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在前線的翼王石達開得知天京發生內訌的消息,立即趕回阻止時,北王韋昌輝認為石達開偏袒東王楊秀清,就想加害他。於是,石達開被迫離開了天京。
一、為了重振朝綱,石達開受召回京。
「天京事變」的發生後,楊秀清、韋昌輝相繼喪生於「天國」兄弟們的刀鋒之下。金田首義的馮雲山、蕭朝貴又早在泉州和長沙徵戰中為國捐軀。
戰場上的馮雲山(劇照)
這時,太平天國的核心領導層,除洪秀全本人以外,就還倖存石達開一人。「天國」的領導核心,可謂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了。
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洪秀全審視滿朝上下,暗自揣度:能挽狂瀾於既倒,收拾人心,破解危局,重振朝綱者,非石達開莫屬。於是,洪秀全召石達開回天京輔政。
自金田起義以來,石達開盡心竭力,不辭辛勞,全力以赴,與眾人一起圖謀大業。而且,石達開為人俠義豪爽,深得眾人喜愛。
翼王石達開雄才大略,聞名中外。太平天國後期的著名將領陳玉成認為,石達開是太平天國中少有的將帥之才。李秀成也認為,太平軍的諸將領大多才能平平,惟有石達開「謀略甚深」。
李秀成(劇照)
一位在太平天國服務過的愛爾蘭人肯能說,石達開「這一位青年領袖,是英雄俠義,勇敢無畏,正直耿介的。正是全軍的中堅人物。」
為此,翼王石達開奉召回到天京後,受到了熱烈歡迎,「合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眾人歡悅。」
二、因為洪氏利益,石達開慘遭疑忌。
自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皇權主義思想有了進一步滋長,欲建立一個洪氏家天下政權的洪秀全認為,「天京事變」的禍根源於外姓、外臣。
因而,洪秀全對石達開的深受歡迎先生「不樂之心」,進而「重重生疑忌」。洪秀全對兵權尤其忌諱,而石達開所部「多精壯之士,軍力雄厚」。
疑忌石達開的洪秀全(劇照)
為此,洪秀全唯恐「人佔其國」,喪失洪氏政權,遂在加封石達開之後,提拔重用了自己的兩個哥哥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讓他們主管軍政,以挾制翼王石達開。
但是,這一對兄弟「又無才情,又無計算,一味固執,認實天情」;「既無尺寸之功,又無升合政績」。就因為他們是洪秀全的哥哥,而榮受王爵。
在洪仁發、洪仁達兄弟二人的監視、掣肘下,石達開徒有提理朝政之名,卻沒有處置國務之實權。
洪仁發、洪仁達兄弟二人(劇照)
即便這樣,洪氏兄弟還是感到不放心,於是就限制石達開參與軍事活動,還要求他留在天京城中,不得隨便外出。
同時,天京城的各處要隘,都由洪氏集團安排、任命有關將士掌管、把守,一概不允許石達開插手辦理。
這樣一來,石達開就等於被洪氏集團軟禁而失去了行動自由,成了待宰的羔羊。
後來,當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對石達開有「陰謀戕害之意」時,石達開嗅到了濃濃的血腥味。
深感不安的石達開(劇照)
三、難以忍辱負重,石達開無奈出走。
為了太平軍將士用鮮血換來的政權,石達開可以忍辱負重,但就當時的一些情況看來,就是他石達開想「忍辱」,棄個人安危於不顧,怕也難以「負重」了。
因為在洪秀全的慫恿與默許下,洪氏集團秉政的天京已經是「讒佞張揚,明賢偃避,豪傑不登」,大多將士心灰意冷,都懷揣「散意」。
心灰意冷的太平軍將士們(劇照)
此種情況下,石達開對洪秀全失望了,對太平天國失去了信心,覺得「天朝」已走上了不歸路。
於是,「見大局如此」的翼王石達開「不滿之,乃決心離京遠徵,一去不回」。
儘管洪秀全為了家天下,為了變太平天國為洪氏王朝,而疑忌、排斥他,石達開依然表示「惟矢忠貞志,區區一片心」。
但是,既然洪秀全對自己「重重生疑忌」,而又「百喙難分清」,只好「出師再表真」了。
無奈出走的石達開(劇照)
綜上所述,石達開的出走天京,是在以洪秀全為首的洪氏集團對石達開百般猜疑、刁難、排斥、挾制,甚至圖謀加害的結果。
也就是李秀成一針見血所指出的:「悞翼王與主不合,君臣而疑忌,悞主不信外臣,用長兄次兄長為輔」,「悞主不用賢才」的結果。
回顧太平天國前期的團結一致,共同對敵而獲取的勝利成果;再審視後期洪氏集團的信用佞臣,結幫自固,自毀長城,從而使革命停滯、受挫,以致走向滅亡,令人感慨萬端——革命陣營內部的團結安定,是何等重要!
主要參考文獻:《太平天國史事考》(羅爾綱)、《李秀成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