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定律:晉升激勵,適得其反

2021-01-08 大強談遊戲

彼得定律是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從大量失敗案例中總結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員工們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被得指出,每一個員工由於在原有崗位上工作成績表現好,就會被提升到更高一級的職位上;其後,如果他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被提升,直至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因此被得定律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許多企業為了挽留人才,或為了鼓舞土氣,常常開設新職位,並且輕易地晉升員工,讓大家意識到晉升的可能,這個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做法卻不一定妥當,因為這樣做很容易出現一些管理問題

要知道,晉升並不是理想的激勵措施,有時候,晉升激勵會適得其反。讓我們來看一個較為常見的事例

一位成功的銷售人員,學歷雖然不高,但是工作非常努力,加上口才了得,客源網絡廣聞,因而個人銷售表現好,多年來都是公司最佳銷售員。公司因此提升他到主管職位,領導一整隊銷售人員

他到任後,問題出現了,由於他的領導及執行能力不強,而下屬又不認同他的做事方式及政策,公司也不滿他未能提高整體銷售業績,因此面對根大的壓力,他漸漸地失去了信心,工作士氣低落。更大的問題是,他發現自己無路可退,辭級再擔任原來的銷信員職位,等於抹殺了自己以往的成就。去別的公司求職,自己的學歷及近年表現又不出色。更糟的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公司計劃裁員,自己變成了高危一族,惶恐終日,工作表現更加不濟…

在企業裡,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專業人員借著論資排輩的升遷制度,累積了多年的工作經驗後,晉身管理階層,但是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井不能確保他們可以成為出色的上司。有時,他們自恃事業有成,沒有進一步進修及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及管理能力,到了機構要進行「瘦身」及改革時,他們便感到有很大的壓力,擔心飯碗保不住。結果,本來可以在低一級職位施展優秀才華的人,現在卻不得不處在一個自己不能勝任的但是級別較高的職位上,並且要在這個職位上一直耗到退體。這種狀況對於個人和組織雙方來說,無疑都沒有好處。對於員工而言,由於不能勝任工作,就找不到工作的樂趣,也無法實觀自身的價值對組織來說。如果員工被不恰當地晉升到一個他們所不能勝任的職位上,一方面,組織得到的是一個蹩腳的領導者;另一方面,組織也失去了一個能夠勝任較低一級職位的優秀人才。因此,彼得定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地進行選拔和提拔。

解決這個問題,可採取以下幾個有效措施

(1)提升的標準更需要重視潛力面不僅僅是績效。應當以能否勝任未來的職位為標準不僅在現在的聯位上是否出色

(2)不要把能上能下當作一句空話,要在企業中真正形成這樣的良性機制。一個不勝任經理的人,也許是一個很好的主管,只有通過這種機制找到每個人最勝任的角色,挖掘出每個人的最大潛力,企業才能人盡其才。

(3)考察時最好採用臨時性和非正式性提拔的方法進行,以儘量避免降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設立經理助理的職位,在項日小組這類組織中哪予更大的職,特味情況下可先讓他擔任代理職位等

成功的企業在進行員工激勵時,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方法,更要看重個人的能力,而不要一味盲目使用晉升激勵

