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能慢慢變成肝癌,也能快速引起大出血,但不管是哪種,都能威脅到生命。可究竟肝硬化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其實很簡單,一些能對肝臟造成損傷的因素,只要長期或反覆作用於肝臟,就可能導致肝硬化,例如:
1、慢性病毒性肝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我國肝硬化發生的主要原因,有數據顯示,約60~80%的肝硬化患者由慢性病毒性肝炎發展而來,特別是B肝和C肝。
免疫系統在清除B肝或C肝病毒的同時,必然會傷到及肝細胞,可誘發肝炎。如果肝炎反覆發作,就會讓肝細胞持續受到損傷,並生成膠原纖維進行修復。而一旦膠原纖維累積過多,就可能引起肝硬化。
相比之下,C肝起病隱匿、慢性率高、潛伏期長,其進展為肝硬化的風險更高。
2、酒精性肝病
飲酒後,乙醇可直接進入人體血液循環,被體內的乙醇脫氫酶氧化分解,生成對人體肝臟有極大毒性的乙醛。
長期飲酒或短期內大量飲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炎,使肝細胞反覆發生脂肪變性、壞死和再生,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
3、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導致肝硬化的又一大常見因素。近年來,隨著肥胖、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等患者的增多,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
當脂肪在肝細胞中越積越多,就會影響肝細胞內環境,誘發炎症。若不及時幹預,就會使肝臟反覆發生「炎症-修復」的過程,生成大量膠原纖維,最終導致肝硬化。數據表明,約2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可發展為肝硬化。
需要注意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並非胖人專屬,瘦人同樣可能患病。在體重指數正常的成年人中,約10%會患上非酒精性脂肪肝。而且《肝病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瘦人脂肪肝患者發展成肝硬化的風險可能更高。
4、藥物或工業毒物
「是藥三分毒」,肝臟作為「解毒器官」,會參與藥物代謝,分解有毒物質。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異煙肼、辛可芬、四環素等,可能誘發藥物性肝炎,增加肝硬化發生風險。用藥一定要遵醫囑,必要時需配合肝功能檢查。。
此外,膽汁淤積、循環障礙(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導致肝臟淤血)、遺傳代謝疾病(如:先天性酶缺陷)、血吸蟲病、免疫紊亂等也可能導致肝硬化的發生。目前在肝病治療中,以中醫藥科研新成果來阻斷、控制、逆轉肝纖維化、肝硬化的發生、發展和推遲進程,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