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07:4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蘇靖 金春華 裘一佼 施力維 陳佳瑩 沈晶晶
和很多企業家同行一樣,浙江佳力風能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漢生不願看到眼前這兩條曲線:一條是逐年上揚的銷售額,一條是緩慢下降的利潤。兩者越拉越大的距離,就是逐年增長的成本。
剛過去的一年,對製造業企業而言,多了幾分動蕩、幾分焦慮。成本高企,猶如橫亙在企業發展面前的一座高山。來自浙江統計信息網的數據顯示,2018年1月至10月,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5720.1億元,同比增長12.1%;主營業務成本46628.3億元,同比增長12.6%。從2017年3月起,除2018年2月,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增速19個月高於主營業務收入。
企業面前的這座成本高山到底有多高?中小企業能否翻越?怎樣翻越?
無法繞開的高頻詞
一路訪一路聽,「成本」是沒法繞開的高頻詞。
原材料、輔料、人工、物流等,是常見的產品成本。去年以來,發軔於上遊鋼鐵、造紙等行業的漲價潮來勢洶湧,對多個下遊行業製造環節形成較大衝擊。
泵的生產成本中,30%至40%是鐵和銅。多年前的一波銅價劇漲,讓台州沿海泵業企業至今仍心有餘悸。
鋼價大起大落,更讓企業心驚膽戰。紹興馳達汽車配件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少波說,去年鋼價一天一個價,下遊企業出現抵車抵房還貸的情況。
包裝紙箱價格上漲40%至50%!有企業分析,或許環保整治使紙箱產能受限,發貨周期拉長。
「工人工資每年以10%增長,但企業營收已跟不上這個節奏,怎麼辦?」溫嶺、玉環、永康等地多位企業家問起同一個問題。
在記者走訪的企業看來,人力成本上漲不僅在薪水。
「我們當地企業的員工,以前多是租賃農民房居住,安全隱患大。縣裡要求,用地規模在10畝以上的企業必須自蓋員工宿舍。這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有台州企業家反映,用地本來就緊張,如果用來建宿舍,生產車間怎麼辦?有些企業來不及蓋,想把部分廠房、倉庫騰出來做宿舍,卻發現不符合消防規定。有企業界人士稱此為「安全成本」。
此外,上下班交通是否便利,住地是否有娛樂服務,子女教育是否有保障……這些看不見又無法輕視的成本也在左右人才。沿海某縣一位企業家一見記者便嘆苦經:「我們引進的一位博士,得知子女要上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馬上走人。」
招不到人成了浙江企業的普遍煩惱。紹興、金華、台州等多家企業反映,普工、技工、研發人才、管理人才,都不同程度存在招人難。
相形之下,一些地方工業用地的價格,更讓不少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經132輪次競價,以33100萬元成交,合每畝497萬元,溢價率372.9%——2018年8月,溫嶺市澤國鎮拍出兩塊工業用地。這樣的價格讓來溫嶺考察的深圳企業家都驚訝:「什麼樣的產業,能接受這麼高的地價?」
融資難、融資貴,也以多種面貌出現。浙江迅實科技有限公司主營3D列印,其CEO在辦公室放了一個行李箱,隨時準備出門「找錢」。他坦言,2018年自己一半時間花在融資上。有些地區銀行放貸政策限制頗多,管理行與經營行之間存在分歧,有的經營行看好地方企業卻無法放貸。
記者調查發現,為避免風險,不少企業在結算原材料、中間產品時選擇現金交易。台州一家焊接設備製造企業想採購一批印製電路板,現金不夠咋辦?分批買。而與此同時,貨款到帳期較以往更長。有些企業家透露,以往信用較好的國外客戶,付款期也開始延長至6個月,資金成本壓力更大。
有企業家憂慮地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還有一些隱性成本會逐步顯現。適應高成本時代的生存法則,仍是製造業企業的新年第一課。