相關焦點

  • 每周一個小知識:彼得定律,每個職工終將面臨彼得高地
    這種情景其實就是西方管理學三大黃金定律之一的彼得定律。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彼得定律什麼是彼得定律?1968年,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和雷蒙德·赫爾在對組織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在《彼得定律》一書中闡述了該定律: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
  • 你聽說過「彼得定律」嗎?
    這種情景其實就是西方管理學三大黃金定律之一的彼得定律,彼得定律是管理心理學的一種心理學效應,它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在層級組織中,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而且組織有足夠的級別,每個員工中最終都會晉升到不勝任職位,並一直呆在這個職位上。進一步的推論是:每一個職位最終都會由對工作不勝任的員工把持。
  • 彼得定律,找準定位
    彼得定律,找準定位「不行」,就意味著你應該更上一層樓!生活中,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覺得憑藉自己的實力獲得升職,是一件非常可貴的事情,那麼對於每個人來說,到底什麼樣的位置,才是能和自己匹配的位置呢?直到自己不能勝任為止嗎?這讓我想起了管理學上一個著名的定理,叫「彼得定律」。
  • 彼得定律告訴你
    今天給大家講一下彼得定律。要理解這個定律就先從小明的例子來說吧。小明是一位職場人,剛進公司從小職員做起,工作努力,業務能力出眾,半年後被領導升職為小組長,薪資也加了上來。當上小組長之後的小明,不僅要想著自己的業務,還要想著組員的發展,雖然有些累,不過還是完成得不錯。又過了半年,他又升職了,做了業務經理。
  • 嚴重影響工作效率的「彼得定律」
    勞倫斯·彼得博士1969年發表了《彼得定律》。雖然此書語言幽默,但是闡述的卻是基於大量管理經驗的嚴肅事實。      其具體內容是: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員工趨向於逐步上升到比他能力所及高一級的地位。然後他們就會在停那個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上。
  • 爛蘋果定律、彼得定律、本田定律,一些簡單卻容易忽視的定律!
    以下幾條簡單卻容易忽視的經營管理定律,或許會對你了解的企業管理有所幫助。 爛蘋果定律 在任何組織裡,都存在幾個難管理的人物,他們像蘋果箱裡的爛蘋果,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裡其他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那驚人的破壞力。
  • 心理學:為什麼你在職場混不好,是因為你不懂「彼得定律」
    心理學:為什麼你在職場混不好,是因為你不懂「彼得定律」 但實際上,很多人在晉升到更高的崗位時在工作能力上就會大打折扣。 這就是心理學上非常著名的彼得定律,這是美國著名教授彼得經過多次實驗得出來的結論。在擔任自己不能勝任的職位時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 職場必知的7大定律,你了解幾個
    當然,還有一個「反木桶原理」:木桶最長的一根木板決定了其特色與優勢,在一個小範圍內成為制高點;對組織而言,憑藉其鮮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團的遊戲規則,獨樹一幟建立自己的王國。在揚長避短中,把你的業績建立在自己的優勢資源上更合理一些。
  • 一課譯詞:適得其反
    Photo by Jens Johnsson from Pexels「適得其反」,漢語成語,意思是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The result was just the opposite.)。
  • 激勵不當適得其反——激將法
    人人都需要激勵有時欲速則不達要拿捏好一個度心理學原理聽了媽媽的激勵,孩子可能就會想:是啊,憑啥我就不行啊?抱著這種不服輸的精神,他就會更加刻苦努力,下一次考試自然就會有所進步。雖然激將法能起到激勵作用,但也要看清楚對象,了解對方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濫用。同時,運用時要掌握好分寸,不能操之過急。不然,欲速則不達,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可能會因損傷了對方的自尊心,而適得其反。
  • 管理人必須知道的10大MT——彼得定律,幫你建立人才管理模型!
    彼得效應是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根據千百個有關組織中不能勝任的失敗實例的分析而歸納出來的。其具體內容是:「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個職工由於在原有職位上表現好,就將被提升到更高一級職位;其後,如果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被提升,直至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由此彼得推論提出:「每一個職位最終都將被一個不能勝任其工作的職工所佔據。」
  • 這三大定律並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領悟了受用一生
    開門見山,「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定律」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其中所包含的智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在21世紀的今天,這三大定律依然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領悟這三大定律,一定會對你的人生產生積極影響,使你受用一生,或許還能改變你的命運。
  • 衰式「臭味口罩法」適得其反成為笑柄!
    衰式「臭味口罩法」適得其反成為笑柄!濃霧瀰漫了整個城市,同學們也在老師的建議下帶上了口罩,而臉臉卻發現大家戴的口罩各不相同,衰衰巧用兩個煙屁過濾嘴堵住鼻孔,可正當大家認為衰衰的想法奇葩的同時,衰衰卻獨創了「臭味口罩法」穿越霧霾,濃鬱的臭味讓人望而卻步,至此大家才明白衰衰的口罩完全沒遮擋口鼻的作用,而這種讓自己聞到臭味的做飯也只能適得其反成為笑柄。
  • 熟讀9個經典的職場定律,讓你如魚得水,越走越順
    不值得定律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要選擇自己最認可的事情,才會燃起奮鬥的激情。第二、手錶定律如果你的手裡只有一塊手錶,你根據這個手錶上的時間,就能知道現在是幾點幾分。手錶定律給我們的啟示是,多不如精,不要制定很多的目標,一次選擇一個,把所有的努力都壓在這一個上,全力出擊,反而效果更好。
  • 一人落水三人救援卻適得其反!
    一人落水三人救援卻適得其反!衰衰早晨健身操大秀「絕招」,化身「肉球戰車」卻反成笑柄!
  • 企圖製造恐慌拉選票,只會適得其反!
    上個月民進黨匆忙拋出了一部所謂的「反滲透法「草案,蔡英文在14號選舉宣傳造勢的時候,再次強調這部」反滲透法「一定要在12月底通過立法,說這是保護臺灣的最後一塊拼圖。而民進黨在立法機構的席位佔大多數,這部「反滲透法「通過的可能性很大。
  • 三個有趣的團隊「定律」:雁群理論,螞蟻效應,反木桶定律
    三個有趣的團隊「定律」:雁群理論,螞蟻效應,反木桶定律!身為管理者,帶團隊時一定要了解這三個「定律」,否則團隊很難成事。三、反木桶定律:一枝獨秀對團隊沒有任何用處所謂「木桶定律」,眾所周知,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而「反木桶定律」並非是反對木桶定律,而是通過木桶定律反推出來的一種管理思維,即一個木桶中,只是一塊木板明顯比其他木板長,那麼,它的一枝獨秀對整個木桶沒什麼用處。
  • 關節炎切忌亂服藥,小心適得其反!
    關節炎切忌亂服藥,小心適得其反! 秋冬季節,是關節炎高發或加重的時期。由於目前醫學界對關節炎病因的認識尚不清楚,關節炎治療也缺乏針對性技術及藥物,因此,關節炎患者在初春時節應繼續原來有效的治療方案,關節炎患者不隨意減量或減藥,關節炎患者不亂服其他治療藥物,同時關節炎患者生活細節上也要注意。
  • 追夢:倡議球員儘快複賽 NBA若取消賽季會適得其反
    北京時間8月28日,隨著NBA球員內部建議恢復NBA賽季的呼聲越來越高,金州勇士隊的「追夢」德雷蒙德-格林也發表觀點,他認為如果取消賽季會起到「適得其反
  • 西方文化三大定律之二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倫斯·彼得是一名著名的管理學家和教育家,現代層級組織學的奠基人,是彼得原理的提出者。彼得博士在分析了幹百個有關組織中不能勝任的失敗實例後而歸納出來彼得原理: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