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管理—指明企業方向
1,企業最根本的定義,及其目的、使命、必須轉化為目標。否則,它們只停留在你的見解上,只是一個永遠不能實現的良好的願望。
2, 目標管理是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成果為標準,而使組織和個人取得最佳業績的現代管理方法。目標管理的核心是成果管理、自我管理和責任管理。
3,建立完整的目標體系。目標有四個核心特徵:實際性、可行性、匹配性、階段性。
二:自我管理 —決定企業高度。
1,改變觀念和思維方式比學會管理更重要。企業存在的問題80%不是方法問題,而是觀念問題。
2,管好自己是管好一切的先決條件。這與中國古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管理智慧不謀而合。
3,自我管理有七個原則:認識你自己,發現你的優勢,尋找做事的方法,問問自己的貢獻,把握自己的時間,敢於擔當責任,與大家分享成功。
三:戰略管理 —規劃企業未來
1,戰略是一種分析式思維。戰略管理不是一個魔術盒,也不只是一套技術。戰略管理是分析式思維,是對資源的有效配置。
2,戰略規劃並不是做未來的決策,而是為未來做現在的決策。戰略規劃只是一種思考的工具——思考為了取得未來的結果現在應該做些什麼。
3,戰略是由戰術組成的。如果戰略不是以戰術為依據並體現在其中,那麼再詳盡的戰略也只不過是面向未來的「紙上談兵」。
四:人才管理 —優化企業資源
1,管理者的任務不是去改變人,而在於運用每一個人的才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時,絕不會只看到職位的要求,他會首先考慮被用之人究竟有哪些長處。
2,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創造業績的是員工,制度不能替代人的主動作用。
3,管理的出發點是圍繞「人性」,核心是人的努力,目的是使下屬具備「管理者態度」。
五:團隊管理— 塑造企業文化
1.團隊管理需要「人性化」。要始終明確一個概念:「你僱傭的是人,不是員工」。
2.滿足下屬的精神需要。管理者要靈活使用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
3.金錢不是激勵員工的唯一辦法。知識型員工追求成就感,希望挑戰、認可和尊重。
六:決策管理— 提高企業效能
1,風險最低原則。沒有「盡善盡美」的戰略決策。人們總要進行平衡。最佳的戰略決策只能是近似合理的,而且總是帶有風險的。
2,集思廣益原則。決策離不開信息和分析,要鼓勵下屬提供不同的想法。
3,完美執行原則。 事實上,一項決策如果沒有列舉一條一條的行動步驟,並指派為某某人的工作和責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項決策,最多只是一種意願而已。
七:組織管理—保障企業運行
1,企業要建立溝通順暢的組織結構,亦即組織結構要有高度的適應性。溝通順暢是運營效率的基礎。
2,管理部屬的關鍵不是理論、教條和時髦的名詞,而是工作績效。今天的組織需要的是由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3,在一個結構快速變遷的時期,唯一能存活的只有能夠領導變革的人。在21世紀,管理最大的挑戰是使組織成為變革的領導者。
八:創新管理 —抓住企業靈魂
1,從對企業活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業通過營銷和創新而創造顧客,因此,從本質上說,管理一個企業必須是創造性的。創新要聚焦市場,而不是產品。
2,創新和預見是不確定性時代的生存法則。不能自我創新,註定被人淘汰。
3,創新,要善於突破思維常規,避免「沉錨效應」。思維不改變,是無法討論創新的。
九:有效管理—聚焦企業目的
1,智力、形象力及知識,都是我們重要的資源。但是,資源本身所能達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成果。
2,沒有評估就不會有好成果 。經理人評估部屬的績效時,必須圍繞兩個核心問題進行:一是人與工作的匹配程度;二是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係。
3,組織內部只有成本,結果存在於組織的外部。成本控制水平,是企業管理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
十:風險管理—保證企業健康
