具有悠久歷史的日本是個與近代日本無關的異質社會,應當捨棄,以近代日本歷史學的常識來講,他的見解近乎謬論,但就我而言,當我站在從現實生活的感覺來把握歷史這一立場上時,不得不說我能夠充分理解並深有同感。」

此外,勝俁鎮夫在1994年的論文《十五至十六世紀的日本》中也引用了內藤的演講,將應仁之亂以後的一百年稱為「舊體制崩壞,近代萌芽的時代」。


《應仁之亂》在日媒的報導

勝俁的學說從內藤的演講中獲得了啟發,大膽地將日本歷史一分為二,這就與左派歷史學發展階段論分段進步的理論不同了。

但另一方面,勝俁鎮夫評價戰國時代是「在日本歷史上,民眾首次作為推動歷史的主體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時代」,這一理解與戰後歷史學的戰國時代觀區別不大。「以應仁之亂為契機,民眾……」這一句式確實頗受歡迎。

但近來的研究朝著反對給應仁之亂賦予太多意義的方向前進。尤其是對應仁之亂「前」與「後」的政治局勢進一步研究後,就看不到「以應仁之亂為界,日本驟然劇變」這種主張了。

首先,通過對應仁之亂「前」,也就是應仁之亂之前的政治狀況的研究,學者發現,嘉吉元年(1441)嘉吉之變(六代將軍足利義教被暗殺的事件)後,幕府的混亂統治持續了二十餘年。

此前足利義政被說成是愚蠢的將軍,又或者說足利義政之妻日野富子插手政治,總之是將應仁之亂歸咎於當權者的個人素質。

然而,由於嘉吉之變以後的政治局勢得以明確,應仁之亂就被評價為二十年來累積的矛盾的總清算,對應仁之亂本身的關心程度相對降低了。

應仁之亂「後」也是一樣。過去的研究認為,應仁之亂後,室町幕府喪失領導能力,淪落為有名無實的存在。

但隨著近年來研究的發展,史學家們認為應仁之亂結束後,幕府重建自身統治的工作有所進展。幕府權威徹底喪失是在明應二年(1493)的明應政變後,這是研究這一時期的學者們一致認可的結論。如果讓他們說的話,明應政變才是戰國時代的開始。

的確,若關注幕府政治的變化,比起應仁之亂,明應政變可能更具有劃時代意義。近年來的研究否定了將軍家內鬥導致應仁之亂爆發這一傳統觀點,而是逼近幕府內部真正的對立模式,這樣的觀點對研究政治史來說具有非凡的價值。

然而,當不限於室町幕府,而從對全日本社會整體的影響來考慮時,比起明應政變,應仁之亂無疑意義更為重大。此外,應仁之亂即便不是開端,但它確實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一點就有獨特的意義。

即便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假如只三個月就結束了的話,是否還會在一百年以後的今天仍被人們熱烈討論,就很值得懷疑了。

因此,不僅是應仁之亂的「入口」和「出口」,對其「裡面」的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這時不可以陷入列舉沒落貴族的不滿,新興的民眾力量對亂世表示歡迎這種陳詞濫調。

但是冷冰冰地羅列「某年某月某日,某處發生了某次戰鬥,某某某取得了勝利」這些事實也沒有意義。關鍵是要能夠一覽捲入戰亂旋渦的人的生存狀態。

為研究這個課題,極好的史料是《經覺私要鈔》和《大乘院寺社雜事記》。兩者都是室町時代興福寺僧侶的日記。前者的記錄者是經覺,後者的記錄者是尋尊,二人都經歷了應仁之亂,並留下了大量具有極高價值的關於這場戰亂的日記。

經覺與尋尊都生活在奈良,他們所獲得的有關京都和其他地方的信息中有不少不正確的傳言或謠言。因而若要把握應仁之亂整體的構架和經過,二者稱不上最好的史料。

但是,二人的日記反映的不只是經覺、尋尊兩位記錄者本人,還有他們周圍的僧侶、貴族、武士、民眾在大亂的旋渦中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從這一點上講,他們的日記具有別的史料替代不了的價值。

當然,這兩份史料在此前對應仁之亂的研究中已經得到了充分利用。但其只為確定事實關係而使用,否則就可能帶著「這是落伍於時代變化的守舊僧侶的抱怨」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來進行理解。

尋尊在日記中一再為世道混亂而憂慮,這是事實,但僅僅以「舊統治階層的沒落與新興勢力的發展」的視角,是不能完全理解這部日記的豐富內涵的。貴族與僧侶都頑強生存了下來,但對大多數民眾而言,戰亂僅僅是一場災難而已。

應仁之亂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什麼?《應仁之亂》將以上述兩份史料為中心,外加其他各種史料,力圖具體地為大家呈現當時人們生活的樣貌,並以此展開討論。