重壓之下的突圍
市場競爭中,企業的高成本通常會傳導給下遊買家。但去年以來,外部市場低迷,未能實現水漲船高,成本壓力便積壓在中小企業身上。
一位有20年創業經歷的水暖閥門企業家感嘆,和10年前金融危機時相比,2018年以來日子「更難過」。10年前不亂炒別的生意,日子便能維持;現在,一邊是市場低迷購買力疲軟,一邊是產能擴張行業競爭加劇,給外商做代工比拼質優價廉,「成本這麼高,怎麼拼?」
機械製造行業的多位中小企業主向記者訴苦時,順帶提到他們眼下的訂單特色——小批量、多品種。
有企業主告訴記者,過去看不上「小批量、多品種」的單子,現在搶著拿客戶需要的各種單子。「小批量、多品種」訂單生產成本比規模化大單高:且不說生產線改造費用不小,銷售、存儲、物流等環節時間人力成本也不低。好在這些訂單的利潤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消化成本,只要成本上拼過競爭對手,就算殺出重圍。
在玉環市清港鎮工業產業集聚區,浙江鑫帆暖通智控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外,貨車頻繁進出,車間內數控車床正開足馬力趕工。董事長蔣靈會表示,眼下不急於跑量,而要認真對待每個訂單,不論它是100件或10件產品。「做大產值不難,重點要在利潤上下功夫。」
上月召開的中國供暖大會上,「鑫帆」拿下年度突出貢獻獎,不久前還入選省級「創新示範性中小企業」。除了拼價格、拼質量,蔣靈會更看重行業內的市場話語權。品牌與創新,是他眼下的著力點。
除了「少吃多餐」,以技術改造降成本,則是另一種突圍。
「機械手好用,搬運部件穩當,還可24小時運轉。」在溫嶺大溪鎮採訪時,鎮上3家企業負責人討論起六軸機械手臂時神採飛揚。浙江和超電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孫仁達算了一筆帳:2018年他花10多萬元訂了一個國產六軸機械手,一年可收回成本;全部推廣後,可減少精加工環節3/4的人工。
「政府補貼幫襯了我們。」孫仁達慶幸,兩年前,企業建院士工作站、上自動化設備,投入不少,鎮裡十分關心,對符合政策的投入給予一定補貼。
有些企業則跟工藝流程「死磕」。溫嶺市鑫都機械有限公司優化了磨床加工工藝流程,把該環節成本削減了四成。總經理鍾海志感嘆:「有些成本上漲是擋不住的,但內部優化省出來的工錢,有時超過接大訂單的利潤。」
對於製造業企業家,要翻越成本的高山,有無自主創新能力,直接關係到是登上險峰,還是跌落深淵。溫嶺的泵與電機,玉環的汽摩配,柯橋的紡織,永康的閥門……這些伴隨改革開放成長的產業,有自主創新能力、盈利能力強的,其成本耐受力較高。
「傳統企業自我介紹時,喜歡說廠房有多大、產品有多少種。高科技企業不該這樣。」走在顯舊的廠區,台州金泰精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祖勇告訴記者,他新近引入的可視化仿真技術,正給這個家族企業帶來變革。
作為一家汽配生產商,陳祖勇不希望只跟著主機廠的步子走,他想引領行業。談起在劍橋大學參加有行業國際奧運會之稱的國際塑性成形技術會議,他至今頗為興奮:國內參會人士多來自高校研究機構,他是企業界的唯一代表。
「做製造,要做全球最好的,而不是最大的。」這位頗有藝術家氣質的創二代說,他並不自滿於工廠每天40萬件汽配鍛件出貨,而更著迷於從經驗製造如何走向科學製造。據了解,多位國內專家已加盟金泰項目團隊,來自上海的研發團隊正致力於為行業提供精密成形技術解決方案。
減法之中的加法
然而,翻越成本高山,光做減法是不行的,有些還得做加法。
走進新昌澄潭工業區的遠信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迎面便是一排十數部高級轎車,清一色的當地牌照。其負責人說,這些是為引入高端人才而添的,每年僅車輛折舊就添了近300萬元。
有企業家直言,去年以來各大城市上演搶才大戰,其實企業之間搶奪戰更激烈,縣市一級的企業要搶得下、留得住,代價更大。
於是,到人才優勢地區設立研發機構成為一種趨勢。浙江迅實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良因在本地招不到所需的管理、特定技術人才,正準備到珠三角地區設分公司。