1,在風險控制中,要特別管住3種致命的風險: 財務風險,比如流動資金、投資、匯率等; 法律風險,如傾銷、合作等的訴訟; 資訊風險,如智慧財產權、商業機密等。
2,良好的風險管理有助於減少錯誤、避免損失,保證企業健康發展。
3,不懂風險管理,好比盲人騎瞎馬,不但發展無從談起,還有可能步入深淵。
華為人才激勵機制精髓:
物質激勵是所有激勵方式中最直接、最普遍的激勵方式。目前最常用的兩種物質激勵方式是薪酬激勵和股權收益激勵。華為公司在這兩種激勵機制中,均有比其餘公司更加完善、合理的方面。
在談到華為的人才激勵機制的時候,任正非說:「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理論基礎。我們的激勵機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不讓雷鋒、焦裕祿吃虧,不讓焦裕祿累出肝病,不讓雷鋒穿破襪子;二是集體奮鬥。」
所以,如果你要想讓員工(部下)敬業,就要給他們一個敬業的理由;如果你想讓員工(部下)承擔責任,就要給他們一個承擔責任的理由。而這一切一切的背後其實都是一個大道理,那就是薪酬分配機制。
1、KSF增值加薪:在銷售業績之外,根據業務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公司的工作需求,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例如:
1)回款率指標2)高毛利產品銷售指標3)新客戶開發銷售(數量或金額)指標4)新市場開發銷售指標5)客戶服務滿意度指標6)客戶投訴率或數量指標7)客戶開發或服務成本指標8)客戶有效服務數量指標9)協助開發產品指標KSF增值加薪法——一種員工和企業共贏的薪酬分配模式(適用於管理者和一線銷售人員)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1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性指標(如:跟蹤量、詢盤量、電話量、考核分值等),獎勵力度為小值。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中值。
3)入職1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如3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1年平均業績達500萬以上,次年自動升級為高級業務員,KSF薪酬增長20%-30%,獎勵力度為高值。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賺得越多,且不增加成本。。
以某生產製造業生產經理KSF薪酬模式為例:
1、毛利潤:每增加10000元,獎勵31元,每減少10000元,少發25元;
2、總產值:每多3000元,獎勵5.3元,每少3000,少發4元;
3、報廢率:每降0.05%,獎勵2.5,每上升0.05%,少發2元;
4、及時交貨率:每上升0.05%,獎勵2元,每少0.05%,少發2元;
5、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50元,每流失1人,少發250;
相比其他傳統模式薪酬模式,KSF薪酬績效模式是在開啟員工源動力,激發員工的創造力,把薪酬和績效全面融合,充分挖掘員工潛能,讓員工共同參與經營,實現利益趨同,讓員工更容易認同和接受。
實操步驟
第一步:選取生產經理這個崗位與企業利益密切相關的6-8個指標
總工藝毛利潤/生產工藝總產值/公司總報廢率/部門費用率/及時交貨率/生產工藝小時產值/員工流失人數/培訓
第二步:根據每個指標的重要程度設置相應的權重
第三步:根據公司歷史數據計算出每個指標的平衡點
這個平衡點對員工來說比較容易達到,所以員工壓力不大。對於企業來說,只做的不比去年差,所以平衡點上加薪不會增加成本。
第四步:將員工的薪酬分為固定薪酬(20%)+寬帶薪酬(80%),將寬帶薪酬分配到6-8個指標當中
第五步:根據平衡點和薪酬分配設置相應的獎勵刻度
總結:
管理是被動的,激勵是主動的。管理是別人要求的,激勵是自己要求的。人性的特點是不喜歡為別人做事,卻願意為自己做事。如果一個管理者還是把過去幾十年的管理方法來管理現代的員工,那只會把員工管跑。企業人員流失嚴重,穩定性不強,那企業老闆一定要先反思自己,別一味指責別人。
沒有利益的趨同,就沒有思維的統一!!別因為工資設計的不合理,而喪失員工心甘情願為你拼命的機會,這是最不划算的投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