推薦閱讀

汗青堂042

《應仁之亂》

【日】吳座勇一

康昊 譯

後浪|四川文藝出版社

日本新銳歷史學家吳座勇一代表作

生動還原一場改變日本歷史的大亂

引導讀者漫步神秘的日本中世世界

本書實拍


相關焦點

  • 應仁之亂:11年激蕩歲月,室町幕府時代落幕,日本戰國時代的開端
    以前了解日本讀過《源氏物語》、《菊與刀》等作品,認識的名人也只是德川家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少數人物。看過吳座勇一寫的《應仁之亂》,我才注意到了日本戰國時代開始之前還有這樣混亂的十一年。一、應仁之亂始末應仁之亂是指發生於1467年至1477年之間日本室町幕府時期的封建領主間的內亂。和世界歷史一樣,這樣的動亂無非也是為了權力之爭。但日本的這次動亂卻很奇葩,在吳座勇一著呢《應仁之亂》的「前言」寫道:「人們不明白為什麼戰亂會爆發,也不知道最終究竟是誰獲得了勝利。」
  • 應仁之亂:室町幕府退場與日本戰國時代的開幕演出
    由於這次動亂發生在1467的應仁元年,所以被後世歷史學家稱為「應仁之亂」。室町幕府的七大家族另一方面,在應仁之亂中遭受沉重打擊的室町幕府權威再也未能振興。這讓各地大名可以擺脫中樞的控制,專心治理本地領地。從而逐漸從被幕府指揮的守護大名,轉變為割據一方的戰國大名。
  • 最沒有存在感的歷史事件,日本戰國村鎮械鬥的開始——應仁之亂
    而混亂的日本戰國時代,由於各地大名之間的戰亂不斷,又被人們稱為「村鎮械鬥」,沒辦法,因為日本實在是太小了。但是,這並不」影響亂世出英雄「這一守恆定律。而這日本的戰國時代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應仁之亂。
  • 應仁大亂:絕代智將細川勝元與日本戰國時代的序幕
    當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時,幕府的管領正是由「三管領」之一的細川勝元出任。細川勝元出生於永享二年(1430年),其父細川持之為細川京兆家家督,身兼攝津國、丹波國、贊岐國、土佐國四國守護,母親則是侍所所司、出雲國、隱岐國、飛騨國三國守護京極高光之女。從出身來看的話,說細川勝元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也不為過。
  • 日本戰國時代——窺視當代日本文化的歷史窗口
    自西元1477年的應仁之亂結束後,原本擁有操控全國各地大名的幕府,實力日益衰微,原先負責拱衛都城的守護大名,其實力也皆被長達近十餘年的應仁之亂所消耗,因此,失去了權力的絕對約束,不少地區的領主大名紛紛開始獨立,與原先的室町幕府分庭抗禮,形成了掎角之勢。
  • 日本古代軍事戰略 應仁之亂
    《日本古代軍事戰略》武家崛起第九講 應仁之亂  主講人:管領細川洪銘  整理人:管領細川洪銘  一 關東亂局  上一回我們講到,1449年,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繼位。
  • 日本也有個戰國時代,都是誰跟誰打?相當於我國什麼朝代?
    日本也有個戰國時代,都是誰跟誰打?相當於我國什麼朝代?說起中國遠古史,最熱鬧的一段歷史時期,就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戰國,距今有近3000年。朱見深即皇帝位三年後,日本正式進入戰國時代,那一年是日本后土御門天皇文正二年,應仁元年。日本在進入戰國時代前,先後經歷了早期文明、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以及幕府執政的鎌倉時代、南北朝時代,幕府執政的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就是日本的「戰國時代」。
  • 下克上與大名混戰,小小的日本為何會出現戰國時代?
    先說時間,其實對於戰國時代的時期上還有爭議,不過,一般是指1467年足利義政時期的應仁之亂開始的,但結束的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五種說法,不過一般以1603年江戶幕府的建立或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為結局。
  • 世界的臍帶06|禍源:禮崩樂壞的應仁之亂(下)
    就這樣,應仁之亂正式爆發了。京都本身人口眾多,當時多數糧食都需要靠各領國進口,戰鬥一年後,爭奪糧食的運送成了兩軍爭奪的主戰場。最終通過將軍的減稅赦令,讓細川勝元的東軍獲得了西崗等京都近郊的糧食補給。由於將軍對於東軍的偏袒,東軍在大亂之初佔據優勢。大亂之所以持續十年之久,是因為發生了兩個轉折。
  • 「下克上」的日本戰國伊始,史上第一位戰國大名的創業之路
    日本戰國時代雖然造就了日本近百年的混亂,但戰火紛飛中時勢造英雄,各路豪傑依次登場。其中,到底是誰率先成為領軍人物,引領戰國時代的開啟?如中國的陳勝、吳廣起義,一旦揭竿而起,各地就會紛紛效仿,形成全面引爆的局面,而北條早雲就是戰國時代的先驅。經「應仁之亂」後,日本就開啟了頻繁戰爭的「戰國時代」。北條早雲作為最早「下克上」的人,他也成為日本史上第一位戰國大名,也是第一代後北條氏當主。
  • 古墳、飛鳥、戰國、江戶:日本古代的時代名稱都是怎麼來的?