外引人才,內求精細化管理,這是不少中小企業正在進行的提升競爭力實踐。
在溫嶺澤國鎮,年輕的創二代曹鵬最有興趣談的就是精細化管理。2018年他對公司「開了一刀」:專門請來臺灣諮詢團隊,做精細化管理改造,先後對管理層、員工開展了六七次培訓。工商管理專業出身的曹鵬算了算,此項投入達三四百萬元。
「但值。」曹鵬告訴記者,樣板車間流程改造經歷了多次修改、調整,改造效益目前已開始顯現;精細化管理改造完成後,樣板車間產量可提升20%,人工成本節省10%~20%。接下來,他要研究各個車間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如何推進。
類似的故事,調查走訪中,記者不只一次聽到。
在台州,一家知名的日本精細化管理諮詢公司被請到縣(市、區)的工廠裡。諮詢公司負責人原本並不願接小微企業的單子,但最後被這些企業負責人的誠意打動。
在永康,靈翔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把請諮詢公司上門服務的頻率,從每年不定期提升到每月1次。採訪那天記者看到,總經理陳新俊在車間裡追著諮詢師問「管理還有哪些地方要改進」。
曾經在高端寫字樓、現代化大工廠才出現的管理諮詢師,如今頻繁出現在浙江的鄉鎮工業園區。採訪中記者也發現,很多「赤腳上岸」的管理者不時蹦出ERP(企業資源計劃)、MES系統(製造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系統)等詞彙。
多地經信部門、鄉鎮工辦等負責人,也為此新增「煩惱」:以前催企業負責人參加各類培訓,現在不但不用催,企業主們還對上課老師提出各種要求。溫嶺澤國鎮一位鄉鎮工辦負責人說,自己當下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到處聽課找老師,請他們到鎮上給企業家上課。坐得滿滿的教室,是對他最大的獎賞。
手記
翻山之路不孤獨
翻越成本這座高山,浙江製造業企業一路並不孤獨。
溫嶺一位企業家興奮地說,記者進門前後,當地一家銀行市、縣、鎮三級機構負責人齊齊上門造訪,問有什麼需要幫助。
競拍者多,一定會推高工業用地價格,於是溫嶺市專門成立企業庫,優先保障優質工業企業用地。
2018年初,溫嶺市妮珂芙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江曉榮以780萬元的總價拍得一園區9畝工業用地。為籌集購地款,他東借西湊,差點想壓縮設備採購資金。當地嘗試「先租後讓」後,他不必一次性支付780萬元。前6年,每年支付租金十幾萬,資金壓力一下子輕了許多。最近他又投入200多萬元,添置了一批自動化設備。
而剛剛邁入規上門檻的孫仁達,享受到了另一個紅利:以1400多萬元總價拍下大溪鎮園區一塊地,按揭支付,首付30%。
「2019年是我們的觀察期,做好一些基礎工作的同時,準備新蓋一個佔地46畝的廠房。」陳祖勇辦公室一整面牆的英文標誌中,大紅色的「HOPE」(希望)尤其搶眼。
面對成本這座高山,浙江製造業企業也從不膽怯。
採訪的30家民企,儘管都遭遇了成本高企的難題,但誰都沒有放之任之,而是始終樂觀堅強地應對著,一如改革開放40年來,他們迎難而上、不斷攀登的姿態。
變局之中,挑戰最大,機遇也最大。
浙江的發展從來就是倒逼出來的。曾經,受資源要素短缺的倒逼,浙江人跳出局限、無中生有,造就了引領風騷的民營經濟;而今,面對成本高企、市場挑戰、技術升級的倒逼,我們也一定會化挑戰為機遇,在新一輪大浪淘沙中,始終挺立在潮頭。
幾天前去長春參加行業峰會的蔣靈會,在朋友圈寫下感悟:「專注做點東西,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
立春已近,在浙江,一大批中小製造企業身披鎧甲攜帶兵馬,迎接高質量生存的春天。是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浙江人必須去走,也一定能夠走出來。
1548028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