    在當今世界上,日本是極少數歷史傳承在千年以上的國家。雖然不及中華五千年之浩瀚,但足以傲視歐亞非一大批國家。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名義上只有一個朝代,因此日本古代的歷史分段方法是時代。根據靠譜的考古發現和史書記載,日本古代一共分為十二個時代:繩文、彌生、古墳、飛鳥、奈良、平安、鎌倉、南北朝、室町、戰國、安土桃山、江戶。
  • 《花之亂》跌落大河劇史上超低谷底,這段歷史日本人都「不待見」
    在小學時就出現在教科書中的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可同樣的,這段歷史也常常被我們所忽略。應仁之亂最為困難的問題是,人們不明白為什麼戰亂會爆發,也不知道最終究竟是誰獲得了勝利。
  • 日本的「大戰國時代」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有啥區別?
    日本戰國時代(公元1467—公元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大概140餘年的斷代史。在這段時間裡日本被全國的大小軍閥割據,戰爭不斷,直到德川幕府建立。日本史學家用他們那生花妙筆把日本戰國時代描述的跌宕起伏,那麼真正的日本戰國時代是如何呢?公元1467 年,圍繞將軍繼承問題,室町幕府內部形成分裂,細川氏與山名氏兩大名的傾軋白熱化。
  • 日本往事:織田信長,終結百年戰國時代,卻死於寵臣之手?
    1467年-1477年的「應仁之亂」開啟了日本長達一個世紀的混亂,這一時期被稱為日本的「戰國時代」。
  • 日本朝廷既沒有權利也沒有錢,戰國大名為何仍要朝廷的官職?
    摘要:日本朝廷既沒有權利也沒有錢,戰國大名為何仍要朝廷的官職?在日本還未進入武士統治時代之前,朝廷的官職就意味著權威,但隨著進入武士時代,朝廷權威下滑,應仁之亂爆發後,各地守護齊聚京都,日本戰國時代正式拉開序幕。
  • 「下克上」的大風口:日本戰國大名的主要來源都有哪些?
    在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自然是歷史舞臺的主角。而戰國大名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守護、守護代、國人、素浪人和外來戶。下面本鬼人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日本戰國大名的這些主要來源究竟是什麼。守護室町幕府在日本每個令制國設置了守護,負責裁判訴訟、領地分配、徵收稅賦、管理兵役等事務,是室町幕府權力最大的地方官職。應仁之亂後,有些守護將令制國據為己有,演變為戰國大名。比如甲斐守護武田氏、駿河守護今川氏等等。
  • 日本戰國時代第一個「戰國大名」
    應仁之亂結束後,畠山政長出任幕府管領兼山城國守護,但是在此期間,喪失了各國御料所經濟來源的室町幕府開始在山城國徵收賦稅,幕府的插手使得畠山政長並不能十分有效地在山城國行使守護權力
  • 足利義滿死後幕府內亂,日本由此進入戰國時代
    雙方打仗一直打了七年之久,東西兩軍都傷亡慘重,又看不到戰事結束的可能,於是都有了談和之意。但是內部又有主戰派反對,甚至威脅主帥不得談和。一直到了文明五年(1473年),東西兩軍的頭領在一個月內相繼病死,經過將軍夫人日野富子的調停,雙方宣布罷戰。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應仁之亂。」應仁之亂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日本歷史進入混亂的戰國時代。
  • 日本戰國時代,什麼是上洛?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上洛有區分?目的不同上洛方式也不同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除了對內穩定局勢,排除異己分子,對外逐步擴張增加自家實力外,最讓這些大名魂牽夢繞的就是上洛。那麼,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呢?在戰國時代,實力足又能影響周邊勢力的大名通常會設法上洛,因為到達京都後自然可以獲得相應的利益。儘管上洛可以獲得利益,不過上洛其實分成兩種,一種屬於私人上洛,一種是軍事上洛,兩種方法決定了上洛的目的不同。私人上洛就是帶著少數家臣前往京都。
  • 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公元794年,日本恆武天皇遷都平安京,這就是京都的前身。自此以後,京都逐步成為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隨著人口的不斷湧入,京都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近畿地區自此以京都為中心,擁有長久的歷史傳統,這也造成各方勢力在此扎堆出現。不過隨著貴族政治結束,武士逐步掌權後,近畿地區的舊有勢力被新勢力取代,隨著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的接連出現,穩固了武士統治日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